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分法”促语文备考走向“深度”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shan_l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切分、分辨、分析三分法以帮助考生从惰性层面思维提升到结构性、关联性知识体系的构建,分辨有效信,息并用逻辑分析方法,迁移、验证。
   关键词 切分;分辨;分析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一核四层四翼”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以及“怎么考”的问题,并以“情境”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其中,“四层”考查内容分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对于高三语文备考来说,关注“考什么”,更要关注怎么“深度备考”,从停留于惰性知识层面的思维浅表层到结构性、关联性知识体系的构建,真正培养学生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提升思维品质。
   那么,如何促使高三语文备考走向“深度”呢?以下,笔者以成都市2018级一诊语文诗歌鉴赏题为例,谈一谈巧用“三分法”备考的具体策略。
   一、切 分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王惠教授曾将语文必备知识凝练压缩为下表所示:
   在语言单位中,有我们熟知的字、词、词组、句子、语段、语篇,可以说,它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明确这一点,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备考中有意识地用“/”进行切分,有利于快速阅读,把握内容。
   本次成都市一诊考试诗歌鉴赏题是两首宋诗,如下:
  筼筜谷
  文与可
  千舆翠羽盖,万錡绿沉枪。
  定有葛陂種,不知何处藏。
  筼筜谷
  苏 轼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我们可以用“/”将其音节大致切分,如下:
  筼筜谷①
  文与可
  千舆/翠羽盖,万錡/绿沉枪。
  定有/葛陂②种,不知/何处藏。
  筼筜谷
  苏 轼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③?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④千亩/在/胸中。
   在切分的基础上,快速阅读,结合注释,把握内容,大致明确诗意,是解题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将两首诗的大意梳理如下:
   文诗:筼筜谷的竹子繁茂,俯看,犹如千万顶翠绿的车盖;平视,宛如武库架上矗立的万杆长枪,里面一定有葛陂的竹种,不知道藏在哪里。
   苏诗:汉川高高的竹子繁茂如贱草,斧头哪里曾放过竹笋?我料想你这清贫而嘴馋的太守,定想把那渭水之滨的千亩竹笋尽吞胸中。
   切分还可以用来精细审题,找准答题方向,本次一诊诗歌鉴赏的主观题是:“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我们可以将题干切分为:“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由此,可以明确考点指向“思想情感”。
   二、分 辨
   “分辨”就是根据题干的指向,分清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无效信息,甚至是干扰信息,从而在此基础上来精准答题。在诗歌鉴赏题当中,客观选择题选项往往需要我们学会分辨,否则,就会出现在解答主观题时,利用错误信息的情况。那么怎么分辨,需要我们结合诗歌,以具体诗句为依据,进行分辨。
  例: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诗前二句抓住竹的形、色特征,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谷中竹林的茂密。
   B.文诗后二句运用费长房学道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高洁不俗的情怀。
   C.苏诗第一句“贱如蓬”极言竹之多,暗示笋亦多,与下文砍笋、吃笋相关联。
   D.文诗直接描写所见之竹,苏诗也采用同样手法,直接描绘了砍笋的场景。
   A和B两个选项定位区间为文诗,其中A选项为前两句,B选项为后两句,C选项定位区间为苏诗的第一句,而D选项对立两首诗。由此,再分辨选项中的考点,A选项,内容上“抓住竹的形、色特征”,“写出谷中竹林的茂密”,手法上“运用比喻手法”;B选项,手法上“运用费长房学道的典故”,内容及效果上“委婉地表达了诗人高洁不俗的情怀”;C选项内容上“贱如蓬”极言竹之多,暗示笋亦多,作用上“与下文砍笋、吃笋相关联”,D选项手法上,两首诗均采用“直接描写”。由此,便可分辨出与主观题情感有关的有效信息为B项中的“表达诗人高洁不俗的情怀”,可为己所用。
   三、分 析
   分析,是将研究对象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分析实质上就是思维认知能力的具体表现。在这一过程中,综合运用逻辑推理等思维方法来进行,需要做到迁移、反思与验证。
   例如:在回答第14题选择题时,分析D选项,在手法上两首诗都采用了“直接描写”吗?回归诗句“斤斧/何曾/赦/箨龙?”,作者是用反问来写砍笋的场景,但并未直接描绘砍笋的场景,如若还是有疑惑,可以对比文诗进行反思,文诗写所见之竹,说其“千舆/翠羽盖,万錡/绿沉枪”,是比喻,也是直接描写,而苏诗并没有这样来写。
   而在主观题的回答中,更需要学会分析。苏诗最后两句“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建立在整道题基础上的理解,也就是包括了文诗,而在注释①中不仅提示了“文与可时为洋州太守”,还提示了“和苏轼常有唱和之作”,那么这两首《筼筜谷》应该是酬答唱和之作,一唱一和,苏诗中的“太守”应该是指“文与可”,据此,苏诗最后一句的情感表达对象就明确了。
   在此基础上,确定答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苏轼对太守文与可的思想情感。再结合该句进行分析,“料得/清贫/馋/太守”,苏轼说“太守”是“清贫”而“馋”,“清贫”是贫苦但坚守节操,是苏轼对文与可的赞美,而“馋”与吃竹笋有关,但直接说文与可“馋嘴”,却有调侃、打趣、戏谑的味道在当中,又含有自己的羡慕之情。这种情感的理解需要学生迁移日常生活场景来验证,比如,自己的母亲在自己狼吞虎咽的时候说自己“馋”,那是一种关爱,而朋友之间说“嘴馋”,而自己很大可能还吃不到,就是一种调侃、打趣了,这也是符合苏轼的性格的。
   而后一句“渭滨/千亩/在/胸中”需特别注意注释④,不仅解释了渭滨的含义,还给出了其出处为《韩非子》中的“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从这一个层面来分析,除了说文与可胸怀千亩竹外,情感表达上还应该与这个典故的运用有关,为什么要用文王重用姜太公的典故,应该是希望文与可像姜太公一样得到重用,那么文与可有极大可能志向不得伸展。
