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北京电视台匠心文化体验类真人秀《非凡匠心》第二季收官。十期节目中,龙泉宝剑、宣纸、定坤丹、马头琴、扎染、皮影戏、铜雕、骑射文化、弓箭、泥塑等传统技艺相继亮相,为观众展现了不少匠心文化。从烟雨江南到广袤草原,从铸剑到泥塑,节目组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携手11位明星和10位匠人共同为传承非遗发声。制片人刘兵表示,这是对中国匠人的集体画像。
在这场独具匠心的旅程中,既少不了台前的匠心體验者,也少不了幕后的匠心传播者,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劳动者。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节目总导演、制片人、匠心体验者,听他们分享了《非凡匠心》第二季幕后的匠心故事。
制片人刘兵:要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工匠的精神
《非凡匠心》第二季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带观众领略了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各种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一次掀起了关注非遗文化的热潮。节目制片人刘兵透露,第三季已经在筹备当中,“首先我本人非常喜欢中国传统的文化,也希望把咱们传统的一些工匠文化,传递给大家。《非凡匠心》不是一两年的工作,是对中国匠人的集体画像,是一个呈现他们的系统化的工程。我们想通过《非凡匠心》这档节目,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工匠的精神。并且能够产生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匠人小镇,让匠人匠物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使用。第三季我们还会和扶贫工程结合起来,带领匠人来到人群中,教会他们这些传统技艺,不仅能让文化更好的传承,也能够改变当地人的生活。”
谈到节目的创作过程,刘兵表示:“《非凡匠心》之前没有过类似的节目,没有模板可以依据。咱们之前讲中国传统的技艺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的,但是纪录片对于观众的代入感来说是有一定屏障的。所以我们在制作这个节目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扩大传播效果,怎么接地气,这个过程是蛮艰苦的。我们既要保证这种技艺的真实性,又要保证观众有兴趣看下去。为此我们做了很多的前采工作,包括走访各地的匠人,了解每项技艺面对的困境,匠人想表达的诉求。第二个就是要解决这个节目的招商问题,这类节目的投入量其实是蛮大的,我们为了让观众爱看,就需要找有流量的艺人,而找了有流量的艺人,节目的成本就会增加。第三个就是选择合适的平台,当然北京卫视第一时间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毕竟北京卫视这么多年的坚持,还是有它自己的文化属性的。就这样,我们一步一步地把节目促成了。”
我们要让传统的技艺不再传统
《非凡匠心》第二季节目中展现的人文特色与风土人情,不仅让匠人的形象更加丰满,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刘兵告诉记者,《非凡匠心》栏目所到之处,有旅游局把节目片段作为当地宣传片,“一个节目真正对社会产生意义,一定是在于节目的影响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我们宣传的匠人也好,匠物也罢,在社会上引起共鸣以后,怎么样才能真正走进消费者的生活,是我们从节目初期就考虑的事情。我们对于匠人匠物的传承上建立了三个标准,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购买是最好的保护,分享是最好的传播。我们要让传统的技艺不再传统,而是跟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技艺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进化。想要走入现代人的生活里,就要从现在的美学、现代人的使用习惯人手。所以我们节目的作用就是在匠人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一个桥梁,这也是我们节目的核心意义。”
