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门绿玉房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瓜方卧垄,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漫,绿芋都参差。”诗人沈约诗中描述的寒瓜,其实就是西瓜,一种极其普通的水果品种。据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西瓜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青门绿玉房,活脱脱一件唯美艺术品。
  西瓜种在瓜地里,一般都离家较远,因此西瓜成熟时节需要搭个瓜棚夜里好看瓜。几根毛竹竿一搭,塑料布或茅草一盖,简易瓜棚就诞生了。邻居家种了一片瓜地,他家与我年龄相仿的儿子每次总会屁颠屁颠地跟着去瓜棚,脸上写满了骄傲。夏天的晚上,坐在简易瓜棚,悠闲地晃动着双腿,眼前一片碧绿的瓜地,提着盏盏小绿灯的萤火虫在其间飞舞,如同在大地上织起了一张轻轻浮动的绿网。想象着这样的场景,真是羡慕得要死。当然,看瓜的孩子中也不全是小跟班,鲁迅笔下的闰土就是那样机智勇敢。
  上世纪80年代,经济还不活跃,农家很少有余钱。由于是用家里的粮食买西瓜,所以,每次都会经过精挑细选。挑选西瓜也是有门道的,好多人买西瓜时,会轻轻拍打,边敲还边将耳朵贴近西瓜,通过听声音来判断成熟程度。瓜主们则耐心地等待着买家反复挑选,从没有一丝不快,甚至有时还允许在西瓜上开一个三角形的小孔,查看成熟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打消买家的疑虑。等到顾客满意,才心安理得地将西瓜公开称,卖瓜也是良心买卖。
  我不知道“瓜熟蒂落”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单从挑选西瓜来看,它就是农耕的经验总结,因为西瓜慢慢成熟,瓜蒂就会慢慢缩小。因此有经验的瓜农看着瓜蒂、瓜脐,甚至纹路、皮色,就能判断成熟与否。直到现在,我挑选西瓜也没什么经验,每次都是叫瓜主帮我挑。瓜主反复查看,并用手轻轻拍打,听发出的脆响,最后为我精心挑选了一个。说来也奇怪,每次切開几乎都是红红的瓤,因此,品尝着甘甜的西瓜,脑中就会浮现出瓜农憨厚的脸。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遇到吃厚皮西瓜时,母亲总舍不得扔掉瓜皮。母亲拿刀将西瓜切块,麻利地将瓜皮和瓜瓤分离,将红红的西瓜瓤盛在碗里递给我们吃。而她则将瓜皮最外面一层刨掉,然后将浅绿色的瓜皮切成一片一片,瓜片整齐地排列在砧板上,就像一块块晶莹的多米诺骨牌,甚是好看。
  灶膛的柴火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母亲瞅准火候将瓜片推入热锅中翻炒,然后倒入自制的豆瓣酱,加水盖上烧煮。豆瓣酱的味道在热力的作用下逐渐侵入瓜片之中,香气悠悠地从锅盖边缘的缝隙飘出,钻入我们的鼻孔。而瓜皮也在母亲的巧手下,变成了舌尖上的美味,冲击着我们的味蕾。剩下的瓜皮,母亲还会腌成西瓜酱。在夏天,一盆西瓜酱,就是薄粥的上好配菜。
  如今家里条件也好了,但母亲烧制瓜皮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小小的西瓜皮,既体现着母亲的心灵手巧,也包含着勤俭持家的美德。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沈丘槐林成奇景,集古槐、新槐、天下美槐为园,无愧槐的家乡。  见到槐,自然想槐花。槐花香总让人心醉。槐树与槐花,那是浸入记忆深处的温馨与怀念。若这海似的槐吐芳,那该是怎样一番奇美与浓香呀。可槐花已落,枝头仅有恋槐的枯花,这倒使人更想槐花了。思念槐花,便看见眼前槐花盛开,香从心底弥漫上来,顿感浓浓的槐香沁入心脾,甜蜜的味道涌上心头。  槐长大江南北,槐花开在村落街头,槐是街树、村树、家树。大多人是从
期刊
岳父还在一个劲地吆喝,抽打着那头疲惫的老骡子。  正是夏收最忙的时候,田地里到处都是金黄的麦子和忙碌的身影。在田地里尽量节省时间,以前很多人种地是第一职业,而如今,很多人打工是第一职业,种地是第二职业。但岳父是一个脑筋极不开窍的人,就像他们家的那头老骡子,就知道拉磨套车,不会干别的。而岳父是一个实实在在一辈子只知道田地里捣弄的人,一来是岳父的身体有些残疾,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很多工种他干不了;二来
期刊
