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强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至今日,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已进行了数十年了,总体而言,成效是显著的,但发展极不平衡。尤其在中西部一些教育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素质教育还在“摸着石头过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准确认识和定位师生角色,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切实转变教学行为,才能推动这些地区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主题词:观念 方法 素质教育
一、不仅要看解决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引出了多少问题
可以这样说,教育就是发现。不善于发现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不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练就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看见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看见世界地图,魏格纳发现了“大陆漂移”。谁能说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有这样的发现呢?
二、不仅要看继承了多少东西,还要看有多少创新
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继承就失去了意义。由于应试教育中创新能力的严重缺失,我们更应该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我国某学校,来了一位美国访问老师,对中国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美术教育。有一次,他以“快乐的节日”为题让孩子们画画。结果,很多孩子画的是圣诞树,而且一模一样。惊叹之余,他顺着孩子们的视线发现,墙上挂着同样的一棵《圣诞树》。于是他把墙上的《圣诞树》盖起来,叫孩子们仍以“快乐的节日”为主题再画一张画。这一回,孩子们咬着笔,瞪着眼睛,无从下笔。
我们从上例看到了什么呢?我国孩子们画“圣诞树”所折射出来的是一味的模仿,同时也说明了我一些教师津津乐道的“复制”式传授输灌,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天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并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三、不是多“讲”好,而是“少”讲好
当年古文字大师胡小石给学生讲柳宗元的一首五绝,老先生把那首诗读了三遍,就对学生们说“我把什么都告诉你们了,散学吧”。有人可能要问,这哪是讲课呀?可仔细一想,老先生的高明之处恰恰就在这里,他讲得少,甚至不讲,只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唐人对话,进而产生共鸣,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感悟,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当然就深刻透彻了。这和我们有些教师搞“一言堂”“满堂灌”是多么的不同啊。我们现在课堂教学费时费力,而效果欠佳是与一些老师的“多讲”分不开的,看来还是少讲好,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充分阅读、思辨、说话,展现自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不是“勤奋”好,而是“偷懒”好
一位小学老师叫学生在方格本上写一个“a”字,要求把这个字写满。结果有一个孩子写了一个大大的“a”,几乎把全篇都占满了,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批评这个学生“偷懒”“胡闹”。
这位老师严厉的批评了这个学生,我却要热情的表扬这个学生,这个“懒”偷得好。难道老师没有发现这个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他的创新意识吗?再说把那个“a”字写满全篇有必要吗?简单地机械的毫无意义重复,这就是“勤奋”吗?这种现象,在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还较为普遍。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要敢“扔”,学生上课要有所听有所不听,就是主张教师在教学时抓住重点难点,少讲,精讲,而不应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学习时要有鉴别,有选择,对自己已经掌握了的东西,就不必再无味地重复了。
五、不仅是老师,而且是朋友
教师的目光不应只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该同时关心学生作为一个人在学校里生活得好不好,愉快不愉快。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我们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坚持以人为本人文教育的理念,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和学生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努力营造愉快,开放、民主、和谐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
六、不是面向部分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区别开来基本标志之一。“应试教育”弊端之一就是驱赶全体学生挤升学的独木桥,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校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所以,广大教师眼睛不仅要盯着“好”学生,还要盯着“差”学生,尤其要特别关心身体或心理上有疾患或家庭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发现和培养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目标是“一个都不能少”。
七、不是片面发展,而是全面发展
一只木桶,如果一块木板断了一截,便装不满水。尽管其余的木板都是新的,木料是优质的,也无可奈何。因为木桶是由一块块木板组成的,各自均有自己的位置,并不因为那块木板优质便可以一当十了,恰恰是断截的那个位置成了标准的水平线,这就是所谓的木桶原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专,还要博。不是要单一型人才,而是要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在工作中才能以一当十,独当一面。因此,一说素质教育,就叫学生学绘画,学弹琴,学舞蹈,学唱歌……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幼稚的。要知道,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决不是重智轻德,重特长轻素质。爱因斯坦说“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力,而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
八、不是小知识, 而是大智慧
著名科学家,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曾与中学生一起畅谈17岁。她特别指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那些细碎的专业知识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教育应从大处着眼,培养学生的大智慧,使他们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着力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合作的品德与能力,使学生在关心自身的同时,也关注他人,关注能使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
九、不仅要培养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个性气质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性格比能力更重要,持此论者认为,一个人能力有所欠缺,还可以慢慢锻炼,而性格一旦形成,就“ 山水好改,本性难移”了。一言以蔽之,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生人高度。当孩子们毕业时,老师们务必使他们的行囊中带上“自信、好奇、同情、希望”这几件宝物,那么孩子们的人生之路便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教育要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基。
十、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参加社会活动
青少年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在社全实践中学习。有了书本知识而不用,如同一个农人耕地而不播种。学校和社会必须努力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磨砺意志,砥砺品质,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培养他们建设祖国,奉献人民的本领,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主题词:观念 方法 素质教育
一、不仅要看解决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引出了多少问题
可以这样说,教育就是发现。不善于发现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不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练就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看见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看见世界地图,魏格纳发现了“大陆漂移”。谁能说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有这样的发现呢?