刘兵告诉记者,《非凡匠心》第二季节目的播出不仅带热了当地旅游,还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学校课堂,相关文创产品上线一天众筹完成度就超过了百分之百。龙泉宝剑、安徽宣纸、木叶天目盏、广誉远定坤丹、华县皮影戏、内蒙古马头琴……出现在节目里的每一件匠心之作,都仿佛在岁月里苏醒了过来。“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接触到这些匠物,这项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保护下来。我们去拍摄的时候,引起了当地政府非常大的重视。以江西吉安为例,我们就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与技艺大师进一步沟通,成功地促成了木叶盏的进一步推广,让木叶盏进入了更多的家庭。节目播出之后,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吉安市北门小学还组织了全校师生观看了《非凡匠心》,并在每周五下午开设陶艺课,让孩子们感受当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刘兵坦言:“你,就是你的故乡。这是《非凡匠心》第二季我们推出的主题,我们讲述的是一项技艺在当地如何形成的,这不仅仅是和匠人有关,也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地貌、文化特点都相关。节目能够成功地推动匠物的售卖,带动当地旅游,也是符合观众和消费者的需求。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建立,就说明文化和旅游是息息相关的。旅游的时候,我们是边走边看边走边学的过程。我们看到一个东西,一定要有它的载体,比如说一个物件,它是要有当地的文化属性,文化特征的。所以说我们除了向当地的匠人和技艺的致敬,也拉动了旅游产业,这也是这个节目能够走到消费者和观众的生活里面的一个体现。”
女导演都是一大口烈酒下肚再工作
聊到拍摄幕后的收获和感动,刘兵表示:“《非凡匠心》第二季节目包括十个匠人,他们都是从上百个匠人里边选出来的。我们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匠人们大都隐藏在民间,我们在寻找匠人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比如皮影戏这期,我们拍摄的时候已经是11月了,渭南地区已经非常寒冷了,我们整个团队包括女导演,总共一百多人,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条件里工作,每个人都要喝一口烈酒再工作。很多看起来很柔美的女孩儿,都是一大口酒下肚,这样才能坚持在现场工作。还有摄像团队,因为摄像机很重,拍着拍着会出汗,用毛巾擦汗,擦着擦着就变成冰了。确实很不容易。在拍摄内蒙古马头琴的那一期,锡林郭勒大草原12级的大风,甚至下冰雹。大家一起在草原上坚守,可能就是为了等一个朝阳升起的镜头,或者等待一个马群归牧的时刻。每一期都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因为毕竟这是一个还原真实的节目,我们都是实景拍摄,所以当地很多情况我们不可预计,我们也不能过多地打扰匠人的正常工作。所以整个节目能够拍摄下来,需要整个团队有执着的匠心,同时我们还要本着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对当地文化的敬畏,这一点时时刻刻在我们心里,所以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每一次都很辛苦,镜头展示的只是十分之一,后面需要付出大量的素材和努力。包括我们找到的十位匠人,每个人背后都有让人动容的故事。每期节目里我们都会有一个匠人语录,这是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我记得朴树和海清有一期节目,去到了美丽辽阔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拜访了世界马头琴一代宗师齐·宝力高。大师说,马头琴是蒙古人的符号,他希望一辈子都有马头琴的陪伴,它就是他的魂。当这种话语从匠人嘴里说出来之后,我觉得非常感动,往往是这样朴实的语言最容易打动我们。还有任贤齐那期,他和张国立去拜访龙泉宝剑的铸剑师陈阿金大师,70多岁的人还在亲自一锤一锤地去打宝剑,不容许有一丁点儿的瑕疵。我记得他当时说,用我这把剑的人,必须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其实,这也是我们拍摄这些匠人时发现的共同点,他们很热爱,很坚守,很执着地在做自己的工作。这一点是值得拿出来跟所有人分享的,所以我们希望在节目中更多地还原这种真实,让现在社会逐渐摆脱浮躁,大家就认认真真喜欢一件事,做好本职工作。” 总导演毛嘉:《非凡匠心》渗透在导演组每个细节里边
记者了解到,操刀《非凡匠心》节目的导演团队几乎都是90后,他们用活泼的表达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灵动。节目总导演毛嘉坦言:“我们希望从年轻人的视角和认知上去选择题材和人物,希望把传播的维度扩大。比如说龙泉宝剑那期,龙泉是宝剑之乡,有很多做宝剑的师傅。我们为什么选择了陈阿金大师呢?首先是他的功夫最过硬,他的宝剑作为国礼,送给过好多国家的元首。还有一个最打动我们的,就是当我们问他,你的作品有没有实用性,他说当然有了,他测试它是否锋利,就是刮腿毛。虽然最后我们的呈现不会有这句话,但是足以看出他是个非常朴实可爱的老头。我们希望能给大家展现他们人性中很可爱、很温暖的力量。”
导演组有“创作洁癖”
