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在当下教育环境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除了课件体系的合理设置以及教师的督导外,家长的配合、从学生角度出发、突出理解与互动,都是形成优秀育人体系教学改革的良好尝试。
【关键词】五位一体;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 (2020)24-0118-02
“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主要是强调从任课教师、思政教师、班主任、寝室导师、管理服务人员等不同主体之间展开五个不同角度的协同育人模式,进而形成具有良性的全员育人风格。
一、当下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1.承载在线教育的平台系统不够完善,导致状况百出。“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课堂、线上教学的同步实施展开。承载线上教学任务的APP如钉钉,因其非教育用途的功能设置,在技术操作上容易给教师、家长增加操作难度。
2.线上教育对学生的自控能力要求高。“五位一体”着重培养学生“听、学、练、考、创”五位一体的能力。线上教育过程中,受学生主观和外界影响,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
3.线上“义务教育”,地区资源差距导致教育效果参差不齐。义务教育受地域、教师业务能力、人员平均素质水平影响有很大差距。大型城市人均素质较高,协助学生实现线上教学的能力较强,反之,线上教育反而成了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束缚。因此,学校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是满足学生不同状况下的教育需求的关键。
二、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探析
(一)家长参与,适应“五位一体”教学模式需求
“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家庭学习氛围中,家长可充当起部分角色,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引导。如家长可以承担起“寝室导师”“管理服务人员”的角色,重视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以及各项生活技能养成。学校教师以“双创”教育为基本向导,进行实践教育平台的重构。
(二)因地制宜,构建多样化教学平台
针对教育覆盖区域、学生及家长素质,制定有针对性的线上平台内容。结合学生的特性与教学阶段合理设置,并且功能应简单明了,减轻学习平台用法方面的精力。
(三)组建督学小组,整体把控
强化督学,通过合理的监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全面改进。学校应该建立年级督学小组,了解各班的进度。组织各班教师开展交流,群策群力,解决好目前有关班级的问题。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的情况,请求家长不时地监督学生,以防在上课期间溜号。
(四)提升线上教育的水准,丰富其方式
教师教学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完成课堂教学设计,将思政育人思想、新的科學文化知识传输给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动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回访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教学方案。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应该不断创新,从“平台——网络——基地——教师——考核”五方面进行实践与改革,达成“知识——素质——实践能力”的一体化培养。
三、发扬前期经验,注重创新开发
(一)比起实时的监控,信任学生更为重要
始终坚持学生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为确保动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学生在家学习期间,每天要面临各种线上打卡、在线时长统计、各种信息采集,透露着对学生的各种“不信任”。事实上.拉得太紧反而加重了焦虑,也加重了家长与孩子的负担。这些统计在对学生学习、成长方面没有多少促进,反而成了官僚机构,反映出其“职责”的工具。多重的信息收集,反映的是形式主义下的责任缺失,对孩子的学习非但没有帮助,反而成了障碍。
(二)教师应理解学生,关怀学生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体现在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个教师只有真正开始理解学生,真正关怀学生,才能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展现出更高的创造力,言语说教不如言传身教。
(三)线上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馈与改进,不断完善课程
面对全新的教学形式,对于学校、家长、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挑战。面对这样大的变革,学校应该秉持基本的理念,不断反思与改进。不断完善课程,保障学生的学习,这种探索需要备方的共同努力,学生和家长应与学校多多沟通,反馈学习效果,并通过学习效果去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优化线上教育学习模式,以应对各种教育风险
线上教育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可以延伸发展成为教育的一种常态。教育者要研究线上教学的模式,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的线上教学,以及线上教学如何保障学习效果、如何得到家长的支持等。还包括线上教学对孩子软实力的促进,随时随地学习的便捷性。教育除了有知识,还有情感的给予,纵使教育转向线上,但教育还是教育,本质没有发生改变。学生在学习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无形的影响。线上教育不是终点,而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开始。
四、结语
“五位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使学生扩大了学习的范畴和领域,在潜移默化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强化素质培养具有良好作用,在运用过程中,要根据情况不断创新,发挥联合育人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翠.混合教学模式视阈下高职课程线上教学“五环共振”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5).
