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话剧《雷雨》有永恒的生命力,总是动态的,常读常新。《雷雨》直面现实、人生的问题和困境,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反思,鼓励年轻人基于自己的热情、欲望、追求、冲动和执着去创作时代经典。笔者从对《雷雨》的情感与认知的变化入手,论述学习经典话剧《雷雨》的意义。
关键词:经典话剧;《雷雨》;经典阅读
笔者执教《雷雨》多次,教学形式也发生过多次变化,由最初主导解读剧本,到一边讲剧本一边找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到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到后来在班里成立剧组,让学生排演。20年来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使得笔者对《雷雨》的情感与认知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经典话剧《雷雨》有永恒的生命力,总是动态的,常读常新
笔者对《雷雨》的情感倾向至少有四种变化。
起初,鲜明的感情倾向是愤怒与痛恨。周朴园真是个万恶的资本家,昧着良心害死那么多工人,拿工人的血汗钱;对侍萍始乱终弃,尤为可恶的是侍萍生下他第二个孩子才三天,怎么忍心就把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呢?笔者认为这部话剧揭示阶级社会的丑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对剧中的繁漪比较反感,她不知民间疾苦,是矫情任性的阔太太。
第二种情感是欣赏和赞扬鲁大海,笔者认为鲁大海是这部阴郁话剧里唯一的阳光。劳苦人民就应该像鲁大海一样,勇敢地跟万恶的资本家抗争。另外颇为喜欢和欣赏周冲,他出淤泥而不染,单纯善良,有赤子之心。
第三种情感较为复杂,常常陷入认知的矛盾。对于周萍,一方面觉得他很荒唐、懦弱,但又不得不同情他,从小没了母亲,父亲又不能给他任何温暖。但他惹了继母,害了四凤,也算是咎由自取。对于四凤,一方面觉得她善良纯真,一方面又觉得她很愚蠢。自己母亲被骗了,命运悲惨,而自己又步入后尘,痴迷地恋上一个不该恋上的人,很令人惋惜,又很可悲。
随着年岁滋长,笔者有了第四种情感,慢慢对很多人物都会有更丰富的理解,对周朴园也有了一些理解和同情,虽然周朴园很虚伪、邪恶、残忍,但他生长在那样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之中,也在命运中挣扎。他对鲁侍萍到底有怎样的感情?30年前怎样的爱恋不得而知,但30年来,对鲁侍萍不能忘怀的表现形式,至少表明他仍有人性而不是过去笔者所认知的单一的阶级性。从旁观者角度来看,他自己的妻子繁漪跟他同床异梦,而且竟然和他的儿子有了不伦之恋,觉得周朴园也有值得同情之处。
笔者对周冲也不再是简单的赞赏了,多了心疼与同情,周冲富有理想,可偏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里面,他爱四凤,在父亲面前大胆提出要把自己的教育费用分一半给四凤,把四凤看成人生的希望和方向,可是四凤偏偏不爱他。而看着四凤的人生之路,更增加无尽的焦虑,甚至都有走进剧中阻止她的冲动。
二、《雷雨》直面现实、人生的问题和困境
随着岁月的积淀,教学的深入,笔者越觉知出更丰富的意蕴,笔者认为曹禺先生的《雷雨》所要传达出意思像一朵血红的玫瑰,就在自己长久的注视中一点点绽放。
后来,笔者看曹禺先生的一些文章,有了更多的领悟和共鸣。曹禺先生说他在构思《雷雨》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两个人竟然是周冲和繁漪,这曾让笔者很诧异,总感觉曹禺先生应该首先确定的两个人物是万恶的资本家周朴园,还有一个应该就是被压迫、被迫害的鲁侍萍。为什么首先想到的是周冲这个人物呢?周冲其实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曹禺先生感觉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在情感追求的道路上有周冲所遇到的问题。而繁漪呢?曹禺先生说他见过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于繁漪这样的妇女形象,甚至说原型就是他一个同学的嫂子。但是,他也说事实上现实中的周冲也好,繁漪也好,都没有剧中所描写的形象那么有力量,那么大胆,有那样的顺应本性去追求的勇气。这两个形象都有一种强烈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一种难以遏抑的生命欲求,但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境。
