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教育局将大课间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全员参与为基石,以区域发展为目标,通过区域导向性推进、协同性互助、专业性引领、激励性展示等机制长期推进大课间活动,激活了大课间的生命力,现已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推进管理体系。
一、导向性推进
区域大课间长效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完善的过程,这需要建立一个自觉的内生机制,以形成学生、教师、学校、共同体、教育部门共建的合力。其中,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助推具有强制作用,能激发学校主动参与,引导大课间的合理有序推进。
(一)制订区域推进的行动方案
1.组建领导机制
桐庐县教育局成立区域大课间长效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教师发展中心,体育教研员负责大课间研究的日常工作,各学校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各学校分管体育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体育教研组长落实部署大课间实施的各项具体工作。
2.分步推进改革
试点先行,体育教研部门跟进指导学校做好以下3个步骤的工作:第一步,挖掘适合本校的大课间资源,构建开放、多样化的大课间课程资源;第二步,落实大课间的实施路径;第三步,确定学校大课间的评价策略。教育局根据各个步骤对应下发大课间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二)部署区域推进遵循的行动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
全员参与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的追寻点。在大课间的设计中,一是创造便于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条件,如内容设计、场地划分、器材准备等。二是积极组建大课间的管理队伍,构建行政值周参与管理、班主任参与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参与特长引领、体育教师参与技术指导的组织队伍。三是丰富大课间的学练形式,拓宽思路,构建“体育课为大课间前序、家庭体育为大课间后延”的学练阵地,并发动家长积极参与。在整个县域范围内发挥大课间示范校的展示推广,辐射全县更多的学校和学生。
2.体能技能和谐发展原则
将大课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构建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因此任何理念、观点、想法与行动都应以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前提。大课间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分析体育基础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关注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的编排继续围绕国家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关注大课间技术、体能与运用三维目标追求,渗透大课间品德教育,同时充分考虑大课间特长生的发展,在推进中挖掘大课间的精华。
3.“一校一品”原则
各校在挖掘本校体育场地资源、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意向,选择一项大课间特色项目,编制大课间校本课程。依据学校的课程改革项目设计大课间校本课程目标,通过内容水平段设计、全员参与的实施与分级评价的跟进进行长期修正实施,逐渐形成学校的品牌特色。
二、协同性互助
根据自下而上的资源开发思路与自上而下的统领思路,大课间长效推进过程按照:共同体搭建——共同体特色校先行——点面经验辐射——成果区域推广的流程做好“一校一品”大课间实施(图1)。
(一)共同体组建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学校之间大课间实施理念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共享、评价实施的方法共享和成果共享,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共同体,加速学校间的发展进程,成立了大课间长效推进的共同体。由综合条件突出的学校任共同体牵头學校,共同体组建过程中根据学校规模大小、城乡学校比例,全县46所学校共建立8个共同体牵头学校,其中小学5个、初中2个、高中1个。
(二)试点校先行
在原有大课间实施学校中选择特色学校,保证每个共同体都有一所特色校。特色校作为试点校先行实施,做好大课间的顶层设计,制订科学、合理的大课间实施方案以及大课间管理与评价等配套措施,从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文化、资源条件中挖掘特色元素,在具体实施中体现各学段特点,尊重差异,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发大课间课程。共同体特色校确定后,教师发展中心选派大组成员或体育骨干教师对试点校进行指导,逐步解决大课间实施中出现的困难,不断完善大课间相关保障政策,积累大课间实施经验。
(三)点面经验辐射
1.共同体牵头学校展经验
在大课间推进的过程中,不同的学校之间,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定位、自身积淀和体育文化差异各不相同,每所校园大课间设计思路与方案也会有差异,会逐渐显现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共同体牵头学校搭建平台,展示牵头学校的大课间实施经验与做法,供同类学校学习和借鉴。
2.县域总结推广
教师发展中心通过牵头学校展示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研讨活动、网络平台推送活动等方式为各共同体学校大课间实施经验提供交流平台,在全县进行大课间展示与推广,便于汇集各校的大课间实施金点子,便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如共同体学校A大课间器材开发做得好,能做到全体学生每人一个篮球,班级篮球管理有序;共同体学校B能发挥音乐教师的资源,整个大课间过程完全音控,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音乐渲染;共同体学校C运动场地小,他们在内容设计与组织路线上做足了文章,充分体现了“小场地、大作为”。
三、专业性引领