(责编杨菲)
【关键词】五位一体;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 (2020)24-0118-02
“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主要是强调从任课教师、思政教师、班主任、寝室导师、管理服务人员等不同主体之间展开五个不同角度的协同育人模式,进而形成具有良性的全员育人风格。
一、当下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1.承载在线教育的平台系统不够完善,导致状况百出。“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课堂、线上教学的同步实施展开。承载线上教学任务的APP如钉钉,因其非教育用途的功能设置,在技术操作上容易给教师、家长增加操作难度。
2.线上教育对学生的自控能力要求高。“五位一体”着重培养学生“听、学、练、考、创”五位一体的能力。线上教育过程中,受学生主观和外界影响,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
3.线上“义务教育”,地区资源差距导致教育效果参差不齐。义务教育受地域、教师业务能力、人员平均素质水平影响有很大差距。大型城市人均素质较高,协助学生实现线上教学的能力较强,反之,线上教育反而成了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束缚。因此,学校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是满足学生不同状况下的教育需求的关键。
二、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探析
(一)家长参与,适应“五位一体”教学模式需求
“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家庭学习氛围中,家长可充当起部分角色,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引导。如家长可以承担起“寝室导师”“管理服务人员”的角色,重视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以及各项生活技能养成。学校教师以“双创”教育为基本向导,进行实践教育平台的重构。
(二)因地制宜,构建多样化教学平台
针对教育覆盖区域、学生及家长素质,制定有针对性的线上平台内容。结合学生的特性与教学阶段合理设置,并且功能应简单明了,减轻学习平台用法方面的精力。
(三)组建督学小组,整体把控
强化督学,通过合理的监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全面改进。学校应该建立年级督学小组,了解各班的进度。组织各班教师开展交流,群策群力,解决好目前有关班级的问题。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的情况,请求家长不时地监督学生,以防在上课期间溜号。
(四)提升线上教育的水准,丰富其方式
教师教学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完成课堂教学设计,将思政育人思想、新的科學文化知识传输给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动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回访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教学方案。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应该不断创新,从“平台——网络——基地——教师——考核”五方面进行实践与改革,达成“知识——素质——实践能力”的一体化培养。
三、发扬前期经验,注重创新开发
(一)比起实时的监控,信任学生更为重要
始终坚持学生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为确保动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学生在家学习期间,每天要面临各种线上打卡、在线时长统计、各种信息采集,透露着对学生的各种“不信任”。事实上.拉得太紧反而加重了焦虑,也加重了家长与孩子的负担。这些统计在对学生学习、成长方面没有多少促进,反而成了官僚机构,反映出其“职责”的工具。多重的信息收集,反映的是形式主义下的责任缺失,对孩子的学习非但没有帮助,反而成了障碍。
(二)教师应理解学生,关怀学生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体现在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个教师只有真正开始理解学生,真正关怀学生,才能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展现出更高的创造力,言语说教不如言传身教。
(三)线上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馈与改进,不断完善课程
面对全新的教学形式,对于学校、家长、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挑战。面对这样大的变革,学校应该秉持基本的理念,不断反思与改进。不断完善课程,保障学生的学习,这种探索需要备方的共同努力,学生和家长应与学校多多沟通,反馈学习效果,并通过学习效果去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优化线上教育学习模式,以应对各种教育风险
线上教育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可以延伸发展成为教育的一种常态。教育者要研究线上教学的模式,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的线上教学,以及线上教学如何保障学习效果、如何得到家长的支持等。还包括线上教学对孩子软实力的促进,随时随地学习的便捷性。教育除了有知识,还有情感的给予,纵使教育转向线上,但教育还是教育,本质没有发生改变。学生在学习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无形的影响。线上教育不是终点,而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开始。
四、结语
“五位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使学生扩大了学习的范畴和领域,在潜移默化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强化素质培养具有良好作用,在运用过程中,要根据情况不断创新,发挥联合育人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翠.混合教学模式视阈下高职课程线上教学“五环共振”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5).
(责编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