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于马克思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其学说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为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当代社会的价值;系统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道德观、道德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看待经典作家对待道德的态度有总体性的把握和认识。使我们不得不突破其中众多的研究视角,从最本根性、原初性的视角——经济伦理学视角来解读经典,这对于我们挈纲提领地领会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经济伦理学;原初关系;现实性;启示
一、《手稿》研究现状浅析
《手稿》的重要价值的形成集中体现于在,它是马克思在巴黎时期转向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代表了马克思同恩格斯合作之前,理论认识上的最高成就。在《手稿》中,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为基础,初步阐发新世界观基本特征的前提下,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作了综合性论述,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奠定雏形。①
然而在1932年《手稿》发表以前,学界侧重于其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只将其定性为经济学研究著作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的不同观点:一、手稿是马克思最有价值和最高水平的“著作”。二、只是马克思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过程中的不成熟的过度时期或转折时期的思想。
从著作本身及理论的价值性探究上,学界无不从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分支学科的伦理学进行两大板块的主要研究;横观其主要研究领域却囊括文本研究的多重视角:大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出发点、批判维度、方法;人道主义问题、感觉理论、对法律的经济分析;美学思想、文化思想、生态思想、人本思想、生命伦理思想及自然观、价值观、平等观、发展观、幸福观等等众多的研究视角。
从其内容的创新性和继承性问题上,一方面,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黑格尔哲学做了认真的哲学批判,把这种批判同经济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中,又促使了马克思对劳动、物质生产在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进行哲学考察。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的批判,远远超过了真正经济学问题范围。也就意味着《手稿》的发表否定了以往将其单独视为经济学著作的观点,以哲学的视角分析经济学问题,虽然在手稿中经济学和哲学的论述也是分开的,但是这两种批判彼此互相阐明,所以其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卓越的哲学著作。
基于王小锡教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道德解读》中《手稿》是一部道德内涵丰富的著作和李培超《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伦理思想的应有视角》中《手稿》本身包含了马克思的伦理诉求,因此从马克思写手稿的原初视角即哲学的维度来研究经济学,尤其是从其本根性、基础性的视角即经济伦理学的角度来解读此经典,想必定是一种更合马克思原意和更有现实价值的解读视角。当然就伦理学这一视角也有多元的观点: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对道德问题进行论述的主要著作,反映了马克思主要的伦理学思想,有人则认为《手稿》关于伦理道德的思想还明显地体现着黑格尔、费尔巴哈、康德人的抽象性和思辨性,没有达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成熟。另外在国外还有许多人认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伦理学立场上是“道德相对主义”、非道德相对主义甚至是“翻到的主义”。首先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其合理性,更不可否认其片面性,尤其不可否认的是一思想的形成是一种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恰恰《手稿》即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一种观点陈述,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所以,《手稿》虽然是有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保存的也不完整,但他们在思想内容上却形一个严谨的整体,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尤其是在对国民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从地租、工资、资本、异化劳动几大板块的揭露与批判始终是在以人为本,以工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为本的研究视角下进行的,无不贯穿着道德及伪道德事实关系的深刻揭露。承认《手稿》是一部蕴含着深刻道德内涵的哲学经济学著作。
二、经济伦理学——以最原初的视角解读《手稿》
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已成为学科发展最本质的关系,不仅影响到经济学与哲学,而且影响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中,由于缺乏这一维度,哲学与经济学依然表现为两张皮,直至马克思的《手稿》的发行才改变这一格局,而这种分割的突破,不仅克服了近代形而上学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也突破了严重阻碍我们把握马克思思想的瓶颈,这也方才出现以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经济伦理学的经济与德性关怀视角,成功使哲学深入经济学理论。
1993年《经济伦理学论纲》一文在国内学界最早明确提出了“经济伦理学”的概念,强调指出,经济伦理学是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特性的学科以来,这一新型学科日益发展、完善。②作为综合了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律学等交叉的研究是必要的。因此,对马克思思想从这一本根性、基础性的视角就开拓了我们经济学和哲学研究新视野。也只有透过经济学的语句读出他内在的哲学思想,并透过哲学语句读出他内在的经济学基础,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虽然很多学者将经济伦理学视角解释为是一种独特的视角,而本人认为其只是更本源性、更原初性意愿基础上所做的有力的精神领域的批判。其原处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