曹禺先生说他写《雷雨》原本没有想过要刻意匡正什么或批判什么,就是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些不太理解的甚至感到有些恐惧的现象的惊诧。所以,曹禺先生希望能够有所突破,能够把这种生命的萌动、生命的冲动给展现出来。欲求、理想在现实的境遇中不仅无法实现,连追寻、追求都会掉进可怕的深渊。曹禺先生就想把这种生命困境,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命运悲剧的种种状况呈现给读者,呈现给看戏的人,让人们静下来思考:我们除了看着焦虑之外,能不能做点什么呢?我们的生活应该走向何方?史铁生说文学的使命就是直面人生的困境。这话完全可以为曹禺先生的《雷雨》做注脚了。
三、《雷雨》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反思
从文学审美的角度而言,笔者曾经片面的阶级标签式的解读,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读。《雷雨》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表达对周朴园的恨或者是对鲁侍萍的同情,而是让观众沉思,引发观众悲天悯人的情怀。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不幸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给予我们的关怀?对于剧中人物的处境、生存环境,要做怎样的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么样去避免这样的人生悲剧和命运悲剧?笔者觉得这更是《雷雨》的时代价值,也是《雷雨》作为经典艺术的魅力。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能引起不同时代的人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反思和警示。
现在的学生对繁漪、对周冲、对四凤等角色的感觉,跟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学生的感觉差别太大了。去年,笔者的一个学生在演绎繁漪的时候,有两场戏把所有的观众都带入戏中了,一场是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繁漪那种愤怒、痛苦、无奈……另一场是看见周萍见过四凤后的繁漪,像要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瘋狂地抓住周萍的那一段。学生投入的表演让现场所有人都震惊而静穆,都陷入情节中,笔者也看得潸然泪下。笔者很好奇这位学生为什么能这么投入,为什么要那样演绎繁漪,她说她理解繁漪,繁漪就应该是那样,繁漪是整部剧中最孤独、最痛苦、最绝望的人。教师往往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以为学生不懂剧中角色,但事实并非如此,譬如繁漪这个角色,她痛苦于孤独,痛苦于被压抑,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过自己不想要的那种生活。而任何时代,人都会有被压抑的时刻,都有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的痛苦,所以,成长中的学生能深刻理解繁漪。所以,经典是一种生活关照,很容易引起共情、共鸣,是一种呼唤结构,在呼唤读者的理解,也呼唤着读者理解自己,理解时代。
四、《雷雨》鼓励年轻人基于自己的热情、欲望、追求、冲动和执着去创作时代经典
《雷雨》是不安的灵魂在舞蹈,是在宣泄一种巨大的不可遏制的热情、欲望和追求。曹禺先生在《雷雨·序言》中说《雷雨》的降生是一种心情的作祟,一种情感的发酵。是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蛮性的遗留,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发泄的冲动,一种想要去破坏并且要创造的欲求,是精神上不甘于凝固,因而就不断苦恼,不晓得宁静是什么。所以,就像钱理群先生所言,“《雷雨》里面所创造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一个个想要爆发的火山,周冲、鲁大海、四凤都是年轻的蓄满了精力的白热的人物;繁漪更是如此,为心中郁积的火燃烧着。就连懦弱的周萍也有一种可以炼钢熔铁般的蛮力,冲动的热情和欲望如潮水一般冲上来。”
曹禺先生说他羡慕那些有一双透明的慧眼的人,静静的沉思体会着包罗万象的人生。他说他也爱质朴的耕田大汉,不必深思熟虑的过着那种淳朴而真挚的日子,但是曹禺先生说自己都学不成这两种人,他选择另外一种患了热病的人,他说整日就觉得身旁有一个催命的鬼,低低地在耳边催促他,折磨他,使他得不到片刻的宁静,这是一种热情,一种执着,一种发泄的冲动,一种破坏,还有创造的欲望。
