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教案时仍沿袭前苏联“五环节”模式,教案制作过程中应付现象较为突出,缺少独特的理解与构思,缺少经验的积累与反思。针对这个现象,笔者认为,语文学科教案模式要做到两个转变,即教案功能从“一本专用”到“一本多用”的转变、教案的形式由规范化向“实用化”和“个性化”转变,不断增强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关键词】教研活动语文教研组专业发展
长久以来,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师在设计教学教案时仍沿袭半个世纪前的前苏联“五环节”教学模式,关注点集中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等项目上。每个学期结束,学校教务部门都要进行教案检查,作为衡量本学期教师教学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每当这个时候,语文教研组常常会出现抄教案忙的现象。语文教师从教学参考书上、网上把现成的教案抄上去应付。检查者主要是看一下教案的数量是否达到要求以及形式上是否符合规范也就了事了。如此应付的教案没有独特的理解与构思,缺少经验的积累和反思,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如此的检查也不能很好地促进语文教师教学的反思与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长远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应该写教案,而且更应该把教案写好,写出特色。这是因为每位教师的备课实质上是在学校情景中班级层次上的课程规划,教案作为课程规划的呈现形式,语文教师在完成的过程中就做着系统收集信息、理清思想、积累经验、进行反思等等工作。因此,我们建议语文学科的教案要有两个“转变”:
一、教案的功能从 “ 一本专用 ” 到 “ 一本多用 ” 转变。
过去的教案就是教案,备完查完教师就可以置之不理了。今天,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角色已从“传道、授业、解惑 ”向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转变,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成为教学改革的共建者。教案也应相应地向教学资料夹、教学反思集、读书笔记本、教学日记本方面转变。我们倡导教师在备课中学习,在学习中备课,在钻研教材中阅读资料、摘抄笔记、反思教学、练习写作。如果教师能把学习渗透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融合在备课的过程中,学习就变成了每天必备的美餐,成为每个教师内心的需求和享受,从而就在备课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加了文化底蕴。例如准备《项链》一文的教案,对于较有争议的主题问题,语文教师可以广泛地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出摘录;可以基于这些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记录其他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还可以纳入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对这个问题真实的疑惑及争议……这一个过程本身就具有教学研究的性质。这些“档案袋”或者说“资料库”的建立,可以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学习,增加了他们的知识积累。余映潮老师枚举的语文实用研究技法如目录索引法、资料摘抄法、横向联系法、精品收藏法等语文教研的实用技法也可以运用在备课的过程,并且在教案上有所体现。这样的教案就不再是上课流程的简单提纲和记录,也不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准备工作,而是语文教师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在审视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倡导教师课后备课。课后备课是对课前思路的反思与完善,它看到了学生与自己教学前的估计的不同之处。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往往能促动教师新的灵感产生,引发教师重新思考或深入思考。这时的教案是教师教学思想轨迹的真实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理念,有利于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这种有见地、有真切感受的札记,实际上已是论文的胚胎。这样,教师就收集和保存了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整个过程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研行为。
二、教案的形式由规范化向“实用化”和“个性化”转变。
教学本身就是充满个性色彩的活动,在教案的形式上,完全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软盘教案、笔记本教案、旧教案、常规教案均可,学校只作宏观操作控制。教案的书写原则上也没有形式的规定,但必要的东西不可少,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和学的互动。青年教师应更重视教学反思,但反思也不是死板地规定课课必有,至少一单元一次,至于教案的详略、格式都不必统一规定,一切以实用为主,鼓励教师走个性化道路,鼓励教师备出风格、备出思想、备出特色。
既然放开了手脚,教师有了自主权,对待教案的态度一定会发生转变。备课本就可以成为他们个性展示的大舞台。教案中可以有本班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捣蛋鬼”的档案;可以有自己收集的教学名言、格言警句,课堂里鼓励性语言范例,教学经验荟萃;可以有下载的名人授课实录;还可以有和教学相关的资料等等。当然也可以有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在教案中的一些点缀,和教学内容相符的构图,教师的下水文、学生的作品等等。既然以实用为宗旨,教案就可改、可涂、可勾、可画。如此,一本本个性色彩浓厚、风格各异的教案就会展现在眼前,同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做教师辛苦着也快乐着。
参考文献
[1]韩国梁、黄志成.合作发展教研型教研组――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有效组织[J] .全球教育展望,2004,(11):56~60.
