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不经心中的强化——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之一

来源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s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北京韵味,通俗质朴而又典雅精致,简洁凝练而又含蕴丰厚,幽默诙谐而又不失严肃深刻,等等。这已是文艺评论界公认的老舍语言的显著特色。纵观老舍的小说和戏剧作品,我们认为,对某一语言要素进行不着痕迹的巧妙强化,夸张地表现某种效果,是老舍作品语言的又一重要特色之一。
其他文献
孙昌武先生编注的《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上下册)是一套关于汉译佛典翻译文学的选集。选集对词语的解释(以下简称“孙注”)言简意赅,大都准确恰当,但也有些错误。我们分析了一些解释的错误,进行了补正,以期对大家准确理解佛典文学有所帮助。  坌(bèn)  《佛所行赞》卷一《出城品第五》:“又见彼农夫,勤苦形枯悴,蓬发而流汗,尘土坌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以下简称文选)第3
一、喻体相似的隐喻的翻译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民族的隐喻也就承载着不同的价值观。各民族约定俗成的隐喻深深地浸润着该民族的文化思维,具有很强的排异性。如英语中的a lucky dog以狗喻人,只为英美人所接受,而不改动地移之于中国人身上则不妥。故此语译为“幸运儿”,不译为“幸运狗”。我上课讲到隐喻时,根据手头的资料(徐莉娜,1998:6-7)在黑板上列出数对喻体相似的英汉隐喻,当我问
语言濒危已成为现当代社会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通过母语读写的重建来保护濒危语言是可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激发母语使用者对母语的热爱,更好地保护族群文化,发挥语言的工具
2016年10月21日-22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承办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专业专业委员会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