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生产和建设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学生出来要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领域的现场实地动手操作的基本能力与专业技术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符合行业和专业技术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
我国的高等汇业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我国家现代化与工业化取得一定成绩的阶段性产物。高等职业教育为促进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和培养了大批战斗在生产和建设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办学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自80年代以来发展尤为迅速。
《国家正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国十年阶段教育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其中的第六章在对职业教育的诠释中,明确为我们点明了职业技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职业教育的领军梯队,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
教育部袁部长就曾表示,他最为关注的就是各大专院校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不止关系到教育部门一个系统,更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则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告知教学与教育改革的问题,能体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创新是否合理,是否适应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生产和建设第一梯队的实用性岗位技能型专业人才,他们除了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还包括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理所应当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
1.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较为正确
在目前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阶段,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们普遍都感受到了经济形势与就业寒冬的压力,但绝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充满乐观和有信心,能正确的认识到成功就业的相关必备条件,就业期待值比较客观与实际。已经普遍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并能较好的接受一个事实,在当前的就业寒冬中,不能够再挑三拣四了,首先要找到一份工作,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不给家里添麻烦再来谈选择的问题。先做到立足于社会,再考虑如何过得更好。
抛开今年的经济下滑趋势来看,纵观十年来的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总体趋稳。据独立第三方MyCOS调查显示,约90%的高职毕业生毕业即就业,其就业率远较有考研、考公务员分流的普通本科类院校要高。目前的招聘会上基本上都有3至4倍的岗位储备。但用人单位普遍感觉仍然是招人难,招不到人,招不到自己所需的合适人才。能选到理想的未来员工与招聘职位相匹配的高职毕业生那可谓是难上难。毕竟对用人单位而言,刚刚招录的高职毕业生在前三年里面都还是学习、实践的培训阶段,顶多就是高级学徒工的阶段。而在此阶段,用人单位是无法指望这批高级学徒工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而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合格员工,在面对其他企业的高薪诱惑与行业前景之时,往往又选择了跳槽。这就使得首次聘用高职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往往沦为一个教育再培训机构,企业辛辛苦苦的培养出的人才都为他人做了嫁衣。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大多数企业日渐趋于录用应用型本科学生,这批学生就属于及插型人才,随时随地的可以胜任相关工作。
2.高职学生职业特征明显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广义上讲就是指在工作中能够熟练与快速的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要求,能够顺利解决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以及能够预见到的问题。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再起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践性。以能培养学生的一线生产与建设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的专门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将高等职业教育理解成一种定向式教育,以具体的岗位需求出发,根据岗位的要求和条件,因岗而治学,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就得到锻炼,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未来在实际工作中的基本经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针对性特征。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读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所掌握的实践技能,都保证了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职场上能够顺利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任务。这是与本专业所对接的行业基本要求,以及在就职于本行业中可能涉及到的能力。其次就是有着明确的职业指向性。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特点,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所以,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体系中,除了必要的基础专业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必须对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多个方面提出要求并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在未来的日常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们做到掌握提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提前使用未来的岗位角色,提高他们的职业心理健康度与角色岗位意识到培养。以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生的职业诉求为依据,以学生的职业契合度与适应能力为抓手,以学生在职场工作中的综合能力为教学评判的基本标准,这就是高职类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类院校学生的突出优势,也充分体现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性培养特点。
3.高职学校培养目标明确
高职类院校对其毕业生的要求在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技术与实际操作技能以及职业基本技术,着重强调以满足应用型职业技术能力的需求与提高为根本,强化以岗位操作技术的综合运用熟练程度与技巧运用方式的提升。要求在培养学生筑能笃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动手能力,使之真正成为模块化即用型人才,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不仅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先进设备并能够自己运用先进技术和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在以提高工作效率为运用性目标在设备改造、方案设计、技术革新、生产工艺创造方面的技能创新。高职院校在将促进学生的运用理论与时间的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目标的同时也要求高职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作为发展的重点,二者相互促进与互相结合,互为印证与完善。 4.高职学生素质结构合理
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日趋缩短,社会经济变革与动荡并存。同样,市场对人才的诉求与用人观念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竞争也愈来愈猛烈。个人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也较以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与变动,每个人可能都会从事多种职业。由此,能力与知识相兼顾,能力培养与知识教育从传统的精益求精追求深度,向既要满足和保障精益求精的前提下,想基础知识的横向面与实践技能的广博面发展,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必由之路。况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类型的,对人才的工作适应能力与知识掌握面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和极强的可持续性学习能力,不断促进知识更新与学生拓展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这样的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工作岗位必备的针对性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拥有能及时更新与调整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能够迅速拓展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与职业能力,使学生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经济需求。不论是在哪一个工作岗位,都能迅速适应当前工作岗位的需求,像一个“移动硬盘”一样,在不同的网络、不同的电脑上能够做到随时插拔,即插即用。
优秀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理所应当的应该具备管理型人才与专门技术型人才的二重素质。除了要将自己打造成高素质的现代化专门技能型人才,了解相关专门技术的应用于研发;也应该成为优秀的组织管理型人才。尤其是在基层部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严格说来属于一个技术性枢纽工作,他们不是普通的农民工,也不是高级科技研发人员。但他们正是将产品从图纸转变为实物的关键节点。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基层部门很快的脱颖而出,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青睐。由此,在高职学生毕业求职的过程中其评判的标准,除了拥有必要的从事专门技术业务的等级证书与职业上岗证书外,还需要很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总结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效率、求发展的社会,企业需要技术能力强、能够无障碍上岗的毕业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能较为合理的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对企业待遇的期望值有所保留,对工薪待遇等方面的要求可不会很高,所以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普遍愿意录用高职院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R].在第二次全国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7: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547.