(一)对国民经济学开展的德性视角的批判
《手稿》中,马克思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是基于人的本质出发的,即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视角,马克思展开了将国民经济学家作为人类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并将劳动者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同时构建在这一社会性体系之下,这样一种哲学视野下的经济学剖析是独到而全面的。这就囊括了马克思哲学的三大特点:对于国民经济学,马克思是将自己放置于资本家的身份来审视基于两种不同社会形之下的经济社会生活,这也是马克思科学性、实践性特点的体现之一。同时也以德性视角展开了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深刻批判,这是马克思批判性特点的体现。 国民经济学以利为主,视人为获利的“工具”,忽略了人在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还需要精神层面的慰藉,而这是他们体查不到的。国民经济学的世界里没有处于底层的社会劳动者所面临的窘境、没有小偷、骗子、乞丐、犯罪国民经济学不知道有失业的工人,在其眼里正常的劳苦大众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认为一切其认为不存在的就是不存在的。这样一种正常的生活被远远的抛却在了国民经济学领域之外。这成了他们眼中不在的存在的合理性化。可定性为是“对人漠不关心的”。然而马克思却从“国民经济学”对人的态度揭示出它是违背人性的、不道德的。马克思揭露的“国民经济学”与道德对立的假象:国民经济学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表现着道德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反映,批判了“国民经济学”道德关怀的缺失。
(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揭示
在人类的经济生产、生活中,有一种深层次的关系需要认识到即: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肯定了经济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促进作用,承认经济本身的发展不会阻碍道德进步,并且只有在经济发展是道德进步的物质基础得以保障。但是马克思却又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存在着不可克服的悖论。③。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生活中的非人化待遇和人的异化做了深刻揭露。将劳动异化作为资本家不道德和非人化的主因。足以见证这一理论剖析问题的力度和深度。
另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下,从人的需要异化转为对货币的需要。使得人的需要异化为对货币的需要,使人的道德水平滑落至极,只为追逐利润最大化,占有更多货币。这使人的多层次的需要简化为货币的需要因,乃至唯一需要,认为有了货币就有了一切。这里道德荡然无存。货币成为最高的善,包括持有者即是善的代表,成为好的生活品质的体现。马克思在《手稿》中进行可生动的刻画,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伪善、虚伪和腐朽。
总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存在着不可克服的悖论。
三、研究《手稿》的启示意义
列宁说:“我们绝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是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他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④
那么,对《手稿》思想渊源的考察中应在坚持其原处性意愿及根本立场,即站在工人阶级立场具体来说也就是马克思以关切的心情、积极的态度、求实的精神注重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从实际出发正确对待整个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立场;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优良理论关系及所应用的处理以往思想的方法和揭露理论与现实矛盾的方法。⑤
马克思主义学说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其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回答问题都以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现实性。确实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做了根本性的探索和指导性的建议。对我们当代经济发展现实中,物的异化、人的异化及人在经济生活中的伦理因素未被充分认识到的这样异化现象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在利益驱动、金钱诱惑下人的行为被其支配而作为诸多违反人性之举,实质也是物对人支配的表现,这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另外,全球的经济发展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伦理道德困境。比如,人性的欲望在物质的丰富而急剧膨胀。而在诸方面应给与的德性关怀缺失。那么,究竟如何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营造理想的经济伦理大环境?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手稿》仍有借鉴之处,如马克思类本质的揭示启发我们面对经济发展的伦理负效应,应放置至全人类的意识并以此来规约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视为一种伦理性经济或道德性经济,让人类的经济进步补以牺牲人的道德发展为代价,而是追求经济与伦理领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人类进步时,经济与道德关系才有了一致的方向,才有了更有意义的实践价值。综上分析,经济伦理学视角是多元视角中能深刻剖析人类经济生活的原初视角,更具有跨学科、多维度解决问题的实践价值。⑥(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室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208页
②《中国伦理学60年》王小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0,第1版,第95页
③王小锡,陈继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道德解读》[M]伦理学研究,2006
