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考虑到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情境因素—政治关系,而且在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强烈的动机运用这种非正式制度,研究政治关联对国有企业并购特征的影响。基于科学性、可得性、全面性原则构建实证分析模型,运用相关、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研究发现: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概率更高;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本地并购的概率更高;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异地并购的概率更高。实证结果表明: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承担更多国有企业之间并购重组的任务,是政府调整国有企业布局的主要“执行人”;地方保护衍生的市场分割现状,赋予不同层级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扮演着不同市场资源调配的角色。
关键词:国有企业;政治关联;并购特征
中图分类号: F 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1-0094-05
0 引 言
我国主要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企业的并购重组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重复建设、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手段。为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关于促进企业并购重组的意见》、《关于加快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等。国有企业是政府“干预之手”的主要作用对象,同时分包政府的政策性目标是其重要属性,这将促使国有企业承担更多并购重组的任务。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明确传递出国企发展模式将从增量发展变为存量组合,优化国有企业的结构和布局,实现国有企业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提升(吴延兵,2012)[1],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无疑是重要一环。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并购案例数(不涉及关联交易)由2008年的18起增长到2014年的481起,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2.9%,共涉及交易金额1 868.20亿美元,其活跃度和交易规模整体上在波动中呈攀升态势。
我国特殊政治背景和转型经济的特征,使得对中国政治关联的研究成为学术热点。关于政治关联对企业并购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主要讨论其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例如:李善民等(2006)[2]指出政治关联程度与并购绩效正相关,与公司管理能力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存在替代效应。潘红波等(2008)[3]以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政治关联对盈利样本国企并购绩效有正面作用,对亏损样本国企并购绩效无影响。江若尘等(2013)[4]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政治关联的“质量”比“数量”更有利于跨区域并购。王玉春等(2014)[5]以中小企业并购为样本,发现政治关联会损害企业并购绩效,所在地的制度环境水平越差,政治关联会放大对并购绩效的损害效应。
现有文献很少研究国有企业并购特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考虑政治资源的差异对国有上市公司并购特征的异质作用,并且国有企业具有强烈的意愿运用这种非正式制度—政治关联,进行经营管理活动。
现阶段,政治关联会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并购特征造成怎样影响、不同层级政治关联是否选择不同的并购类型?鉴于此,文章主要聚焦政治关联对国有上市公司选择被并购企业产权性质的作用,以及政治关联层级的差异对其选择并购市场的影响。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政治关联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意见。Faccio等(2006)[6]认为,公司的大股东或者高管是议员、在政府部门任职,那么该公司就是政治关联的;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公司的高管任职于或者曾经任职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者军队,那么这家公司就是政治关联的(Fan等,2007、罗党论等,2009)[7-8];针对中国独特的政治结构,潘红波等将董事长或总经理现任或曾任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视为政治关联。文章根据政治关联的程度,分为中央级别的政治关联和地方级别的政治关联两个层级。
Faccio等(2005)[9]指出由于并购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妨碍并购交易顺利进行以及导致并购绩效较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往往会考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并购风险和损失。因此,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很可能选择国有企业作为并购目标,原因在于双方同属“国有企业圈”,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公司高管的政治资源充分获得目标企业的管理能力、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资源技术等信息,特别是被并购方是非上市的国有企业。
中央政府出台多个促进企业并购重组的经济政策,具有政治关联国企的高管,会表现出更大的“政治迎合”倾向(逯东等,2012)[10],为了自身的行政仕途发展,相对于非政治关联国企更有可能积极参与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活动之中。具有政治背景的高管有强烈的动机利用自身的政治资源帮助企业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从而构筑职位“壕沟”,巩固其职位和地位(游家兴等,2010)[11]。周黎安(2008)[12]指出国有企业和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在一个“官场”相互流动,其企业高管存在行政晋升通道。如果并购双方都是国有企业,很有可能影响被并购企业高管的行政仕途,增强对方抵触的可能性。这样具有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可以利用高管的政治资源扩大在政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政府的“支持之手”减少这种阻碍,提高并购国有企业的可能性。综上分析,文章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相对于非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概率更高。
政府的支持之手表现在将稀缺资源优先分配给国有企业(黄孟复,2007)[13]。例如:更多低成本的银行信贷、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方面。政府的支持效应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地方特征,即利用地方的财权、行政权等支持本地国有企业发展。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将会获得本地政府优先支持,其政治资源发挥影响力和效果在当地更容易实现,异地并购很可能会削弱这种政治资源发挥作用的“土壤”。与本地并购相比,异地收购的公司获得收购公司所在地政府的支持会减少,将会导致企业并购后税负和银行贷款成本增加(潘红波等,2011)[14],降低企业走出去并购的意愿。因此,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异地并购的概率很小,倾向于本地并购。 跨地区的异地并购会使被并购方控制权易主,加大当地政府对被并购企业影响的难度,当地政府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提高获得审批的门槛和要求,加大了异地并购的难度。但是,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其中央级别的政治资源所赋予的权威有助于其突破地方政府的保护,降低异地官员资源分配倾斜行为的寻租可能,从而提高跨地区并购成功的概率。