[3]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60.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
我国的高等汇业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我国家现代化与工业化取得一定成绩的阶段性产物。高等职业教育为促进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和培养了大批战斗在生产和建设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办学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自80年代以来发展尤为迅速。
《国家正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国十年阶段教育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其中的第六章在对职业教育的诠释中,明确为我们点明了职业技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职业教育的领军梯队,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
教育部袁部长就曾表示,他最为关注的就是各大专院校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不止关系到教育部门一个系统,更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则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告知教学与教育改革的问题,能体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创新是否合理,是否适应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生产和建设第一梯队的实用性岗位技能型专业人才,他们除了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还包括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理所应当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
1.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较为正确
在目前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阶段,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们普遍都感受到了经济形势与就业寒冬的压力,但绝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充满乐观和有信心,能正确的认识到成功就业的相关必备条件,就业期待值比较客观与实际。已经普遍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并能较好的接受一个事实,在当前的就业寒冬中,不能够再挑三拣四了,首先要找到一份工作,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不给家里添麻烦再来谈选择的问题。先做到立足于社会,再考虑如何过得更好。
抛开今年的经济下滑趋势来看,纵观十年来的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总体趋稳。据独立第三方MyCOS调查显示,约90%的高职毕业生毕业即就业,其就业率远较有考研、考公务员分流的普通本科类院校要高。目前的招聘会上基本上都有3至4倍的岗位储备。但用人单位普遍感觉仍然是招人难,招不到人,招不到自己所需的合适人才。能选到理想的未来员工与招聘职位相匹配的高职毕业生那可谓是难上难。毕竟对用人单位而言,刚刚招录的高职毕业生在前三年里面都还是学习、实践的培训阶段,顶多就是高级学徒工的阶段。而在此阶段,用人单位是无法指望这批高级学徒工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而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合格员工,在面对其他企业的高薪诱惑与行业前景之时,往往又选择了跳槽。这就使得首次聘用高职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往往沦为一个教育再培训机构,企业辛辛苦苦的培养出的人才都为他人做了嫁衣。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大多数企业日渐趋于录用应用型本科学生,这批学生就属于及插型人才,随时随地的可以胜任相关工作。
2.高职学生职业特征明显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广义上讲就是指在工作中能够熟练与快速的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要求,能够顺利解决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以及能够预见到的问题。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再起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践性。以能培养学生的一线生产与建设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的专门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将高等职业教育理解成一种定向式教育,以具体的岗位需求出发,根据岗位的要求和条件,因岗而治学,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就得到锻炼,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未来在实际工作中的基本经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针对性特征。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读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所掌握的实践技能,都保证了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职场上能够顺利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任务。这是与本专业所对接的行业基本要求,以及在就职于本行业中可能涉及到的能力。其次就是有着明确的职业指向性。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特点,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所以,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体系中,除了必要的基础专业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必须对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多个方面提出要求并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在未来的日常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们做到掌握提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提前使用未来的岗位角色,提高他们的职业心理健康度与角色岗位意识到培养。以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生的职业诉求为依据,以学生的职业契合度与适应能力为抓手,以学生在职场工作中的综合能力为教学评判的基本标准,这就是高职类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类院校学生的突出优势,也充分体现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性培养特点。
3.高职学校培养目标明确
高职类院校对其毕业生的要求在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技术与实际操作技能以及职业基本技术,着重强调以满足应用型职业技术能力的需求与提高为根本,强化以岗位操作技术的综合运用熟练程度与技巧运用方式的提升。要求在培养学生筑能笃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动手能力,使之真正成为模块化即用型人才,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不仅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先进设备并能够自己运用先进技术和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在以提高工作效率为运用性目标在设备改造、方案设计、技术革新、生产工艺创造方面的技能创新。高职院校在将促进学生的运用理论与时间的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目标的同时也要求高职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作为发展的重点,二者相互促进与互相结合,互为印证与完善。 4.高职学生素质结构合理
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日趋缩短,社会经济变革与动荡并存。同样,市场对人才的诉求与用人观念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竞争也愈来愈猛烈。个人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也较以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与变动,每个人可能都会从事多种职业。由此,能力与知识相兼顾,能力培养与知识教育从传统的精益求精追求深度,向既要满足和保障精益求精的前提下,想基础知识的横向面与实践技能的广博面发展,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必由之路。况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类型的,对人才的工作适应能力与知识掌握面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和极强的可持续性学习能力,不断促进知识更新与学生拓展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这样的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工作岗位必备的针对性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拥有能及时更新与调整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能够迅速拓展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与职业能力,使学生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经济需求。不论是在哪一个工作岗位,都能迅速适应当前工作岗位的需求,像一个“移动硬盘”一样,在不同的网络、不同的电脑上能够做到随时插拔,即插即用。
优秀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理所应当的应该具备管理型人才与专门技术型人才的二重素质。除了要将自己打造成高素质的现代化专门技能型人才,了解相关专门技术的应用于研发;也应该成为优秀的组织管理型人才。尤其是在基层部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严格说来属于一个技术性枢纽工作,他们不是普通的农民工,也不是高级科技研发人员。但他们正是将产品从图纸转变为实物的关键节点。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基层部门很快的脱颖而出,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青睐。由此,在高职学生毕业求职的过程中其评判的标准,除了拥有必要的从事专门技术业务的等级证书与职业上岗证书外,还需要很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总结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效率、求发展的社会,企业需要技术能力强、能够无障碍上岗的毕业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能较为合理的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对企业待遇的期望值有所保留,对工薪待遇等方面的要求可不会很高,所以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普遍愿意录用高职院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R].在第二次全国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7: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547.
[3]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