④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第162页
⑤[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1页
⑥李鹏程《马克思早期思想探源》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2—337页
关键词:经济伦理学;原初关系;现实性;启示
一、《手稿》研究现状浅析
《手稿》的重要价值的形成集中体现于在,它是马克思在巴黎时期转向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代表了马克思同恩格斯合作之前,理论认识上的最高成就。在《手稿》中,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为基础,初步阐发新世界观基本特征的前提下,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作了综合性论述,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奠定雏形。①
然而在1932年《手稿》发表以前,学界侧重于其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只将其定性为经济学研究著作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的不同观点:一、手稿是马克思最有价值和最高水平的“著作”。二、只是马克思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过程中的不成熟的过度时期或转折时期的思想。
从著作本身及理论的价值性探究上,学界无不从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分支学科的伦理学进行两大板块的主要研究;横观其主要研究领域却囊括文本研究的多重视角:大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出发点、批判维度、方法;人道主义问题、感觉理论、对法律的经济分析;美学思想、文化思想、生态思想、人本思想、生命伦理思想及自然观、价值观、平等观、发展观、幸福观等等众多的研究视角。
从其内容的创新性和继承性问题上,一方面,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黑格尔哲学做了认真的哲学批判,把这种批判同经济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中,又促使了马克思对劳动、物质生产在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进行哲学考察。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的批判,远远超过了真正经济学问题范围。也就意味着《手稿》的发表否定了以往将其单独视为经济学著作的观点,以哲学的视角分析经济学问题,虽然在手稿中经济学和哲学的论述也是分开的,但是这两种批判彼此互相阐明,所以其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卓越的哲学著作。
基于王小锡教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道德解读》中《手稿》是一部道德内涵丰富的著作和李培超《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伦理思想的应有视角》中《手稿》本身包含了马克思的伦理诉求,因此从马克思写手稿的原初视角即哲学的维度来研究经济学,尤其是从其本根性、基础性的视角即经济伦理学的角度来解读此经典,想必定是一种更合马克思原意和更有现实价值的解读视角。当然就伦理学这一视角也有多元的观点: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对道德问题进行论述的主要著作,反映了马克思主要的伦理学思想,有人则认为《手稿》关于伦理道德的思想还明显地体现着黑格尔、费尔巴哈、康德人的抽象性和思辨性,没有达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成熟。另外在国外还有许多人认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伦理学立场上是“道德相对主义”、非道德相对主义甚至是“翻到的主义”。首先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其合理性,更不可否认其片面性,尤其不可否认的是一思想的形成是一种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恰恰《手稿》即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一种观点陈述,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所以,《手稿》虽然是有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保存的也不完整,但他们在思想内容上却形一个严谨的整体,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尤其是在对国民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从地租、工资、资本、异化劳动几大板块的揭露与批判始终是在以人为本,以工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为本的研究视角下进行的,无不贯穿着道德及伪道德事实关系的深刻揭露。承认《手稿》是一部蕴含着深刻道德内涵的哲学经济学著作。
二、经济伦理学——以最原初的视角解读《手稿》
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已成为学科发展最本质的关系,不仅影响到经济学与哲学,而且影响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中,由于缺乏这一维度,哲学与经济学依然表现为两张皮,直至马克思的《手稿》的发行才改变这一格局,而这种分割的突破,不仅克服了近代形而上学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也突破了严重阻碍我们把握马克思思想的瓶颈,这也方才出现以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经济伦理学的经济与德性关怀视角,成功使哲学深入经济学理论。
1993年《经济伦理学论纲》一文在国内学界最早明确提出了“经济伦理学”的概念,强调指出,经济伦理学是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特性的学科以来,这一新型学科日益发展、完善。②作为综合了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律学等交叉的研究是必要的。因此,对马克思思想从这一本根性、基础性的视角就开拓了我们经济学和哲学研究新视野。也只有透过经济学的语句读出他内在的哲学思想,并透过哲学语句读出他内在的经济学基础,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虽然很多学者将经济伦理学视角解释为是一种独特的视角,而本人认为其只是更本源性、更原初性意愿基础上所做的有力的精神领域的批判。其原处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
(一)对国民经济学开展的德性视角的批判