毛嘉坦言:“《非凡匠心》是非常考验电视导演功底的一个节目,需要在综艺互动和记录体裁之间自由切换,还要把故事讲完整,要有自己的情节张力,每一期都要有悬念有结果,引领观众带着好奇心一路走下去。《非凡匠心》的工作难度、工作强度,超出了以往所有的真人秀节目。我做电视节目已经快20年了,我的团队也是一个七年的老团队。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做《非凡匠心》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是对我们的职业生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中国的工匠不计其数,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匠心,这需要实实在在地去研究和思考清楚。这一季我们选择的人都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它所传承的技艺,大都是古已有之,然后在那片土地上扎根的。我们在中国版图上选择了特别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比如说龙泉宝剑,泾县的宣纸等。我们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去收集资料、归纳整理、提炼故事到拍摄剪辑,十期节目完成用了一年时间。我们更愿意接近那些真正的、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作品里的匠人,所以我们选择的匠人都是不计回报的匠人,一个匠人热爱不热爱自己的工作是演不出来的。我们整个导演组都有创作洁癖,就是我们不愿意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东西,或者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很多人理解,综艺节目其实是个快餐品,因为现在大家生活节奏都很快,也比较健忘。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够拿出这么充足的时间来做节目,是很难得的一件事,这也是我们节目团队的坚持。非凡匠心,这四个字渗透在每个细节里边。如果用速成的方式做这件事,我觉得是对这四个字的不尊重。”
挖掘明星内心更深层的特质
除了匠人阵容的全面升级之外,《非凡匠心》第二季在明星嘉宾的邀请上也有所侧重。从年龄层次到行业范畴,节目组精心选择了能与匠艺、匠人气质融合的明星,包括海清、周一圍、余少群、耿乐、朴树、任贤齐等。对此,毛嘉表示:“首先我们选择的明星一定跟这个主题有关点儿,比如说去探寻宝剑的,为什么是任贤齐?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剑胆侠心的朋友,任贤齐演过那么多的侠客。再比如朴树,把他和马头琴、草原这三个元素放在一起,就会让人产生很多遐想。我们想通过节目挖掘出明星内心更深层的特质。第二点就是,我们要看明星是否对这个主题发自内心的感兴趣,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就是我们所有的明星在拍摄节目的时候,都是以非常谦逊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现在请一个明星,拿出三天时间来拍一个节目都是挺困难的一件事。但是我记得任贤齐在接到我们的剧本之后,激动地打电话跟节目组说,他觉得三天时间不够,可不可以申请多两天时间,酒店产生的费用他可以自己出,这让我们觉得特别感动。包括朴树,出道22年来,他只出版过三张专辑,在采访时往往只谈音乐,很少透露个人生活。大家都知道他是不上真人秀的,他自己老说,觉得参加真人秀节目特傻。但是这次我们在跟朴树沟通的过程中,第一时间,他就表现出了激动,对世界级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也有着非常大的兴趣。在寻访龙泉,体验宝剑的铸造方法时,国立老师事必躬亲。一锤一锤地敲打,一次又一次地淬炼,胳膊酸痛得不行就贴两块膏药继续干,最后连铸造大师都赞许他吃苦耐劳。所以我们节目组在邀请艺人的时候,是一起来面对,一起探究,一起了解匠人匠物匠心的,这里边透露出的情感是真诚而饱满的。”
作为《非凡匠心》的老朋友,张国立继续在第二季担任“匠心传播大使”,带着明星嘉宾体验宝剑、宣纸、马头琴等匠物的制造方法,近距离感受中国独有的文化魅力。毛嘉坦言,“当时我们请张国立老师,一方面因为国立老师对这些东西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另一方面是他是一个可以打通壁垒的人,无论老中青,他都能够沟通。第一季节目完成之后,国立老师就跟我说,他特别特别热爱这个节目,第二季的时候提前确定好时间,他排除万难积极参与。”
张国立 亲身经历才能体会“非凡匠心”
凭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多年的阅历经验,张国立在《非凡匠心》节目中面对困难也总能完成挑战。第二季节目中,张国立尝试了一次“枝叶天目盏”的烧制,他坦言:“亲身经历后,才能体会,每一种技艺背后的非凡匠心。首先是喜欢,然后要把它做到极致,然后就是坚持,然后就是传承,这就是我们现在要提倡的工匠精神。”
