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段时间以来,新基建备受热捧,成为重要关键词。
事实上,新基建不是新概念,国家早已布局。早在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被首次提出。但在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新基建被提到新高度,自上而下大力推动,举国共振。一般认为,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分别是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
新基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铁公基”。从投资主体来看,传统基建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存在一定程度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而新基建的投资更多是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且民间投资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投资方向而言,传统基建重在公路、铁路、機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新基建重在智慧化、数字化、科技化等新型基础设施,既是基建,也是新兴产业,更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从投资性质分析,新基建不是信贷的“大水漫灌”,而是培育新技术、新产业的必然选择。因此,新基建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可以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还关系到经济的长远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新基建火热的背后一方面是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多方压力:疫情几乎使经济一度陷入“停摆”,经济处于转型阵痛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向深水区推进,这就使得扩需求、稳增长、稳就业的举措非常有必要,而新基建是一个有力而恰当的抓手;另一方面,新基建背后有着巨大市场需求,涉及多个产业,技术含量很高,前瞻性要求也很高,会带来海量的市场增长空间。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5G投资规模将近3000亿元、特高压投资规模超600亿元、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充电桩投资规模100亿元、数据中心投资规模约1000亿元、人工智能投资规模约350亿元。
“推进新基建,不仅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还能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促进新产业新领域发展,提升长期竞争力。”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看来,新基建的价值不仅在“建”,更在“用”。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新基建”不仅可以有效优化供给能力,也能够进一步引导和满足消费升级。
以此为契机,各地于近期纷纷公布新基建计划。以江苏南京为例,4月11日上午,南京市举行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四新”行动动员发布会,并发布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等四个行动计划,将推进总投资5454亿元的346个新基建及关联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其中,2020年投资302亿元的投资计划,将加快对50个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全力推进中兴5G通信设备、烽火通信华东总部基地等50个关联产业项目。类似于此,安徽、广东、浙江、山东等地新基建项目库或投资计划也相继出炉,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均成为投资重点。
在各地密集出台新基建规划的同时,作为重要资金来源,专项债也在向新基建项目倾斜。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分析认为,今年前两个月,地方新发行专项债9498亿元,投向新基建的比例为27%,远超2018年和2019年。多地政府已经提出要积极发挥社会资金作用,用好专项债,预计新基建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专项债投资。况且,由于专项债的资金杠杆优势,可以撬动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本,成为投资放大器,实质性提高新基建投资规模。
总的来说,新基建有政策加持、资金助力,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人们相信,随着新基建的不断推进,即使是眼下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传统产业变革转型动力依旧十分强劲,新基建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新经济潜能,给诸多行业与企业开拓了新蓝海。
事实上,新基建不是新概念,国家早已布局。早在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被首次提出。但在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新基建被提到新高度,自上而下大力推动,举国共振。一般认为,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分别是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
新基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铁公基”。从投资主体来看,传统基建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存在一定程度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而新基建的投资更多是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且民间投资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投资方向而言,传统基建重在公路、铁路、機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新基建重在智慧化、数字化、科技化等新型基础设施,既是基建,也是新兴产业,更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从投资性质分析,新基建不是信贷的“大水漫灌”,而是培育新技术、新产业的必然选择。因此,新基建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可以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还关系到经济的长远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新基建火热的背后一方面是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多方压力:疫情几乎使经济一度陷入“停摆”,经济处于转型阵痛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向深水区推进,这就使得扩需求、稳增长、稳就业的举措非常有必要,而新基建是一个有力而恰当的抓手;另一方面,新基建背后有着巨大市场需求,涉及多个产业,技术含量很高,前瞻性要求也很高,会带来海量的市场增长空间。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5G投资规模将近3000亿元、特高压投资规模超600亿元、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充电桩投资规模100亿元、数据中心投资规模约1000亿元、人工智能投资规模约350亿元。
“推进新基建,不仅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还能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促进新产业新领域发展,提升长期竞争力。”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看来,新基建的价值不仅在“建”,更在“用”。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新基建”不仅可以有效优化供给能力,也能够进一步引导和满足消费升级。
以此为契机,各地于近期纷纷公布新基建计划。以江苏南京为例,4月11日上午,南京市举行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四新”行动动员发布会,并发布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等四个行动计划,将推进总投资5454亿元的346个新基建及关联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其中,2020年投资302亿元的投资计划,将加快对50个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全力推进中兴5G通信设备、烽火通信华东总部基地等50个关联产业项目。类似于此,安徽、广东、浙江、山东等地新基建项目库或投资计划也相继出炉,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均成为投资重点。
在各地密集出台新基建规划的同时,作为重要资金来源,专项债也在向新基建项目倾斜。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分析认为,今年前两个月,地方新发行专项债9498亿元,投向新基建的比例为27%,远超2018年和2019年。多地政府已经提出要积极发挥社会资金作用,用好专项债,预计新基建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专项债投资。况且,由于专项债的资金杠杆优势,可以撬动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本,成为投资放大器,实质性提高新基建投资规模。
总的来说,新基建有政策加持、资金助力,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人们相信,随着新基建的不断推进,即使是眼下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传统产业变革转型动力依旧十分强劲,新基建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新经济潜能,给诸多行业与企业开拓了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