《手稿》中,马克思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是基于人的本质出发的,即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视角,马克思展开了将国民经济学家作为人类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并将劳动者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同时构建在这一社会性体系之下,这样一种哲学视野下的经济学剖析是独到而全面的。这就囊括了马克思哲学的三大特点:对于国民经济学,马克思是将自己放置于资本家的身份来审视基于两种不同社会形之下的经济社会生活,这也是马克思科学性、实践性特点的体现之一。同时也以德性视角展开了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深刻批判,这是马克思批判性特点的体现。 国民经济学以利为主,视人为获利的“工具”,忽略了人在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还需要精神层面的慰藉,而这是他们体查不到的。国民经济学的世界里没有处于底层的社会劳动者所面临的窘境、没有小偷、骗子、乞丐、犯罪国民经济学不知道有失业的工人,在其眼里正常的劳苦大众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认为一切其认为不存在的就是不存在的。这样一种正常的生活被远远的抛却在了国民经济学领域之外。这成了他们眼中不在的存在的合理性化。可定性为是“对人漠不关心的”。然而马克思却从“国民经济学”对人的态度揭示出它是违背人性的、不道德的。马克思揭露的“国民经济学”与道德对立的假象:国民经济学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表现着道德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反映,批判了“国民经济学”道德关怀的缺失。
(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揭示
在人类的经济生产、生活中,有一种深层次的关系需要认识到即: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肯定了经济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促进作用,承认经济本身的发展不会阻碍道德进步,并且只有在经济发展是道德进步的物质基础得以保障。但是马克思却又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存在着不可克服的悖论。③。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生活中的非人化待遇和人的异化做了深刻揭露。将劳动异化作为资本家不道德和非人化的主因。足以见证这一理论剖析问题的力度和深度。
另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下,从人的需要异化转为对货币的需要。使得人的需要异化为对货币的需要,使人的道德水平滑落至极,只为追逐利润最大化,占有更多货币。这使人的多层次的需要简化为货币的需要因,乃至唯一需要,认为有了货币就有了一切。这里道德荡然无存。货币成为最高的善,包括持有者即是善的代表,成为好的生活品质的体现。马克思在《手稿》中进行可生动的刻画,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伪善、虚伪和腐朽。
总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存在着不可克服的悖论。
三、研究《手稿》的启示意义
列宁说:“我们绝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是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他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④
那么,对《手稿》思想渊源的考察中应在坚持其原处性意愿及根本立场,即站在工人阶级立场具体来说也就是马克思以关切的心情、积极的态度、求实的精神注重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从实际出发正确对待整个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立场;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优良理论关系及所应用的处理以往思想的方法和揭露理论与现实矛盾的方法。⑤
马克思主义学说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其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回答问题都以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现实性。确实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做了根本性的探索和指导性的建议。对我们当代经济发展现实中,物的异化、人的异化及人在经济生活中的伦理因素未被充分认识到的这样异化现象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在利益驱动、金钱诱惑下人的行为被其支配而作为诸多违反人性之举,实质也是物对人支配的表现,这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另外,全球的经济发展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伦理道德困境。比如,人性的欲望在物质的丰富而急剧膨胀。而在诸方面应给与的德性关怀缺失。那么,究竟如何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营造理想的经济伦理大环境?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手稿》仍有借鉴之处,如马克思类本质的揭示启发我们面对经济发展的伦理负效应,应放置至全人类的意识并以此来规约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视为一种伦理性经济或道德性经济,让人类的经济进步补以牺牲人的道德发展为代价,而是追求经济与伦理领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人类进步时,经济与道德关系才有了一致的方向,才有了更有意义的实践价值。综上分析,经济伦理学视角是多元视角中能深刻剖析人类经济生活的原初视角,更具有跨学科、多维度解决问题的实践价值。⑥(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室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208页
②《中国伦理学60年》王小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0,第1版,第95页
③王小锡,陈继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道德解读》[M]伦理学研究,2006
④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第162页
⑤[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1页
⑥李鹏程《马克思早期思想探源》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2—3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