   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为:①戏谑,调侃对方嘴馋贪吃,惦念着千亩竹笋;②赞美,以笋解馋,赞美对方甘于清贫的品质;③感叹,用文王重用太公的典故,慨叹对方不得志的处境。(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总的来说,综合“切分、分辨、分析”的“三分法”,我们在高三语文备考中才能走向“深度”,也才能指导学生通过必备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关键能力,养成学科素养,形成核心价值。
  [作者通联:四川金堂中学校]
其他文献
“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其冷峻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震撼人心的美学意义,奠定了它在古典白话小说中的崇高地位。笔者认为,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对李甲的父亲李布政这个人物艺术化的处理。  围绕杜十娘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的两大障碍——来自老鸭的畸形社会势力和来自李布政的封建理教势力,作者对前者极尽渲染张扬之能事,对后者故意引而不发。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老鸨往往是黑恶势力的代表.她们欺压妇女,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概括起来,新课标作文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遵循认知规律 激发写作兴趣
期刊
摘 要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改进,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响应改革要求,新的统编语文教材为学生指定了一系列必读书目,但是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发现由于文章内容较多、篇幅较长、情节较为复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等原因,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期刊
摘 要 对于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敬业与乐业》,我们可以像转动万花筒一样,多角度去观照,引导学生观察这篇课文,或从澄清概念、界定范围、基于事实评价和基于事实建构结论等多个要素去开展教学,或从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其匹配度,或从驱动任务模型,或从语言建构的技巧,或者这些方法的全方位运用。惟其如此,才能由教学的浅阅读走向深阅读。   关键词 高阶思维;论证 ;驱动任务;语言建构  
期刊
[单元教学设想]  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的深沉抚摸,舒婷的激情歌唱,莱蒙托夫笔下浑厚而宽广的俄罗斯大地,休斯灵魂中悠长的历史河流……这烙在人们心上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沉爱恋,这些蕴涵着诗人深沉炽热情感的文字,唯有在倾情的朗读中,在动情的想像中,在尽情的品评中,在激情的背诵中,方能融入我们的血脉啊。    [单篇教学方案]  《涛两首》教学新点子    
期刊
摘 要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围绕古诗词教学,品读历史人物,赏析美文佳句,感受作者情怀,领略作者与诗词中的人物的家国情怀,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觉吸收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元素,进而感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 古诗词;传统文化;人文教育;家国情怀   在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它有助于强化学
期刊
陈奂生名气很大,时至今日,人们还对他津津乐道。陈奂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他在旅馆里那一系列可笑的作践行为?教材编写者认为用“小农意识”来解读是最简单和最正确的。所以,在课后就有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教参上也说:“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
期刊
摘 要 日记写作是写作教学一种很好的形式。日记能使每个学生在自由状态下进行写作,它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减少了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日记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日记的自由表达方式,让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场,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实现真诚的写作。   关键词 高中生;日记;生活;真诚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107
期刊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一文,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述,将这两部分自然地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末段首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理解这句话,有助于对文章的解读。然而,这句话中的“消极”和“积极”的意思却很让人费解
期刊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庆元教授的新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今年8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既是语文教育界的一大喜事又是一大盛事。这本煌煌巨著共62万字,分绪论、语文教学原理研究、语文课纲教材研究,语文教学操作研究、语文教育教养研究、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余论等7篇30章。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以中外融合的视界纵观语文教育千年之流变,横看当前语文教苑之缤纷。全书以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理念、客观公正与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