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文化消费:循序渐进更持久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曾经说过:“大众的乌托邦或积极的运动,生产出了大众消费品,同时也把创造性从艺术中解放了出来,并允许这种创造性转移到多样化的大众日常物品的生产之中。”自上世纪50年代起,文化消费便以物质消费为依托,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消费的重点也正从主流化、高科技化逐步过渡为大众化的“惠民”文化消费。那么对于大众来说,文化和消费的关系是什么?未来又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当代知名文化学者、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作为北京惠民文化季数据研究专家,向《经济》记者一一阐述惠民文化消费领域中的“清”与“欢”。
  现状:潜力巨大规范不足
  《经济》:能先为我们解释一下文化和消费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于丹:文化消费的概念现在确实是有一点模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是进行简单地排序,即仅仅处在“消费文化”,而没有达到“文化消费”的层面。
  什么是文化?《周易》上说,“文化”是观察了世间人文百态,有生活方式、有价值观,再来化于人心。那什么是文化消费?这就需要我们把重心落在“化”字上。那些哲人的语言,那些博物馆里的典藏,那些挂在墙上的字画,是一种文化,也可以用来消费。可是作为老百姓,有多少人能够欣赏到芭蕾舞的曼妙,沉浸于交响乐的世界中呢?所以普通老百姓能不能把文化变成一个生活元素,进而拓展成一种生活方式,是目前文化消费需要研究的重点,也是惠民文化所要做出的努力。
  《经济》:目前惠民文化所遇到的难题有哪些?
  于丹: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农耕文明的国家,几千年来习惯了和土地的连接,包括我们的文化习惯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驱动来对新的一年进行规划。这就是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而是一种生活的坐标。从前乡里举办的集社、集会、听戏,包括乡里乡亲间毫无隐私的“家长里短”都在今天的都市化生活下烟消云散。现代消费打破了群体节庆消费,转而变成家庭和个人的消费单位。因此,目前惠民文化消费在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消费技术手段日益发达,而个人消费的观念系统却日益迷茫。
  《经济》:那现在的文化消费还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于丹:目前它还处于一种消费数量很巨大却也很庞杂、很混乱的状态。为什么说它混乱呢?第一,文化消费还不够自觉,它存在偶发性,更像是某个引爆点下的购物狂欢。第二,文化消费并没有进行常态化的培养,还停留在某个节庆,某次政府驱动下的行为,与市场关联程度并不大。第三,文化和消费两张皮,也就是说“文化搭台,消费唱戏”,导致最后虽然算的是“消费”的钱,但“文化”并没有真正渗透其中。
  难题:“井喷”过后无法形成“常态”
  《经济》:据您了解,第三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于丹:惠民文化消费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尽可能地缩小市区与郊区、沿海城市与中部城市在文化消费上的差距。
  通过分析研究前两届搜集到的数据,我们发现一旦文化消费季启动,市区的文化消费就会迅速形成热点,由于市区文化设施比较成熟,例如剧院、电影院、书店都设有各种互动的机制,因此市民的参与感也很强。但对郊区县来说,这种消费就形成不起来。郊区县不仅在先天资源上极为匮乏,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也还没有养成。这种市区和郊区间的巨大差距仅在北京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别说中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对比了。所以惠民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培养经济欠发达地区市民的消费习惯,使“文化消费”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经济》:也就是说在文化消费方面我们的成长空间还是很大的?
  于丹:是。但是尽管我们的进步空间很大,我也不希望它以“井喷式”的形式出现,我更希望它以一种持续的、理性的、健康的状态循序渐进。
  《经济》:为什么“井喷式”增长不好呢?
