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向(约公元前77年至前6年),字子政,本命更生,是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博学多才,为目录学鼻祖、经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其学术成就可同孟轲、荀况、司马迁相比。
刘向与徐州有着不解之缘,在九里山白云洞旁,原有一座刘向墓。墓在上个世纪60年代损毁,但墓碑保存完好。为更好地保护这座墓碑,2001年,九里区在原址东建立了一座碑亭加以保护。
刘向墓曾经几次迁徙。最早的刘向墓在九里山的南坡黄河北岸。北郦道元《水经注 泗水》记载:“彭城北三里有石冢被开,传言楚元王之孙刘向冢。”城北三里大约在九里山南一带,所谓石冢,应是一种用石头砌筑的墓室。对于此说,郦道元所说的石冢早被掩埋于洪水之下了。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刘向,徐州人又在南山建了一座刘向墓和祠堂,天启四年(1624),徐州大水,三年不退,城内外房屋都被淹,刘向墓祠也被埋于地下了。民国年间的《铜山县志 古迹考》记载:“刘向墓,城北演武场(今九里山飞机场)南,墓侧旧有祠,黄河南徙,墓在北岸,距河十数步。道光二年(1882)巳于河,今迁徙山口南。”民国年间,刘向墓又迁了一次,在白云洞旁的刘向墓有一块石刻记载了这件事,是民国三十一年郝鹏所立:“余修先贤刘公子政墓,工既竣,其裔孙子元等以子房山下汉楚元宗刘氏墓表。来请移植于墓侧。盖刘氏自肖梁以后,分南北二宗,其北宗世彭城,簪缨奕叶,代有达人,明德之后,宜昌未艾。余既从所请,因志其颠末如此。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冬郝鹏识”。印二方:“郝鹏”,“浴滄”。郝鹏时为华北日伪政权徐州专员,与汪伪淮海省长郝鹏举不是一人,当时有民谣:“走郝鹏,来郝鹏,多此一举”。由此可见,原来刘向墓在九里山,刘向碑在子房山,是郝鹏把碑迁到九里山白云洞刘向墓旁的。
刘向墓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碑高2.35米,宽0.85米,圆额,额首楷书“楚元王宗刘氏墓表”,正文亦楷书,约1800字,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楚元王十九世孙刘景唐重立,刘盘书丹。碑文记载了楚元王刘交家族世系情况。称刘交后代藩昌世族,名人辈出,如刘知几、刘商都是刘家杰出人才,还刻到刘向“葬于城北山前,坟墓四周有百许步”等情况。
刘交是汉初著名诗人,生于战国末年,是刘邦的同父异母弟,是刘老太公与他妇所生,虽然与刘邦不是一个母亲,但胜似亲爹娘。在刘邦的四位兄弟中,这位小弟弟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刘交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史书记载他“好书,多才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荀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荀卿即先秦最后一位大儒荀子。刘交不同于兄长之处在于他是一位士人儒生,有文化,在刘邦起事时,就跟随左右,出生入死,甚得刘邦信任,是刘邦决策层中的重要人物。汉王朝建立后,刘邦就封刘交为楚王,都彭城(今徐州市)。刘交到任后并没有沉溺于享受之中,而是致力于安国兴邦,重视教育,发展学术,召集鲁国的同学穆生、白生、申公到楚国任官,一起研究学问。由于刘交为《诗经》做注有成,被称为《元王诗》。刘交的德望和学识为他的后代树立了榜样,同时也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他的子孙或为儒、或封官。其中四世孙刘向就是一位佼佼者。刘向的曾祖父封为休侯,红侯,爷爷刘辟疆为汉朝宗正。刘向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出生时,他的父亲刘德给他取名“更生”,意为再次获得生命,生逢盛世,幸遇明君(刘向是其48岁时自己改的名字)。刘向聪明颖悟,好学敏思,注重修养,善良谦和“为人简易,无威仪,廉清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这种清心寡欲、刻苦专研、勇于探索的精神成就了刘向的事业。
刘向最大的贡献是对于目录学和校勘学的贡献。当时皇家藏书堆积如山,书缺简脱,非常混乱,汉成帝令刘向整理图书典籍,刘向受命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把各类图书分类、编排、校订,还把书的名称、内容、类别、流派、真伪、作者生平一一写清楚结成《别录》20卷。《别录》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校勘学目录学的创立,是世界第一部提要式图书总目。刘向还是一位经学大师,曾研制《春秋谷梁传》,著有《五经通义》。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写有辞赋33篇。有《新序》、《说苑》、《烈女传》、《洪范五行传》等。刘向做过谏大夫、郎中给事黄门、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