政治晋升博弈会导致各种没有效率的重复建设问题(周黎安,2004)[15]。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实现国家层面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要素市场全国性的流动,国有企业的跨地区兼并重组将成为重要环节和内容。相比非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高管“政治迎合”的倾向可能更强烈,执行政府的政策性任务更积极,并且具有突破地方保护的能力,通过跨地区并购,扩大在多地的影响力,形成较高的政治资本。综上分析,文章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 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本地并购的概率更高。
假设3 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异地并购的概率更高。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样本包括沪、深两市2011—2013年的A股上市公司。并购数据来源于万德(Wind)数据库,2011—2013年发生的9 045条记录,构成了文章的原始数据。文章收购方的主要特征是国有上市公司取得控制权的非关联交易,同时按如下标准剔除样本: ①收购方是非上市公司;②收购方是非国有企业;③ 标的是非股权类型;④交易类型是关联交易;⑤项目进度失败或进行中;⑥没有取得控制权的收购;⑦ 行业是银行或是非银金融。最终得到样本149个。
政治关联。从现有文献对企业是否有政治关联的界定方式,我们主要借鉴潘红波等研究的做法,将是否有政治关联认定的标准界定为并购宣告时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现任或曾任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则认定该公司有政治关联,否则该公司不具有政治关联。
政治关联层级。根据政治关联的程度,把政治关联分成两个层级。如果董事长或总经理在中央政府部门、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任职界定为中央政治关联。如果董事长或总经理在地方政府部门、地方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任职界定为地方政治关联。
被并购企业信息。被并购企业性质主要查阅上市公司发布的并购公告中涉及的被并购方股权结构及股东信息整理,如果被并购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政府或政府代理机构则认定为国有企业,否则是民营企业。
并购企业所在地通过万得(Wind)数据库确定,控制变量通过国泰安数据库和万得(Wind)数据库查找确定。
2.2 检验模型及相关变量说明
影响企业并购的变量可以分为企业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反映收购方企业的特征,包括企业的股权结构、公司规模、盈利状况、成长能力等(李善民等,2007)[16],后者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陈信元等,2007)[17]。在控制变量的选择上,借鉴前人的研究和文章研究目的。
3 检验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回归模型中观测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此外,计算了各主要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都在2以内,均远远小于10,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企业并购类型(BGX)的平均值为0.261 7,表明观测样本中国有企业的数量占小部分,即国有企业并购更多的非国有企业。从企业并购类型(YBY)的平均值来看,观测样本异地并购比本地并购多一些,相差不大。从是否政治关联(POL)以及政治关联层级(DPOL、ZPOL)来看,观测样本中政治关联国企多些,且主要以地方政治关联为主。
3.2 回归结果
首先分析是否政治关联(POL)对国有企业并购类型(BGX)影响。表3的结果显示,企业是否具有政治关联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P<0.01),表明相对于非政治关联国有企业,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概率更高,支持研究假设1。政治关联将大大提高国有企业获取国有企业资源的概率,国有企业这种稀缺资源更容易流入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之手。
再分析政治关联层级(DPOL、ZPOL)对国有企业并购特征(YBB、YBY)影响。表3的结果显示,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P<0.01),表明相对于非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中央政治关联国企、无政治关联国企),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本地并购的概率更高,支持研究假设2。地方政治关联国有企业赋予的本地政治资源和任务目标,将提升它们参与本地资源调配的积极性。
表3的结果显示,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P<0.01),表明相对于非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地方政治关联国企、无政治关联国企),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异地并购的概率更高,与假设3预测一致。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承担着更多跨地区资源调配任务,并且有能力冲破地方保护带来的区域市场分割。
4 结论与启示
文章以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政治关联对国有企业并购特征的影响。
1)相比非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概率更高。
2)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本地并购的概率更高。
3)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异地并购的概率更高。文章的研究结论表明,政治关联这一非市场机制在国有企业并购行为中发挥重大作用。
研究得到的启示:
政治关联提升了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可能性,表明政治关联可以降低国企之间并购的难度,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是政府并购重组政策的主要“执行人”,强化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和干预,承担着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结构的主要任务。围绕国有企业的利益链涉及政府、企业高管等各方利益,国企改革的核心是调整现有利益集团,非市场机制(政治关联)可以降低国企之间并购重组的难度。 政治关联层级对国有企业并购行为特征的影响,也为我国市场存在分割提供证据。本地并购承担维持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就业、产业调整等政策性的目标,实现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的政治晋升目标,本地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将优先获得地方政府“支持之手”或“掠夺之手”。相比本地政治关联,中央级别的政治资源有利于突破地方保护带来的区域市场分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因此,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承担更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等国家战略目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2012(3):14-27.