录完皮影那期节目,张国立表示:“演出完了,就觉得这一生好像登上了一次最伟大的舞台,华州皮影两千多年的历史,今天到了一个濒临灭绝的一个状态的时候,这场演出让我特别有意义。有些记忆,很轻很轻,像在梦里回到过去。有些牵挂,很重很重,想到要离开,就是一生的悲欣。光影是多么神秘的游戏,现在的我们流连在人头攒动的电影院,从前的人们聚集在夜晚的乡村看皮影。一夫当关的骁勇酣畅,美景良辰的赏心乐事,都是往昔撒落在时光里的珍宝,浸着月色,成为沸腾的梦。对皮影大师而言,与皮影相遇就是与命运相遇。当时间的残酷,让熟稔变得生疏,人心的炽热,却不忍让习惯只剩怀念。灯光一亮,秦腔一起,不只是皮影归来,更是梦境的永续留存。现在大家都在讲工匠精神,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大家都没有去领会它,你说它做,难吗?不是很难,但是人家一辈子就把这一件事情兢兢业业地守着这玩意就这么做,我觉得这个是很难的,我觉得这才叫工匠精神。中国文化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很多传统文化,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余少群 体验白族扎染 失败无数次几乎崩溃
第八期节目中,“匠心传播大使”张国立携青年演员余少群前往美丽的云南大理,拜访了白族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段树坤、段银开夫妇,参观并体验白族扎染的古老技艺。在张国立、余少群制作染料的过程中,在制作染料这一环节,张国立、余少群更是亲力亲为,去洱海边挑了水。一直以来是白族扎染“头牌”的蝴蝶图案,曾一度失传,而如今又在段银开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中重新找回。节目中,张国立、余少群在段银开和白族奶奶们的指导下学习了毛毛虫针法、蜘蛛花针法等不同的针法。
谈到这次体验,余少群表示,“跟国立老师很早就认识了,在这次《非凡匠心》中进行了比较深度的合作。这一次我们到了云南大理,跟张国立老师一步一步从挑水,到挑选染料,一步一步地跟着传承人对这个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以前我只见过扎染的布料,这次深入参与到制作,才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我之前的想象中,这些匠人的生活应该是面朝洱海边的蓝天白云,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悠闲地做着自己的工作,画风应该是很美的。但是真正的参与到其中,才会发现其实是很磨人的。我记得有一个任务就是让我和张国立一起去完成一朵花儿,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失败了无数次,我都快崩溃了。扎完了这个花儿要去找染料染,染完之后还得洗,然后等干燥了拆开看行不行,这个过程就得耗费半天的时间。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错,错一步就前功尽弃。原来我们看到的那个美丽的图案,背后制作的过程如此磨人。我觉得整个工序里没有一項简单的,相比之下反而挑水最简单。
生活中的余少群也非常喜欢传统文化,他坦言:“我很愿意去探索这些传统的东西,平时也很喜欢中国的茶文化、中国的戏曲文化。可能是我从小学戏的经历,对我价值观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有人说你得了那么多奖,红的感觉怎么样?我说我没有感觉自己红。因为我接触的老艺术家都是用一辈子来努力的,我这才到哪儿,我觉得自己做得很少,差得很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之前我只是觉得扎染的布料很美,现在我看到上面每一个美丽的图案,都会想到匠人的辛勤努力。真的就像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一样,每针每线,每一个花纹都融汇着他们的劳动。学习戏曲也是一样,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不只是光喜欢戏曲,而是更深入到里面,知道每一个身法,每一段唱腔,每一出戏都是辛苦打造出来的,我觉得这个是相通的。也是通过这次在大理的扎染之旅,让我对传统的文化,包括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更深的理解。”
戴军 学习制作“泥人张” 根本不敢随便下手
最后一期节目中,“匠心体验者”戴军来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港口城市天津,跟随“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创作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泥塑作品,为节目画上了完满的句号。近日,戴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表示,“我觉得好的东西里边再做到极致就是匠人精神。”
戴军坦言,“这个东西在民国的时候随便卖几件就可以买一套四合院,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抱着一个好玩的心态去参加的。真正接触到张老师,我觉得太了不得了,才了解什么是大师的艺术,一辈子做好一样东西。之前我在天津也接触过很多号称自己是‘泥人张’传人,很多就是街头的工艺品,买给小孩玩的。真正见到大师的作品,还挺震撼的,没想到这东西那么美,就是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会觉得非常有神韵。到了那边以后,根本不敢随便下手,会产生一种敬畏之心,觉得每一块泥坯都有生命力。我觉得这里很多东西都应该是世界级别的,绝对应该到国际上做巡展。之前我真的不了解我们还有这么好的东西,这个节目太厉害了。”