曹禺先生直面人生问题,呈现生命的热情与冲动,而正值青春年少的中学生可以把对宇宙人生的好奇、对生命的欲求,用合宜的方式释放出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丰满的人生。即便达不到绝对理想境界,但这种不满足于已有的生存方式,奔涌着不息的生命冲动,是时代经典诞生的动力,也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经典话剧;《雷雨》;经典阅读
笔者执教《雷雨》多次,教学形式也发生过多次变化,由最初主导解读剧本,到一边讲剧本一边找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到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到后来在班里成立剧组,让学生排演。20年来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使得笔者对《雷雨》的情感与认知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经典话剧《雷雨》有永恒的生命力,总是动态的,常读常新
笔者对《雷雨》的情感倾向至少有四种变化。
起初,鲜明的感情倾向是愤怒与痛恨。周朴园真是个万恶的资本家,昧着良心害死那么多工人,拿工人的血汗钱;对侍萍始乱终弃,尤为可恶的是侍萍生下他第二个孩子才三天,怎么忍心就把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呢?笔者认为这部话剧揭示阶级社会的丑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对剧中的繁漪比较反感,她不知民间疾苦,是矫情任性的阔太太。
第二种情感是欣赏和赞扬鲁大海,笔者认为鲁大海是这部阴郁话剧里唯一的阳光。劳苦人民就应该像鲁大海一样,勇敢地跟万恶的资本家抗争。另外颇为喜欢和欣赏周冲,他出淤泥而不染,单纯善良,有赤子之心。
第三种情感较为复杂,常常陷入认知的矛盾。对于周萍,一方面觉得他很荒唐、懦弱,但又不得不同情他,从小没了母亲,父亲又不能给他任何温暖。但他惹了继母,害了四凤,也算是咎由自取。对于四凤,一方面觉得她善良纯真,一方面又觉得她很愚蠢。自己母亲被骗了,命运悲惨,而自己又步入后尘,痴迷地恋上一个不该恋上的人,很令人惋惜,又很可悲。
随着年岁滋长,笔者有了第四种情感,慢慢对很多人物都会有更丰富的理解,对周朴园也有了一些理解和同情,虽然周朴园很虚伪、邪恶、残忍,但他生长在那样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之中,也在命运中挣扎。他对鲁侍萍到底有怎样的感情?30年前怎样的爱恋不得而知,但30年来,对鲁侍萍不能忘怀的表现形式,至少表明他仍有人性而不是过去笔者所认知的单一的阶级性。从旁观者角度来看,他自己的妻子繁漪跟他同床异梦,而且竟然和他的儿子有了不伦之恋,觉得周朴园也有值得同情之处。
笔者对周冲也不再是简单的赞赏了,多了心疼与同情,周冲富有理想,可偏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里面,他爱四凤,在父亲面前大胆提出要把自己的教育费用分一半给四凤,把四凤看成人生的希望和方向,可是四凤偏偏不爱他。而看着四凤的人生之路,更增加无尽的焦虑,甚至都有走进剧中阻止她的冲动。
二、《雷雨》直面现实、人生的问题和困境
随着岁月的积淀,教学的深入,笔者越觉知出更丰富的意蕴,笔者认为曹禺先生的《雷雨》所要传达出意思像一朵血红的玫瑰,就在自己长久的注视中一点点绽放。
后来,笔者看曹禺先生的一些文章,有了更多的领悟和共鸣。曹禺先生说他在构思《雷雨》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两个人竟然是周冲和繁漪,这曾让笔者很诧异,总感觉曹禺先生应该首先确定的两个人物是万恶的资本家周朴园,还有一个应该就是被压迫、被迫害的鲁侍萍。为什么首先想到的是周冲这个人物呢?周冲其实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曹禺先生感觉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在情感追求的道路上有周冲所遇到的问题。而繁漪呢?曹禺先生说他见过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于繁漪这样的妇女形象,甚至说原型就是他一个同学的嫂子。但是,他也说事实上现实中的周冲也好,繁漪也好,都没有剧中所描写的形象那么有力量,那么大胆,有那样的顺应本性去追求的勇气。这两个形象都有一种强烈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一种难以遏抑的生命欲求,但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境。
曹禺先生说他写《雷雨》原本没有想过要刻意匡正什么或批判什么,就是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些不太理解的甚至感到有些恐惧的现象的惊诧。所以,曹禺先生希望能够有所突破,能够把这种生命的萌动、生命的冲动给展现出来。欲求、理想在现实的境遇中不仅无法实现,连追寻、追求都会掉进可怕的深渊。曹禺先生就想把这种生命困境,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命运悲剧的种种状况呈现给读者,呈现给看戏的人,让人们静下来思考:我们除了看着焦虑之外,能不能做点什么呢?我们的生活应该走向何方?史铁生说文学的使命就是直面人生的困境。这话完全可以为曹禺先生的《雷雨》做注脚了。
