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化旅游发展报告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in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事关民生,事关经济发展,也事关陕西形象。陕西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为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加快转变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形成文化旅游业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增长速度、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陕西建设文化强省,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文化旅游中心”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经济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正酝酿着新的蝶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陕西文化旅游业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切实促进满足人民文化旅游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文化旅游新篇章。
  2021年陕西文化旅游业发展态势
  2021年一季度,全国6.3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旅游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49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0.4%;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20.9%,两年平均增长10%。2021年上半年,陕西文化旅游业整体呈现稳步回升发展态勢。
  (一)围绕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文化旅游产业高速发展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幸福感息息相关,是关系人民群众精神滋养和身心健康的幸福工程。陕西深刻把握文化旅游业特点和发展实际,制定《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在关中、陕北、陕南实施文化和旅游均衡发展,打造关中综合文化产业带、陕北民俗及红色文化产业带、陕南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产业带,形成以关中为轴,陕南、陕北为翼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为进一步丰富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陕西重点支持一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制造业、建筑业、健康养老、数字经济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力争到“十四五”末,使陕西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深入成效,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持续加强,数字文化旅游新动能进一步激发,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业综合效益明显增强,文化旅游业成为陕西万亿级产业集群。
  2021年上半年,随着国内疫情的稳定,陕西文化旅游业迎来了迅猛增长。根据携程发布旅行大数据报告显示,西安入围“五一”小长假十大热门旅游城市,成为国内关注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华山、西安城墙跻身“五一”小长假热门景区前十。“五一”小长假期间陕西接待游客超过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6亿元,人均每日消费约431元。端午假期期间,西安在全国十大热门目的地城市排名第七,在全国十大热门高铁抵达城市中西安排名第九。西安城墙、西安钟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华山、华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华夏文旅海洋公园、曲江海洋极地公园、华夏文旅西安度假区、西安鼓楼等成为热门景区。
  (二)加快推动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构建文化自信支撑体系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重点工作。2021年3月,为建立健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延续黄河文化文脉、创新黄河文化传承机制、弘扬黄河文化价值,陕西印发《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规划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为主线,推动陕西省黄河文化资源优势变文化发展优势、变文化发展优势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变高质量发展优势为文化自信,持续讲好陕西黄河故事,实现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另外,陕西已编制完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的建设基础、总体布局、功能区分、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等方面工作进行详细拟定。预计2023年,黄河文物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黄帝陵、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等重要文化标志项目建设工作会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基本完成建设任务。2035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将全面建成。针对长城保护,陕西省印发了《陕西省长城保护总体规划》,这是全国率先公布实施的省级长城保护总体规划。规划落实了《长城保护条例》“整体保护、分段管理”规定,推进长城保护计划实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长城保护优良互动,弘扬长城精神,将陕西长城真实、完整地延续给后人,使陕西长城成为全国长城保护展示的优秀范例。
  (三)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新时期陕西全域旅游的发展,能够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文旅产业高效能治理的需要。陕西已完善顶层制度建设,制定并实施《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业融合水平、提高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质量,破解长期制约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高质量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保证陕西整体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陕西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为契机,持续推进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旅游产品全域覆盖、旅游公共服务全域配套、旅游业态全面融合、智慧旅游全域推进、旅游市场全域营销、旅游市场全域监管等方面内容,逐步建设一批精品旅游景区、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精品项目、自驾车房车营地、低空旅游体验地等项目,提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强化文化旅游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快全域旅游标准化建设,做好重点旅游线路规划,加大陕西形象宣传,吸引更多游客来陕旅游消费,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四)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陕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2020年5月,陕西已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首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包括:韩城市司马迁图书馆、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安康市石泉县后柳镇文化站、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商洛市商南县金丝峡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首批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包括:安康市图书馆、渭南市大荔县图书馆、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高陵区文化馆、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综合文化站、汉中市汉台区龙江文化站、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三桥街道综合文化站、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宝鸡市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上街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渭南市澄城县尧头镇尧头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商洛市柞水县朱家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刘家沟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宝鸡市旅游服务中心、铜川市旅游服务中心、汉中市旅游信息服务中心、杨凌区游客服务中心、省美术博物馆。上述试点单位围绕扩大文化空间,增加阅读推广、文化演艺、非遗展示、文创产品展销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利用旅游数字服务系统发布陕西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合作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文化旅游推介和文旅节庆活动,共同打造文化旅游服务品牌,为陕西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的整体推进提供方法和路径,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现阶段,为推动资源共享和整体效能提升,更好地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加快补齐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短板”已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列入2021年工作计划。陕西还需要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场馆的设施新建、改扩建的工程进度,推动公共文化场所提档升级,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支持各地开展黄河文化专题展馆等特色资源建设等工作。   (五)创新驱动文化旅游业变革,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