在这场独具匠心的旅程中,既少不了台前的匠心體验者,也少不了幕后的匠心传播者,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劳动者。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节目总导演、制片人、匠心体验者,听他们分享了《非凡匠心》第二季幕后的匠心故事。
制片人刘兵:要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工匠的精神
《非凡匠心》第二季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带观众领略了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各种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一次掀起了关注非遗文化的热潮。节目制片人刘兵透露,第三季已经在筹备当中,“首先我本人非常喜欢中国传统的文化,也希望把咱们传统的一些工匠文化,传递给大家。《非凡匠心》不是一两年的工作,是对中国匠人的集体画像,是一个呈现他们的系统化的工程。我们想通过《非凡匠心》这档节目,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工匠的精神。并且能够产生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匠人小镇,让匠人匠物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使用。第三季我们还会和扶贫工程结合起来,带领匠人来到人群中,教会他们这些传统技艺,不仅能让文化更好的传承,也能够改变当地人的生活。”
谈到节目的创作过程,刘兵表示:“《非凡匠心》之前没有过类似的节目,没有模板可以依据。咱们之前讲中国传统的技艺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的,但是纪录片对于观众的代入感来说是有一定屏障的。所以我们在制作这个节目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扩大传播效果,怎么接地气,这个过程是蛮艰苦的。我们既要保证这种技艺的真实性,又要保证观众有兴趣看下去。为此我们做了很多的前采工作,包括走访各地的匠人,了解每项技艺面对的困境,匠人想表达的诉求。第二个就是要解决这个节目的招商问题,这类节目的投入量其实是蛮大的,我们为了让观众爱看,就需要找有流量的艺人,而找了有流量的艺人,节目的成本就会增加。第三个就是选择合适的平台,当然北京卫视第一时间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毕竟北京卫视这么多年的坚持,还是有它自己的文化属性的。就这样,我们一步一步地把节目促成了。”
我们要让传统的技艺不再传统
《非凡匠心》第二季节目中展现的人文特色与风土人情,不仅让匠人的形象更加丰满,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刘兵告诉记者,《非凡匠心》栏目所到之处,有旅游局把节目片段作为当地宣传片,“一个节目真正对社会产生意义,一定是在于节目的影响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我们宣传的匠人也好,匠物也罢,在社会上引起共鸣以后,怎么样才能真正走进消费者的生活,是我们从节目初期就考虑的事情。我们对于匠人匠物的传承上建立了三个标准,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购买是最好的保护,分享是最好的传播。我们要让传统的技艺不再传统,而是跟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技艺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进化。想要走入现代人的生活里,就要从现在的美学、现代人的使用习惯人手。所以我们节目的作用就是在匠人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一个桥梁,这也是我们节目的核心意义。”
刘兵告诉记者,《非凡匠心》第二季节目的播出不仅带热了当地旅游,还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学校课堂,相关文创产品上线一天众筹完成度就超过了百分之百。龙泉宝剑、安徽宣纸、木叶天目盏、广誉远定坤丹、华县皮影戏、内蒙古马头琴……出现在节目里的每一件匠心之作,都仿佛在岁月里苏醒了过来。“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接触到这些匠物,这项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保护下来。我们去拍摄的时候,引起了当地政府非常大的重视。以江西吉安为例,我们就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与技艺大师进一步沟通,成功地促成了木叶盏的进一步推广,让木叶盏进入了更多的家庭。