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直门街道胡家园街区综合服务站,集中了物业维修、家政服务等服务功能,成为百姓“吹哨”站点;社区专员一声“哨响”,东直门街道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部门迅速响应,在街区综合服务站集结,解决了困扰居民的管线老化、环境脏乱等问题;“家园计划”鼓励居民、社会单位、社会组织、街道、社区一起协商共治家园事。
东城区委东直門街道工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机制创新,通过赋权基层、治理重心下移,聚焦群众家门口的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站服务”建口碑
“3月初,我家自来水管坏了,来到服务站找到了专业维修师傅,当天就给我修好了,只花了材料钱,特别方便。”居住在胡家园社区的赵阿姨高兴地说。
2018年10月27日,东直门街道胡家园街区综合服务站正式运营。二百多平方米的服务站,全方位服务胡家园及临近社区共计1.14万居民。维修水电、买菜购物、医保养老……只要是与居民相关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和回应。
走进服务站,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内有三个政务服务窗口和两个物业服务窗口。服务站囊括了多种功能和服务,可以提供残疾人服务、社保等多项内容,并且实现了全街通办,相关业务“一门一次一窗”即可完成办理。街道引入专业物业公司为居民提供物业服务,包括水电修理等121项各类服务项目,所有的价格都在墙上公示,只收成本费,老百姓可以现场下单,也可以在APP上下单,维修师傅能及时上门。物业公司24小时在线,可以随时回应老百姓的需求。
东直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恩平说:“不管社区老百姓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服务站‘吹哨’,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我们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
此外,综合服务站里还有一个温馨的活动空间,书架、桌椅、茶水样样齐备,居民可以在这里聊天、休憩、议事、办活动。这个空间为居民商议社区大事小情提供了一个场所。
东直门街道工委按照街区的方式管理,共划分了6个街区,目前胡家园站率先进行了试点。今年,剩下的5个街区都将配备这样功能齐全的服务站,以解决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难题。
社区专员解难题
老楼加装电梯意见不统一、车辆乱停乱放、拆违后的烂摊子没人管……这些困扰社区的难题,随着社区专员的进驻,正一个个得以解决。
2018年5月,东城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东直门街道作为三个试点街道之一,为10个社区选派一名正科实职干部担任社区专员。
街道原组织部长江鹄冲现在是东外大街的社区专员。江鹄冲刚一上任,就遇到了居民反映家中拆违后新安装的窗户不方便使用的问题。事情不复杂,但正值春节,维修师傅不好找,江鹄冲多次到居民家中了解情况,安抚情绪,并承诺春节后为居民修理。春节刚过,江鹄冲就与社区干部一起找相关部门协调,最终解决了居民的问题。
社区专员是街道优秀的实职正科级干部,他们在与居民打交道过程中,直接代表街道工委和办事处。居民有什么难事,可以直接通过社区专员反映。针对居民反映事件的难易程度、轻重缓急,社区专员有权启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协调各方力量第一时间帮助居民解决。
“我们每天往返社区和街道,收集民情,跟社区党员、居民骨干、困难家庭和困难群众建立了联系,了解他们的诉求,向上级部门反映共性问题,想办法协调解决。”江鹄冲说。
社区专员成为政府与百姓之间的重要联络线,上情下达,传递民意。社区专员担当了社区“五员”的角色:街道与社区之间的“联络员”,党和政府政策的“宣传员”,社区工作的“指导员”,居民群众的“服务员”,城市治理的“监督员”。他们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加快街道办事处乃至市、区政策和决策部署迅速落实,另一方面也能第一时间将社区的不同诉求及时上报街道,提高了辖区事务的处理效率。
家园人共治家园事
居住在胡家园社区的闵师傅最近提交了东直门街道“家园计划”社区项目申报表。他申报的项目是《营造宜居环境,推进“适老”设施改造,提升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内涵品质》。
闵师傅以前担任过区政协委员,关心社区的大事小情,是个热心肠。“我们这个小区属于老旧小区,14号楼从1994年竣工入住,从未进行过楼体全面检修。社区是我们的家,我们有责任把它建设得更加宜居。经过考察研究,我提出了建立楼厅,改造适老残障人士专用坡道,实行封闭管理等提议。”闵师傅说。
东直门街道工委创新社会治理理念,积极回应居民困难需求,通过项目化运作方式,搭建“家园人共商家园事”的社区治理服务模式,打造多元参与、协商共治平台“家园计划”,不断推进党政群共商共治新模式向纵深发展。
街道采取入户问询、现场登记、民情信箱等多种形式征集建议案,经过“街道—社区—楼宇”三级议事会召开会议进行议事协商,听取各层面居民代表的意见建议,聚焦居民最关心的急、难、热点问题。通过讨论形成各类有效建议案,确立“家园计划”工程项目,并分别成立项目落实组。项目落实组纳入社区居民代表和社会单位代表,项目执行过程中,居民代表参与全面审查与监督。街道每年投入200万元作为项目扶持资金,优先解决居民关切度高的重点难点问题。“家园计划”实施4年来,共解决居民反映的“老大难”问题200多项。
