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渝河发源于寧夏隆德县境内六盘山西麓,全长47.1公里,出境隆德县进入甘肃省静宁县葫芦河,最终汇入渭河,为黄河三级支流。渝河流域面积481平方公里,保障着沿线隆德县11万多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是隆德县的母亲河。2015年初,渝河跨界水污染问题被媒体曝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环保部随即组织督导组赴隆德县调研督导,要求渝河出境断面水质年底稳定达到Ⅳ类标准。为此,隆德县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秉持生态立县战略,聚集问题、分段治理、精准施策,全面启动渝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经过三年努力,2017年隆德县消除渝河出境断面劣V类水体,稳定达到了国家环保部要求的Ⅳ类标准,并持续向好发展。今年前两季度均达到Ⅳ类标准,昔日臭水烂泥河已经变得绿树成荫、清流潺潺。先后受到了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环保部、环保世纪行——宁夏行动、环保部西北督查局等组织的充分肯定,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聚焦问题根源,分段精准治理。防治工作启动之初,隆德县聘请专家实地调研指导,明确了渝河水质下降主要由生活垃圾及污水沉淀排污、干旱缺水使河道水生植物减少等综合因素所致。为此隆德县采取综合施策、分段治理方式,将渝河上游源头至县城段划分为生态景观段,主要通过雨污分流、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治污;将中游工业园区至沙塘、神林一线划分为水质净化段,主要通过工业园区及沿途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河道治理截流治污;将下游至出境断面划分为自然恢复段,主要通过河道治理、改善河道水生植物生态体系,促进自然恢复,净化水质。同时在临河和外围采取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远近兼顾、标本兼治,实现系统治理。
严格执法监管,依法控污减排。隆德县把依法治污作为治理渝河污染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以“刮骨疗伤”的勇气主动亮剑,铁拳严打违法排污行为,关停取缔涉污企业。2015年以来,共开展各类环境督察540多人次,封堵违法排污口27处,关闭万吨以下马铃薯淀粉污染企业13家、河道非法采砂场5家、机砖厂9家,对全县59家规模养殖场全部落实粪污处理措施;对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11件,移送法院4件;受理“12369”环保投诉51起,其中网络投诉23起,收缴排污费54.3万元,当年县内排污企业全部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精准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及污染防治三级网格化监管制度,扎实推进清河行动及城乡生活垃圾“户分类、村保洁、乡收集、县转运、区域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还渝河清净安宁。
抓实工程建设,推进截污治污。建成日处理1万立方米废水的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对县城全面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建设沙塘镇污水并网工程及神林、联财两乡镇污水处理站,实现了渝河沿线城镇建成区所有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一级A标准达标排放。今年计划完成农村水冲式厕所改造1.2万户,新建5个乡镇污水处理站、6个村级污水处理站,争取2020年实现农村水冲式厕所全覆盖,全面提升生活污水治理成效。强化“疏浚净源”,先后实施了渝河支流清流河、清凉河县城段综合治理、张士段生态治理、三里店水库清淤改造、渝河水污染防治一二三期项目、渝河工业园区段综合治理、渝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等系列项目,全面整修河道,砌护两侧岸堤,打通堤岸巡河道路,在主河道建设壅水坝1座、混凝土溢流堰32道,实现了渝河47.1公里河道全流域系统综合治理。创新使用“土办法”,降低治河成本,在主河道建设柳谷坊土堰54道,旁路蓄水净化池12处,通过垃圾清运、河床平整、生态护坡、岸线绿化、河堤加固、河道疏浚整治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效延缓河道水流,增加砾石河床、溢流堰的曝气面积,提升水生植物的吸附降解功能,达到脱氮除磷、自我净化目的,重构水生态环境。
注重生态修复,涵养净化水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化大生态理念,推进大治理,使渝河两岸青山永驻、河道清水长流。以六盘山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划定生态红线区148万亩,占到全县面积的35%,使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明确的法律遵循。实施渝河外围生态恢复工程,在六盘山外围渝河源头生态移民近1万人,建成水源涵养林6万余亩,全面推进城乡绿化,全县林业用地面积占到县域总面积的50.6%,城乡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2%和39.9%,扎实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建设。实施临河生态绿化工程,完成两岸43公里绿化带建设,建成沿河环城生态景观水系,栽植各类绿化苗木3100万株,生态治理3600亩,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沿河生态景观长廊,成为群众的水上娱乐、休闲旅游新基地,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在渝河中下游建设人工湿地550余亩,在河道种植香蒲、芦苇、菖蒲、水葱等水生植物,通过自然吸附降解功能,修复水生态,提升水质量,效果十分明显。
加快结构调整,实现共治共享。为真正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治理污染,隆德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彻底解决污染防治与富民增收的矛盾。严格产业准入,在六盘山工业园区,重点培育发展与县内特色产业关联度高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工艺美术品加工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杜绝涉污企业,园区吸纳就业1940人。依托生态森林资源,积极培育发展林下经济、特色林果业和中药材种植,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创造更多绿色GDP。引进广州香雪、上海医药等一批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落地隆德,全县实施中药材野生资源修复25万亩,发展经果林22万亩,建设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村等景区景点24个。在渝河流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建成240万立方米蓄滞净化塘,通过调蓄富余径流、中水回用,使2.2万亩贫瘠的山台地变成水浇地,真正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污染防治已倒逼隆德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三年多来,通过河道疏浚恢复自净功能、临河治理截污治污、外围生态修复涵养水源、调整结构杜绝污染、依法监管保障成效的综合治理模式,推进渝河生态治理从分治走向共治、从污染治理走向生态恢复、成果共享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渝河已经成为一条集生态廊道、湿地廊道、景观廊道、经济廊道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廊道,推动实现全流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目标。G