(一)项目理论引导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一校一品”大课间长效推进需要理论先行,只有将大课间置身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才能做出合理的、具有新样式的大课间,这需要发挥教研部门的组织、指导和培训的作用。桐庐县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了大课间长效推进研究中心,申报了区域长效推进大课间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大课间实施相关的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通过培训、会议等形式进行推广。大课间设计与实施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以认真的态度与专业的技术指导,而提高学校与教师开展大课间实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专家全程参与大课间实施过程,在专家与教师的频繁接触、理论与实践的频繁对话中促使教师积累大课间课程开发的经验,掌握大课间组织指导的技术,如大课间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表1)能提高学生参与大课间的积极性。 (二)区域样板示范
区域样板展示是推广“一校一品”大课间典型经验的研究方法,共分为以下3种类型。第一类是共同体牵头学校展示大课间的阶段性推进经验。第二类是县级区域围绕某几个成功的大课间特色项目成功案例进行介绍交流,如篮球、乒乓球、足球、花样跳绳等。第三类是桐庐县进行大课间经典案例的综合展示,重点分享某一项措施的成功个例。如城南小学为激活足球大课间特色,做足了器材的开发研究,一方面,通过多方合力实现了学生人人备一个足球,为便于足球管理,利用教室走廊设计了班级足球筐,顶盖掀开能放球,底盖打开可拿球(图2);另一方面,为便于足球课堂教学、大课间快速拿放球,设计了能同时开边门、顶门的足球筐(图3);同时,为便于年级间课余足球活动与比赛拿放球,在教室公共区域设计公用足球筐(图4)。
(三)区域研训解疑
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大课间改革与实施的愿望比较强烈,但对课程改革、大课间内容顶层设计与实施等知识掌握得不够系统、全面的现状,教师发展中心利用教研活动与短期培训开展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内容水平化设计学习理论、大课间实施策略、大课间评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解决推进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首先,面向校长培训,利用校长读书会、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会议,邀请多名专家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提高校长的体育课程改革领导力。其次,面向教师培训,组织牵头学校负责人培训,进而带领教师开发大课间课程资源,组织水平段内容设计与方法指导,如分水实验小学设计的篮球球性练习设计(表2)。此外,还要收集各校在开展过程中的疑难点,组织专家结对答疑,从而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
四、激励性展示
评价是大课间长效推进的助推器。应根据大课间的发展水平设置不同的评价方式,明确阶段特点,设置评价标准。桐庐县区域推进中尝试了三级评价,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组织者从班主任、体育教师到学校行政管理团队,再到区县体育教研员与学校体育工作行政领导,参与对象从个人到班级再到学校,逐级提升。
(一)一级评价:班级小达人
根据大课间的课程化设计、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大课间评价既要关注实施的极端特点,如初始阶段关注进出场是否做到静、齐、快,又要关注大课间课程内容技术完成的质量;同时,要关注学生是否能长期坚持,保证大课间的学生参与率,并能代表班级参加校级以上比赛,争做班级大课间小达人。为保证落实初级评价,体育组要负责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做好大课间的业务培训,让任课教师真正成为大课间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会”了,才能做好大课间的评价管理。以班级达人比赛促进班级的大课间考核,根据需要可以评选技能达人、出场达人、互助达人等,从而激励学生坚持锻炼。
(二)二级评价:大课间示范班
将大课间的日常检查纳入班级考核,值周教师、学生骨干做好每天的大课间检查与反馈,体育教师根据大课间的学练效果及时做好内容的调整,根据课程目标适时变换练习形式。另外,通过课余体育比赛检测大课间的实施效果。如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春江小学为检测足球大课间的效果,每学期都会随机从各班级中抽取5男5女进行足球运、传、停组合练习接力比赛;每月第一周周五组织足球颠球、25m折返运球单项吉尼斯挑戰赛。学期结束将日常的大课间评比与课余体育比赛成绩汇总后评选大课间示范班级,从而激励班级有效组织,坚持锻炼。
(三)三级评价:区域示范校
区域大课间“一校一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以上所倡导的推进机制以外,最重要的是行政助推力。为此,县教育局每2年组织1次全县大课间评比,评比由网络投票、方案视频评、“飞行检查”现场评等方式组成,将评比结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将区域典型特色成果在县阳光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展示。另外,县级层面每年创设各种阳光体育比赛,以监测大课间的实施效果。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市长杯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
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保证了桐庐县大课间的长效推进。大课间课程水平化实施丰富了课程的内涵,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练需求;区域共同体互助缩短了大课间的推进进程,汇聚了不同学校的智慧;专业化引领把准了大课间的推进方向,彰显了各校大课间品牌特色;三级评价的持续跟进,让区域大课间从规范走向革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俞晓东.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的新范式[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213-221.
