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云认为,纯电商时代将要过去,未来没有电子商务,只有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的新零售。
阿里的新零售布局再下一城,2月20日,阿里巴巴与百联股份宣布进行战略合作。
一个是线上的零售巨头,一个是线下的零售大鳄,此番强强合作的势态,都在意指新零售。
所谓新零售,最早出于2016年云栖大会上。在大会上,马云首次提出“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五新发展方向,对于第一个新——“新零售”,马云表示:是因为“纯电商时代将要过去,未来没有电子商务,只有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的新零售”。
随后2016年11月1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旨在推动实体零售补短板、增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跨界融合,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促进多领域协同,促进内外贸一体化,通过融合协同构建零售新格局,《意见》整体思想与“新零售”概念不谋而合。
为什么选择百联?
据了解,此次阿里巴巴与百联股份的合作不涉及资本层面。百联集团是上海市属大型国有重点企业,是由原上海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合并重组的大型国有商贸流通产业集团,线下有4800家门店资源。
百联的线下店铺主要聚集在一二线城市,且业态多元化,包括快客便利店、世纪联华超市、购物广场等,还有与之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
阿里为什么选择百联?百联之于阿里,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价值?
业界分析,百联集团的这些成熟商圈、社区商业物业,意味着对上海有购买力消费群体的全覆盖,通过这些门店,可以尝试更多有价值的线上线下融合举措。
在商圈范围可以跟购物中心合作,阿里巴巴的新业态线下店尝试甚至可以直接开进百联。在社区入口,可以与一千平米的标超、几百平米的社区超市、几十平米的专业店(药店、食品店、眼镜店等)、便利店合作。这些门店都是流量入口,通过各大业态的组合,又能组合低成本的配送方案。比如,可以把货“存在”大卖场,让大卖场配送社区店、便利店,通过社区店、便利店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此外,百联集团在上海拥有一个10万平方米体量的全渠道中央仓。从体量上看,相当于京东上海的“亚洲一号”。
这意味着什么?不是所有零售企业能拥有“亚洲一号”,在一线城市上海,则更“渺茫”。因为已经很难再获得大体量物流用地审批,且相关成本已被推高。
拥有这样大体量仓配资源,意味着对区域内市场的更好掌控。“仓”能让零售商掌握商品流向,支撑新店落地开设,对商品毛利拥有更大掌控力,同时杜绝缺断货情况发生,以及打造更具价值的用户体验等等。“仓”也能让零售商打造区域竞争门槛。建一个仓需要几年周期,磨合运营又需要几年。时间成本会带来先发优势,进而拉升競争门槛。
很多零售企业进入不了上海,部分原因也正是缺乏仓配等基础设施支撑,甚至一些企业会在上海周边城市寻找仓配资源,但物流半径的扩大也意味着成本的提升。
因此业界认为,百联集团于上海的中央仓,以及过万平方米体量的门店仓,如大卖场业态等等,能一定程度支撑阿里巴巴的上海攻势,以及帮助双方的业态创新尝试。
可见,百联集团之于阿里巴巴的价值,即是流量入口价值,也是低成本的流通渠道价值。
那么,阿里之于百联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虽然是传统的零售商,但是百联集团也是O2O的尝试者之一,线上推出“i百联”APP,表现出尝试O2O的决心。很显然,在线上做购物平台,仅凭借品牌效应没有流量支持是很难做起来的,但是阿里巴巴有流量,百联集团有零售渠道,这就是O2O线上同线下结合的标准模板。
业界预测,阿里巴巴的技术优势、互联网基础设施、线上流量基础,以及对年轻群体消费行为的洞悉与掌握,是百联集团所需要的。他们可以为百联集团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以此提升门店的销售半径和门店覆盖区域内市场的渗透率。
双方若有深入合作达成,在成本端的融合,会让双方成为上海市场更强大的存在。
联手之后
依据阿里巴巴CEO张勇的披露,这次合作希望双方线上和线下的数据管道完全打通,实现“三通”(商品通、会员通、支付通)。此次合作目前仅限于战略及业务层面,双方将会以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定期高管交流等方式全面展开合作。主要将围绕5个业务层面展开:双方要研发新型零售门店,阿里巴巴会把人工智能、智能支付、物联网、物流技术、大数据运用等技术应用在线下实体店上;供应链上,供应链进行整合,双方的商户资源和新品进行相互引进;会员体系打通。这个和阿里此前与苏宁的合作一样,扩充了阿里的会员资源,有利于消费者画像分析及会员管理。在支付金融领域,百联线下门店支持支付宝,百联旗下安付宝、联华OK卡接入支付宝,成为消费者优选的第三方支付渠道。在物流方面,物流一直是阿里生态基础建设的重点,在这次合作中,百联物流作为菜鸟网络的物流服务商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业务合作,双方共同开展物流规划。