节目播出之后,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吉安市北门小学还组织了全校师生观看了《非凡匠心》,并在每周五下午开设陶艺课,让孩子们感受当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刘兵坦言:“你,就是你的故乡。这是《非凡匠心》第二季我们推出的主题,我们讲述的是一项技艺在当地如何形成的,这不仅仅是和匠人有关,也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地貌、文化特点都相关。节目能够成功地推动匠物的售卖,带动当地旅游,也是符合观众和消费者的需求。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建立,就说明文化和旅游是息息相关的。旅游的时候,我们是边走边看边走边学的过程。我们看到一个东西,一定要有它的载体,比如说一个物件,它是要有当地的文化属性,文化特征的。所以说我们除了向当地的匠人和技艺的致敬,也拉动了旅游产业,这也是这个节目能够走到消费者和观众的生活里面的一个体现。”
女导演都是一大口烈酒下肚再工作
聊到拍摄幕后的收获和感动,刘兵表示:“《非凡匠心》第二季节目包括十个匠人,他们都是从上百个匠人里边选出来的。我们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匠人们大都隐藏在民间,我们在寻找匠人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比如皮影戏这期,我们拍摄的时候已经是11月了,渭南地区已经非常寒冷了,我们整个团队包括女导演,总共一百多人,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条件里工作,每个人都要喝一口烈酒再工作。很多看起来很柔美的女孩儿,都是一大口酒下肚,这样才能坚持在现场工作。还有摄像团队,因为摄像机很重,拍着拍着会出汗,用毛巾擦汗,擦着擦着就变成冰了。确实很不容易。在拍摄内蒙古马头琴的那一期,锡林郭勒大草原12级的大风,甚至下冰雹。大家一起在草原上坚守,可能就是为了等一个朝阳升起的镜头,或者等待一个马群归牧的时刻。每一期都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因为毕竟这是一个还原真实的节目,我们都是实景拍摄,所以当地很多情况我们不可预计,我们也不能过多地打扰匠人的正常工作。所以整个节目能够拍摄下来,需要整个团队有执着的匠心,同时我们还要本着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对当地文化的敬畏,这一点时时刻刻在我们心里,所以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每一次都很辛苦,镜头展示的只是十分之一,后面需要付出大量的素材和努力。包括我们找到的十位匠人,每个人背后都有让人动容的故事。每期节目里我们都会有一个匠人语录,这是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我记得朴树和海清有一期节目,去到了美丽辽阔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拜访了世界马头琴一代宗师齐·宝力高。大师说,马头琴是蒙古人的符号,他希望一辈子都有马头琴的陪伴,它就是他的魂。当这种话语从匠人嘴里说出来之后,我觉得非常感动,往往是这样朴实的语言最容易打动我们。还有任贤齐那期,他和张国立去拜访龙泉宝剑的铸剑师陈阿金大师,70多岁的人还在亲自一锤一锤地去打宝剑,不容许有一丁点儿的瑕疵。我记得他当时说,用我这把剑的人,必须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其实,这也是我们拍摄这些匠人时发现的共同点,他们很热爱,很坚守,很执着地在做自己的工作。这一点是值得拿出来跟所有人分享的,所以我们希望在节目中更多地还原这种真实,让现在社会逐渐摆脱浮躁,大家就认认真真喜欢一件事,做好本职工作。” 总导演毛嘉:《非凡匠心》渗透在导演组每个细节里边
记者了解到,操刀《非凡匠心》节目的导演团队几乎都是90后,他们用活泼的表达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灵动。节目总导演毛嘉坦言:“我们希望从年轻人的视角和认知上去选择题材和人物,希望把传播的维度扩大。比如说龙泉宝剑那期,龙泉是宝剑之乡,有很多做宝剑的师傅。我们为什么选择了陈阿金大师呢?首先是他的功夫最过硬,他的宝剑作为国礼,送给过好多国家的元首。还有一个最打动我们的,就是当我们问他,你的作品有没有实用性,他说当然有了,他测试它是否锋利,就是刮腿毛。虽然最后我们的呈现不会有这句话,但是足以看出他是个非常朴实可爱的老头。我们希望能给大家展现他们人性中很可爱、很温暖的力量。”
导演组有“创作洁癖”