(作者简介:徐州市中等专业学校)
刘向与徐州有着不解之缘,在九里山白云洞旁,原有一座刘向墓。墓在上个世纪60年代损毁,但墓碑保存完好。为更好地保护这座墓碑,2001年,九里区在原址东建立了一座碑亭加以保护。
刘向墓曾经几次迁徙。最早的刘向墓在九里山的南坡黄河北岸。北郦道元《水经注 泗水》记载:“彭城北三里有石冢被开,传言楚元王之孙刘向冢。”城北三里大约在九里山南一带,所谓石冢,应是一种用石头砌筑的墓室。对于此说,郦道元所说的石冢早被掩埋于洪水之下了。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刘向,徐州人又在南山建了一座刘向墓和祠堂,天启四年(1624),徐州大水,三年不退,城内外房屋都被淹,刘向墓祠也被埋于地下了。民国年间的《铜山县志 古迹考》记载:“刘向墓,城北演武场(今九里山飞机场)南,墓侧旧有祠,黄河南徙,墓在北岸,距河十数步。道光二年(1882)巳于河,今迁徙山口南。”民国年间,刘向墓又迁了一次,在白云洞旁的刘向墓有一块石刻记载了这件事,是民国三十一年郝鹏所立:“余修先贤刘公子政墓,工既竣,其裔孙子元等以子房山下汉楚元宗刘氏墓表。来请移植于墓侧。盖刘氏自肖梁以后,分南北二宗,其北宗世彭城,簪缨奕叶,代有达人,明德之后,宜昌未艾。余既从所请,因志其颠末如此。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冬郝鹏识”。印二方:“郝鹏”,“浴滄”。郝鹏时为华北日伪政权徐州专员,与汪伪淮海省长郝鹏举不是一人,当时有民谣:“走郝鹏,来郝鹏,多此一举”。由此可见,原来刘向墓在九里山,刘向碑在子房山,是郝鹏把碑迁到九里山白云洞刘向墓旁的。
刘向墓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碑高2.35米,宽0.85米,圆额,额首楷书“楚元王宗刘氏墓表”,正文亦楷书,约1800字,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楚元王十九世孙刘景唐重立,刘盘书丹。碑文记载了楚元王刘交家族世系情况。称刘交后代藩昌世族,名人辈出,如刘知几、刘商都是刘家杰出人才,还刻到刘向“葬于城北山前,坟墓四周有百许步”等情况。
刘交是汉初著名诗人,生于战国末年,是刘邦的同父异母弟,是刘老太公与他妇所生,虽然与刘邦不是一个母亲,但胜似亲爹娘。在刘邦的四位兄弟中,这位小弟弟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刘交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史书记载他“好书,多才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荀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荀卿即先秦最后一位大儒荀子。刘交不同于兄长之处在于他是一位士人儒生,有文化,在刘邦起事时,就跟随左右,出生入死,甚得刘邦信任,是刘邦决策层中的重要人物。汉王朝建立后,刘邦就封刘交为楚王,都彭城(今徐州市)。刘交到任后并没有沉溺于享受之中,而是致力于安国兴邦,重视教育,发展学术,召集鲁国的同学穆生、白生、申公到楚国任官,一起研究学问。由于刘交为《诗经》做注有成,被称为《元王诗》。刘交的德望和学识为他的后代树立了榜样,同时也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他的子孙或为儒、或封官。其中四世孙刘向就是一位佼佼者。刘向的曾祖父封为休侯,红侯,爷爷刘辟疆为汉朝宗正。刘向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出生时,他的父亲刘德给他取名“更生”,意为再次获得生命,生逢盛世,幸遇明君(刘向是其48岁时自己改的名字)。刘向聪明颖悟,好学敏思,注重修养,善良谦和“为人简易,无威仪,廉清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这种清心寡欲、刻苦专研、勇于探索的精神成就了刘向的事业。
刘向最大的贡献是对于目录学和校勘学的贡献。当时皇家藏书堆积如山,书缺简脱,非常混乱,汉成帝令刘向整理图书典籍,刘向受命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把各类图书分类、编排、校订,还把书的名称、内容、类别、流派、真伪、作者生平一一写清楚结成《别录》20卷。《别录》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校勘学目录学的创立,是世界第一部提要式图书总目。刘向还是一位经学大师,曾研制《春秋谷梁传》,著有《五经通义》。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写有辞赋33篇。有《新序》、《说苑》、《烈女传》、《洪范五行传》等。刘向做过谏大夫、郎中给事黄门、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
(作者简介:徐州市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