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研几”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an_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一个天生的完人,人之所谓完美,都是一步步修炼出来的。曾国藩非常注意修身,其方法之一就是“研几”。几者,细节也,研几,就是重视、讲究细节。
  三十岁以前,曾国藩静下心来,非常喜欢交游。玩的时候忘乎所以,回了家却非常后悔。他的日记不止一次记录过对自己浮躁心性的反省。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曾国藩早晨读完《易经》,出门拜访朋友,后来到杜兰溪家参加了他儿子的婚礼。参加完婚礼,本想回家用功,但突然记起那天是朋友何子敬的生日,于是去何家庆生。吃饭、听昆曲,直到初更时分才回。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中批评自己说:“明知尽可不去,而心一散漫,便有世俗周旋的意思,又有姑且随流的意思。总是立志不坚,不能斩断葛根,截然由义,故一引便放逸了。”


  曾国藩年轻时心高气傲,说话又过于直接,不懂得迂回,经常跟朋友发生冲突。比如他曾经就因为一件小事,与同乡郑小珊互相谩骂,说了不少脏话。曾国藩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应该,他在日记里反省说:“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礼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此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论其他?”
  有时曾国藩不是心高气傲,而是无原则地吹捧。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四,朋友黎吉云拜访他,给他看自己新写的诗,曾国藩内心觉得写得并不怎样,但在言语上却极力夸奖。对自己这种不诚信的行为,曾国藩很不满意,他在日记中说:“赞叹有不由衷语,谈诗妄作深语。”在另一篇日记中他更进一步反思此类事说:“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妄语,积久人自知之。不赞人亦不怪。……苟有试而誉人,人且引以为重。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欺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皆在于此。”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到漂亮异性,多瞥几眼,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事,曾国藩也不允许自己做。在朋友家里看到女主人,“注视数次”,他觉得“大无礼”。在另一位朋友家看到漂亮的姬妾,“目屡邪视”,他批评自己“直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
  咸丰五年,曾国藩几次听送信的长夫说,弟弟曾国潢资助欧阳夫人在衡阳五马冲买了一百亩土地,作为曾国藩的私产。曾国藩立即写信予以拒绝,他说:“国藩出仕二十年,官到二品,封妻荫子,且督师于外,薄有时名。今父亲与叔父且未分析,两世兄弟洽洽一堂,国藩无自置私田之理。况田与蒋家垄相近,尢为鄙陋,此风一开,将来澄弟必置私产于暮下,温弟必置私产于大步桥,植弟、季弟必置私产于中沙、紫甸等处,将来子孙必有轻弃祖居而移徙外家者。”“内子女流不明大义,纪泽儿年幼无知,全仗诸弟教训,引入正大一路。若引之入于鄙私一路,则将来计较锱铢,局量日窄,难可挽回。”
  说真话,看到曾氏如此注重个人细节,我内心充满了感动。曾氏也算是个走运之人,中进士之后十年七迁,不到40岁就当了副部长,以后又办湘军,事业风生水起,然而,纵观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曾国藩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极其严苛,一点也不因个人的得意而放松。反省自己到如此境界,不要说在晚清那样的道德沦丧的乱世,就是在现在的太平时期,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
  曾国藩如此“研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个人的功名心。古人做事业的一个目标是光宗耀祖,曾国藩也不例外。想做官,就必须得到同僚和上级认同。注重细节,正是取得大家认同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想通过“研几”教育家人。曾国藩是个非常有忧患意识的人,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表现在他尽心国事,希望不因自己的过失让朝廷生出疑心,从而避灾远祸,还表现在他期望弟弟和子孙读书明理,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做人处世。渴盼家人做好某种事,他自然先得让自己做个榜样。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世俗的目的外,曾国藩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那就是通过学做圣人最后成为圣人。曾国藩的日记和书信都不止一次地写到对于某种事,圣人如何如何说,怎样怎样做。潜台词是说,他所做的事都是以圣人的要求作为标杆的,圣人觉得对的,他才去做;圣人认为不对的,他坚决拒绝。
  “非常之人总有非常之处”,用这句话去套曾国藩的“研几”,真是恰当极了。
其他文献