二、不仅要看继承了多少东西,还要看有多少创新
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继承就失去了意义。由于应试教育中创新能力的严重缺失,我们更应该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我国某学校,来了一位美国访问老师,对中国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美术教育。有一次,他以“快乐的节日”为题让孩子们画画。结果,很多孩子画的是圣诞树,而且一模一样。惊叹之余,他顺着孩子们的视线发现,墙上挂着同样的一棵《圣诞树》。于是他把墙上的《圣诞树》盖起来,叫孩子们仍以“快乐的节日”为主题再画一张画。这一回,孩子们咬着笔,瞪着眼睛,无从下笔。
我们从上例看到了什么呢?我国孩子们画“圣诞树”所折射出来的是一味的模仿,同时也说明了我一些教师津津乐道的“复制”式传授输灌,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天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并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三、不是多“讲”好,而是“少”讲好
当年古文字大师胡小石给学生讲柳宗元的一首五绝,老先生把那首诗读了三遍,就对学生们说“我把什么都告诉你们了,散学吧”。有人可能要问,这哪是讲课呀?可仔细一想,老先生的高明之处恰恰就在这里,他讲得少,甚至不讲,只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唐人对话,进而产生共鸣,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感悟,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当然就深刻透彻了。这和我们有些教师搞“一言堂”“满堂灌”是多么的不同啊。我们现在课堂教学费时费力,而效果欠佳是与一些老师的“多讲”分不开的,看来还是少讲好,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充分阅读、思辨、说话,展现自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不是“勤奋”好,而是“偷懒”好
一位小学老师叫学生在方格本上写一个“a”字,要求把这个字写满。结果有一个孩子写了一个大大的“a”,几乎把全篇都占满了,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批评这个学生“偷懒”“胡闹”。
这位老师严厉的批评了这个学生,我却要热情的表扬这个学生,这个“懒”偷得好。难道老师没有发现这个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他的创新意识吗?再说把那个“a”字写满全篇有必要吗?简单地机械的毫无意义重复,这就是“勤奋”吗?这种现象,在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还较为普遍。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要敢“扔”,学生上课要有所听有所不听,就是主张教师在教学时抓住重点难点,少讲,精讲,而不应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学习时要有鉴别,有选择,对自己已经掌握了的东西,就不必再无味地重复了。
五、不仅是老师,而且是朋友
教师的目光不应只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该同时关心学生作为一个人在学校里生活得好不好,愉快不愉快。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我们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坚持以人为本人文教育的理念,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和学生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努力营造愉快,开放、民主、和谐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
六、不是面向部分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区别开来基本标志之一。“应试教育”弊端之一就是驱赶全体学生挤升学的独木桥,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校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所以,广大教师眼睛不仅要盯着“好”学生,还要盯着“差”学生,尤其要特别关心身体或心理上有疾患或家庭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发现和培养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目标是“一个都不能少”。
七、不是片面发展,而是全面发展
一只木桶,如果一块木板断了一截,便装不满水。尽管其余的木板都是新的,木料是优质的,也无可奈何。因为木桶是由一块块木板组成的,各自均有自己的位置,并不因为那块木板优质便可以一当十了,恰恰是断截的那个位置成了标准的水平线,这就是所谓的木桶原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专,还要博。不是要单一型人才,而是要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在工作中才能以一当十,独当一面。因此,一说素质教育,就叫学生学绘画,学弹琴,学舞蹈,学唱歌……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幼稚的。要知道,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决不是重智轻德,重特长轻素质。爱因斯坦说“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力,而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
八、不是小知识, 而是大智慧
著名科学家,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曾与中学生一起畅谈17岁。她特别指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那些细碎的专业知识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教育应从大处着眼,培养学生的大智慧,使他们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着力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合作的品德与能力,使学生在关心自身的同时,也关注他人,关注能使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
九、不仅要培养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个性气质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性格比能力更重要,持此论者认为,一个人能力有所欠缺,还可以慢慢锻炼,而性格一旦形成,就“ 山水好改,本性难移”了。一言以蔽之,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生人高度。当孩子们毕业时,老师们务必使他们的行囊中带上“自信、好奇、同情、希望”这几件宝物,那么孩子们的人生之路便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教育要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基。
十、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参加社会活动
青少年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在社全实践中学习。有了书本知识而不用,如同一个农人耕地而不播种。学校和社会必须努力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磨砺意志,砥砺品质,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培养他们建设祖国,奉献人民的本领,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