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运用《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调查问卷》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以了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现状,为构建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提供参考数据,也为学校进行学习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总体状况良好;2)其中课堂学习环境中的教师支持和课堂参与情况不够理想,笔者对此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课堂学习环境;教师支持;课堂参与
1.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没有自然宽松的学习环境,英语课堂是语言输入最主要的渠道之一。课堂学习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影响学习活动发生以及学习效果的一切情况和条件。事实上,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积极而舒适的课堂学习环境时,学习成绩会得到极大提高(Waldrip & Fisher 2003)。课堂环境研究工具的开发给研究者提供了经济、有效又可信的调查工具(Clayton,2007)。基于此,对课堂学习环境的个案研究就显得条件具备而且意义重大。
2.研究背景
2.1 概念界定
在课堂学习环境概念的诸多定义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1)美国教育技术学家F.G.诺克认为课堂学习环境主要指由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2)澳大利亚学者巴里.J.弗雷泽认为课堂学习环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3)心理学家霍利认为课堂学习环境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4)国际教育评价协会提出课堂学习环境是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场所;(5)美国学者R.L.辛克莱尔认为课堂学习环境就是那些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力量和各种外部刺激因素,主要指学校教育环境。
在本研究中。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定义为在同一课堂环境中学生对英语课堂气氛的心里感受,包括对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教学生活质量、课堂教学方法与内容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是从实际参与者的角度来测量,结果更为可靠。
2.2 课堂学习环境的研究现状
课堂学习环境的研究是由心理学家勒温和莫瑞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研究进入第二阶段,研究内容上更加全面,关注到课堂社会心理因素的各个方面,一批科学性较强的测量工具逐渐问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研究空前活跃,出现了一批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大规模的国际比较研究,如IE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学会)主持的“IEA班级环境研究”项目。
在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状况,顺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改革需要,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建立一套可靠的评估体系,揭示课堂学习环境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挖掘外语习得环境的规律性,创建营造理想的外语课堂习得环境的理论框架。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与随机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国家“985”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的大一、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200名,把学校分成5个学科层:经管科,理科,文科,工科和农科,据学校招生信息,学生数量各学科比为7:5:4:15:9,故按此比例分别发放《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7份。
4.数据处理
数据的最后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处理,其中缺失值以平均值取代,而数值分析以每项均分值为标准,分值越高代表课堂学习环境丰富性越高。
5.结果分析
5.1 西农英语课堂学习环境整体状况分析(见表1)
从表1可以得出,西农学生对西农英语课堂学习环境评估总均分为3.2632,标准差为0.6064,最低分为1.7716,最高分为4.6041。按常态高于3分为西农英语课堂学习环境是丰富的、有多重刺激的;而低于1分为简单的课堂英语学习环境,1至3分为理论上的中间值,西农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环境为较为丰富的状态。通过表1及图1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环境评估的分值处于3至4分之间,这说明当前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的课堂英语学习环境是丰富的,处于开放状态,但通过对分值频数的分析显示,在3分以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这说明当前仍有部分学生并不认为他们英语课堂学习环境是丰富的,其课堂学习环境还是处在较为封闭状态。
5.2 西农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各维间分值有差异
本研究按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调查问卷把西农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划分为学生凝聚力、教师支持(课堂上)、参与(课堂上)、任务取向、学习、合作、平等这七个衡量维度。 从表2中数据显示,学生对课堂教师支持和课堂参与这两项维度的均分最低,且分别低于3分。这一数据也显示当前西农英语课堂学习环境中的教师支持和课堂参与是其英语课堂学习环境构建中应注意的重点。以下笔者将根据这两点展开讨论并试提出改进建议。
6.讨论
6.1 教师课堂支持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育多半采用读写课大班教育,听说课小班教育,这就造成了教师较少机会在课堂上与学生交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以及顾及每个学生的感受等。然而能否在课堂上实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外语教育目标取决于什么样的教师主宰着外语课堂。(周燕,2010:295)根据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学习者在与同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的引导和帮助下获得最大程度的学习和发展(Vygotsky 1978:86),课堂里的教师就是那个关键性和指导性人物。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教师胜任教师角色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能努力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同时,表现出积极的教学态度和积极的情感,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宽容接纳、公平民主,很少批评学生,也表现出很强的管理能力。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期望价值、自我效能和情绪情感活动,从而影响学生的课堂英语学习成效。
第二,“走下讲台”。很多大学读写英语课堂教师都是大部分时间在讲台上不断讲,学生在下面不断“听”,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表示不满,认为教师没有顾忌到自身的学习感受等。为此,笔者提出教师“走下讲台”,可适当增加一些讨论式或游戏式的教学活动,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真实需要和现阶段的水平,这不仅不会耽误在“讲台上”语言点的“完整讲述”,反而会增加课堂趣味性,最重要的是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真实需要,然后“对症下药”,从而真正提高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教师支持环节。
6.2 课堂参与
由于性格、年龄、语言学习程度等差异造成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达不到,于是还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哑巴英语”,这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果。为此,笔者提出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几点建议:
第一,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上一个著名实验,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对某人或某事始终怀着憧憬、期待、热爱、关怀之情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叫做“罗森塔尔效应”。因此,按照罗森塔尔理论,温暖和谐的课堂气氛,充满激励赞扬的教师反馈,教师耐心指导和启发性回答的输入以及针对学生输出,教师真挚的鼓励是提高课堂参与的首要条件。
第二,增加教师情感投入。有些教师发现,无论自己的PPT课件设计的多么花哨,无论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的多么生动,有些学生就是不肯积极参与。那么碰到这种情况,与其利用现代英语教学设备,不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增加教师自身情感投入,如讲述教师自身的求学故事,讲述教师自己学习语言遇到的困难,课下多与一些课堂上沉默的学生交谈并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来改变课堂活动,这样或许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第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课堂参与如果都是老师安排的活动,学生被动接受,那么效果一定不会太好;而如果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借助老师的帮助解决问题,这种课堂参与便化被动为主动,效果势必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陆根书,杨兆芳.学习环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57.
