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0056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以来,广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有序推动广西文化旅游恢复发展,文化产业呈现出持续性发展态势。进入新阶段,广西文化产业将以建设文化旅游强区为目标,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挥好区域性、民族性、产业性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大力开展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激发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企事业单位转型升级,推进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以来,广西文化产业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统揽全局,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以人民为中心,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问题为导向,既强化政策应对力度,又有序推动广西文化旅游的恢复发展,重振文旅经济,取得积极的进展。
  广西文化产业呈现出波动式恢复和发展态势
  由于面临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广西文化产业系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行业复工复产,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复工建设,加快恢复文旅市场运行,呈现出波动恢复与曲折反复中持续推进的发展态势。
  (一)落实和深化文化旅游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
  为推进广西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营建发展环境,注入發展的内在动力,广西继续制定新的政策法规,推进文旅系统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根据2020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持续加强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等各类市场综合执法,以整合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的部署,广西积极推动落实,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成立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办公室,将广西文化稽查总队和广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合署办公,统一开展综合执法监督工作。制定改革新措施,出台《广西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柳州、桂林、来宾三市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调研。积极推进《强化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加快文化旅游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措施》的修改完善。
  (二)文化生产经营整体性恢复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广西文化产业整体持续恢复,2020年三季度因局部疫情反复而略有波动,四季度时文化市场明显回暖(见图1)。2020年四季度,广西全区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15家,比去年减少50家;全区文化企业从业人员9.08万人,比去年增加7018人;实现营业收入778.09亿元,同比增长13.2%。①单位数量减少,营业收入却有所增加,表明文化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企业收入能力增强。
  (三)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动能
  一是搭建重大项目统筹平台。广西建立和调整了广西大健康和文旅产业工程指挥部,实行双指挥长和双副指挥长负责制,加快推进广西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指挥部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指挥部领导和成员单位领导直接联系服务72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完善由厅领导负责各相应处室具体联系推进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工作机制,加强项目协调调度工作,出台《广西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强化重大项目清单动态管理。二是推进大健康和文化旅游产业工程。在柳州市共同举办“2020年全区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暨厅市共建中国-东盟(柳州)旅游商品与装备制造产业园签约开工仪式”,签约13个项目、总投资162.755亿元;印发2020年文旅行业“三企入桂”活动实施方案,发挥厅际联席会议和自治区重大项目协调作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打出“面对面”洽谈、“线连线”商议组合拳,开展线上线下文旅项目招商引资活动,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档、不掉线。三是创建文化产业园区。创新机制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工业和信息化厅、柳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厅市共建中国-东盟旅游商品与装备制造产业园,整合各自优势,共同打造大健康和文旅经济新增长点。修订园区创建标准,指导各地申报单位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不断丰富文化休闲庭院、艺术街区、特色书店、文化娱乐聚集区等文化产业新产品,扩大文化旅游消费。
  (四)加大宣传营销,文化产业效能提高,文化服务业成为主要力量
  围绕文化旅游主题,广西深入开展“广西人游广西”系列宣传推广和促销活动,与中石化合作推出了加油广西旅游礼包;举办首届广西文博旅游艺术周等系列活动,发布广西自驾游精品旅游线路,带动“本地人游本地,周边人游周边,广西人游广西”,积极推进市场复苏。组织开展2020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壮美广西·三月三暖心生活节”平台,开展“山水壮乡·畅游广西”专题活动,通过各地政府、旅游企业、销售平台三方让利形式,发放旅行、美食消费券等,推介广西的景区和特色旅游商品、美食,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取得了积极成效。截止到5月底,仅阿里巴巴飞猪平台以广西为目的地的文旅商品销售额近3亿元。发挥广西旅游协会的凝聚力,联合推出线上“大培训大练兵大观摩”活动,线下出台优惠打折措施,组织团队旅游主题活动。组织全区541家旅游景区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及其家属实行全年门票免费。
  2020年,全区规上文化企业的从业人数比2019年减少了7.6%,营业收入却增长了34.8%,说明文化产业整体效能得到显著提高。
  由于服务于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产业类型看,文化服务业正在成为规上文化产业的主要力量。2020年,全区共有规上文化服务企业354家,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731家的48%,占比最重;文化制造企业186家,占全部比重25%;文化批发和零售企业191家,占全部比重26%;从营业收入看,文化服务业收入373.59亿元,占比41%,略低于文化制造业414.47亿元的收入和45.5%的占比,但相差不大;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收入122.71亿元,占比13.47%。   (五)优势地区带动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2020年广西的大部分城市规上文化企业数和营业收入同比都有所降低,但具有发展优势的城市实现了增长。南宁市、柳州市和北海市三个城市的规上文化企业数有所增长,其中柳州市增长较多,比上年同期增加32个,北海市增加7个,南宁市增加1个。从营业收入看,北海市的表现尤为亮眼,2020年四季度只有该市企业数和营业收入皆为增长,且营业收入及增速都跃居全区第一。表明北海市文化产业拥有强大的恢复力,在疫情过后实现逆势上扬,文化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正逐步成长为广西文化产业的重要引领城市,北海市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为331.1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02%,广西全区的营业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北海市的贡献;第四季度北海和贺州两个城市同比有所增长。贺州市营业收入为24.1亿元,同比增长51.6%。南宁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为14市之首,有191家,第二名是柳州市的115家,排名第三为玉林市79家。贺州市企业数同比减少13.6%,营业收入却增加51.6%,说明经过疫情的筛选,留下的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也正不断好转。南宁市企业数同比基本持平,营业收入略降低了12.9%。柳州市企业数增长了38.6%,营业收入却降低了5.9%;百色市企业数量在全广西排第6,营业收入却落在第12位,两市的企业营收能力都有待提高。
