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那坡壮族山歌,因其人文风俗、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特殊性,造就了其有别于其他壮族民歌的风格特征。通过对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观察到的那坡壮族山歌现状的分析,思考其现状形成的原因,探讨那坡壮族山歌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式下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那坡壮族山歌;现状;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梦”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都刮起了一阵文化热潮,使得一些飽含人们智慧却历经岁月风霜洗礼的优秀传统文化再一次得以绽放光彩。广西那坡壮族山歌亦是如此,它以丰富的题材内容、朴素的民族语言、多彩的表现手法等特点,在有“歌海”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众多民歌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一、那坡壮族山歌概况
那坡县隶属于广西省百色市,地处桂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缘,境内居住有汉、壮、苗、瑶、彝等五个民族。那坡县地势险要,群山巍峨,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积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孕育了独特的壮族民歌。那坡县本地居民称他们的民歌为“伦”,也有称“过山腔”。大多为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人数可一男一女或两男两女、多男多女。独唱较为少见。其旋律高亢,男声演唱多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女声则多用假声。歌词由五字、七字、九字的单数句组成,押腰脚韵。“所谓腰脚韵,就是上句末脚一字与下句腰间第二字互相押韵。”
勤劳智慧的那坡人民将本地独有的乡土特色化作音乐要素,用灵巧的语言把繁重的劳动生活、细腻的真情实感表达在歌声中。恋爱婚嫁、劳动生活、风俗习惯、礼仪节礼等都成为当地壮族山歌的题材,其内容丰富多样,语言生动易懂,富有深寓。并且多采用比拟、比兴等艺术手法使民歌更加妙趣横生。
二、那坡壮族山歌现状
那坡壮族民歌深深地植根于那坡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中,在劳动做工时哼唱山歌反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逢年过节时哼唱山歌表达与亲人欢聚一堂的幸福喜悦;在结朋会友时哼唱山歌抒发爱慕交好的美好心愿。2016年10月笔者在那坡县城厢镇采风期间,从多位当地居民口中得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随处都还能听到人们对唱山歌。口传心授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那坡壮族民歌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经过十年“文革”后,壮族山歌演唱出现断层的现象,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当地居民大多已不会演唱壮族山歌。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坡壮族民歌名列其中。当地各级政府在申报成功以后始终积极管理,也由于近年来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宣传和支持,那坡壮族山歌渐渐被大众重新认识并传唱。那坡县政府从1996年起每年春节和“三月三”都会举办为期三至四天的壮族山歌比赛,比赛内容分为时政歌、情歌对唱及山歌擂台赛等。比赛以各乡镇为单位组成代表队,从各乡镇推选出2~3名歌手、1~2名歌师参赛。赛后政府均会给歌手、歌师发放一定误工补贴和劳务补助。
为使壮族山歌能被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那坡县文体局联合文化馆于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壮族山歌培训班,请当地歌王歌师对县内9个乡镇的文化站负责人及山歌爱好者进行山歌演唱技巧、土俗字学习等内容的培训。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遗那坡壮族民歌传承人的罗景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播那坡壮族山歌的工作中,除日常工作以外,还定期到当地小学为孩子们教授山歌。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那坡县文化和体育广电局召集有关工作人员对当地部分知名歌师歌手进行调查走访,收集采录下那坡壮族山歌歌词近千首进行整理校正,并发表出版,这无疑对那坡壮族山歌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对那坡壮族山歌传承的几点思考
那坡壮族山歌是那坡壮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是壮族人民续写当地文化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越发纷繁复杂的大众娱乐项目等多方面的原因,保护壮族山歌及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等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笔者认为那坡壮族山歌的保护,归根结底还是应将其置身于文化、生态环境中,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政府方面
那坡县对于壮族山歌的传承及保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可见,人民政府及相关文化职能单位十分重视那坡壮族民歌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极强,政府的支持无疑是那坡壮族民歌得以发展的最有利保障。