  于丹:过犹而不及。只追求单个的消费点没办法形成一个文化轴。比如接下来4月份是我们的“全民读书月”。通过媒体炒作和朋友间的口耳相传,大家都意识到,“哦!4月23日是读书日”。于是纷纷去消费买书。可是,其他的月份就不需要读书了吗?这种从众心理带动下的消费又能持续多久?买回去的书又能看几页?所以在文化消费方面我们不能做“暴发户”。
  《经济》:说到文化习惯的培养,欧美很多国家都会定期举办大型音乐会、歌剧戏剧和艺术品展览,它们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于丹:拿伦敦西区为例。过去我们曾经探讨过北京演艺集聚区形成难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说,因为集聚区建在了北京南城的老区,不处于我们的中轴线上,不靠近鸟巢水立方,不在四环五环旅游精品线上,因此经常遭遇交通阻塞,人们就不愿意往那儿跑。我就反驳说,难道伦敦西区就不堵车吗?他们堵起来比我们还严重。但他们同一个剧目驻场演出可以演30年,天天爆满。我今年年初去伦敦看《悲惨世界》的时候发现那儿从门口到墙上甚至连井盖儿上都铺天盖地贴满了宣传单,仔细一看:《悲惨世界(1985-2015)》,我这才意识到,原来他们演这场剧已经演了整整30年了。
  戏剧结束后散场,我从剧院中出来,走的是一种旋转的楼梯,非常陡峭也很狭窄,只能容两人并行。当时是周末,人很多,还有不少人带着孩子。可就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还很自觉地排在右侧慢慢往下转,并将左边空出来当“应急通道”。这一幕不禁让我深思文化消费的根源和意义所在。
  《经济》:确实,这种现象又验证了您前面说的文化消费的促进不能揠苗助长,而要一点一滴从习惯开始,培养文化消费的传统。
  于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惠民文化。“惠民”就是要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优惠,降低摆在他们面前的两个门槛。第一道是硬门槛,也就是票价等各方面的费用。现在各种价位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过高,工薪阶层愿意把薪水用于教育、医疗或者养老。我们的社会安全感还不够高,而且越是从农村过渡到都市,这种不安全感就越强。第二道是软门槛,北京是一个由老市民和新移民组成的城市。白领和新移民需要交响乐和芭蕾舞演出,而老北京可能更需要看到相声、评书和京剧。因此我们不能粗暴地把文化强塞给老百姓,而需要根据不同层级“因材施教”。
  未来:成为经济发展的“孵化器”
  《经济》:未来在培养起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之后,文化产业会形成什么样的业态?
  于丹:首先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多元指主体资质的多元,比如国营的企业、民营的企业、合资的企业等都会大量涌现出来,将社会资本用于投资文化的消费企业将率先引领文化消费大潮。第二,文化产业将会密切与文化消费捆绑起来,文化消费的数额也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常态化的稳定比例。第三,文化产业的园区将出台越来越多的评估标准。现在大家总是说“文化产业是个筐,逮着什么都往里装”,可见目前文化产业的集聚园区在评价上是极其不稳定的,对于人才的引进,对于整个服务和管理,对于公益指数,对于文化金融的参与度、融合度都还没有一个相应的标准。未来文化产业将会通过创意让文化和消费发生化学反应而非简单的物理累积。
  《经济》:在此基础上的第三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规划是怎样的?
  于丹:目前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已经开展了三届了。第一届我称为“生存期”,第二届是“生长期”,今年这届则是“品牌期”。如何打造品牌呢?第一要做文化惠民消费的顶层设计,主动缩小市区与郊区的差异。这需要我们从北京的16个区县开始做起,让大家摆出自己的亮点,说出自己的优势,找到差异化生存的特征,然后共同实现品牌的打造。第二,要做对象化的惠民政策的推送,也就是要分层级、分区域地进行更加细化的服务。分区域,就是区分市区的核心消费群和周边包括天津河北的松散消费群;分层级,则主要体现在人的年龄分级上。今年我们希望能重点挖掘老人和孩子的消费潜力。第三,要让企业形成一种常年的业态合作理念,增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粘度,建立全链条的文化惠民消费产品。第四,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将线上互动与线下体验结合起来。互联网思维是我们这个时代谁都不能回避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今天的文化消费也不仅仅局限于逛庙会,大部分需要在虚拟空间中完成。
  以上4点就是把文化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孵化器”,通过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孵化出日常文化消费潜力。让企业、政府与消费者三位一体,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这才是文化消费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宣布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国内低碳发展任务将更加紧迫。在此背景下,我国将如何与各国一道继续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政府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实现这一行动目标?企业又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低碳转型?为此,在《经济》杂志社举办的“绿色中国”首届低碳竞争力高峰论坛前夕,记者特别采访了征战气候沙场20多年的谈判专家、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  “十三五”实现碳排放强度与总量“双控” 