  (六)文化教育娱乐的消费需求旺盛,涨幅平稳
  2020年疫情影响下,几大类别消费降低,广西居民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价格仍然有0.5%的上涨。回溯过去几年,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涨幅一直较为稳定,2017年同比上涨2.1%,2018年上涨2.5%,2019年上涨2.1%。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广西文旅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疫情的反复出现,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发展基础、资金资本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形成发展障碍。
  (一)企业小、散、弱,市场机制不够灵活
  广西文化产业结构相比过去有了较大进步,但与全国相比,依然存在整体规模小、增速缓慢,文化企业普遍小、散、弱等问题。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不多,文化企业大部分仍为小微企业,实力不足。企业相互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文化产业内部没有高效发挥联动作用,与其他产业也没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形成规模化优势。
  广西文化产业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敏感,缺乏敢于作为、大胆创新的灵活机制,导致管理者束手束脚,缺少勇于进取的企业家精神,面对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机遇往往只能处于被动局面。
  (二)发展不均衡,地区和城乡差距较大
  由广西各市规上文化企业数及营业收入可看出,广西文化产业格局依然是经济格局,地区间发展极不均衡的问题未有太大改变。全广西14个市,规上文化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玉林5个城市,崇左、来宾、贺州、防城港的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尤其少,营业收入分布也基本相当,地区差距仍然较大。同时,城乡差距也一直存在,城乡居民享受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消费水平都相距甚远。这两个差距,也正是当今中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文化领域的反映。
  (三)缺少高端人才,创意创新亟待提高
  广西部分文化产品的创意有了不小的提升,但仍有不少文化产品缺乏独特的创意设计,产品形式、内容和渠道都存在同质化现象。文化产品创新性不足,多是走模仿、照搬的老路。有少量龙头企业,但缺少知名品牌,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都不高。这个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紧缺造成的。广西尚未形成完善的系统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选人用人机制,尤其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和从事文化与市场策划、运营、管理的一流人才。人才难培养、引不进、留不住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四)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尚显不足
  202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1425亿元,增长22.1%,新业态衍生的文化产品成为国内文化消费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②相比之下,广西文化企业营收增长为13.2%,虽然成绩还不错,但仍比全国低8.9个百分点。从前表中可看出,文化产业新业态类的企业只有一家,广西文化企业还是信息化、智能化不足,尤其缺少新业态龙头企业。
  (五)文化产业出海之路不够顺畅
  广西文化产品出海目前境况良好,但受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仍会面临许多挑战。文化企业出海在实际业务中会遇到国际关系和局势的变化、贸易政策的转变、知识产权保护的差异和其他出海地区地方法律和政策等问题。由于周边国家修改出入境管理法,游客游览范围缩小,影响文化旅游项目正常运行。受国外文化贸易政策影响,中国公司研发的手机应用程序遭受封禁,文化产品、游戏软件受到限制打压。
  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进入新的阶段,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及系列规划要求,广西《关于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广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措施,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优势,补足短板,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持续推动发展。
  (一)借力文化旅游强区建设,推进广西文化产业高質量发展。
  2020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文化旅游相关规划也纷至沓来。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对标国家 “十四五”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部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及系列规划,做好上下联通;同时,要整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做到左右贯通,形成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系统化、整体性和协同性。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按照广西“十四五”规划的系统性目标实施发展。该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广西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目标。内容包括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级、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推动现有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品质提升。打造“广西有礼”特色旅游商品品牌,培育特色文创、非遗传承、旅游商品生产龙头企业。构建多元旅游住宿体系,加快建设和引进一批国际品牌酒店、高端度假酒店、山水主题酒店和特色精品旅游民宿。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娱乐业态,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挖掘和开发广西特色美食,提升民族节庆品牌影响力。优先引入世界和国内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等等,都需要和包含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支持和产业支撑。   围绕文化旅游强区建设目标,广西要加大文化挖掘力度,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建成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先进省区、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广西文化产业做出支持性贡献。
  (二)全方位构建广西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新时代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以体系化的方式推进,必须构建广西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包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还要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体系的要素组合具有系统化。
  广西“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广西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分解或融含于广西文旅现代产业体系、广西文旅高品质服务体系、广西文旅现代化治理体系三大体系之中,共同成为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的支持系统,并以系列工程来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惠民提升工程、文艺精品创作“登高原攀高峰”工程、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国家级、世界级文化遗产创建工程,国家级和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建设工程,高端度假酒店、山水主题酒店、精品民宿建设工程,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乡村旅游廊道建设工程,以红色文化为重点的研学旅游工程,大健康和文旅装备制造业发展工程,“文旅+产业”融合工程,文旅消费提振工程。打造培育“环广西国家旅游风景道”“秀甲天下·壮美广西”文化旅游大品牌,“一键游广西”“广西长寿省”“广西有礼”“广西有戏”等系列品牌。
