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见孩子的优点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b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下午,一位母亲带着小孩走进了心理咨询室。眼前的小孩,看起来很聪明,样子也很帅气,交谈中对答如流,似乎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母亲告诉我,小男孩的班主任找到她,反映小男孩有一些行为问题,例如,偷同学的航模,打同学,等等。乍一听,小男孩的问题似乎挺严重的。
  然而,这位小男孩才六岁,刚上小学一年级,问题真的如班主任反馈的那么严重吗?后来经过咨询,我了解到:小男孩确实拿了同学的航模,因为他当时非常喜欢航模,但过了两三天,他不喜欢了,就还回去了。其实,小男孩处于六岁左右,偷拿别人的东西还不能准确定义为“偷”,他们往往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自己并没有,就会顺手拿来。大人们认为孩子是在偷东西,但孩子却非故意而为之。如果定义孩子的行为为“偷东西”,甚至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除此之外,小男孩确实“打”了其他同学,但只是推了那位同学一下。那位同学没有站住,摔倒了,于是告诉老师说小男孩打了他。然而,那位同学惹他在先,小男孩推他在后。但是老师结合小男孩以往的表现,认为小男孩打了人。在班主任的眼里,这个小男孩似乎一無是处,实在拿他没有办法,才推荐母亲带着小男孩前来接受心理咨询。
  小男孩果真如此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点吗?在咨询中,我发现小男孩其实有很多优点,例如,他非常聪明,说话非常讨人喜欢,语言表达能力很好,等等。那为什么班主任认为孩子存在严重的行为问题,将孩子的行为问题告诉孩子的母亲,母亲也认同呢?原因不难理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人对孩子极易产生高期待,有着完美主义倾向,容易根据孩子的某一个缺点将问题行为无限放大,“一错百错”,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否定”的心理暗示,很多孩子就顺着这种心理暗示,行为表现真的越来越糟糕。
  其实,为人父母或教师,与其纠缠于孩子的问题行为或者缺点,不如换一种思路,看见孩子的优点或良好行为。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不纠缠于孩子的缺点或问题行为,孩子的缺点或问题行为反而可能更少,因为这些缺点或问题行为没有得到强化而消退。如果我们看见孩子的优点或良好行为,及时表扬,给予其展现优点或良好行为的机会,孩子的优点或良好行为也就因为得到了强化而不断出现。优点或良好行为越来越多,缺点或不良行为也就自然越来越少,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吗?
  我和小男孩的班主任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班主任由衷地认可了我的建议。因为小男孩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也很聪明,班主任鼓励他参加了班级演讲比赛。后来他还参加了全校演讲比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小男孩非常开心,之前的那些问题行为也都没有了。
  作为父母或教师,我们应该用善于发现美丽的双眼去看见孩子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提供给孩子展现自身优点的舞台,以点带面,不断推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摘 要:艺术与技术间的关系研究从最广义上的技术大概念与艺术定义的角度进行论述。西方艺术与技术间的关系的演变,实际是围绕着文艺复兴时期和20世纪早期对艺术定义的两次转向展开,由艺术从属于技术、是技术的一种,变为与技术紧密相连但又相互区别,再变为可摈弃技术单独存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两者间的关系演变,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艺术与技术间关系的演变是从“融合-分离-融合”的循环往复过程,每一次转变都是一次进步且具
摘 要:在中国画中,笔墨心象能够表现出国画的民族内涵和文化特征。笔墨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是一种视觉感知。而心象是一种精神体验,良好的视觉体验是通过将笔墨心象进行有效地结合,才可以体现中国画的内涵,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创作通过笔墨心象形式表现中的审美意象,承载着不断发展的绘画语言和人文价值。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笔墨形式;审美意象  一、笔墨心象的概念及
新印象主义,或称新印象派、点彩派,是继印象派之后出现的美术流派.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一部分受到印象主义风潮影响的画家掀起了技术的革新,以光色规律分布的单色斑点在观者的视觉系统中被无意识地混合,没有明显的轮廓线,模糊了物体之间的边界,色点组成的形象在不同的距离展现出清晰或模糊的效果,变换出点彩派的新时代.修拉是是法国新印象派主义画派的代表画家,而他的艺术风格在点彩派乃至欧洲美术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 要:在“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中,左翼作家茅盾主要从政治、经济角度来描写都市,对都市文明持一种亲近的态度;而自由主义作家老舍则从文化与人性反思的角度对都市文明作了严厉的批判,指责“都市文明”对美好人性的扭曲以及都市空间中金钱对正常人伦关系的腐蚀。在《子夜》与《骆驼祥子》中,乡下人在进入都市后,城中经历与命运遭际都有所不同,而在这差异中,显示了茅盾和老舍对于“乡下人进城”书写的不同表现与思考。 
摘 要:“圣徒”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然而“圣徒”精神却为我们所熟知,集中表现在:崇高的道义精神、对于信仰的执着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经历的牺牲与救赎。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蒋韵小说的母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上。以小说《心爱的树》《行走的年代》《朗霞的西街》中的主人公为例,通过分析蒋韵塑造的这些精神上的“圣徒”形象,以理解潜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内蕴。  关键词:蒋韵;
《土生子》是黑人文学的重要开创者——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被誉为黑人文学的“里程碑”.由于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特殊,作者将当时最敏感的种族问题和社会问题作为创作主题,所以现实主义成为了小说最为突出的特征.在小说显性情节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与之并行的以文化殖民主义为主导的隐性叙事进程.分析这一叙事暗线,揭示出它对小说显性情节发展的交互和补充作用,可以丰富对主人公别格形象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读者对作品主题意蕴的理解.
摘 要:《十二楼》是李渔在其作品创作高峰期——杭州十年写的一本拟话本小说集。全书共收小说十二篇,每篇故事以一座楼为中心线索,各个故事相互独立无太大关联。每个故事包含的主题也不一样,或惩戒、或规劝、或展现婚恋观。这些看似荒诞离奇又抓人眼球的故事体现了作者追求故事奇巧的创作思想,同样也体现了李渔在故事情节安排上的匠心独运。  关键词:李渔;十二楼;科举观念  一、《十二楼》的主要内容  李渔《十二楼》
摘 要:艺术教育不仅是新时代开展美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培养完善型人格的重要途径,还体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然而当前艺术教育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导致“以美育人”的价值取向异化,没有发挥应有的美育功能。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转变艺术教育旧观念,推动高校美育落到实处;以完善育人机制为抓手,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普及程度;以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为保障,促进高校艺术教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大众审美的提升,声音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媒介隐喻、技术反思、文化批判是《黑镜》这部现象级剧集的内核.第三季中的《圣朱尼佩洛》契合了《黑镜》系列一贯的美学立场,其梦幻唯美的外壳包裹了令人隐忧的寓言,发人深思.剧中的声音设计更是精妙入神,建构出一种拓扑的声音空间,达到了压缩时空、扩展空间、辅助叙事等艺术效果,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林白在《万物花开》中以诗性的想象和魔幻的笔法描绘了王榨村民们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原生态生存景观,将狂欢化的时空场景、狂欢化的形象以及狂欢化的语言等诗学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建构了一个众声喧哗、情欲恣肆的狂欢化民间世界.小说在彰显自然野性的民间本质力量和诗意狂欢的理想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展现了当下民间社会暗藏的各种苦难与罪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表现形式上,小说通过不可靠叙述者的设置与块茎叙事手法的运用,实现了文本的狂欢化、戏谑化和叙事的自由化、开放化.此外,叙述者的不可靠叙事与隐含作者的真实意图在悖论与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