[2] 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J].经济研究,2008(4):41-52.
[3] 李善民,朱 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兼论影响多元化并购长期绩效的因素[J].管理世界,2006(3):129-137.
[4] 江若尘,莫材友,徐 庆.政治关联维度、地区市场化程度与并购——来自上市民营企业的经验数据[J].财经研究,2013,(12):126-139.
[5] 王玉春,梁洪基,秦 云.政治关联对中小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基于产权性质与制度环境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11):66-83.
[6] Faccio M.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1):369-386.
[7] Fan Joseph P H,Wong T J,Tianyu Zhang.Politically-connected CEOs,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ost-IPO performance of China’s partially privatized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2): 330-357.
[8] 罗党论,刘晓龙.政治关系、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5):97-106.
[9] Faccio M,Masulis R W.The choice of pay-ment method in europea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5,(3):1 345-1 388.
[10]逯 东,林 高,黄 莉,等.“官员型”高管、公司业绩和非生产性指出——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2(6):137-153.
[11]游家兴,徐盼盼,陈淑敏.政治关联、职位壕沟与高管变更[J].金融研究,2010,(4):128-143.
[12]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调查[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14]潘红波,余明桂.支持之手、掠夺之手与异地并购[J].经济研究,2011(9): 108-120.
[15]周黎安.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16]李善民,周小春.公司特征、行业特征和并购战略类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3):130-136.
[17]陈信元,黄俊.政府干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7(1):92-97.
关键词:国有企业;政治关联;并购特征
中图分类号: F 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1-0094-05
0 引 言
我国主要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企业的并购重组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重复建设、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手段。为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关于促进企业并购重组的意见》、《关于加快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等。国有企业是政府“干预之手”的主要作用对象,同时分包政府的政策性目标是其重要属性,这将促使国有企业承担更多并购重组的任务。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明确传递出国企发展模式将从增量发展变为存量组合,优化国有企业的结构和布局,实现国有企业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提升(吴延兵,2012)[1],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无疑是重要一环。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并购案例数(不涉及关联交易)由2008年的18起增长到2014年的481起,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2.9%,共涉及交易金额1 868.20亿美元,其活跃度和交易规模整体上在波动中呈攀升态势。
我国特殊政治背景和转型经济的特征,使得对中国政治关联的研究成为学术热点。关于政治关联对企业并购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主要讨论其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例如:李善民等(2006)[2]指出政治关联程度与并购绩效正相关,与公司管理能力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存在替代效应。潘红波等(2008)[3]以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政治关联对盈利样本国企并购绩效有正面作用,对亏损样本国企并购绩效无影响。江若尘等(2013)[4]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政治关联的“质量”比“数量”更有利于跨区域并购。王玉春等(2014)[5]以中小企业并购为样本,发现政治关联会损害企业并购绩效,所在地的制度环境水平越差,政治关联会放大对并购绩效的损害效应。
现有文献很少研究国有企业并购特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考虑政治资源的差异对国有上市公司并购特征的异质作用,并且国有企业具有强烈的意愿运用这种非正式制度—政治关联,进行经营管理活动。
现阶段,政治关联会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并购特征造成怎样影响、不同层级政治关联是否选择不同的并购类型?鉴于此,文章主要聚焦政治关联对国有上市公司选择被并购企业产权性质的作用,以及政治关联层级的差异对其选择并购市场的影响。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政治关联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意见。Faccio等(2006)[6]认为,公司的大股东或者高管是议员、在政府部门任职,那么该公司就是政治关联的;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公司的高管任职于或者曾经任职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者军队,那么这家公司就是政治关联的(Fan等,2007、罗党论等,2009)[7-8];针对中国独特的政治结构,潘红波等将董事长或总经理现任或曾任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视为政治关联。文章根据政治关联的程度,分为中央级别的政治关联和地方级别的政治关联两个层级。
