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自主管理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中要放手让学生去折腾,做到学生能做的事情不插手,学生不会做的事情多指导,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多鼓励,学生不愿意做的事情适时干预。探索出一条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学生自主管理;以生为本;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26-02
学生自主管理是个比较时尚的老话题,其意不言而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自我约束,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能、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班主任要努力实现角色的自我转变,由牧羊人变成领头羊,积极引导班级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自主管理。
一、学生能做的事情不插手
在现实生活中,班主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贪黑、事必躬亲、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身,成了名副其实的“班妈”。这样以来,班主任累得苦不堪言,学生也并不见得就有多高兴,因为有些事情学生想做、能做,却没有机会做,班主任岂不是自讨苦吃?与其出力不讨好,倒不如放手让学生去折腾:只要学生想做的、能做的就不插手;学生想做又不会做的就多指导;学生感兴趣的就多鼓励;学生不愿做的就适时干预。这样,班主任不仅可以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学生也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
升入初中后,学生虽然还未成人,但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渴望独立,更渴望得到父母尤其是教师、班主任的认可,他们希望能与成人平起平坐、平等对话,希望做成人能做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学校这个被称为思想最开放的地方,学生的愿望仍然被忽视,学生与教师仍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仍然无法享有同等的话语权。大量事实证明,这些初中生不仅有了自己的思想,而且还有实现这些愿望的能力。所以作为班主任,就要首先觉醒,要重视学生的要求,正视学生的能力,放手学生去做他们能做的事情。
例如,以前由班主任包办的班会课可以由学生来组织,改变过去那种一到班会课就是由班主任讲常规管理、布置卫生大扫除、批评差生、开批斗会等现象,取而代之的是每周一个主题。当然这个主题是与学生有关、并且提前制定计划,让学生有准备的时间。再如,以前由班主任安排的学习小组,现在可改由学习委员会同各个学科的课代表商定组成,这样既能满足学生自愿结合的心愿,又能充分发挥以优带差、以先进促后进的作用。这些事情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并且效果不比班主任做的差,班主任何乐而不为呢?
二、学生不会做的事情多指导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未成年的初中生,他们也有不会的时候,虽然有做事的热情,但缺乏做事的经验,尤其对于刚刚接触的事情还有不会、不懂的时候,这时班主任就不能再当甩手掌柜了,要主动走到前台,为学生出谋划策、细心指导。
例如,开展“环保”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需要确定好主题,设计好活动方案,进行小组分工,准备必要的用具,分组实施,搜集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当然外出活动还要制定安全预案。以前学生可能也有所接触,但大多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的,现在由学生自己来组织就有经验上的不足,还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实际困难,学生毕竟还没有真正走上社会,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班主任要在活动实施前与学生一起商讨活动的细节,设想活动中会遇到的困难,让整个活动方案及实施细化、便于操作,这样就让学生觉得有班主任做后盾而充满信心、干劲倍增,尤其在外出活动时安全方面更应该多加强调,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三、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多鼓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热情、有动力、有创新。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儿童感到有兴趣的问题往往超出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范围,但教师不要拒绝这类问题,当然,学生无力解决的事情除外。开展交谈可使知识深化,可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思考,可对科学的巨大力量提高信念,可增强不断前进,不断加深认识的意向。”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应该转变观念,将目光从紧盯着学生的书本、分数,转向指导学生拓宽视野、发散思维,充当学生激情、灵感的助燃器,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护航,说不定他们的有些兴趣老师觉得离奇古怪,实际上却是奇思妙想呢。
比如,阅读竞赛、汉字听写竞赛、演讲比赛、书画展览、科技小发明、车模航模制作、机器人制作、生物标本制作等,这些只要学生喜欢、有兴趣,班主任就要给予鼓励,并且还要在时间上予以保证,开绿灯放行,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天地里自寻快乐、在感兴趣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相信这种兴趣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反而会促使他们了解自己知识的不足,更加努力学习。
四、学生不愿做的事情适时干预
教师与学生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既矛盾又统一。例如,教师为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会挤占时间、加大作业量,而这些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接受的,有时还会为此而产生很强烈的抵触情绪,要么干脆不做、要么与任课教师发生冲突。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师生关系,还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甚至会因为对某个老师有看法而最后放弃这一学科。遇到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就要适时地出面干预,首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会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你是老师会怎么做?”并且要求学生弄清楚一个问题——“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方法欠妥,不符合大家的口味,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能为这事与教师发生冲突,那样就会伤了老师的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由学习委员或课代表出面与任课教师协商,在班级学生保证认真学习、适量作业的情况下适当减少作业量、少做无用功。同时,班主任也要与任课教师沟通,了解真实情况,让教师既有面子又能体谅学生,最后和平共处。
当然,如果遇到一些学生不愿做又不影响班级的事情,班主任就可以充耳不闻,来个袖手旁观、听之任之,反而会落得个班主任很开明的好名声。如现在学校社团盛行,有些甚至比较盲目,都是“拿来主义”,不仅缺乏师资、而且是流于形式,浪费学生的时间,这样的社团为多数学生所不屑,也不愿意参加。但学校为了壮大规模、顺利开展这些活动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时还会给班级分配指标。作为班主任,在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的情况下,就要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学生需要管理,也更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适当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实现自我锻炼、自我发展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2]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著,胡 毅,王承绪译.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学生自主管理;以生为本;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26-02