(作者系隆德县县长)
责任编辑:章 立
聚焦问题根源,分段精准治理。防治工作启动之初,隆德县聘请专家实地调研指导,明确了渝河水质下降主要由生活垃圾及污水沉淀排污、干旱缺水使河道水生植物减少等综合因素所致。为此隆德县采取综合施策、分段治理方式,将渝河上游源头至县城段划分为生态景观段,主要通过雨污分流、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治污;将中游工业园区至沙塘、神林一线划分为水质净化段,主要通过工业园区及沿途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河道治理截流治污;将下游至出境断面划分为自然恢复段,主要通过河道治理、改善河道水生植物生态体系,促进自然恢复,净化水质。同时在临河和外围采取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远近兼顾、标本兼治,实现系统治理。
严格执法监管,依法控污减排。隆德县把依法治污作为治理渝河污染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以“刮骨疗伤”的勇气主动亮剑,铁拳严打违法排污行为,关停取缔涉污企业。2015年以来,共开展各类环境督察540多人次,封堵违法排污口27处,关闭万吨以下马铃薯淀粉污染企业13家、河道非法采砂场5家、机砖厂9家,对全县59家规模养殖场全部落实粪污处理措施;对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11件,移送法院4件;受理“12369”环保投诉51起,其中网络投诉23起,收缴排污费54.3万元,当年县内排污企业全部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精准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及污染防治三级网格化监管制度,扎实推进清河行动及城乡生活垃圾“户分类、村保洁、乡收集、县转运、区域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还渝河清净安宁。
抓实工程建设,推进截污治污。建成日处理1万立方米废水的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对县城全面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建设沙塘镇污水并网工程及神林、联财两乡镇污水处理站,实现了渝河沿线城镇建成区所有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一级A标准达标排放。今年计划完成农村水冲式厕所改造1.2万户,新建5个乡镇污水处理站、6个村级污水处理站,争取2020年实现农村水冲式厕所全覆盖,全面提升生活污水治理成效。强化“疏浚净源”,先后实施了渝河支流清流河、清凉河县城段综合治理、张士段生态治理、三里店水库清淤改造、渝河水污染防治一二三期项目、渝河工业园区段综合治理、渝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等系列项目,全面整修河道,砌护两侧岸堤,打通堤岸巡河道路,在主河道建设壅水坝1座、混凝土溢流堰32道,实现了渝河47.1公里河道全流域系统综合治理。创新使用“土办法”,降低治河成本,在主河道建设柳谷坊土堰54道,旁路蓄水净化池12处,通过垃圾清运、河床平整、生态护坡、岸线绿化、河堤加固、河道疏浚整治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效延缓河道水流,增加砾石河床、溢流堰的曝气面积,提升水生植物的吸附降解功能,达到脱氮除磷、自我净化目的,重构水生态环境。
注重生态修复,涵养净化水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化大生态理念,推进大治理,使渝河两岸青山永驻、河道清水长流。以六盘山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划定生态红线区148万亩,占到全县面积的35%,使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明确的法律遵循。实施渝河外围生态恢复工程,在六盘山外围渝河源头生态移民近1万人,建成水源涵养林6万余亩,全面推进城乡绿化,全县林业用地面积占到县域总面积的50.6%,城乡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2%和39.9%,扎实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建设。实施临河生态绿化工程,完成两岸43公里绿化带建设,建成沿河环城生态景观水系,栽植各类绿化苗木3100万株,生态治理3600亩,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沿河生态景观长廊,成为群众的水上娱乐、休闲旅游新基地,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在渝河中下游建设人工湿地550余亩,在河道种植香蒲、芦苇、菖蒲、水葱等水生植物,通过自然吸附降解功能,修复水生态,提升水质量,效果十分明显。
加快结构调整,实现共治共享。为真正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治理污染,隆德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彻底解决污染防治与富民增收的矛盾。严格产业准入,在六盘山工业园区,重点培育发展与县内特色产业关联度高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工艺美术品加工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杜绝涉污企业,园区吸纳就业1940人。依托生态森林资源,积极培育发展林下经济、特色林果业和中药材种植,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创造更多绿色GDP。引进广州香雪、上海医药等一批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落地隆德,全县实施中药材野生资源修复25万亩,发展经果林22万亩,建设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村等景区景点24个。在渝河流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建成240万立方米蓄滞净化塘,通过调蓄富余径流、中水回用,使2.2万亩贫瘠的山台地变成水浇地,真正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污染防治已倒逼隆德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三年多来,通过河道疏浚恢复自净功能、临河治理截污治污、外围生态修复涵养水源、调整结构杜绝污染、依法监管保障成效的综合治理模式,推进渝河生态治理从分治走向共治、从污染治理走向生态恢复、成果共享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渝河已经成为一条集生态廊道、湿地廊道、景观廊道、经济廊道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廊道,推动实现全流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目标。G
(作者系隆德县县长)
责任编辑:章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