但是政府在规划保护措施时应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纳入规划之中,要把文化放入到切实的生活环境中,把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结合,始终把那坡壮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政府应认识到那坡当地居民在壮族山歌传承与保护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有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将那坡壮族山歌的保护落到实处,才能最大化的传承那坡壮族山歌。只有当地居民解决了生计问题,才能挖掘精神层面的食粮,优秀文化才能得以更加稳定持久的发展。
(二)人文方面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那坡县居民不再满足于稻作生活,为维持生计大批壮民加入了外出务工的行列。而全球网络化让人们的兴趣爱好越发多元,丰富的生活娱乐方式使得当初人们用“唱山歌”来打发茶余饭后休闲时光的景象不复存在,就更别提让一些从小就生活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青少年喜爱并传承山歌。这些现象都无疑对壮族民歌的原始生存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笔者在田野调查期间了解到,当地热爱山歌的壮民运用QQ、微信等网络新媒体自发组建起一些山歌群,并且加入的人数日益增多,大家在工作之余利用语音功能对唱山歌。这无形中点燃了壮民唱山歌的热情,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壮族山歌的传唱度。但笔者同时也发现群内成员年龄普遍都在35~45岁之间。而笔者在春节山歌比赛的现场看来,观众也普遍为中老年阶层。这都体现出那坡壮族山歌存在的“老青”断层现象。
如何缩短这种断层的距离,是政府及很多学者都在思考和积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先保护才有传承的可能,应尽快召集那些具有丰富壮族山歌演唱知识及经验的山歌手,收集整理壮语发音、歌词编创及韵律韵脚等信息,编写成册,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壮族山歌读本。另一方面,由于壮族山歌历代主要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可以由“出口便成歌”的老一辈山歌手对资历较年轻的山歌手进行教唱或编写歌词,精进他们的山歌技巧,使得日后壯族山歌得以继续传承。
结语
壮族山歌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其传承和发展需要各界人士不断努力。面对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之间的关系,既要倡导文化多样性,又要提倡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1]白翎.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5(04).142.
[2]笔者在2016年10月田野调查期间有幸结识那坡县德隆乡知名山歌手岑金娥,经岑姐的介绍加入了几个壮族山歌群。
[3]笔者在2017年1月至2月田野调查期间于那坡县感驮岩风景区观看了为期四天的那坡县2017年春节壮族山歌比赛。
参考文献:
[1]白翎.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5(04).
【关键词】:那坡壮族山歌;现状;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梦”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都刮起了一阵文化热潮,使得一些飽含人们智慧却历经岁月风霜洗礼的优秀传统文化再一次得以绽放光彩。广西那坡壮族山歌亦是如此,它以丰富的题材内容、朴素的民族语言、多彩的表现手法等特点,在有“歌海”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众多民歌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一、那坡壮族山歌概况
那坡县隶属于广西省百色市,地处桂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缘,境内居住有汉、壮、苗、瑶、彝等五个民族。那坡县地势险要,群山巍峨,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积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孕育了独特的壮族民歌。那坡县本地居民称他们的民歌为“伦”,也有称“过山腔”。大多为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人数可一男一女或两男两女、多男多女。独唱较为少见。其旋律高亢,男声演唱多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女声则多用假声。歌词由五字、七字、九字的单数句组成,押腰脚韵。“所谓腰脚韵,就是上句末脚一字与下句腰间第二字互相押韵。”
勤劳智慧的那坡人民将本地独有的乡土特色化作音乐要素,用灵巧的语言把繁重的劳动生活、细腻的真情实感表达在歌声中。恋爱婚嫁、劳动生活、风俗习惯、礼仪节礼等都成为当地壮族山歌的题材,其内容丰富多样,语言生动易懂,富有深寓。并且多采用比拟、比兴等艺术手法使民歌更加妙趣横生。
二、那坡壮族山歌现状
那坡壮族民歌深深地植根于那坡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中,在劳动做工时哼唱山歌反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逢年过节时哼唱山歌表达与亲人欢聚一堂的幸福喜悦;在结朋会友时哼唱山歌抒发爱慕交好的美好心愿。2016年10月笔者在那坡县城厢镇采风期间,从多位当地居民口中得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随处都还能听到人们对唱山歌。口传心授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那坡壮族民歌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经过十年“文革”后,壮族山歌演唱出现断层的现象,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当地居民大多已不会演唱壮族山歌。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坡壮族民歌名列其中。当地各级政府在申报成功以后始终积极管理,也由于近年来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宣传和支持,那坡壮族山歌渐渐被大众重新认识并传唱。那坡县政府从1996年起每年春节和“三月三”都会举办为期三至四天的壮族山歌比赛,比赛内容分为时政歌、情歌对唱及山歌擂台赛等。比赛以各乡镇为单位组成代表队,从各乡镇推选出2~3名歌手、1~2名歌师参赛。赛后政府均会给歌手、歌师发放一定误工补贴和劳务补助。