[2] 李惠兴.创新型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机制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16
[3] 瞿梅福.集体备课的指导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5,(4)97~99
【关键词】教研活动语文教研组专业发展
长久以来,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师在设计教学教案时仍沿袭半个世纪前的前苏联“五环节”教学模式,关注点集中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等项目上。每个学期结束,学校教务部门都要进行教案检查,作为衡量本学期教师教学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每当这个时候,语文教研组常常会出现抄教案忙的现象。语文教师从教学参考书上、网上把现成的教案抄上去应付。检查者主要是看一下教案的数量是否达到要求以及形式上是否符合规范也就了事了。如此应付的教案没有独特的理解与构思,缺少经验的积累和反思,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如此的检查也不能很好地促进语文教师教学的反思与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长远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应该写教案,而且更应该把教案写好,写出特色。这是因为每位教师的备课实质上是在学校情景中班级层次上的课程规划,教案作为课程规划的呈现形式,语文教师在完成的过程中就做着系统收集信息、理清思想、积累经验、进行反思等等工作。因此,我们建议语文学科的教案要有两个“转变”:
一、教案的功能从 “ 一本专用 ” 到 “ 一本多用 ” 转变。
过去的教案就是教案,备完查完教师就可以置之不理了。今天,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角色已从“传道、授业、解惑 ”向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转变,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成为教学改革的共建者。教案也应相应地向教学资料夹、教学反思集、读书笔记本、教学日记本方面转变。我们倡导教师在备课中学习,在学习中备课,在钻研教材中阅读资料、摘抄笔记、反思教学、练习写作。如果教师能把学习渗透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融合在备课的过程中,学习就变成了每天必备的美餐,成为每个教师内心的需求和享受,从而就在备课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加了文化底蕴。例如准备《项链》一文的教案,对于较有争议的主题问题,语文教师可以广泛地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出摘录;可以基于这些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记录其他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还可以纳入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对这个问题真实的疑惑及争议……这一个过程本身就具有教学研究的性质。这些“档案袋”或者说“资料库”的建立,可以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学习,增加了他们的知识积累。余映潮老师枚举的语文实用研究技法如目录索引法、资料摘抄法、横向联系法、精品收藏法等语文教研的实用技法也可以运用在备课的过程,并且在教案上有所体现。这样的教案就不再是上课流程的简单提纲和记录,也不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准备工作,而是语文教师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在审视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倡导教师课后备课。课后备课是对课前思路的反思与完善,它看到了学生与自己教学前的估计的不同之处。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往往能促动教师新的灵感产生,引发教师重新思考或深入思考。这时的教案是教师教学思想轨迹的真实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理念,有利于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这种有见地、有真切感受的札记,实际上已是论文的胚胎。这样,教师就收集和保存了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整个过程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研行为。
二、教案的形式由规范化向“实用化”和“个性化”转变。
教学本身就是充满个性色彩的活动,在教案的形式上,完全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软盘教案、笔记本教案、旧教案、常规教案均可,学校只作宏观操作控制。教案的书写原则上也没有形式的规定,但必要的东西不可少,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和学的互动。青年教师应更重视教学反思,但反思也不是死板地规定课课必有,至少一单元一次,至于教案的详略、格式都不必统一规定,一切以实用为主,鼓励教师走个性化道路,鼓励教师备出风格、备出思想、备出特色。
既然放开了手脚,教师有了自主权,对待教案的态度一定会发生转变。备课本就可以成为他们个性展示的大舞台。教案中可以有本班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捣蛋鬼”的档案;可以有自己收集的教学名言、格言警句,课堂里鼓励性语言范例,教学经验荟萃;可以有下载的名人授课实录;还可以有和教学相关的资料等等。当然也可以有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在教案中的一些点缀,和教学内容相符的构图,教师的下水文、学生的作品等等。既然以实用为宗旨,教案就可改、可涂、可勾、可画。如此,一本本个性色彩浓厚、风格各异的教案就会展现在眼前,同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做教师辛苦着也快乐着。
参考文献
[1]韩国梁、黄志成.合作发展教研型教研组――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有效组织[J] .全球教育展望,2004,(11):56~60.
[2] 李惠兴.创新型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机制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16
[3] 瞿梅福.集体备课的指导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5,(4)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