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一个天生的完人,人之所谓完美,都是一步步修炼出来的。曾国藩非常注意修身,其方法之一就是“研几”。几者,细节也,研几,就是重视、讲究细节。
三十岁以前,曾国藩静下心来,非常喜欢交游。玩的时候忘乎所以,回了家却非常后悔。他的日记不止一次记录过对自己浮躁心性的反省。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曾国藩早晨读完《易经》,出门拜访朋友,后来到杜兰溪家参加了他儿子的婚礼。参加完婚礼,本想回家用功,但突然记起那天是朋友何子敬的生日,于是去何家庆生。吃饭、听昆曲,直到初更时分才回。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中批评自己说:“明知尽可不去,而心一散漫,便有世俗周旋的意思,又有姑且随流的意思。总是立志不坚,不能斩断葛根,截然由义,故一引便放逸了。”
曾国藩年轻时心高气傲,说话又过于直接,不懂得迂回,经常跟朋友发生冲突。比如他曾经就因为一件小事,与同乡郑小珊互相谩骂,说了不少脏话。曾国藩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应该,他在日记里反省说:“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礼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此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论其他?”
有时曾国藩不是心高气傲,而是无原则地吹捧。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四,朋友黎吉云拜访他,给他看自己新写的诗,曾国藩内心觉得写得并不怎样,但在言语上却极力夸奖。对自己这种不诚信的行为,曾国藩很不满意,他在日记中说:“赞叹有不由衷语,谈诗妄作深语。”在另一篇日记中他更进一步反思此类事说:“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妄语,积久人自知之。不赞人亦不怪。……苟有试而誉人,人且引以为重。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欺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皆在于此。”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到漂亮异性,多瞥几眼,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事,曾国藩也不允许自己做。在朋友家里看到女主人,“注视数次”,他觉得“大无礼”。在另一位朋友家看到漂亮的姬妾,“目屡邪视”,他批评自己“直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
咸丰五年,曾国藩几次听送信的长夫说,弟弟曾国潢资助欧阳夫人在衡阳五马冲买了一百亩土地,作为曾国藩的私产。曾国藩立即写信予以拒绝,他说:“国藩出仕二十年,官到二品,封妻荫子,且督师于外,薄有时名。今父亲与叔父且未分析,两世兄弟洽洽一堂,国藩无自置私田之理。况田与蒋家垄相近,尢为鄙陋,此风一开,将来澄弟必置私产于暮下,温弟必置私产于大步桥,植弟、季弟必置私产于中沙、紫甸等处,将来子孙必有轻弃祖居而移徙外家者。”“内子女流不明大义,纪泽儿年幼无知,全仗诸弟教训,引入正大一路。若引之入于鄙私一路,则将来计较锱铢,局量日窄,难可挽回。”
说真话,看到曾氏如此注重个人细节,我内心充满了感动。曾氏也算是个走运之人,中进士之后十年七迁,不到40岁就当了副部长,以后又办湘军,事业风生水起,然而,纵观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曾国藩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极其严苛,一点也不因个人的得意而放松。反省自己到如此境界,不要说在晚清那样的道德沦丧的乱世,就是在现在的太平时期,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
曾国藩如此“研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个人的功名心。古人做事业的一个目标是光宗耀祖,曾国藩也不例外。想做官,就必须得到同僚和上级认同。注重细节,正是取得大家认同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想通过“研几”教育家人。曾国藩是个非常有忧患意识的人,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表现在他尽心国事,希望不因自己的过失让朝廷生出疑心,从而避灾远祸,还表现在他期望弟弟和子孙读书明理,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做人处世。渴盼家人做好某种事,他自然先得让自己做个榜样。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世俗的目的外,曾国藩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那就是通过学做圣人最后成为圣人。曾国藩的日记和书信都不止一次地写到对于某种事,圣人如何如何说,怎样怎样做。潜台词是说,他所做的事都是以圣人的要求作为标杆的,圣人觉得对的,他才去做;圣人认为不对的,他坚决拒绝。
“非常之人总有非常之处”,用这句话去套曾国藩的“研几”,真是恰当极了。
三十岁以前,曾国藩静下心来,非常喜欢交游。玩的时候忘乎所以,回了家却非常后悔。他的日记不止一次记录过对自己浮躁心性的反省。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曾国藩早晨读完《易经》,出门拜访朋友,后来到杜兰溪家参加了他儿子的婚礼。参加完婚礼,本想回家用功,但突然记起那天是朋友何子敬的生日,于是去何家庆生。吃饭、听昆曲,直到初更时分才回。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中批评自己说:“明知尽可不去,而心一散漫,便有世俗周旋的意思,又有姑且随流的意思。总是立志不坚,不能斩断葛根,截然由义,故一引便放逸了。”
曾国藩年轻时心高气傲,说话又过于直接,不懂得迂回,经常跟朋友发生冲突。比如他曾经就因为一件小事,与同乡郑小珊互相谩骂,说了不少脏话。曾国藩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应该,他在日记里反省说:“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礼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此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论其他?”