回想2016年,阿里巴巴泽泰通过协议受让、认购定增股份、认购可交换公司债方式收购三江购物股份,跻身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35%),三江购物凭借阿里和新零售的概念在二级市场缔造了一个股价单月翻3倍多的神话。三江购物为浙江省大型连锁超市之一,因其拥有密集的实体门店网络和纵深的供应链能力而被阿里看中,作为其新零售版图的一颗重要棋子。
阿里新零售的探索不止于此,其此前在零售板块的多维布局——私有化银泰、入股苏宁、三江、日日顺、斥资打造盒马鲜生,让人们揣摩马云提出新零售的意义是:未来的生意将是C2B而不是B2C,用户改变企业,而不是企业向用户出售。
此外,京东与永辉、天天果园,腾讯与每日优鲜的合作也都融合了线上线下元素,颠覆了传统电商运营模式。
线下正在成为电商平台的争夺主力,一方面是因为从PC端到移动端,用户已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想要维持增速,线上平台必定要想办法同占据大部分零售份额的线下进行融合。 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从来就不是前端界面的展示范畴,即便消费者是在线上购物,整个商品的交付过程也都是在线下完成,无论是仓储、物流、配送。真正的触达是在线下,拥有线下的零售终端就拥有能够触达用户的触角。
线上有海量的商品可以选择, 线下则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进行体验式消费,目前,这是新零售的一个方向。
电商红利用完
比较有意思的,在阿里和百联达成合作协议之前,坊间盛传三个月之久的阿里新零售战略的“绯闻”对象是大润发,而不是百联。
事实也是这般凑巧,此前有消息称传统零售业巨头大润发上市主体高鑫零售正在和国内互联网巨头密切洽谈,将以互相持股方式达成合作。2月17日,高鑫零售午后临时停牌,晚间发布公告,声明尚未与阿里、腾讯商讨合作事項,但不排除未来与任何大型线上平台展开合作的可能性。
从这个声明我们或许可以判断“合作、融合”已经成趋势,也传达出:过去线上依赖互联网流量,线下靠粗放式开店扩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增长受到“瓶颈”,未来将殊途同归,走向融合,共同打造新零售。
作为目前国内商超零售界冠军,大润发在国内市场影响力和覆盖面都极具优势。大润发经营生鲜食品、各类副食品、日用杂品、家用纺织、文化体育用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SKU30000+种。在线下商超门店不断关闭的形势下,大润发2016年全年在中国新开门店31家。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大润发在全国范围内拥有365家综合性大卖场,其中9%位于一线城市,17%位于二线城市,45%位于三线城市,22%位于四线城市,7%位于五线城市。
线下门店分布广泛,三四线城市占比较多,对于试图将业务向三四线城市推进的互联网巨头们来说,价值可观。
无论是阿里、百联还是大润发,他们在这个特定时间点产生的交集都指向一个词,即“寻求”,无论是传统零售还是线上零售都在寻求突破的方向。
传统零售的生存空间近几年被电商挤兑得窘迫,尽人皆知。那么前几年赚得盆满钵溢的电商又寻求怎样的突破呢?
经历了早前粗放式增长,流量电商红利期已成过去时。数据显示PC端与移动端网购增速均显著放缓,预计2018年PC端、移动端增速将从2012年480%、43%的超高速增长降至23%、17%。
核心原因除去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步消退外,纯电商竞争日趋激烈,开店、运营、物流、推广等多项费用,使得电商成本优势不再,线上成本与线下成本几近相同,价格优势不再明显,纯电商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伴随消费升级,商品和服务深入融合,消费者除购买优质商品,对于体验式消费需求也逐渐凸显。北京市率先以总消费指标衡量社会实际消费水平,其包括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两部分,侧面反映出消费多元化趋势。
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市场消费总额2万亿元,其中服务消费占比45%,同比增长10.1%,增速比商品消费高3.6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单纯依赖流量增长的线上模式和仅靠开店的线下模式增长已经见顶,线上线下的融合将是零售行业的新突破。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瞄准了新零售这一蓝海,布局线下,通过股权合作,深化与线下实体零售的合作。
阿里的新零售布局再下一城,2月20日,阿里巴巴与百联股份宣布进行战略合作。
一个是线上的零售巨头,一个是线下的零售大鳄,此番强强合作的势态,都在意指新零售。
所谓新零售,最早出于2016年云栖大会上。在大会上,马云首次提出“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五新发展方向,对于第一个新——“新零售”,马云表示:是因为“纯电商时代将要过去,未来没有电子商务,只有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的新零售”。
随后2016年11月1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旨在推动实体零售补短板、增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跨界融合,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促进多领域协同,促进内外贸一体化,通过融合协同构建零售新格局,《意见》整体思想与“新零售”概念不谋而合。
为什么选择百联?