[4]王珂.课程化.制度化.特色化:区域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金水模式[J].中小学管理,2012(8):4-8.
一、导向性推进
区域大课间长效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完善的过程,这需要建立一个自觉的内生机制,以形成学生、教师、学校、共同体、教育部门共建的合力。其中,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助推具有强制作用,能激发学校主动参与,引导大课间的合理有序推进。
(一)制订区域推进的行动方案
1.组建领导机制
桐庐县教育局成立区域大课间长效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教师发展中心,体育教研员负责大课间研究的日常工作,各学校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各学校分管体育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体育教研组长落实部署大课间实施的各项具体工作。
2.分步推进改革
试点先行,体育教研部门跟进指导学校做好以下3个步骤的工作:第一步,挖掘适合本校的大课间资源,构建开放、多样化的大课间课程资源;第二步,落实大课间的实施路径;第三步,确定学校大课间的评价策略。教育局根据各个步骤对应下发大课间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二)部署区域推进遵循的行动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
全员参与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的追寻点。在大课间的设计中,一是创造便于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条件,如内容设计、场地划分、器材准备等。二是积极组建大课间的管理队伍,构建行政值周参与管理、班主任参与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参与特长引领、体育教师参与技术指导的组织队伍。三是丰富大课间的学练形式,拓宽思路,构建“体育课为大课间前序、家庭体育为大课间后延”的学练阵地,并发动家长积极参与。在整个县域范围内发挥大课间示范校的展示推广,辐射全县更多的学校和学生。
2.体能技能和谐发展原则
将大课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构建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因此任何理念、观点、想法与行动都应以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前提。大课间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分析体育基础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关注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的编排继续围绕国家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关注大课间技术、体能与运用三维目标追求,渗透大课间品德教育,同时充分考虑大课间特长生的发展,在推进中挖掘大课间的精华。
3.“一校一品”原则
各校在挖掘本校体育场地资源、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意向,选择一项大课间特色项目,编制大课间校本课程。依据学校的课程改革项目设计大课间校本课程目标,通过内容水平段设计、全员参与的实施与分级评价的跟进进行长期修正实施,逐渐形成学校的品牌特色。
二、协同性互助
根据自下而上的资源开发思路与自上而下的统领思路,大课间长效推进过程按照:共同体搭建——共同体特色校先行——点面经验辐射——成果区域推广的流程做好“一校一品”大课间实施(图1)。
(一)共同体组建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学校之间大课间实施理念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共享、评价实施的方法共享和成果共享,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共同体,加速学校间的发展进程,成立了大课间长效推进的共同体。由综合条件突出的学校任共同体牵头學校,共同体组建过程中根据学校规模大小、城乡学校比例,全县46所学校共建立8个共同体牵头学校,其中小学5个、初中2个、高中1个。
(二)试点校先行
在原有大课间实施学校中选择特色学校,保证每个共同体都有一所特色校。特色校作为试点校先行实施,做好大课间的顶层设计,制订科学、合理的大课间实施方案以及大课间管理与评价等配套措施,从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文化、资源条件中挖掘特色元素,在具体实施中体现各学段特点,尊重差异,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发大课间课程。共同体特色校确定后,教师发展中心选派大组成员或体育骨干教师对试点校进行指导,逐步解决大课间实施中出现的困难,不断完善大课间相关保障政策,积累大课间实施经验。
(三)点面经验辐射
1.共同体牵头学校展经验
在大课间推进的过程中,不同的学校之间,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定位、自身积淀和体育文化差异各不相同,每所校园大课间设计思路与方案也会有差异,会逐渐显现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共同体牵头学校搭建平台,展示牵头学校的大课间实施经验与做法,供同类学校学习和借鉴。
2.县域总结推广
教师发展中心通过牵头学校展示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研讨活动、网络平台推送活动等方式为各共同体学校大课间实施经验提供交流平台,在全县进行大课间展示与推广,便于汇集各校的大课间实施金点子,便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如共同体学校A大课间器材开发做得好,能做到全体学生每人一个篮球,班级篮球管理有序;共同体学校B能发挥音乐教师的资源,整个大课间过程完全音控,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音乐渲染;共同体学校C运动场地小,他们在内容设计与组织路线上做足了文章,充分体现了“小场地、大作为”。
三、专业性引领