Faccio等(2005)[9]指出由于并购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妨碍并购交易顺利进行以及导致并购绩效较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往往会考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并购风险和损失。因此,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很可能选择国有企业作为并购目标,原因在于双方同属“国有企业圈”,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公司高管的政治资源充分获得目标企业的管理能力、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资源技术等信息,特别是被并购方是非上市的国有企业。
中央政府出台多个促进企业并购重组的经济政策,具有政治关联国企的高管,会表现出更大的“政治迎合”倾向(逯东等,2012)[10],为了自身的行政仕途发展,相对于非政治关联国企更有可能积极参与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活动之中。具有政治背景的高管有强烈的动机利用自身的政治资源帮助企业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从而构筑职位“壕沟”,巩固其职位和地位(游家兴等,2010)[11]。周黎安(2008)[12]指出国有企业和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在一个“官场”相互流动,其企业高管存在行政晋升通道。如果并购双方都是国有企业,很有可能影响被并购企业高管的行政仕途,增强对方抵触的可能性。这样具有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可以利用高管的政治资源扩大在政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政府的“支持之手”减少这种阻碍,提高并购国有企业的可能性。综上分析,文章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相对于非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概率更高。
政府的支持之手表现在将稀缺资源优先分配给国有企业(黄孟复,2007)[13]。例如:更多低成本的银行信贷、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方面。政府的支持效应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地方特征,即利用地方的财权、行政权等支持本地国有企业发展。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将会获得本地政府优先支持,其政治资源发挥影响力和效果在当地更容易实现,异地并购很可能会削弱这种政治资源发挥作用的“土壤”。与本地并购相比,异地收购的公司获得收购公司所在地政府的支持会减少,将会导致企业并购后税负和银行贷款成本增加(潘红波等,2011)[14],降低企业走出去并购的意愿。因此,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异地并购的概率很小,倾向于本地并购。 跨地区的异地并购会使被并购方控制权易主,加大当地政府对被并购企业影响的难度,当地政府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提高获得审批的门槛和要求,加大了异地并购的难度。但是,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其中央级别的政治资源所赋予的权威有助于其突破地方政府的保护,降低异地官员资源分配倾斜行为的寻租可能,从而提高跨地区并购成功的概率。
政治晋升博弈会导致各种没有效率的重复建设问题(周黎安,2004)[15]。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实现国家层面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要素市场全国性的流动,国有企业的跨地区兼并重组将成为重要环节和内容。相比非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高管“政治迎合”的倾向可能更强烈,执行政府的政策性任务更积极,并且具有突破地方保护的能力,通过跨地区并购,扩大在多地的影响力,形成较高的政治资本。综上分析,文章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 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本地并购的概率更高。
假设3 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异地并购的概率更高。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样本包括沪、深两市2011—2013年的A股上市公司。并购数据来源于万德(Wind)数据库,2011—2013年发生的9 045条记录,构成了文章的原始数据。文章收购方的主要特征是国有上市公司取得控制权的非关联交易,同时按如下标准剔除样本: ①收购方是非上市公司;②收购方是非国有企业;③ 标的是非股权类型;④交易类型是关联交易;⑤项目进度失败或进行中;⑥没有取得控制权的收购;⑦ 行业是银行或是非银金融。最终得到样本149个。
政治关联。从现有文献对企业是否有政治关联的界定方式,我们主要借鉴潘红波等研究的做法,将是否有政治关联认定的标准界定为并购宣告时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现任或曾任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则认定该公司有政治关联,否则该公司不具有政治关联。
政治关联层级。根据政治关联的程度,把政治关联分成两个层级。如果董事长或总经理在中央政府部门、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任职界定为中央政治关联。如果董事长或总经理在地方政府部门、地方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任职界定为地方政治关联。
被并购企业信息。被并购企业性质主要查阅上市公司发布的并购公告中涉及的被并购方股权结构及股东信息整理,如果被并购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政府或政府代理机构则认定为国有企业,否则是民营企业。
并购企业所在地通过万得(Wind)数据库确定,控制变量通过国泰安数据库和万得(Wind)数据库查找确定。
2.2 检验模型及相关变量说明
影响企业并购的变量可以分为企业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反映收购方企业的特征,包括企业的股权结构、公司规模、盈利状况、成长能力等(李善民等,2007)[16],后者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陈信元等,2007)[17]。在控制变量的选择上,借鉴前人的研究和文章研究目的。
3 检验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回归模型中观测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此外,计算了各主要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都在2以内,均远远小于10,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企业并购类型(BGX)的平均值为0.261 7,表明观测样本中国有企业的数量占小部分,即国有企业并购更多的非国有企业。从企业并购类型(YBY)的平均值来看,观测样本异地并购比本地并购多一些,相差不大。从是否政治关联(POL)以及政治关联层级(DPOL、ZPOL)来看,观测样本中政治关联国企多些,且主要以地方政治关联为主。
