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来说经典·周贻谋专栏
周贻谋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医学史和中医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委员、中国中医养生保健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沙马王堆医书研究会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中医理论关于人类的自身寿命极限有一个说法是“天年”,指自然(天)禀赋于人类的寿命年限,人生应该享有岁数的大限。那么天年之数是多少呢?《左传》注疏中称:“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可见,当时人们认为人生应该享有的高龄是100~120岁。那么,如何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呢?
《吕氏春秋》有一篇论述如何享尽天年的专论,题目叫“尽数”。现摘录如下——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上述文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
老天(自然界)生成阴阳、寒暑、燥湿等气象,春、夏、秋、冬四时不断更替,万物随时变化,没有不带来益处的,也没有不造成灾害的。圣人审察阴阳变化的时宜,辨识万物的有利之处而便于养护生命,所以精神安于形体之中,寿命就得以长久。所谓长寿,并非要把短寿的硬性加以延长,而是应当终尽天年之数。终尽天年的要务,在于除去祸害。怎样才能除去祸害呢?从饮食来说,凡过甜、过酸、过苦、过于辛辣、过咸之物,这五种滋味充斥于形体,就会产生危害。从情志来说,凡过度的兴奋、欢喜、愤怒、忧愁、恐惧、悲哀,这五种情绪影响精神,就会产生危害。从自然气候来说,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久下不停的大雨)、大雾,这七种异常的天气动摇人体精气,就会产生危害。所以大凡要想养生长寿,就没有什么比懂得这些根本知识更重要的了;懂得这些根本知识而及时加以防患,疾病也就没有什么途径可以侵犯人体了。
《吕氏春秋》这篇养生专论中,有不少论述摄生保养的经典名言,经常被后人反复引用。不过,在我看来,现代人的反复引用常常没有把握它的精华之所在,反而对其糟粕大加推崇。
文中说,所谓长寿,并非要把短寿的硬性加以延长,而是应当终尽天年之数。这段话常被误认为是“宿命论”,却忽视了其真实意义。
在我看来,这段话的现实意义就是:不管寿命长短,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准,而要提高生活质量,关键在于“知本”,就是学习医学科普知识,知道如何预防疾病。“尽数”所说的“本”和现代医学宣扬的疾病防控知识不谋而合。就是控制饮食,不宜吃得过甜、过酸、过苦、过辛(辣)、过咸,也不能过少、过饱;宣畅情志,不可狂喜,也不能暴怒,更不能忧郁;避免外界不利因素的侵袭,比如注意气温变化,调整饮食起居等。
所以,不管是《吕氏春秋》,还是现代医学,在防病养生方面的看法都是相近的。只有懂得医学科普知识而及时加以防患,才能防止疾病侵犯,才是真正的“长寿”之道。
周贻谋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医学史和中医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委员、中国中医养生保健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沙马王堆医书研究会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中医理论关于人类的自身寿命极限有一个说法是“天年”,指自然(天)禀赋于人类的寿命年限,人生应该享有岁数的大限。那么天年之数是多少呢?《左传》注疏中称:“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可见,当时人们认为人生应该享有的高龄是100~120岁。那么,如何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呢?
《吕氏春秋》有一篇论述如何享尽天年的专论,题目叫“尽数”。现摘录如下——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上述文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
老天(自然界)生成阴阳、寒暑、燥湿等气象,春、夏、秋、冬四时不断更替,万物随时变化,没有不带来益处的,也没有不造成灾害的。圣人审察阴阳变化的时宜,辨识万物的有利之处而便于养护生命,所以精神安于形体之中,寿命就得以长久。所谓长寿,并非要把短寿的硬性加以延长,而是应当终尽天年之数。终尽天年的要务,在于除去祸害。怎样才能除去祸害呢?从饮食来说,凡过甜、过酸、过苦、过于辛辣、过咸之物,这五种滋味充斥于形体,就会产生危害。从情志来说,凡过度的兴奋、欢喜、愤怒、忧愁、恐惧、悲哀,这五种情绪影响精神,就会产生危害。从自然气候来说,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久下不停的大雨)、大雾,这七种异常的天气动摇人体精气,就会产生危害。所以大凡要想养生长寿,就没有什么比懂得这些根本知识更重要的了;懂得这些根本知识而及时加以防患,疾病也就没有什么途径可以侵犯人体了。
《吕氏春秋》这篇养生专论中,有不少论述摄生保养的经典名言,经常被后人反复引用。不过,在我看来,现代人的反复引用常常没有把握它的精华之所在,反而对其糟粕大加推崇。
文中说,所谓长寿,并非要把短寿的硬性加以延长,而是应当终尽天年之数。这段话常被误认为是“宿命论”,却忽视了其真实意义。
在我看来,这段话的现实意义就是:不管寿命长短,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准,而要提高生活质量,关键在于“知本”,就是学习医学科普知识,知道如何预防疾病。“尽数”所说的“本”和现代医学宣扬的疾病防控知识不谋而合。就是控制饮食,不宜吃得过甜、过酸、过苦、过辛(辣)、过咸,也不能过少、过饱;宣畅情志,不可狂喜,也不能暴怒,更不能忧郁;避免外界不利因素的侵袭,比如注意气温变化,调整饮食起居等。
所以,不管是《吕氏春秋》,还是现代医学,在防病养生方面的看法都是相近的。只有懂得医学科普知识而及时加以防患,才能防止疾病侵犯,才是真正的“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