学生自主管理是个比较时尚的老话题,其意不言而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自我约束,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能、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班主任要努力实现角色的自我转变,由牧羊人变成领头羊,积极引导班级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自主管理。
一、学生能做的事情不插手
在现实生活中,班主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贪黑、事必躬亲、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身,成了名副其实的“班妈”。这样以来,班主任累得苦不堪言,学生也并不见得就有多高兴,因为有些事情学生想做、能做,却没有机会做,班主任岂不是自讨苦吃?与其出力不讨好,倒不如放手让学生去折腾:只要学生想做的、能做的就不插手;学生想做又不会做的就多指导;学生感兴趣的就多鼓励;学生不愿做的就适时干预。这样,班主任不仅可以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学生也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
升入初中后,学生虽然还未成人,但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渴望独立,更渴望得到父母尤其是教师、班主任的认可,他们希望能与成人平起平坐、平等对话,希望做成人能做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学校这个被称为思想最开放的地方,学生的愿望仍然被忽视,学生与教师仍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仍然无法享有同等的话语权。大量事实证明,这些初中生不仅有了自己的思想,而且还有实现这些愿望的能力。所以作为班主任,就要首先觉醒,要重视学生的要求,正视学生的能力,放手学生去做他们能做的事情。
例如,以前由班主任包办的班会课可以由学生来组织,改变过去那种一到班会课就是由班主任讲常规管理、布置卫生大扫除、批评差生、开批斗会等现象,取而代之的是每周一个主题。当然这个主题是与学生有关、并且提前制定计划,让学生有准备的时间。再如,以前由班主任安排的学习小组,现在可改由学习委员会同各个学科的课代表商定组成,这样既能满足学生自愿结合的心愿,又能充分发挥以优带差、以先进促后进的作用。这些事情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并且效果不比班主任做的差,班主任何乐而不为呢?
二、学生不会做的事情多指导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未成年的初中生,他们也有不会的时候,虽然有做事的热情,但缺乏做事的经验,尤其对于刚刚接触的事情还有不会、不懂的时候,这时班主任就不能再当甩手掌柜了,要主动走到前台,为学生出谋划策、细心指导。
例如,开展“环保”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需要确定好主题,设计好活动方案,进行小组分工,准备必要的用具,分组实施,搜集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当然外出活动还要制定安全预案。以前学生可能也有所接触,但大多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的,现在由学生自己来组织就有经验上的不足,还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实际困难,学生毕竟还没有真正走上社会,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班主任要在活动实施前与学生一起商讨活动的细节,设想活动中会遇到的困难,让整个活动方案及实施细化、便于操作,这样就让学生觉得有班主任做后盾而充满信心、干劲倍增,尤其在外出活动时安全方面更应该多加强调,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三、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多鼓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热情、有动力、有创新。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儿童感到有兴趣的问题往往超出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范围,但教师不要拒绝这类问题,当然,学生无力解决的事情除外。开展交谈可使知识深化,可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思考,可对科学的巨大力量提高信念,可增强不断前进,不断加深认识的意向。”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应该转变观念,将目光从紧盯着学生的书本、分数,转向指导学生拓宽视野、发散思维,充当学生激情、灵感的助燃器,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护航,说不定他们的有些兴趣老师觉得离奇古怪,实际上却是奇思妙想呢。
比如,阅读竞赛、汉字听写竞赛、演讲比赛、书画展览、科技小发明、车模航模制作、机器人制作、生物标本制作等,这些只要学生喜欢、有兴趣,班主任就要给予鼓励,并且还要在时间上予以保证,开绿灯放行,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天地里自寻快乐、在感兴趣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相信这种兴趣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反而会促使他们了解自己知识的不足,更加努力学习。
四、学生不愿做的事情适时干预
教师与学生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既矛盾又统一。例如,教师为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会挤占时间、加大作业量,而这些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接受的,有时还会为此而产生很强烈的抵触情绪,要么干脆不做、要么与任课教师发生冲突。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师生关系,还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甚至会因为对某个老师有看法而最后放弃这一学科。遇到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就要适时地出面干预,首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会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你是老师会怎么做?”并且要求学生弄清楚一个问题——“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方法欠妥,不符合大家的口味,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能为这事与教师发生冲突,那样就会伤了老师的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由学习委员或课代表出面与任课教师协商,在班级学生保证认真学习、适量作业的情况下适当减少作业量、少做无用功。同时,班主任也要与任课教师沟通,了解真实情况,让教师既有面子又能体谅学生,最后和平共处。
当然,如果遇到一些学生不愿做又不影响班级的事情,班主任就可以充耳不闻,来个袖手旁观、听之任之,反而会落得个班主任很开明的好名声。如现在学校社团盛行,有些甚至比较盲目,都是“拿来主义”,不仅缺乏师资、而且是流于形式,浪费学生的时间,这样的社团为多数学生所不屑,也不愿意参加。但学校为了壮大规模、顺利开展这些活动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时还会给班级分配指标。作为班主任,在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的情况下,就要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学生需要管理,也更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适当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实现自我锻炼、自我发展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2]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著,胡 毅,王承绪译.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