×年×月×日,秦国×郡×县×乡×里村民甲去了一趟县廷。他不是去上访,而是找县法官做法律咨询……  好像听到有人说“法官”这个词穿越了。劳烦搜索一下《商君书·定分》,“法官”二字在里面出场13次。当然,秦国法官和现代法官的职能不一样,更接近今天的司法局,主要负责向官吏与群众解释大秦律令。秦法官的日常生活不是抄背律文,就是替人解惑。情景可能类似以下对话——  村民甲:我乃×县×乡×里户人(户主)士伍甲
期刊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大师  传统是什么?就是過去,好的坏的,一锅乱炖,跟现在没什么两样,用不着拔高,用不着贬低。祖宗留下的东西,什么没有?你别以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宝贝,最大的一件,是中国人。但我们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浑身的毛病。  传统,谁都有。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别人的孩子未必比你差。你排斥人家,人家不排斥你,吃亏的是自己。西方人,开口闭口,言必称国际,你的我的,
期刊
十四岁即嫁入曹家的班昭,续汉书,作女诫,处外东观续史,居内赋颂并娴,几乎达到了中国女子的巅峰。乃至如今,金星还有以她名字命名的陨石坑。她一生的成就近乎都是在婚姻内完成的。就算这样,暮年的她站在往事的碑文上,依然说“战战兢兢,常惧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这是如今小门小户过日子,关起门来丈夫也得对自己卑躬屈膝的现代女性所难以理解的。  《女范捷录》云:男子有德便是才,斯言尤可;女子无才便是
期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最朴素的人生理想。而齐家往往是最难的,因为幸福的家庭太难得,不圆满的家庭却很多。家是中国文化的根,家是中国人心的归宿。大学曰: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可教人,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最近很多名人的子女出了问题,甚至吸毒,让国人唏嘘不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其实看到别人的子女出了丑,不应跟着一起起哄,而是反躬自省我自己的子女和家庭是否也是问题重重呢
期刊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易经》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其后数千年,诸如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绘画等各类艺术形式无不融合着这部典籍的内涵主旨。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
期刊
南宋年间,有一位审安老人,集宋代點茶用具之大成,绘制了《茶具图赞》。书中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  茶炉:韦鸿胪,名文鼎,字景旸,号四窗间叟。  茶臼:木待制,名利济,字忘机,号隔竹居人。  茶碾:金法曹,名研古、轹古,字元锴、仲鉴,号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茶磨:石转运,名凿齿,字遄行,号香屋隐君。  水勺:胡员外,名惟一,字
期刊
冬天的一次茶会,终于见到他,在龙泉山间的一个空旷小院,他一袭布衫端坐椅上,吹着洞箫,旁若无人。远远地还没看清面容,悠悠的箫声已穿过院墙飘入耳中。  嗯,这也符合我的想象。清雅茶人,会吹箫没什么奇怪的。但看了半天,发现他一直保持着端正的姿势一动不动,这就是功夫了,就像有修为的高僧讲法时一样。这样一个人,你无法想象他曾经是玩摇滚的,痴迷于重金属solo时的超高音,沉醉于低音贝斯的轰鸣。  茶会将要开始
期刊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在她的重要著作《同治中兴》中写道:“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杰出人物”中最突出的一位便是曾国藩,他在晚清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竭尽所能,最终以文臣而封毅勇侯,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纵观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不世之功,既与其识人、用人的高超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期刊
《梅花三弄》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描写了寒梅在风雪中独开不败的风骨,搏击风霜、傲雪凌寒。它本源自东晋时期桓伊将军吹奏的一首笛曲,笛吹梅心,寒玉冰心;后来这首笛曲改编为了古琴曲,琴声泠泠,腕底生香。  所谓“三弄”,是指曲中同样的一段旋律,在不同的徽位上分别演奏了三遍,由于音高不同,这“三弄”的音色、气韵、描写场景、思想情感也都不尽相同,在《梅花三弄》中,一弄比一弄的弹奏更为激烈,似是一阵比一阵更强的
期刊
传统之于我们,宛如一股逆流,冲刷尽现今世事的纠葛,反倒呈现它本真的一面,这历史间隔的瞬间,留下的恰恰惊艳了路人。如此,我便路过这里,将一段故事为你娓娓道来。  对工艺拿捏的分量精巧如斯,手掌摊开抓起一把泥土,烙滚动的大理石转盘上,抔一撮泥,细细补填。这泥逐渐在手指的抚摸下稍稍有了形状,你将它拉长亦或是弄纤底盘,都需沉醉其间,任时间碾碎急躁的脾性,剩下宁静的灵魂。  没有人会如亲手制作的人一般身临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