3.2 回归结果
首先分析是否政治关联(POL)对国有企业并购类型(BGX)影响。表3的结果显示,企业是否具有政治关联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P<0.01),表明相对于非政治关联国有企业,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概率更高,支持研究假设1。政治关联将大大提高国有企业获取国有企业资源的概率,国有企业这种稀缺资源更容易流入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之手。
再分析政治关联层级(DPOL、ZPOL)对国有企业并购特征(YBB、YBY)影响。表3的结果显示,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P<0.01),表明相对于非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中央政治关联国企、无政治关联国企),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本地并购的概率更高,支持研究假设2。地方政治关联国有企业赋予的本地政治资源和任务目标,将提升它们参与本地资源调配的积极性。
表3的结果显示,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P<0.01),表明相对于非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地方政治关联国企、无政治关联国企),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异地并购的概率更高,与假设3预测一致。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承担着更多跨地区资源调配任务,并且有能力冲破地方保护带来的区域市场分割。
4 结论与启示
文章以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政治关联对国有企业并购特征的影响。
1)相比非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概率更高。
2)地方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本地并购的概率更高。
3)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异地并购的概率更高。文章的研究结论表明,政治关联这一非市场机制在国有企业并购行为中发挥重大作用。
研究得到的启示:
政治关联提升了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可能性,表明政治关联可以降低国企之间并购的难度,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是政府并购重组政策的主要“执行人”,强化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和干预,承担着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结构的主要任务。围绕国有企业的利益链涉及政府、企业高管等各方利益,国企改革的核心是调整现有利益集团,非市场机制(政治关联)可以降低国企之间并购重组的难度。 政治关联层级对国有企业并购行为特征的影响,也为我国市场存在分割提供证据。本地并购承担维持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就业、产业调整等政策性的目标,实现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的政治晋升目标,本地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将优先获得地方政府“支持之手”或“掠夺之手”。相比本地政治关联,中央级别的政治资源有利于突破地方保护带来的区域市场分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因此,中央政治关联的国有企业承担更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等国家战略目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2012(3):14-27.
[2] 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J].经济研究,2008(4):41-52.
[3] 李善民,朱 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兼论影响多元化并购长期绩效的因素[J].管理世界,2006(3):129-137.
[4] 江若尘,莫材友,徐 庆.政治关联维度、地区市场化程度与并购——来自上市民营企业的经验数据[J].财经研究,2013,(12):126-139.
[5] 王玉春,梁洪基,秦 云.政治关联对中小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基于产权性质与制度环境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11):66-83.
[6] Faccio M.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1):369-386.
[7] Fan Joseph P H,Wong T J,Tianyu Zhang.Politically-connected CEOs,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ost-IPO performance of China’s partially privatized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2): 330-357.
[8] 罗党论,刘晓龙.政治关系、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5):97-106.
[9] Faccio M,Masulis R W.The choice of pay-ment method in europea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5,(3):1 345-1 388.
[10]逯 东,林 高,黄 莉,等.“官员型”高管、公司业绩和非生产性指出——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2(6):137-153.
[11]游家兴,徐盼盼,陈淑敏.政治关联、职位壕沟与高管变更[J].金融研究,2010,(4):128-143.
[12]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调查[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14]潘红波,余明桂.支持之手、掠夺之手与异地并购[J].经济研究,2011(9): 108-120.
[15]周黎安.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16]李善民,周小春.公司特征、行业特征和并购战略类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3):130-136.
[17]陈信元,黄俊.政府干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7(1):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