  陕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演艺产品、良好的基础设施、充足的客源,旅游演艺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陕西已有十余部极具价值的大型实景旅游演艺剧目,包括秦汉文化主题作品《秦汉风云》,丝路文化主题作品《驼铃传奇》,盛唐文化主题作品《长恨歌》《梦回大唐》,革命文化主题作品《保卫延安》等大型精品实景旅游剧目。西安也已成为国内旅游演出项目数量最多、最集中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今年6月,南泥湾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品牌出口向好,乡村振兴样板,创新驱动变革”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官方微信号宣传推广。延安南泥湾作为南泥湾精神的发祥地,围绕“红色南泥湾、陕北好江南”的总体定位,以军垦、农垦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以毛泽东旧居、三五九旅烈士纪念碑和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等知名红色旅游资源为载体,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生态康养等产业,已成为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的红色旅游发展典范。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陕西省有三条线路入选。分别是:“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系列中,“红色陕西·圣地延安”精品线路;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系列中,“能源陕北·科技西安”精品线路;“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中,“体验关中民俗·品味陕西味道”精品线路。围绕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文化资源支持。由陕西师范大学申报的“民歌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实验室”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重点实验室,这是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首次获取殊荣。该实验室紧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文旅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陕西师范大学在计算机科学、新闻传播、音乐方面的科研力量,基于文化科技融合理念,围绕民歌资源开发利用,智能技术应用以及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陕西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受地理区位、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陕西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旧不高、文化旅游设施低水平达标比例偏高、与东中部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文化旅游融合尚不充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旅游发展不平衡。陕西文化旅游业发展呈现出文弱旅强的特点,现有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未能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优势。文化为旅游“赋能”不足,旅游为文化“支撑”有限,文化旅游产业各自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文化旅游业的融合还处于初始阶段。
  二是文化旅游市场活力较为欠缺。文化和旅游业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还需要求同存异、在不同点中找到共同点。由于陕西部分文化空间载体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行业间缺乏交流和有效合作,使得文化旅游市场热度不均衡,部分行业市场活力不足。
  三是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还不到位。陕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有形化、产品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通过文化旅游产品展现出来,尚缺少品位高、内涵深、吸引人的多元特色文化元素。
  四是区域发展极不均衡。西安在全省文化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在区域GDP中的比重等都远高于其他地市,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陕西县域文化旅游业的薄弱。
  五是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力度不够。融合创新是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助推区域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有着重大意义。目前陕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还缺乏深度、实质性的融合,效果还不尽人意。陕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潜力挖掘和产品开发还远远不够,需要适应文化和旅游发展形势,不断加强深度融合。
  陕西文化旅游业的發展建议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事关民生,事关经济发展,也事关陕西形象。陕西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为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加快转变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形成文化旅游业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增长速度、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一)发展文化和旅游重点业态,构建文旅融合大格局
  通过产业业态创新、产品服务创新、产业品牌创新优化陕西文化旅游供给的市场适配性,打造具有陕西文化旅游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重点业态,推动旅游演艺、研学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等业态提质升级。依托陕西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着重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挖掘,开发集文化体验、科技创新、知识普及于一体的研学旅游产品。完善陕西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把重心从红色景观的开发建设转向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文化旅游业态的丰富完善上,稳步提升陕西红色旅游发展水平,提高陕西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带动力,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业态。促进陕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深度推广“建党百年陕西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打造一批红色旅游发展示范区。开展陕西红色旅游宣传推广,创新陕西红色旅游展陈方式,进一步提升陕西红色旅游发展活力。推进陕西旅游演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产品。加快构建文旅融合大格局,需要继续围绕文化做文章,通过依托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在空间上搭建新平台、创造新内容、融入新技术,使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提升陕西文化自信、增强陕西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关键环节。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陕西)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国家《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完善沿黄观光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推动沿黄观光路重点旅游景区提质扩容,有力推进陕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二)实现文旅产业技术提升,拓展数字文旅产业合作
  伴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数字文旅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十四五”时期,陕西需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升级。依托陕西数字出版基地、陕西动漫产业平台等平台,发展以内容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数字文旅产业,扩大数字文旅产业产品供给。依托优秀文化旅游资源,拓展数字文旅产业合作,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发数字化产品。加快动漫、网络文化、数字艺术展示、文旅装备等领域内容制作、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传播渠道建设等合作项目。深化“互联网+旅游”,将智慧旅游作为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一批智慧旅游目的地,培育一批智慧旅游企业和示范项目,培育云旅游、云直播,发展线上数字化文化旅游体验产品。通过科技赋能提高文化旅游产品供求匹配效率,保障高品质文化旅游体验。   (三)激活文化旅游消费的潜力,推进文化旅游消费提质扩容