(一)项目理论引导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一校一品”大课间长效推进需要理论先行,只有将大课间置身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才能做出合理的、具有新样式的大课间,这需要发挥教研部门的组织、指导和培训的作用。桐庐县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了大课间长效推进研究中心,申报了区域长效推进大课间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大课间实施相关的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通过培训、会议等形式进行推广。大课间设计与实施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以认真的态度与专业的技术指导,而提高学校与教师开展大课间实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专家全程参与大课间实施过程,在专家与教师的频繁接触、理论与实践的频繁对话中促使教师积累大课间课程开发的经验,掌握大课间组织指导的技术,如大课间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表1)能提高学生参与大课间的积极性。 (二)区域样板示范
区域样板展示是推广“一校一品”大课间典型经验的研究方法,共分为以下3种类型。第一类是共同体牵头学校展示大课间的阶段性推进经验。第二类是县级区域围绕某几个成功的大课间特色项目成功案例进行介绍交流,如篮球、乒乓球、足球、花样跳绳等。第三类是桐庐县进行大课间经典案例的综合展示,重点分享某一项措施的成功个例。如城南小学为激活足球大课间特色,做足了器材的开发研究,一方面,通过多方合力实现了学生人人备一个足球,为便于足球管理,利用教室走廊设计了班级足球筐,顶盖掀开能放球,底盖打开可拿球(图2);另一方面,为便于足球课堂教学、大课间快速拿放球,设计了能同时开边门、顶门的足球筐(图3);同时,为便于年级间课余足球活动与比赛拿放球,在教室公共区域设计公用足球筐(图4)。
(三)区域研训解疑
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大课间改革与实施的愿望比较强烈,但对课程改革、大课间内容顶层设计与实施等知识掌握得不够系统、全面的现状,教师发展中心利用教研活动与短期培训开展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内容水平化设计学习理论、大课间实施策略、大课间评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解决推进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首先,面向校长培训,利用校长读书会、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会议,邀请多名专家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提高校长的体育课程改革领导力。其次,面向教师培训,组织牵头学校负责人培训,进而带领教师开发大课间课程资源,组织水平段内容设计与方法指导,如分水实验小学设计的篮球球性练习设计(表2)。此外,还要收集各校在开展过程中的疑难点,组织专家结对答疑,从而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
四、激励性展示
评价是大课间长效推进的助推器。应根据大课间的发展水平设置不同的评价方式,明确阶段特点,设置评价标准。桐庐县区域推进中尝试了三级评价,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组织者从班主任、体育教师到学校行政管理团队,再到区县体育教研员与学校体育工作行政领导,参与对象从个人到班级再到学校,逐级提升。
(一)一级评价:班级小达人
根据大课间的课程化设计、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大课间评价既要关注实施的极端特点,如初始阶段关注进出场是否做到静、齐、快,又要关注大课间课程内容技术完成的质量;同时,要关注学生是否能长期坚持,保证大课间的学生参与率,并能代表班级参加校级以上比赛,争做班级大课间小达人。为保证落实初级评价,体育组要负责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做好大课间的业务培训,让任课教师真正成为大课间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会”了,才能做好大课间的评价管理。以班级达人比赛促进班级的大课间考核,根据需要可以评选技能达人、出场达人、互助达人等,从而激励学生坚持锻炼。
(二)二级评价:大课间示范班
将大课间的日常检查纳入班级考核,值周教师、学生骨干做好每天的大课间检查与反馈,体育教师根据大课间的学练效果及时做好内容的调整,根据课程目标适时变换练习形式。另外,通过课余体育比赛检测大课间的实施效果。如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春江小学为检测足球大课间的效果,每学期都会随机从各班级中抽取5男5女进行足球运、传、停组合练习接力比赛;每月第一周周五组织足球颠球、25m折返运球单项吉尼斯挑戰赛。学期结束将日常的大课间评比与课余体育比赛成绩汇总后评选大课间示范班级,从而激励班级有效组织,坚持锻炼。
(三)三级评价:区域示范校
区域大课间“一校一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以上所倡导的推进机制以外,最重要的是行政助推力。为此,县教育局每2年组织1次全县大课间评比,评比由网络投票、方案视频评、“飞行检查”现场评等方式组成,将评比结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将区域典型特色成果在县阳光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展示。另外,县级层面每年创设各种阳光体育比赛,以监测大课间的实施效果。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市长杯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
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保证了桐庐县大课间的长效推进。大课间课程水平化实施丰富了课程的内涵,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练需求;区域共同体互助缩短了大课间的推进进程,汇聚了不同学校的智慧;专业化引领把准了大课间的推进方向,彰显了各校大课间品牌特色;三级评价的持续跟进,让区域大课间从规范走向革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俞晓东.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的新范式[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213-221.
[4]王珂.课程化.制度化.特色化:区域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金水模式[J].中小学管理,201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