据了解,此次阿里巴巴与百联股份的合作不涉及资本层面。百联集团是上海市属大型国有重点企业,是由原上海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合并重组的大型国有商贸流通产业集团,线下有4800家门店资源。
百联的线下店铺主要聚集在一二线城市,且业态多元化,包括快客便利店、世纪联华超市、购物广场等,还有与之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
阿里为什么选择百联?百联之于阿里,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价值?
业界分析,百联集团的这些成熟商圈、社区商业物业,意味着对上海有购买力消费群体的全覆盖,通过这些门店,可以尝试更多有价值的线上线下融合举措。
在商圈范围可以跟购物中心合作,阿里巴巴的新业态线下店尝试甚至可以直接开进百联。在社区入口,可以与一千平米的标超、几百平米的社区超市、几十平米的专业店(药店、食品店、眼镜店等)、便利店合作。这些门店都是流量入口,通过各大业态的组合,又能组合低成本的配送方案。比如,可以把货“存在”大卖场,让大卖场配送社区店、便利店,通过社区店、便利店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此外,百联集团在上海拥有一个10万平方米体量的全渠道中央仓。从体量上看,相当于京东上海的“亚洲一号”。
这意味着什么?不是所有零售企业能拥有“亚洲一号”,在一线城市上海,则更“渺茫”。因为已经很难再获得大体量物流用地审批,且相关成本已被推高。
拥有这样大体量仓配资源,意味着对区域内市场的更好掌控。“仓”能让零售商掌握商品流向,支撑新店落地开设,对商品毛利拥有更大掌控力,同时杜绝缺断货情况发生,以及打造更具价值的用户体验等等。“仓”也能让零售商打造区域竞争门槛。建一个仓需要几年周期,磨合运营又需要几年。时间成本会带来先发优势,进而拉升競争门槛。
很多零售企业进入不了上海,部分原因也正是缺乏仓配等基础设施支撑,甚至一些企业会在上海周边城市寻找仓配资源,但物流半径的扩大也意味着成本的提升。
因此业界认为,百联集团于上海的中央仓,以及过万平方米体量的门店仓,如大卖场业态等等,能一定程度支撑阿里巴巴的上海攻势,以及帮助双方的业态创新尝试。
可见,百联集团之于阿里巴巴的价值,即是流量入口价值,也是低成本的流通渠道价值。
那么,阿里之于百联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虽然是传统的零售商,但是百联集团也是O2O的尝试者之一,线上推出“i百联”APP,表现出尝试O2O的决心。很显然,在线上做购物平台,仅凭借品牌效应没有流量支持是很难做起来的,但是阿里巴巴有流量,百联集团有零售渠道,这就是O2O线上同线下结合的标准模板。
业界预测,阿里巴巴的技术优势、互联网基础设施、线上流量基础,以及对年轻群体消费行为的洞悉与掌握,是百联集团所需要的。他们可以为百联集团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以此提升门店的销售半径和门店覆盖区域内市场的渗透率。
双方若有深入合作达成,在成本端的融合,会让双方成为上海市场更强大的存在。
联手之后
依据阿里巴巴CEO张勇的披露,这次合作希望双方线上和线下的数据管道完全打通,实现“三通”(商品通、会员通、支付通)。此次合作目前仅限于战略及业务层面,双方将会以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定期高管交流等方式全面展开合作。主要将围绕5个业务层面展开:双方要研发新型零售门店,阿里巴巴会把人工智能、智能支付、物联网、物流技术、大数据运用等技术应用在线下实体店上;供应链上,供应链进行整合,双方的商户资源和新品进行相互引进;会员体系打通。这个和阿里此前与苏宁的合作一样,扩充了阿里的会员资源,有利于消费者画像分析及会员管理。在支付金融领域,百联线下门店支持支付宝,百联旗下安付宝、联华OK卡接入支付宝,成为消费者优选的第三方支付渠道。在物流方面,物流一直是阿里生态基础建设的重点,在这次合作中,百联物流作为菜鸟网络的物流服务商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业务合作,双方共同开展物流规划。
回想2016年,阿里巴巴泽泰通过协议受让、认购定增股份、认购可交换公司债方式收购三江购物股份,跻身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35%),三江购物凭借阿里和新零售的概念在二级市场缔造了一个股价单月翻3倍多的神话。三江购物为浙江省大型连锁超市之一,因其拥有密集的实体门店网络和纵深的供应链能力而被阿里看中,作为其新零售版图的一颗重要棋子。