(责任编辑:李爽)
东城区委东直門街道工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机制创新,通过赋权基层、治理重心下移,聚焦群众家门口的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站服务”建口碑
“3月初,我家自来水管坏了,来到服务站找到了专业维修师傅,当天就给我修好了,只花了材料钱,特别方便。”居住在胡家园社区的赵阿姨高兴地说。
2018年10月27日,东直门街道胡家园街区综合服务站正式运营。二百多平方米的服务站,全方位服务胡家园及临近社区共计1.14万居民。维修水电、买菜购物、医保养老……只要是与居民相关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和回应。
走进服务站,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内有三个政务服务窗口和两个物业服务窗口。服务站囊括了多种功能和服务,可以提供残疾人服务、社保等多项内容,并且实现了全街通办,相关业务“一门一次一窗”即可完成办理。街道引入专业物业公司为居民提供物业服务,包括水电修理等121项各类服务项目,所有的价格都在墙上公示,只收成本费,老百姓可以现场下单,也可以在APP上下单,维修师傅能及时上门。物业公司24小时在线,可以随时回应老百姓的需求。
东直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恩平说:“不管社区老百姓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服务站‘吹哨’,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我们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
此外,综合服务站里还有一个温馨的活动空间,书架、桌椅、茶水样样齐备,居民可以在这里聊天、休憩、议事、办活动。这个空间为居民商议社区大事小情提供了一个场所。
东直门街道工委按照街区的方式管理,共划分了6个街区,目前胡家园站率先进行了试点。今年,剩下的5个街区都将配备这样功能齐全的服务站,以解决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难题。
社区专员解难题
老楼加装电梯意见不统一、车辆乱停乱放、拆违后的烂摊子没人管……这些困扰社区的难题,随着社区专员的进驻,正一个个得以解决。
2018年5月,东城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东直门街道作为三个试点街道之一,为10个社区选派一名正科实职干部担任社区专员。
街道原组织部长江鹄冲现在是东外大街的社区专员。江鹄冲刚一上任,就遇到了居民反映家中拆违后新安装的窗户不方便使用的问题。事情不复杂,但正值春节,维修师傅不好找,江鹄冲多次到居民家中了解情况,安抚情绪,并承诺春节后为居民修理。春节刚过,江鹄冲就与社区干部一起找相关部门协调,最终解决了居民的问题。
社区专员是街道优秀的实职正科级干部,他们在与居民打交道过程中,直接代表街道工委和办事处。居民有什么难事,可以直接通过社区专员反映。针对居民反映事件的难易程度、轻重缓急,社区专员有权启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协调各方力量第一时间帮助居民解决。
“我们每天往返社区和街道,收集民情,跟社区党员、居民骨干、困难家庭和困难群众建立了联系,了解他们的诉求,向上级部门反映共性问题,想办法协调解决。”江鹄冲说。
社区专员成为政府与百姓之间的重要联络线,上情下达,传递民意。社区专员担当了社区“五员”的角色:街道与社区之间的“联络员”,党和政府政策的“宣传员”,社区工作的“指导员”,居民群众的“服务员”,城市治理的“监督员”。他们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加快街道办事处乃至市、区政策和决策部署迅速落实,另一方面也能第一时间将社区的不同诉求及时上报街道,提高了辖区事务的处理效率。
家园人共治家园事
居住在胡家园社区的闵师傅最近提交了东直门街道“家园计划”社区项目申报表。他申报的项目是《营造宜居环境,推进“适老”设施改造,提升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内涵品质》。
闵师傅以前担任过区政协委员,关心社区的大事小情,是个热心肠。“我们这个小区属于老旧小区,14号楼从1994年竣工入住,从未进行过楼体全面检修。社区是我们的家,我们有责任把它建设得更加宜居。经过考察研究,我提出了建立楼厅,改造适老残障人士专用坡道,实行封闭管理等提议。”闵师傅说。
东直门街道工委创新社会治理理念,积极回应居民困难需求,通过项目化运作方式,搭建“家园人共商家园事”的社区治理服务模式,打造多元参与、协商共治平台“家园计划”,不断推进党政群共商共治新模式向纵深发展。
街道采取入户问询、现场登记、民情信箱等多种形式征集建议案,经过“街道—社区—楼宇”三级议事会召开会议进行议事协商,听取各层面居民代表的意见建议,聚焦居民最关心的急、难、热点问题。通过讨论形成各类有效建议案,确立“家园计划”工程项目,并分别成立项目落实组。项目落实组纳入社区居民代表和社会单位代表,项目执行过程中,居民代表参与全面审查与监督。街道每年投入200万元作为项目扶持资金,优先解决居民关切度高的重点难点问题。“家园计划”实施4年来,共解决居民反映的“老大难”问题200多项。
(责任编辑: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