三、《雷雨》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反思
从文学审美的角度而言,笔者曾经片面的阶级标签式的解读,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读。《雷雨》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表达对周朴园的恨或者是对鲁侍萍的同情,而是让观众沉思,引发观众悲天悯人的情怀。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不幸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给予我们的关怀?对于剧中人物的处境、生存环境,要做怎样的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么样去避免这样的人生悲剧和命运悲剧?笔者觉得这更是《雷雨》的时代价值,也是《雷雨》作为经典艺术的魅力。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能引起不同时代的人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反思和警示。
现在的学生对繁漪、对周冲、对四凤等角色的感觉,跟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学生的感觉差别太大了。去年,笔者的一个学生在演绎繁漪的时候,有两场戏把所有的观众都带入戏中了,一场是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繁漪那种愤怒、痛苦、无奈……另一场是看见周萍见过四凤后的繁漪,像要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瘋狂地抓住周萍的那一段。学生投入的表演让现场所有人都震惊而静穆,都陷入情节中,笔者也看得潸然泪下。笔者很好奇这位学生为什么能这么投入,为什么要那样演绎繁漪,她说她理解繁漪,繁漪就应该是那样,繁漪是整部剧中最孤独、最痛苦、最绝望的人。教师往往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以为学生不懂剧中角色,但事实并非如此,譬如繁漪这个角色,她痛苦于孤独,痛苦于被压抑,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过自己不想要的那种生活。而任何时代,人都会有被压抑的时刻,都有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的痛苦,所以,成长中的学生能深刻理解繁漪。所以,经典是一种生活关照,很容易引起共情、共鸣,是一种呼唤结构,在呼唤读者的理解,也呼唤着读者理解自己,理解时代。
四、《雷雨》鼓励年轻人基于自己的热情、欲望、追求、冲动和执着去创作时代经典
《雷雨》是不安的灵魂在舞蹈,是在宣泄一种巨大的不可遏制的热情、欲望和追求。曹禺先生在《雷雨·序言》中说《雷雨》的降生是一种心情的作祟,一种情感的发酵。是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蛮性的遗留,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发泄的冲动,一种想要去破坏并且要创造的欲求,是精神上不甘于凝固,因而就不断苦恼,不晓得宁静是什么。所以,就像钱理群先生所言,“《雷雨》里面所创造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一个个想要爆发的火山,周冲、鲁大海、四凤都是年轻的蓄满了精力的白热的人物;繁漪更是如此,为心中郁积的火燃烧着。就连懦弱的周萍也有一种可以炼钢熔铁般的蛮力,冲动的热情和欲望如潮水一般冲上来。”
曹禺先生说他羡慕那些有一双透明的慧眼的人,静静的沉思体会着包罗万象的人生。他说他也爱质朴的耕田大汉,不必深思熟虑的过着那种淳朴而真挚的日子,但是曹禺先生说自己都学不成这两种人,他选择另外一种患了热病的人,他说整日就觉得身旁有一个催命的鬼,低低地在耳边催促他,折磨他,使他得不到片刻的宁静,这是一种热情,一种执着,一种发泄的冲动,一种破坏,还有创造的欲望。
曹禺先生直面人生问题,呈现生命的热情与冲动,而正值青春年少的中学生可以把对宇宙人生的好奇、对生命的欲求,用合宜的方式释放出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丰满的人生。即便达不到绝对理想境界,但这种不满足于已有的生存方式,奔涌着不息的生命冲动,是时代经典诞生的动力,也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