  这一规划和安排,要素丰富,内容充实。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明确广西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内容构成及实施方案等,制定和推进目标明确、路径明晰、措施可行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三)发挥好广西区域性、民族性、产业性的特色优势
  无论是建设文化旅游强区,还是构建广西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都需要根据发展形势要求,结合广西实际,进行全面部署,从区域性、民族性、产业性等角度,针对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自身的问题及特色和优势,进行系统化安排和实施,打造广西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一要广西发挥“老、少、边、山、海、寿”特色优势,把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优做特做强;二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消费提质扩容;三要注重丰富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的要素齐全。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注重打响广西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打造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广西出版、刘三姐等广西文化品牌和“壮族三月三”等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打造“广西有礼”特色旅游商品品牌,培育特色文创、非遗传承、旅游商品生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挖掘和开发广西特色美食,提升民族节庆品牌影响力。
  (四)顺应新的技术环境,强化现代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为了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宣部、广电总局等《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实现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也提出: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沿着这一发展方向,《关于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大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力度,推动广西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要重点扶持开发一批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AI(人工智能)、4K/8K超高清视频、智慧广电、“互联网+中华文明”等应用场景建设项目。促进动漫、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工艺美术等行业创新发展,鼓励发展电子竞技等新业态,支持举办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电子竞技大赛。
  (五)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大力开展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
  为推动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广西既要完善消费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又要推进文化与信息、体育、健康、农业、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设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鼓励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拓宽文创产品展示和销售渠道,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业态发展,提高文化创意与实体经济、现代生产生活、消费需求对接,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提升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业态的提质升级,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进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培育新型消费、信息消费、定制消费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引入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
  广西“十四五”发展规划着重提出要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要深入挖掘湘江战役、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桂林抗战等红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湘江战役”“百色起义”红色旅游品牌;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等重大红色文化项目建设,创建一批全国红色党性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等。
  持续发展以面向东盟的“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为重点的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开拓海外文化市场。继续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其文化旅游展、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等主题展会的平台和渠道,继续办好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完善、拓展与各国文化产业政策沟通和对话机制,进一步完善海外宣传推广体系,推动建立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建设区域性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做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共建工作,参加国际文化产业活动和展会,提升广西在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国际合作和竞争力。   (六)激发活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企事业单位转型升级
  为推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广西需要加大对自治区直属文化企业财政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国家文化产业基金的支持,搭建运行广西文旅产业投融资对接平台、文化旅游产业信息平台。积极统筹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把国有文艺院团场馆建设、维修和设施设备购置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演出场次补贴、以奖代补、政策性补助等方式,加大对国有文艺院团支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实现健康发展。增强文化企业资本市场融资能力,支持设立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推动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整合资源加快上市,支持广西广电网络公司利用上市平台再融资,吸引战略投资者,依法依规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
  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自治区文化企事业单位转型升级。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集团化管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支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民营企业合作开发文化产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大对转企改制文化机构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其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支持自治区直属文化企业聚焦主业发展。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集团推进电影集团转型升级,建立广西剧院演艺院线,创新剧场管理运营模式;牵头广西广电网络公司加快广电5G技术应用和网络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广西云、广电云融合发展,构建覆盖全区、互联互通的融合媒体云平台。
  注释
  ①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②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桂政发〔2021〕11号)2021年4月19日.
