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城市发展的直接延伸地带,城乡结合部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交叉性,使得它成为各种社会利益及矛盾的聚集地。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城乡结合部发展现状这一课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详细阐述了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生计组合规律、现状及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城乡结合部走向良性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现状;良性发展;对策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边缘和乡村交界地带的城乡结合部逐渐走在了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上,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区域。
一、研究课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必要性
1、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进程发展中所出现的特定产物,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最为活跃的区域。它是城市发展的延伸地带,工业开发区、房地产等产业活动正迅速兴起。同时又由于它的活跃性,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的交叉性,使得它成为各种社会利益及矛盾的聚集地。因此对这一区域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势在必行。
2、掌握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生存现状与区域发展实际水平,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窗口。深入研究和探讨城乡结合部的发展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全局性促进作用。
(二)重要性
1、城乡结合部是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推动农业的市场化进程;是城市建成区扩展的前沿地带,同时也是乡村城市化最先变质的“形成层”。掌握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生计组合规律后,既可以对城乡结合部外围居民生计向城乡结合部生计组合进行提前预热,使其提前适应,又可以对城乡结合部居民进行生计组合引导,向城镇生活转变。由于部分居民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较难放弃城区的优势区位土地,且忧虑迁移后的生活质量与环境,因此只有积极引导占地居民向新的城乡结合部迁移,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城市扩张对城乡结合部居民利益的损害,降低城市扩张在城乡结合部的阻力,推动城市发展与建设。
2、城乡高密度的人口與产业释放了大量的“三废”,却在短时间内无法处理这些废弃物,于是城乡结合部就成为污染物的接收场所。但这种环境的调节能力与城区一样具有一个“门槛效应”,突破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容纳能力后,其调节能力便会大大降低,严重污染了城市本身及其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当前城乡结合部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大量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比如就业问题、土地问题、生态问题等。而城乡结合部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现状
1、公共治安工作尚未完全到位,社会丑恶现象泛滥。城乡结合部人员复杂,治安不到位。这一是因为城乡结合部民警长期处在“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之中,警力配置没有体现城乡结合部的特点,有限的警力没有按工作需要“沉到基层”,而是“浮在上面”各警种之间缺乏协调。二是因为派出所一年到头忙于“搞突击”、“打战役”,而其关键的社区管理工作几近“荒废”,因而造成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窘境。
2、未成年人、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突出。目前在多数城乡结合部地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严峻:一方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成为违法犯罪的重要主体之一。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趋势。在未成年人犯罪中14-16岁人员已占相当大的比例。与过去16-18岁居多的状况有很大改变。从犯罪主体来看,城乡结合部犯罪的另一个特点是外来人员犯罪问题突出。随着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在推动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犯罪也逐步成为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之一。
(二)城乡结合部居民的土地流转问题
1、农用地过度非农占用,耕地流失严重。城乡结合部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量激增。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生活保障。
2、土地产权界定范围模糊,土地征用范围过宽,“公共利益”不适当扩张,导致责、权、利的边界不清。这就为各级政府借土地所有者的名义来随意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打开了方便之门,使农民在现实中缺乏充分享有自己土地权利的能力。现行的法律极大的滥用了农民的土地征用权,对农民的土地损失越来越大。
(三)城乡结合部的教育和文化问题
1、城市中小学的门槛过高往往超出城乡结合部村民承受能力。作为城乡结合部农民的子女户口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因此城乡结合部居民的子女想要进入当地学校上学,需缴纳较高的旁听、赞助等额外费用。
2、现有的中小学条件难以容纳新增加的大量生源。虽然小学新生入学人数有缩减趋势,具有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条件。但是由于城市公办学校通常是分散在各个城区的,而打工人员却聚集在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区域内的公办学校资源紧张,造成公办学校无法接收全部打工人员子女来借读。
三、实现城乡结合部良性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问题解决的思路与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能力
尽管我国目前不可能完全取消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但是可以在城乡结合部率先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那些尚未完全具备城市化要求的城乡结合部村镇,可以导入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并作为管理体制的主体,特别是要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把这些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构成、产业布局等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之中。
2、实行群防群治
充分发动群众,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贯穿始终。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群防群治工作深入人心。二是要建立群防群治工作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三是普及群防群治知识,提高群防群治技能,规范化培训相关社会治安从业人员。
(二)严格规范土地征用与管理政策
1、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土地产权,保护农民的合法财产。国家权力要从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界定农民的土地产权,平衡各方的利益分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社会公平。
2、进一步明确征地目的,限制和缩小农业用地的征用范围。通过法制的方式严格限定公共利益的征地和一般经营性项目用地,严格约束政府滥用公共权力侵害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是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农业土地流转的市场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搞活土地流转市场,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采用协议转让、入股、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流转为中心的城乡结合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三)实现城乡规划及文化教育一体化
1、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建设过程中,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发展理念,统筹安排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资源和城市功能,促进城乡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优化,按照城乡结合、功能合理和方便生活的原则,做到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发展。
2、实现城乡文化教育的一体化。打破学校按照“属地原则”入学的界限,只要是适龄儿童,按照学校的条件能够进入城市学校的,学校不应该加以限制。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居民融入到城市文化环境中;通过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来适应城市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等,消除当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排斥心理,促进城乡居民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聂仲秋:《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以西安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6月。