期刊
7 A.M.  火车驶离纽伦堡,晃晃悠悠地前往我的下一个目的地——雷根斯堡。  我膝头上摊着一本所谓的“旅游攻略”——是我在临上火车的时候从一名穿着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手里接过的。封面已经被揉出了两道深深的褶子,薄薄的内页里胡乱排版着几张旅游风景照,每一页的右下角配着几行小字。随便翻了翻,教堂、城墙、拱门、雕像、喷泉依次出现……我没心思看书,侧过身看窗外“流逝”的风景。沿途的田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面
期刊
我国碳交易仍处在起步试点阶段,在试点过程中取得哪些进展,存在哪些问题?总结经验对于我国下一步统一碳交易市场,无疑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经济》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周宏春和北京市环境交易所董事、总经理梅德文。  释放信号,为环境标价  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
期刊
梦想如灯塔,照亮前行的路;过去如老电影,填满空白的记忆;而“不将就”的理念一直伴随着他,成为常态。  他谈吐文雅,时而蹦出幽默的话语,惹得人们哄堂大笑;他热心慈善事业,时常参加公益活动,资助白血病儿童;他乐观积极,做事一丝不苟……  他就是熊小文,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农村家庭。多年的文化情结使他萌生了建造农业观光园的想法,并将其定位为“文化+旅游”。  生态农业区中五颜六色的奇瓜、晶莹剔透的樱桃番
期刊
平昌县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优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产业使“江口水乡”、“酒乡平昌”盛名远扬。近来来,平昌县积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务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基本实现“一年奠定基础、三年初具规模”的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平昌金宝新区大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和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平昌县委、县政府决定跨河发展金宝新区,聘请国内一流水平的设计团队编制规划。3年来,金宝新区建
期刊
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打破供给端的瓶颈,寻求新的增长动力,“聚分享”大数据综合平台应运而生。  “聚分享”大数据平台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多种资源,通过积分互通、混合支付、积分代运营、联合营销、社区合作、O2O运营等多元化、个性化、无边界的运营模式服务于众多行业客户及个人消费领域,带动行业及企业间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积极构建一个开放、包容、
期刊
媒体是社会责任的守望者,《经济》杂志自2014年以来开设的“商会论道”新闻专栏推出了一系列的报道备受各界关注。各界人士对栏目提出了各种中肯建议和意见。  两大优势领跑商会论道专栏  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经济》杂志在诸多媒体中率先关注商会建设,体现了媒体的一种社会责任及其独到的办刊眼光,建议《经济》杂志用一种战略意识布局商会论道栏目。他认为,至少有两大优势能让《经济》杂志
期刊
“京津冀一体化”的提法,其源也久矣。事情得以突飞猛进,还得到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从加强顶层设计、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等7个方面着手,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时隔不久,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专门提及京津冀地区加强合作事宜。自此,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领导纷纷就“京津冀一体化”
期刊
热情的股民和飙升的指数显然从面子和里子上,都给足了股市向好的动力。然而3000点一过,便有人预期新一轮牛市涨幅将达400%,“万点论”频出。在接受《经济》记者专访时,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则给热情得有些疯狂的股民泼了一盆凉水,短期他对A股有些许担忧。  真实的牛市首次到来  《经济》:2014年,A股指数屡次强劲上涨,已经进入牛市阶段成为共识,万点论也开始出现。您对此怎么看?  李大霄:万点论
期刊
春和景明。每年3月,无论是屡次上会的老记者,还是首次上会的“新人”,对于两会这个一年一度的盛大会议,无一不翘首以盼,为的就是亲自见证国家改革、民生改善的每一个细节。  开幕式当天,记者与全国3000多名记者一起,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广场处等待委员们的到来。这里有一群背着双肩黑书包的“女汉子”,也有一帮手拿话筒的“女神”。男记者要是没背两三个相机都不好意思进场。大家都在等着那些“老熟人”。  姚明、成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