阿里新零售的探索不止于此,其此前在零售板块的多维布局——私有化银泰、入股苏宁、三江、日日顺、斥资打造盒马鲜生,让人们揣摩马云提出新零售的意义是:未来的生意将是C2B而不是B2C,用户改变企业,而不是企业向用户出售。
此外,京东与永辉、天天果园,腾讯与每日优鲜的合作也都融合了线上线下元素,颠覆了传统电商运营模式。
线下正在成为电商平台的争夺主力,一方面是因为从PC端到移动端,用户已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想要维持增速,线上平台必定要想办法同占据大部分零售份额的线下进行融合。 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从来就不是前端界面的展示范畴,即便消费者是在线上购物,整个商品的交付过程也都是在线下完成,无论是仓储、物流、配送。真正的触达是在线下,拥有线下的零售终端就拥有能够触达用户的触角。
线上有海量的商品可以选择, 线下则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进行体验式消费,目前,这是新零售的一个方向。
电商红利用完
比较有意思的,在阿里和百联达成合作协议之前,坊间盛传三个月之久的阿里新零售战略的“绯闻”对象是大润发,而不是百联。
事实也是这般凑巧,此前有消息称传统零售业巨头大润发上市主体高鑫零售正在和国内互联网巨头密切洽谈,将以互相持股方式达成合作。2月17日,高鑫零售午后临时停牌,晚间发布公告,声明尚未与阿里、腾讯商讨合作事項,但不排除未来与任何大型线上平台展开合作的可能性。
从这个声明我们或许可以判断“合作、融合”已经成趋势,也传达出:过去线上依赖互联网流量,线下靠粗放式开店扩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增长受到“瓶颈”,未来将殊途同归,走向融合,共同打造新零售。
作为目前国内商超零售界冠军,大润发在国内市场影响力和覆盖面都极具优势。大润发经营生鲜食品、各类副食品、日用杂品、家用纺织、文化体育用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SKU30000+种。在线下商超门店不断关闭的形势下,大润发2016年全年在中国新开门店31家。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大润发在全国范围内拥有365家综合性大卖场,其中9%位于一线城市,17%位于二线城市,45%位于三线城市,22%位于四线城市,7%位于五线城市。
线下门店分布广泛,三四线城市占比较多,对于试图将业务向三四线城市推进的互联网巨头们来说,价值可观。
无论是阿里、百联还是大润发,他们在这个特定时间点产生的交集都指向一个词,即“寻求”,无论是传统零售还是线上零售都在寻求突破的方向。
传统零售的生存空间近几年被电商挤兑得窘迫,尽人皆知。那么前几年赚得盆满钵溢的电商又寻求怎样的突破呢?
经历了早前粗放式增长,流量电商红利期已成过去时。数据显示PC端与移动端网购增速均显著放缓,预计2018年PC端、移动端增速将从2012年480%、43%的超高速增长降至23%、17%。
核心原因除去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步消退外,纯电商竞争日趋激烈,开店、运营、物流、推广等多项费用,使得电商成本优势不再,线上成本与线下成本几近相同,价格优势不再明显,纯电商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伴随消费升级,商品和服务深入融合,消费者除购买优质商品,对于体验式消费需求也逐渐凸显。北京市率先以总消费指标衡量社会实际消费水平,其包括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两部分,侧面反映出消费多元化趋势。
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市场消费总额2万亿元,其中服务消费占比45%,同比增长10.1%,增速比商品消费高3.6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单纯依赖流量增长的线上模式和仅靠开店的线下模式增长已经见顶,线上线下的融合将是零售行业的新突破。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瞄准了新零售这一蓝海,布局线下,通过股权合作,深化与线下实体零售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