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梳理,进而探索出有益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一个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具有怎样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培养质量的好坏,其关键在于其培养模式。因此,探索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各专业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基础薄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我国开始全盘学习前苏联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经济,开始向先进国家学习教学经验、借鉴人才培养模式。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时至今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建立了一批研究生培养的基地,研究生培养已基本实现立足于国内培养,研究生培养的数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及检查和评估方式等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和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体制机制及教学方式也在逐步地建立、改进和完善。
虽然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培养质量的提高幅度却不明显,在教学内容、教学体制、教学方式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单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还是为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教学和科研人员,这种单一的培养目标助长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导致了现今市场上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甚至短缺严重的局面。①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缺少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未能完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研究生培养中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简单化、传统化的现象,不重视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性及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 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1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①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程,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渗透,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领域对具有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而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不够完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很多院校都注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交叉学科及跨专业学科对本专业学习的重要性。研究生课程大致分为四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而很多院校却未开设选修课程,即使开设了选修课,其所占的比重也非常之小。随着当今世界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科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突出,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明显。②因此,设置交叉学科及跨专业学科的选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开拓视野,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语言作为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可以使人们更加的了解这个世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能为我们提供更多学习与交流的语言平台,也能让我们及时有效的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因此,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可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学习我们的专业,也有利于研究生阅读相关的外文书籍及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2 加强研究生培养体制建设
①完善课程学分制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把专业课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四个层次课程的学分计算放到同一标准上来,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及相应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破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主导性地位的局面,增加选修课程、前沿性课程及探索性课程的学分比重,使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论文选题、研究方向、兴趣爱好及职业发展的需要选择课程,在修读学分的同时满足自身的兴趣及现实需要。
②确立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职责,完善师生间互动交流机制
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研究生阶段,导师是学生的第一负责人,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培养上,导师要有自己独特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有效指导学生确立研究方向、论文选题及研究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来,鼓励并支持学生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指导学生阅读与研究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此外,还应建立导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与互动的机制,形成师生见面制度,保证导师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及思想近况。
③加强学校科研平台建设
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参与各类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学校应通过设立各类研究生创新基金及创办各种研究型论坛,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进行科研和创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此外,學校还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与研讨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可以在交流与研讨中获得知识、吸取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3 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
①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采取讨论式教学模式
在上课之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预先设计好与课程相关的核心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及资料,让学生在课下时自主读书与学习,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课上通过老师的引导进行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学生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可以反驳其它同学包括老师的观点,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所有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得出问题的最后结论。此外,学生还可以形成课下讨论组,交流各自的看法和见解,促进知识的交流与互补。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由知识的输出者逐渐转变为研究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③采取读书式教学模式
在课程学习中,老师迎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应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与学科相关的书籍,了解学科范围内基本的知识及热点前沿问题,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习兴趣选择阅读的书目。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每隔一段时间开一次读书讨论会,学生各自阐述所读书籍的主要内容及阅读时的感想和体会,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以及所读书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论文写作的指导与帮助。采用这种读书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帮之学生积累知识增加阅读量,为日后的研究及论文写作奠定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及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还是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注释:
①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兰州大学,2006。
参考文献:
[1]张炜.中美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的比较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7).
[2]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一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4.
[3]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4]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5]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
[6]祁晓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一个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具有怎样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培养质量的好坏,其关键在于其培养模式。因此,探索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各专业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基础薄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我国开始全盘学习前苏联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经济,开始向先进国家学习教学经验、借鉴人才培养模式。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时至今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建立了一批研究生培养的基地,研究生培养已基本实现立足于国内培养,研究生培养的数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及检查和评估方式等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和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体制机制及教学方式也在逐步地建立、改进和完善。
虽然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培养质量的提高幅度却不明显,在教学内容、教学体制、教学方式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单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还是为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教学和科研人员,这种单一的培养目标助长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导致了现今市场上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甚至短缺严重的局面。①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缺少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未能完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研究生培养中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简单化、传统化的现象,不重视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性及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 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1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①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程,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渗透,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领域对具有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而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不够完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很多院校都注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交叉学科及跨专业学科对本专业学习的重要性。研究生课程大致分为四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而很多院校却未开设选修课程,即使开设了选修课,其所占的比重也非常之小。随着当今世界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科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突出,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明显。②因此,设置交叉学科及跨专业学科的选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开拓视野,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语言作为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可以使人们更加的了解这个世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能为我们提供更多学习与交流的语言平台,也能让我们及时有效的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因此,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可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学习我们的专业,也有利于研究生阅读相关的外文书籍及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2 加强研究生培养体制建设
①完善课程学分制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把专业课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四个层次课程的学分计算放到同一标准上来,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及相应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破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主导性地位的局面,增加选修课程、前沿性课程及探索性课程的学分比重,使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论文选题、研究方向、兴趣爱好及职业发展的需要选择课程,在修读学分的同时满足自身的兴趣及现实需要。
②确立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职责,完善师生间互动交流机制
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研究生阶段,导师是学生的第一负责人,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培养上,导师要有自己独特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有效指导学生确立研究方向、论文选题及研究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来,鼓励并支持学生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指导学生阅读与研究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此外,还应建立导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与互动的机制,形成师生见面制度,保证导师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及思想近况。
③加强学校科研平台建设
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参与各类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学校应通过设立各类研究生创新基金及创办各种研究型论坛,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进行科研和创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此外,學校还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与研讨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可以在交流与研讨中获得知识、吸取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3 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
①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采取讨论式教学模式
在上课之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预先设计好与课程相关的核心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及资料,让学生在课下时自主读书与学习,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课上通过老师的引导进行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学生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可以反驳其它同学包括老师的观点,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所有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得出问题的最后结论。此外,学生还可以形成课下讨论组,交流各自的看法和见解,促进知识的交流与互补。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由知识的输出者逐渐转变为研究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③采取读书式教学模式
在课程学习中,老师迎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应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与学科相关的书籍,了解学科范围内基本的知识及热点前沿问题,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习兴趣选择阅读的书目。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每隔一段时间开一次读书讨论会,学生各自阐述所读书籍的主要内容及阅读时的感想和体会,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以及所读书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论文写作的指导与帮助。采用这种读书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帮之学生积累知识增加阅读量,为日后的研究及论文写作奠定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及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还是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注释:
①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兰州大学,2006。
参考文献:
[1]张炜.中美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的比较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7).
[2]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一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4.
[3]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4]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5]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
[6]祁晓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J].中国高教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