[2] 刘广明:《论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问题的治理》,《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3] 李亚娟:《现阶段城乡结合部社会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3月。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现状;良性发展;对策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边缘和乡村交界地带的城乡结合部逐渐走在了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上,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区域。
一、研究课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必要性
1、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进程发展中所出现的特定产物,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最为活跃的区域。它是城市发展的延伸地带,工业开发区、房地产等产业活动正迅速兴起。同时又由于它的活跃性,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的交叉性,使得它成为各种社会利益及矛盾的聚集地。因此对这一区域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势在必行。
2、掌握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生存现状与区域发展实际水平,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窗口。深入研究和探讨城乡结合部的发展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全局性促进作用。
(二)重要性
1、城乡结合部是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推动农业的市场化进程;是城市建成区扩展的前沿地带,同时也是乡村城市化最先变质的“形成层”。掌握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生计组合规律后,既可以对城乡结合部外围居民生计向城乡结合部生计组合进行提前预热,使其提前适应,又可以对城乡结合部居民进行生计组合引导,向城镇生活转变。由于部分居民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较难放弃城区的优势区位土地,且忧虑迁移后的生活质量与环境,因此只有积极引导占地居民向新的城乡结合部迁移,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城市扩张对城乡结合部居民利益的损害,降低城市扩张在城乡结合部的阻力,推动城市发展与建设。
2、城乡高密度的人口與产业释放了大量的“三废”,却在短时间内无法处理这些废弃物,于是城乡结合部就成为污染物的接收场所。但这种环境的调节能力与城区一样具有一个“门槛效应”,突破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容纳能力后,其调节能力便会大大降低,严重污染了城市本身及其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当前城乡结合部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大量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比如就业问题、土地问题、生态问题等。而城乡结合部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现状
1、公共治安工作尚未完全到位,社会丑恶现象泛滥。城乡结合部人员复杂,治安不到位。这一是因为城乡结合部民警长期处在“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之中,警力配置没有体现城乡结合部的特点,有限的警力没有按工作需要“沉到基层”,而是“浮在上面”各警种之间缺乏协调。二是因为派出所一年到头忙于“搞突击”、“打战役”,而其关键的社区管理工作几近“荒废”,因而造成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窘境。
2、未成年人、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突出。目前在多数城乡结合部地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严峻:一方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成为违法犯罪的重要主体之一。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趋势。在未成年人犯罪中14-16岁人员已占相当大的比例。与过去16-18岁居多的状况有很大改变。从犯罪主体来看,城乡结合部犯罪的另一个特点是外来人员犯罪问题突出。随着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在推动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犯罪也逐步成为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之一。
(二)城乡结合部居民的土地流转问题
1、农用地过度非农占用,耕地流失严重。城乡结合部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量激增。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生活保障。
2、土地产权界定范围模糊,土地征用范围过宽,“公共利益”不适当扩张,导致责、权、利的边界不清。这就为各级政府借土地所有者的名义来随意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打开了方便之门,使农民在现实中缺乏充分享有自己土地权利的能力。现行的法律极大的滥用了农民的土地征用权,对农民的土地损失越来越大。
(三)城乡结合部的教育和文化问题
1、城市中小学的门槛过高往往超出城乡结合部村民承受能力。作为城乡结合部农民的子女户口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因此城乡结合部居民的子女想要进入当地学校上学,需缴纳较高的旁听、赞助等额外费用。
2、现有的中小学条件难以容纳新增加的大量生源。虽然小学新生入学人数有缩减趋势,具有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条件。但是由于城市公办学校通常是分散在各个城区的,而打工人员却聚集在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区域内的公办学校资源紧张,造成公办学校无法接收全部打工人员子女来借读。
三、实现城乡结合部良性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问题解决的思路与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能力
尽管我国目前不可能完全取消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但是可以在城乡结合部率先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那些尚未完全具备城市化要求的城乡结合部村镇,可以导入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并作为管理体制的主体,特别是要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把这些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构成、产业布局等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之中。
2、实行群防群治
充分发动群众,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贯穿始终。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群防群治工作深入人心。二是要建立群防群治工作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三是普及群防群治知识,提高群防群治技能,规范化培训相关社会治安从业人员。
(二)严格规范土地征用与管理政策
1、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土地产权,保护农民的合法财产。国家权力要从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界定农民的土地产权,平衡各方的利益分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社会公平。
2、进一步明确征地目的,限制和缩小农业用地的征用范围。通过法制的方式严格限定公共利益的征地和一般经营性项目用地,严格约束政府滥用公共权力侵害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是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农业土地流转的市场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搞活土地流转市场,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采用协议转让、入股、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流转为中心的城乡结合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三)实现城乡规划及文化教育一体化
1、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建设过程中,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发展理念,统筹安排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资源和城市功能,促进城乡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优化,按照城乡结合、功能合理和方便生活的原则,做到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发展。
2、实现城乡文化教育的一体化。打破学校按照“属地原则”入学的界限,只要是适龄儿童,按照学校的条件能够进入城市学校的,学校不应该加以限制。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居民融入到城市文化环境中;通过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来适应城市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等,消除当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排斥心理,促进城乡居民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聂仲秋:《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以西安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6月。
[2] 刘广明:《论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问题的治理》,《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3] 李亚娟:《现阶段城乡结合部社会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