毛嘉坦言:“《非凡匠心》是非常考验电视导演功底的一个节目,需要在综艺互动和记录体裁之间自由切换,还要把故事讲完整,要有自己的情节张力,每一期都要有悬念有结果,引领观众带着好奇心一路走下去。《非凡匠心》的工作难度、工作强度,超出了以往所有的真人秀节目。我做电视节目已经快20年了,我的团队也是一个七年的老团队。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做《非凡匠心》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是对我们的职业生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中国的工匠不计其数,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匠心,这需要实实在在地去研究和思考清楚。这一季我们选择的人都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它所传承的技艺,大都是古已有之,然后在那片土地上扎根的。我们在中国版图上选择了特别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比如说龙泉宝剑,泾县的宣纸等。我们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去收集资料、归纳整理、提炼故事到拍摄剪辑,十期节目完成用了一年时间。我们更愿意接近那些真正的、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作品里的匠人,所以我们选择的匠人都是不计回报的匠人,一个匠人热爱不热爱自己的工作是演不出来的。我们整个导演组都有创作洁癖,就是我们不愿意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东西,或者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很多人理解,综艺节目其实是个快餐品,因为现在大家生活节奏都很快,也比较健忘。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够拿出这么充足的时间来做节目,是很难得的一件事,这也是我们节目团队的坚持。非凡匠心,这四个字渗透在每个细节里边。如果用速成的方式做这件事,我觉得是对这四个字的不尊重。”
挖掘明星内心更深层的特质
除了匠人阵容的全面升级之外,《非凡匠心》第二季在明星嘉宾的邀请上也有所侧重。从年龄层次到行业范畴,节目组精心选择了能与匠艺、匠人气质融合的明星,包括海清、周一圍、余少群、耿乐、朴树、任贤齐等。对此,毛嘉表示:“首先我们选择的明星一定跟这个主题有关点儿,比如说去探寻宝剑的,为什么是任贤齐?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剑胆侠心的朋友,任贤齐演过那么多的侠客。再比如朴树,把他和马头琴、草原这三个元素放在一起,就会让人产生很多遐想。我们想通过节目挖掘出明星内心更深层的特质。第二点就是,我们要看明星是否对这个主题发自内心的感兴趣,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就是我们所有的明星在拍摄节目的时候,都是以非常谦逊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现在请一个明星,拿出三天时间来拍一个节目都是挺困难的一件事。但是我记得任贤齐在接到我们的剧本之后,激动地打电话跟节目组说,他觉得三天时间不够,可不可以申请多两天时间,酒店产生的费用他可以自己出,这让我们觉得特别感动。包括朴树,出道22年来,他只出版过三张专辑,在采访时往往只谈音乐,很少透露个人生活。大家都知道他是不上真人秀的,他自己老说,觉得参加真人秀节目特傻。但是这次我们在跟朴树沟通的过程中,第一时间,他就表现出了激动,对世界级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也有着非常大的兴趣。在寻访龙泉,体验宝剑的铸造方法时,国立老师事必躬亲。一锤一锤地敲打,一次又一次地淬炼,胳膊酸痛得不行就贴两块膏药继续干,最后连铸造大师都赞许他吃苦耐劳。所以我们节目组在邀请艺人的时候,是一起来面对,一起探究,一起了解匠人匠物匠心的,这里边透露出的情感是真诚而饱满的。”
作为《非凡匠心》的老朋友,张国立继续在第二季担任“匠心传播大使”,带着明星嘉宾体验宝剑、宣纸、马头琴等匠物的制造方法,近距离感受中国独有的文化魅力。毛嘉坦言,“当时我们请张国立老师,一方面因为国立老师对这些东西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另一方面是他是一个可以打通壁垒的人,无论老中青,他都能够沟通。第一季节目完成之后,国立老师就跟我说,他特别特别热爱这个节目,第二季的时候提前确定好时间,他排除万难积极参与。”
张国立 亲身经历才能体会“非凡匠心”
凭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多年的阅历经验,张国立在《非凡匠心》节目中面对困难也总能完成挑战。第二季节目中,张国立尝试了一次“枝叶天目盏”的烧制,他坦言:“亲身经历后,才能体会,每一种技艺背后的非凡匠心。首先是喜欢,然后要把它做到极致,然后就是坚持,然后就是传承,这就是我们现在要提倡的工匠精神。”
录完皮影那期节目,张国立表示:“演出完了,就觉得这一生好像登上了一次最伟大的舞台,华州皮影两千多年的历史,今天到了一个濒临灭绝的一个状态的时候,这场演出让我特别有意义。有些记忆,很轻很轻,像在梦里回到过去。有些牵挂,很重很重,想到要离开,就是一生的悲欣。光影是多么神秘的游戏,现在的我们流连在人头攒动的电影院,从前的人们聚集在夜晚的乡村看皮影。一夫当关的骁勇酣畅,美景良辰的赏心乐事,都是往昔撒落在时光里的珍宝,浸着月色,成为沸腾的梦。对皮影大师而言,与皮影相遇就是与命运相遇。当时间的残酷,让熟稔变得生疏,人心的炽热,却不忍让习惯只剩怀念。灯光一亮,秦腔一起,不只是皮影归来,更是梦境的永续留存。现在大家都在讲工匠精神,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大家都没有去领会它,你说它做,难吗?不是很难,但是人家一辈子就把这一件事情兢兢业业地守着这玩意就这么做,我觉得这个是很难的,我觉得这才叫工匠精神。中国文化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很多传统文化,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余少群 体验白族扎染 失败无数次几乎崩溃