1975年夏天,初中毕业的我正面临着能否上高中的难题。如果通过正常的升学考试,我凭自己的成绩考上高中,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当时偏偏不搞升学考试,而是通过大队推荐和公社研究决定。  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大抵是学校安排两位老师到相关生产队和大队,核实该队和大队每位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家庭成分和主要社会关系等情况,再由大队革委会按照一定的比例,从本大队的毕业生中提出上高中的推荐人选名单,由学校汇总后上报公
期刊
烟花三月,你离开江南的繁华热闹,奔赴塞北的辽阔苍凉。桃红柳绿过去了,黄叶纷飞过去了,茫茫戈壁过去了,茵茵绿洲过去了,连绵的山峰过去了,干涸的河床过去了,狂风过去了,大雪过去了。车辕辚辚,马蹄哒哒,向着乌孙国的方向,向着汉家公主命运的方向,任黄沙笼上你的黑发。  刘细君,你的人像你的名字一样纤细柔弱,多愁善感。风华绝代,却命运多舛。你在中国历史上创下了几项第一:古代和亲女性中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古代诗
期刊
“咔嚓”……  “哗啦啦”……  一株竹子在半夜三更被拦腰折断了,压在它身上的雪顷刻间纷纷陨落。其实,山谷里的任何竹木花草,生命的起起落落,时时刻刻都在律动、抗争,发生着变化。  山民说,夏天里,新竹已长得像模像样了,我们上山为了将它们的竹梢钩去,自己把身子挺了又挺,脚尖踮了又踮,双眼瞧了又瞧,为的就是让竹子在自然灾害面前少受损失。然而,人在数丈高的竹子面前,也算是渺小的啊。  安吉山民无可奈何地
期刊
直到山腰上的蘑菇石进入我的视野,才看出一座山的味道。  这山叫梵净山。从字面上解:梵者,妙也;净者,不着一丝尘埃。不知这场域是不是南海观音参禅修炼的地方。但隐隐觉得,但凡得道的菩萨,往往会把一座大山乃至几个山脉作为他做功课的场所,远比文人结庐的草堂大了去了。  而我一眼看上了蘑菇石,尽管只是山中的一个微点。说是蘑菇,其实是由两块石头垒成的。远看,像长在悬崖上的黑蘑菇,走近了,才看清上边的大而厚实,
期刊
记得小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作《威尼斯的船》,那上面描写的水上城镇的独特风光十分让人羡慕,所以,过去如果说起水上城市,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后来才听说,原来在我们中国也有好几座著名的水上城镇。  乌镇在外的名声虽然很大,但却始终不改它内敛、含蓄的本色,所以它名声虽大,其实地方并不算大,还只是一个镇的规模罢了,并且它是飞机、火车都不通的,好像是怕这两个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太快,奔跑中带
期刊
雷达先生走了,清明节前的五天,准确时间,是2018年3月31日下午三时。  雷达先生是个治学严谨、风趣幽默的人。印象深刻的是十多年前去京参加散文年会,到会的著名作家有梁晓声、王剑冰、雷达、郑彦英等等,会议期间,又搞了几堂文学讲座,其中有一堂是雷达先生主讲的,开讲之前课室的荧屏上打出了一行“关于文学创作的机电思考” 的醒目大字。我盯着荧屏发蒙,猜测了老半天也不解其意。我从不敢怀疑那是笔误或打错字,我
期刊
40年前,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季节里,同样放麦假的二哥从工作的学校借了张行的小说《武陵山下》回来,作为晚休前的消遣。  刚上三四年级的我,除了上学的课本外对别的书并没什么接触。一天拾完小麦后,偶尔在哥哥们的床上滚来滚去,突然摸到小说《武陵山下》,看到封面上蓝天映衬,雪山脚下,一名解放军身穿绿色军装,佩带红色领章帽徽,腰束武装带,手持望远镜,好不威武雄壮!  打开书,我才知道:在遥远的湘西山
期刊
初春时节,我随婺城区戏曲家协会开展“走读白沙”采风行动,再次来到沙畈乡亭久村,在祖郭殿这个地方观看白沙老爷卢文台墓地。卢文台墓地就在一个荒废了的学校旁边,面对熟悉的操场、熟悉的民房,还有熟悉的古樟树,这一切都曾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因为,在这里,我曾经以代课老师的身份,与高儒、亭久等地的孩子们相处了半年时间。  这个学校,就是曾经的高丁完小。  目睹着熟悉的一切,我的内心思绪万千。二十五年前的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