有时曾国藩不是心高气傲,而是无原则地吹捧。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四,朋友黎吉云拜访他,给他看自己新写的诗,曾国藩内心觉得写得并不怎样,但在言语上却极力夸奖。对自己这种不诚信的行为,曾国藩很不满意,他在日记中说:“赞叹有不由衷语,谈诗妄作深语。”在另一篇日记中他更进一步反思此类事说:“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妄语,积久人自知之。不赞人亦不怪。……苟有试而誉人,人且引以为重。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欺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皆在于此。”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到漂亮异性,多瞥几眼,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事,曾国藩也不允许自己做。在朋友家里看到女主人,“注视数次”,他觉得“大无礼”。在另一位朋友家看到漂亮的姬妾,“目屡邪视”,他批评自己“直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
咸丰五年,曾国藩几次听送信的长夫说,弟弟曾国潢资助欧阳夫人在衡阳五马冲买了一百亩土地,作为曾国藩的私产。曾国藩立即写信予以拒绝,他说:“国藩出仕二十年,官到二品,封妻荫子,且督师于外,薄有时名。今父亲与叔父且未分析,两世兄弟洽洽一堂,国藩无自置私田之理。况田与蒋家垄相近,尢为鄙陋,此风一开,将来澄弟必置私产于暮下,温弟必置私产于大步桥,植弟、季弟必置私产于中沙、紫甸等处,将来子孙必有轻弃祖居而移徙外家者。”“内子女流不明大义,纪泽儿年幼无知,全仗诸弟教训,引入正大一路。若引之入于鄙私一路,则将来计较锱铢,局量日窄,难可挽回。”
说真话,看到曾氏如此注重个人细节,我内心充满了感动。曾氏也算是个走运之人,中进士之后十年七迁,不到40岁就当了副部长,以后又办湘军,事业风生水起,然而,纵观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曾国藩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极其严苛,一点也不因个人的得意而放松。反省自己到如此境界,不要说在晚清那样的道德沦丧的乱世,就是在现在的太平时期,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
曾国藩如此“研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个人的功名心。古人做事业的一个目标是光宗耀祖,曾国藩也不例外。想做官,就必须得到同僚和上级认同。注重细节,正是取得大家认同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想通过“研几”教育家人。曾国藩是个非常有忧患意识的人,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表现在他尽心国事,希望不因自己的过失让朝廷生出疑心,从而避灾远祸,还表现在他期望弟弟和子孙读书明理,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做人处世。渴盼家人做好某种事,他自然先得让自己做个榜样。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世俗的目的外,曾国藩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那就是通过学做圣人最后成为圣人。曾国藩的日记和书信都不止一次地写到对于某种事,圣人如何如何说,怎样怎样做。潜台词是说,他所做的事都是以圣人的要求作为标杆的,圣人觉得对的,他才去做;圣人认为不对的,他坚决拒绝。
“非常之人总有非常之处”,用这句话去套曾国藩的“研几”,真是恰当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