第八期节目中,“匠心传播大使”张国立携青年演员余少群前往美丽的云南大理,拜访了白族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段树坤、段银开夫妇,参观并体验白族扎染的古老技艺。在张国立、余少群制作染料的过程中,在制作染料这一环节,张国立、余少群更是亲力亲为,去洱海边挑了水。一直以来是白族扎染“头牌”的蝴蝶图案,曾一度失传,而如今又在段银开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中重新找回。节目中,张国立、余少群在段银开和白族奶奶们的指导下学习了毛毛虫针法、蜘蛛花针法等不同的针法。
谈到这次体验,余少群表示,“跟国立老师很早就认识了,在这次《非凡匠心》中进行了比较深度的合作。这一次我们到了云南大理,跟张国立老师一步一步从挑水,到挑选染料,一步一步地跟着传承人对这个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以前我只见过扎染的布料,这次深入参与到制作,才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我之前的想象中,这些匠人的生活应该是面朝洱海边的蓝天白云,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悠闲地做着自己的工作,画风应该是很美的。但是真正的参与到其中,才会发现其实是很磨人的。我记得有一个任务就是让我和张国立一起去完成一朵花儿,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失败了无数次,我都快崩溃了。扎完了这个花儿要去找染料染,染完之后还得洗,然后等干燥了拆开看行不行,这个过程就得耗费半天的时间。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错,错一步就前功尽弃。原来我们看到的那个美丽的图案,背后制作的过程如此磨人。我觉得整个工序里没有一項简单的,相比之下反而挑水最简单。
生活中的余少群也非常喜欢传统文化,他坦言:“我很愿意去探索这些传统的东西,平时也很喜欢中国的茶文化、中国的戏曲文化。可能是我从小学戏的经历,对我价值观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有人说你得了那么多奖,红的感觉怎么样?我说我没有感觉自己红。因为我接触的老艺术家都是用一辈子来努力的,我这才到哪儿,我觉得自己做得很少,差得很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之前我只是觉得扎染的布料很美,现在我看到上面每一个美丽的图案,都会想到匠人的辛勤努力。真的就像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一样,每针每线,每一个花纹都融汇着他们的劳动。学习戏曲也是一样,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不只是光喜欢戏曲,而是更深入到里面,知道每一个身法,每一段唱腔,每一出戏都是辛苦打造出来的,我觉得这个是相通的。也是通过这次在大理的扎染之旅,让我对传统的文化,包括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更深的理解。”
戴军 学习制作“泥人张” 根本不敢随便下手
最后一期节目中,“匠心体验者”戴军来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港口城市天津,跟随“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创作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泥塑作品,为节目画上了完满的句号。近日,戴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表示,“我觉得好的东西里边再做到极致就是匠人精神。”
戴军坦言,“这个东西在民国的时候随便卖几件就可以买一套四合院,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抱着一个好玩的心态去参加的。真正接触到张老师,我觉得太了不得了,才了解什么是大师的艺术,一辈子做好一样东西。之前我在天津也接触过很多号称自己是‘泥人张’传人,很多就是街头的工艺品,买给小孩玩的。真正见到大师的作品,还挺震撼的,没想到这东西那么美,就是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会觉得非常有神韵。到了那边以后,根本不敢随便下手,会产生一种敬畏之心,觉得每一块泥坯都有生命力。我觉得这里很多东西都应该是世界级别的,绝对应该到国际上做巡展。之前我真的不了解我们还有这么好的东西,这个节目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