为使壮族山歌能被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那坡县文体局联合文化馆于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壮族山歌培训班,请当地歌王歌师对县内9个乡镇的文化站负责人及山歌爱好者进行山歌演唱技巧、土俗字学习等内容的培训。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遗那坡壮族民歌传承人的罗景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播那坡壮族山歌的工作中,除日常工作以外,还定期到当地小学为孩子们教授山歌。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那坡县文化和体育广电局召集有关工作人员对当地部分知名歌师歌手进行调查走访,收集采录下那坡壮族山歌歌词近千首进行整理校正,并发表出版,这无疑对那坡壮族山歌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对那坡壮族山歌传承的几点思考
那坡壮族山歌是那坡壮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是壮族人民续写当地文化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越发纷繁复杂的大众娱乐项目等多方面的原因,保护壮族山歌及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等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笔者认为那坡壮族山歌的保护,归根结底还是应将其置身于文化、生态环境中,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政府方面
那坡县对于壮族山歌的传承及保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可见,人民政府及相关文化职能单位十分重视那坡壮族民歌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极强,政府的支持无疑是那坡壮族民歌得以发展的最有利保障。
但是政府在规划保护措施时应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纳入规划之中,要把文化放入到切实的生活环境中,把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结合,始终把那坡壮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政府应认识到那坡当地居民在壮族山歌传承与保护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有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将那坡壮族山歌的保护落到实处,才能最大化的传承那坡壮族山歌。只有当地居民解决了生计问题,才能挖掘精神层面的食粮,优秀文化才能得以更加稳定持久的发展。
(二)人文方面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那坡县居民不再满足于稻作生活,为维持生计大批壮民加入了外出务工的行列。而全球网络化让人们的兴趣爱好越发多元,丰富的生活娱乐方式使得当初人们用“唱山歌”来打发茶余饭后休闲时光的景象不复存在,就更别提让一些从小就生活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青少年喜爱并传承山歌。这些现象都无疑对壮族民歌的原始生存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笔者在田野调查期间了解到,当地热爱山歌的壮民运用QQ、微信等网络新媒体自发组建起一些山歌群,并且加入的人数日益增多,大家在工作之余利用语音功能对唱山歌。这无形中点燃了壮民唱山歌的热情,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壮族山歌的传唱度。但笔者同时也发现群内成员年龄普遍都在35~45岁之间。而笔者在春节山歌比赛的现场看来,观众也普遍为中老年阶层。这都体现出那坡壮族山歌存在的“老青”断层现象。
如何缩短这种断层的距离,是政府及很多学者都在思考和积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先保护才有传承的可能,应尽快召集那些具有丰富壮族山歌演唱知识及经验的山歌手,收集整理壮语发音、歌词编创及韵律韵脚等信息,编写成册,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壮族山歌读本。另一方面,由于壮族山歌历代主要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可以由“出口便成歌”的老一辈山歌手对资历较年轻的山歌手进行教唱或编写歌词,精进他们的山歌技巧,使得日后壯族山歌得以继续传承。
结语
壮族山歌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其传承和发展需要各界人士不断努力。面对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之间的关系,既要倡导文化多样性,又要提倡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1]白翎.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5(04).142.
[2]笔者在2016年10月田野调查期间有幸结识那坡县德隆乡知名山歌手岑金娥,经岑姐的介绍加入了几个壮族山歌群。
[3]笔者在2017年1月至2月田野调查期间于那坡县感驮岩风景区观看了为期四天的那坡县2017年春节壮族山歌比赛。
参考文献:
[1]白翎.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