  进一步激活文化旅游消费的潜力,发挥文旅融合的产业带动作用,最大化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活力和产业赋能。发挥西安作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壮大陕西文化旅游消费新业态和新模式,全面提升陕西文化旅游消费质量和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陕西夜间经济,借助商旅文观光、特色餐饮、购物休闲三种不同类型的夜间经济类型,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建设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构建以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明城墙景区为代表的商旅文观光游,北院门、永兴坊街区为代表的特色餐饮游、以小寨商圈、张家堡商圈、高新路商圈、大明宫商圈、大兴商圈为代表的休闲购物游,突出特色,打造一批夜间经济文化聚集区和高质量“文化IP打卡地”。通过定制旅游、深化体验、凸显特色,丰富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选择,提高人们的文化旅游体验質量。同时,要发挥线上文化旅游的交流互动、品牌打造、精准营销等优势,形成线上线下文化旅游消费的融合互促。支持陕西文化文物单位、重点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独具陕西文化特色的产业园区街区等开发沉浸式文旅游体验项目,丰富文化旅游的内容体验,提升陕西文化创意水平,重点发展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以及沉浸式文化娱乐体验等业态,使得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与陕西公共文化空间、文化旅游景区、城市文化综合体紧密结合。
  (四)紧抓“十四运”举办契机,唱响“千年古都·常来长安”金字招牌
  在喜迎“十四运”的浓厚氛围下,西安首次推出“西安全运游”的旅游概念,重磅推出盛世长安体验游、最美乡村休闲游、户外登山探险游、红色经典研学游、竞技大赛会展游、舌尖之旅美食游等40条线路和176个打卡点,邀请全国游客来西安品味千年古都的魅力,体验“十四运”的精彩。第十四届全运会的举办,将有利于展现西安的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为陕西文化旅游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陕西能在此契机中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净化景区发展环境,规范文化旅游管理水平,全力展示陕西文化旅游的硬实力和软环境。“十四运”也会进一步增强陕西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区域文化竞争力,深化陕西与其他国家地区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经贸合作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沟通与合作,促使陕西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作者简介
  颜 鹏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千百年来,甘青河湟流域各民族一直繁衍生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共同缔造了河湟大地上人们之间、族际之间互动交流与平等、团结、友爱的良好民族关系和社会文明风尚,并且成为一种历史传统而世代传承不衰。甘青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河湟传统”,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现实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今天我们持续推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进程和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无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河
期刊
2020年以来,在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在政策、资金支持下快速回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素日趋增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实效,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文化旅游业已成为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四五”期间,甘肃需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园一区”建设、“新基建”等契机,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激发乡村文化旅游消费
期刊
壮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壮族传统文化有新时代的传承和创新。其中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通过合理转化和阐释不仅可以取得创新发展,使其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也能提供促使核心价值观持续发展的丰富养料。而其中蕴含着民族特殊情感,能够发挥独特的道义支撑和价值支持作用,在成为民族精神标志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扎实的
期刊
全域旅游是区域文旅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阿坝州作为中国西部的藏族羌族自治州,通过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已将文旅产业培育成为全州的支柱产业。阿坝州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及经验,可以为西部其他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
期刊
赛里木湖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遗产地、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赛里木湖景区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意识,注重规划在生态保护和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全面落实生态保护措施。赛里木湖壮美的湖光山色,是祖国西部辽阔高远风光的卓越代表,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赛里木湖獨一无二的蓝色,是大自然赐予,也是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真实彰显。  世界上有一种蓝,叫赛里木湖蓝!  赛里木湖位于新疆
期刊
玉华宫景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已成为铜川乃至西部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缩影。面临新时代,玉华宫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重要历史方位,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抢抓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机遇,努力把景区打造成陕西北部高端文化旅游的理想之地。  玉华宫景区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西北部,北邻黄帝陵,南望西安城,陇海铁路梅七支线临区而过,包茂高速玉华宫出口直抵景区,区
期刊
在主要依靠发展旅游实现脱贫的乡村,旅游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与衔接性,其耦合性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在发展要求方面的相似性,衔接性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在发展目标方面的接续性。因此,从长远来看,要实现此类地区在脱贫的基础上继续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要倍加注重两大战略之间的有效衔接。  2020年底,随着我国全面脱贫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取得重大胜利。但由于贫困问题的长期性、复杂
期刊
陕西文化认同代表着陕西人民群众对陕西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代表着整个社会群体的情感归属与社会和谐的价值观。陕西是旅游大省,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基于陕西文化认同的红色文创产品前景广阔,应积极号召全社会的设计师积极投入到红色文创领域,积极推动红色文创产品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发展。  文化指的是以文教化,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开化人的思想。中国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
期刊
中华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宝鸡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如何挖掘宝鸡的历史文化,并将它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全过程,是宝鸡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哺育着中国人的内在精神,它何以直,健以稳,文而质,博而精,大而迷德,久而弥新。[1]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
期刊
2020年以来,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藏以丰富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族手工业、高原极限运动等西藏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十四五”时期,西藏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培根铸魂凝聚人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