[2]周燕.教师是外语学习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95.
[3]Anderson,L.W.,Ryan,D.W.& Shapiro,B.J.The IEA Classroom Environment Study[M].Dergamon Press,1989.
[4]Clayton,J.2007.The validation of the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survey[OL].http://www.ascilite.org.au/conferences/singapore07/procs/clayton.pdf(accessed 25/09/2008).
[5]Fraser,B.J.Classroom Environment[M].Croom Helm,1986.
[6]Goldbecker,Sh.S.Values Teaching[M].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1976.
[7]Knirk F.G.Designing Produ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M].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79.
[8]Sinclair,R.L.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Measurement of Selected[M].University Microfilms Limited,1968.
[9]Vygotsky,L.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0]Waldrip,B.& D.Fisher.2003.Identifying exemplary science teachers through their classroom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J].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6:157-174.
作者简介:杨柳(1985—),女,河南郑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通讯作者:杨宏(1964—),男,辽宁建平人,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在《中国高教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俄罗斯国立布拉格维申斯克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1部。
【关键词】课堂学习环境;教师支持;课堂参与
1.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没有自然宽松的学习环境,英语课堂是语言输入最主要的渠道之一。课堂学习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影响学习活动发生以及学习效果的一切情况和条件。事实上,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积极而舒适的课堂学习环境时,学习成绩会得到极大提高(Waldrip & Fisher 2003)。课堂环境研究工具的开发给研究者提供了经济、有效又可信的调查工具(Clayton,2007)。基于此,对课堂学习环境的个案研究就显得条件具备而且意义重大。
2.研究背景
2.1 概念界定
在课堂学习环境概念的诸多定义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1)美国教育技术学家F.G.诺克认为课堂学习环境主要指由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2)澳大利亚学者巴里.J.弗雷泽认为课堂学习环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3)心理学家霍利认为课堂学习环境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4)国际教育评价协会提出课堂学习环境是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场所;(5)美国学者R.L.辛克莱尔认为课堂学习环境就是那些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力量和各种外部刺激因素,主要指学校教育环境。
在本研究中。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定义为在同一课堂环境中学生对英语课堂气氛的心里感受,包括对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教学生活质量、课堂教学方法与内容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是从实际参与者的角度来测量,结果更为可靠。
2.2 课堂学习环境的研究现状
课堂学习环境的研究是由心理学家勒温和莫瑞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研究进入第二阶段,研究内容上更加全面,关注到课堂社会心理因素的各个方面,一批科学性较强的测量工具逐渐问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研究空前活跃,出现了一批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大规模的国际比较研究,如IE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学会)主持的“IEA班级环境研究”项目。
在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状况,顺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改革需要,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建立一套可靠的评估体系,揭示课堂学习环境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挖掘外语习得环境的规律性,创建营造理想的外语课堂习得环境的理论框架。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与随机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国家“985”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的大一、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200名,把学校分成5个学科层:经管科,理科,文科,工科和农科,据学校招生信息,学生数量各学科比为7:5:4:15:9,故按此比例分别发放《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7份。
4.数据处理
数据的最后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处理,其中缺失值以平均值取代,而数值分析以每项均分值为标准,分值越高代表课堂学习环境丰富性越高。
5.结果分析
5.1 西农英语课堂学习环境整体状况分析(见表1)
从表1可以得出,西农学生对西农英语课堂学习环境评估总均分为3.2632,标准差为0.6064,最低分为1.7716,最高分为4.6041。按常态高于3分为西农英语课堂学习环境是丰富的、有多重刺激的;而低于1分为简单的课堂英语学习环境,1至3分为理论上的中间值,西农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环境为较为丰富的状态。通过表1及图1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环境评估的分值处于3至4分之间,这说明当前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的课堂英语学习环境是丰富的,处于开放状态,但通过对分值频数的分析显示,在3分以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这说明当前仍有部分学生并不认为他们英语课堂学习环境是丰富的,其课堂学习环境还是处在较为封闭状态。
5.2 西农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各维间分值有差异