  [2]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年4月29日.
  [3]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0年5月31日.
  [4]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广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5]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广播电视局等相关部门工作总结材料.
  作者简介
  何 穎 广西区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国际文化交流
  刘倩玲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文化传播
其他文献
全域旅游是区域文旅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阿坝州作为中国西部的藏族羌族自治州,通过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已将文旅产业培育成为全州的支柱产业。阿坝州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及经验,可以为西部其他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
期刊
赛里木湖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遗产地、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赛里木湖景区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意识,注重规划在生态保护和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全面落实生态保护措施。赛里木湖壮美的湖光山色,是祖国西部辽阔高远风光的卓越代表,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赛里木湖獨一无二的蓝色,是大自然赐予,也是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真实彰显。  世界上有一种蓝,叫赛里木湖蓝!  赛里木湖位于新疆
期刊
玉华宫景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已成为铜川乃至西部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缩影。面临新时代,玉华宫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重要历史方位,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抢抓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机遇,努力把景区打造成陕西北部高端文化旅游的理想之地。  玉华宫景区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西北部,北邻黄帝陵,南望西安城,陇海铁路梅七支线临区而过,包茂高速玉华宫出口直抵景区,区
期刊
在主要依靠发展旅游实现脱贫的乡村,旅游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与衔接性,其耦合性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在发展要求方面的相似性,衔接性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在发展目标方面的接续性。因此,从长远来看,要实现此类地区在脱贫的基础上继续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要倍加注重两大战略之间的有效衔接。  2020年底,随着我国全面脱贫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取得重大胜利。但由于贫困问题的长期性、复杂
期刊
陕西文化认同代表着陕西人民群众对陕西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代表着整个社会群体的情感归属与社会和谐的价值观。陕西是旅游大省,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基于陕西文化认同的红色文创产品前景广阔,应积极号召全社会的设计师积极投入到红色文创领域,积极推动红色文创产品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发展。  文化指的是以文教化,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开化人的思想。中国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
期刊
中华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宝鸡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如何挖掘宝鸡的历史文化,并将它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全过程,是宝鸡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哺育着中国人的内在精神,它何以直,健以稳,文而质,博而精,大而迷德,久而弥新。[1]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
期刊
2020年以来,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藏以丰富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族手工业、高原极限运动等西藏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十四五”时期,西藏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培根铸魂凝聚人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
期刊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事关民生,事关经济发展,也事关陕西形象。陕西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为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加快转变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形成文化旅游业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增长速度、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
期刊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即运用互联网连接医疗、餐饮、保健、康复护理、文化运动和心理咨询等各个方面,为老年人养老提供精细化、人性化服务;实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形成老年人健康大数据,促进智慧型居家养老更加系统化、规范化。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
期刊
青海作为一个民族大省,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而“青绣”就是承载这些优秀民族文化记忆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青绣”已成为青海广大农牧区妇女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收致富奔小康,以乡村振兴助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手艺之一,成为青海文化产业的招牌和最大亮点,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与“苏绣”“湘绣”等大品牌相比,“青绣”也有很多经济、地域、技能等诸多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