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临近中考,一些初三学生面对历史学科大量的知识背诵、记忆都很伤脑筋,总是抱怨历史难背、难记。其实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下面就给这些学生一些历史复习的建议。
一、明确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性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前提,因此学生要通过听课、看书解决基础知识的记忆问题。但记住并不等于掌握了基础知识,还要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历史概念。从史实现象中抽出共同点,抽出本质的、必然的东西,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形成基本概念。例如戊戌变法,先找出它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活动。接着从变法的内容分析其作用。最后结论是变法在保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一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是必然的;但变法要求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同时还要正确区分历史概念。例如秦国和秦朝,沙俄、苏俄、苏联,西安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等。只有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在历史学习中有一个正确的历史思维,从而为中考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划分历史阶段,掌握好阶段特征,构建知识框架
运用框架学习法,将书本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构建适合自己理解和记忆的知识框架。框架建立起来了,学生对书本的内容自然也会更加熟悉。例如在复习《中国历史》第四册时,首先将教材的阶段划分及主要内容概述一下,让学生对从1927年到现今中国的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如1927年到1949年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讲述的是国共两党的矛盾和中日两国的矛盾。其次再按各个阶段来分别复习,基本的史实让学生看书掌握,教师只重点强调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如让学生把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大会议归纳整理在一起,并加以分析得出认识,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必须围绕“三个代表”做好党建工作。与此同时再配合多种题型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可以使学生走出开卷考试只需在书上抄题、画线,不必多费工夫的认识误区。
三、分专题对知识进行再梳理,形成纵向知识体系
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同一个国家或同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呈现出一个发展规律,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将历史知识整理成专题来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同一知识就能形成一条纵向线索,掌握起来也就很轻松了。例如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我们就可以通过列表、比较形成一个表格来掌握。又例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可以指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以后)这四个部分掌握。这样只要提到上述两个知识中的任一内容,学生马上就可以按不同时期的内容“对号入座”,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四、加大思维训练量,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做题、做题、再做题,通过解题提高对基础知识的转换能力。”这种将知识转换为试题训练是考试得分的有效办法。学生应熟悉中考历史科目的各种题型,重视掌握答题方法,对不同类型的题目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在培养转换能力的前提下,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另外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注意训练速度,提高解题、答题的效率,保证政史两科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完整性。
五、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教材与课程标准相结合
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在于“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上的有关事件的同时要将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如: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今天人类生活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失误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作用等。
中考重在对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考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心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和课程标准联系在一起,根据新课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练习。这样学生在复习中就能取得主动,从而游刃有余地逐个击破。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明确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性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前提,因此学生要通过听课、看书解决基础知识的记忆问题。但记住并不等于掌握了基础知识,还要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历史概念。从史实现象中抽出共同点,抽出本质的、必然的东西,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形成基本概念。例如戊戌变法,先找出它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活动。接着从变法的内容分析其作用。最后结论是变法在保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一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是必然的;但变法要求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同时还要正确区分历史概念。例如秦国和秦朝,沙俄、苏俄、苏联,西安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等。只有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在历史学习中有一个正确的历史思维,从而为中考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划分历史阶段,掌握好阶段特征,构建知识框架
运用框架学习法,将书本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构建适合自己理解和记忆的知识框架。框架建立起来了,学生对书本的内容自然也会更加熟悉。例如在复习《中国历史》第四册时,首先将教材的阶段划分及主要内容概述一下,让学生对从1927年到现今中国的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如1927年到1949年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讲述的是国共两党的矛盾和中日两国的矛盾。其次再按各个阶段来分别复习,基本的史实让学生看书掌握,教师只重点强调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如让学生把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大会议归纳整理在一起,并加以分析得出认识,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必须围绕“三个代表”做好党建工作。与此同时再配合多种题型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可以使学生走出开卷考试只需在书上抄题、画线,不必多费工夫的认识误区。
三、分专题对知识进行再梳理,形成纵向知识体系
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同一个国家或同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呈现出一个发展规律,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将历史知识整理成专题来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同一知识就能形成一条纵向线索,掌握起来也就很轻松了。例如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我们就可以通过列表、比较形成一个表格来掌握。又例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可以指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以后)这四个部分掌握。这样只要提到上述两个知识中的任一内容,学生马上就可以按不同时期的内容“对号入座”,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四、加大思维训练量,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做题、做题、再做题,通过解题提高对基础知识的转换能力。”这种将知识转换为试题训练是考试得分的有效办法。学生应熟悉中考历史科目的各种题型,重视掌握答题方法,对不同类型的题目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在培养转换能力的前提下,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另外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注意训练速度,提高解题、答题的效率,保证政史两科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完整性。
五、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教材与课程标准相结合
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在于“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上的有关事件的同时要将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如: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今天人类生活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失误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作用等。
中考重在对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考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心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和课程标准联系在一起,根据新课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练习。这样学生在复习中就能取得主动,从而游刃有余地逐个击破。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