本研究按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调查问卷把西农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划分为学生凝聚力、教师支持(课堂上)、参与(课堂上)、任务取向、学习、合作、平等这七个衡量维度。 从表2中数据显示,学生对课堂教师支持和课堂参与这两项维度的均分最低,且分别低于3分。这一数据也显示当前西农英语课堂学习环境中的教师支持和课堂参与是其英语课堂学习环境构建中应注意的重点。以下笔者将根据这两点展开讨论并试提出改进建议。
6.讨论
6.1 教师课堂支持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育多半采用读写课大班教育,听说课小班教育,这就造成了教师较少机会在课堂上与学生交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以及顾及每个学生的感受等。然而能否在课堂上实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外语教育目标取决于什么样的教师主宰着外语课堂。(周燕,2010:295)根据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学习者在与同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的引导和帮助下获得最大程度的学习和发展(Vygotsky 1978:86),课堂里的教师就是那个关键性和指导性人物。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教师胜任教师角色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能努力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同时,表现出积极的教学态度和积极的情感,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宽容接纳、公平民主,很少批评学生,也表现出很强的管理能力。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期望价值、自我效能和情绪情感活动,从而影响学生的课堂英语学习成效。
第二,“走下讲台”。很多大学读写英语课堂教师都是大部分时间在讲台上不断讲,学生在下面不断“听”,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表示不满,认为教师没有顾忌到自身的学习感受等。为此,笔者提出教师“走下讲台”,可适当增加一些讨论式或游戏式的教学活动,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真实需要和现阶段的水平,这不仅不会耽误在“讲台上”语言点的“完整讲述”,反而会增加课堂趣味性,最重要的是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真实需要,然后“对症下药”,从而真正提高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教师支持环节。
6.2 课堂参与
由于性格、年龄、语言学习程度等差异造成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达不到,于是还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哑巴英语”,这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果。为此,笔者提出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几点建议:
第一,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上一个著名实验,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对某人或某事始终怀着憧憬、期待、热爱、关怀之情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叫做“罗森塔尔效应”。因此,按照罗森塔尔理论,温暖和谐的课堂气氛,充满激励赞扬的教师反馈,教师耐心指导和启发性回答的输入以及针对学生输出,教师真挚的鼓励是提高课堂参与的首要条件。
第二,增加教师情感投入。有些教师发现,无论自己的PPT课件设计的多么花哨,无论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的多么生动,有些学生就是不肯积极参与。那么碰到这种情况,与其利用现代英语教学设备,不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增加教师自身情感投入,如讲述教师自身的求学故事,讲述教师自己学习语言遇到的困难,课下多与一些课堂上沉默的学生交谈并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来改变课堂活动,这样或许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第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课堂参与如果都是老师安排的活动,学生被动接受,那么效果一定不会太好;而如果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借助老师的帮助解决问题,这种课堂参与便化被动为主动,效果势必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陆根书,杨兆芳.学习环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57.
[2]周燕.教师是外语学习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95.
[3]Anderson,L.W.,Ryan,D.W.& Shapiro,B.J.The IEA Classroom Environment Study[M].Dergamon Press,1989.
[4]Clayton,J.2007.The validation of the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survey[OL].http://www.ascilite.org.au/conferences/singapore07/procs/clayton.pdf(accessed 25/09/2008).
[5]Fraser,B.J.Classroom Environment[M].Croom Helm,1986.
[6]Goldbecker,Sh.S.Values Teaching[M].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1976.
[7]Knirk F.G.Designing Produ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M].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79.
[8]Sinclair,R.L.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Measurement of Selected[M].University Microfilms Limited,1968.
[9]Vygotsky,L.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0]Waldrip,B.& D.Fisher.2003.Identifying exemplary science teachers through their classroom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J].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6:157-174.
作者简介:杨柳(1985—),女,河南郑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通讯作者:杨宏(1964—),男,辽宁建平人,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在《中国高教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俄罗斯国立布拉格维申斯克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