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宽容心与敬畏心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ang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容,是一个温暖人心而渊深海阔的词语。
  宽容精神源远流长。在我国历史上,周公就是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为巩固基业,他一饭三吐哺,勤谨不怠,广纳贤才,赢得了天下归心,百鸟朝凤,使他成为和孔子一样的大名鼎鼎的人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个胸襟宽容的人,又有深邃进取的理念,所以敢于重用反对过自己但才智超群、谋略过人、刚正无私的魏征,并且勤于听政,勇于就谏,牢牢把握时机,达成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李世民自然成为深孚众望的一代英主。
  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方面来说,广泛的宽容性是其重要特征。中华文化以炎黄文化为主流,但它和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兼容,取长补短,同舟共进。据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历史的专家们说,历史上有相当一部分鲜卑人和契丹人,他们和汉族人通婚后,逐渐适应了汉族人的风俗习惯、文化素养、生活和生产方式,自然就融进了汉族。现代史上,中华民国建立的初期,有识之士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积极进取的主张,体现的也是宽容精神。
  东方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最多的是佛教。中国的“天人合一”,印度叫“梵我一如”,日本是“贯道一如”,韩国称“天人相交为胜”,思维方式和意旨都是相似的,都是要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创造新理念,创造新文化,为人类谋福音造福祉。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我们不能固闭自拒,而要用宽容精神把各种先进文化“拿来”,为我们的民族所用。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应有宽容心,宽宏大量对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宽容和自己观点不同或反对自己的人,才能展示一个人的雅量和宽广博大的胸襟。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历来为有识之士所颂扬和推崇。
  众所皆知,郑板桥是清代大诗人,扬州八怪之一。他一不侫佛,二不崇道,三不爱财,把艺术高置于一切之上,内心世界充满艺术情趣,充满美的质感,诗、书、画都很出色。又是一名廉洁自律,关心民瘼的七品县官,听到竹声萧萧,如泣如诉,就联想到小民生计,民间疾苦。本文引一则轶闻趣事。有一天,一个小偷进来书房,他当即作七绝一首:“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银。”那小偷转身便跑,慌乱中撞倒墙砖和家具,又被郑家的黄狗咬住。郑氏又赠诗一首:“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化盆。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做人。”郑板桥有雅量,宽容大度,是个才华横溢情趣浓厚的大文人。
  在现代文学史上,胡适博士曾针对知识分子不宽容的心态和偏激的言论,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期望文坛上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宽松的环境。这与西方哲人密尔《论自由》和房龙《宽容》两部经典里的主旨是一致的。胡适这位新文化的播种者,是个宽容大度的大文人,他说:“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如果有人说,吃胡适一块肉可以延寿一年半年,我也一定情愿自己割下来送给他,并且祝福他。”(胡适《一九三0年四月三十日致杨杏佛》)。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宽容,绝不能不分是非曲直,甚至藏污纳垢。更不能陷入宗教迷雾,对腐败和混浊不闻不问,任其横行。
  敬畏,在传统的道德规范中占据重要位置,有普遍的价值。西方大哲人康德说:“道德理性具有绝对价值。”是的,每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基本的道德理性是相近的。单说“畏”,我想是对人对事的心悦诚服,而不是对权势或富豪的惧怕。儒家提出的畏天命,指事物的发展有规律可循,人类不可违抗;畏大人,指前贤或师长德高望重,人们要钦敬;畏圣人之言,指德才昭日月的智者,后人要景仰服膺。
  人世间需要敬畏的很多很多,这里略说一二。
  一曰:敬畏文化。文化是力量,文化是影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而居主流地位的是儒家,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儒家学问博大,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儒家效法尧舜,不忍天下苍生陷入痛苦;儒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寻求机遇关注社会,扶人之困,济人之苦。文化源头《周易》中的“太和”观念,《礼记》中的“大国”思想,已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国学大师钱穆说:“国民应对其本国已往的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同样,我们对外国历史或先进文化也应该抱有温情与敬意。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英国培根的《新大西岛》,这些西方大哲的著述,給予了人们精神的享受和慰藉。
  翻阅世界近代史就会明白:葡萄牙靠海洋文化建立起殖民强国,荷兰靠商业文化而称雄世界,英国靠工业文化而迅速崛起,美国靠创新文化而走在世界前列。可见,文化在西方大国的崛起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们应有虚怀若谷的态度去借鉴。我们国家在迈向未来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除去要有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雄厚基础和充分准备外,文化力量的支撑是极为重要的。
  诗词是汉语所能创造的文学中最凝炼的一种文体,最能发挥其审美潜能。离我们相当遥远的唐诗宋词,是体现民族文化的古代文学。前人用这种文体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表达对友情、亲情和爱情的真挚。现在读来,仍然觉得鲜活有生气,而且常读常新,韵味无穷。
  又如世代传扬,家喻户晓的警句名言:温、良、恭、俭、让,是道德准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远大理想。它所达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不可估量的。曾几何时,国人把传统德行看作封建糟粕,提出要和传统文化彻底决裂,全盘西化,这是扭曲的心态,偏激的理念,是忘“本”忘“根”的狂想。
  二曰:敬畏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研究“天”和“人”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从古到今历史变化的大势,成为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也是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司马迁敬畏历史。在《史记》里,少量记载了五帝和夏、商、周的事情。主要讲西周末年周天子权柄旁落,诸侯掌权;经过春秋战国,强秦统一六国;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汉高祖称帝,直到汉武帝刘彻。内容反映的是七百多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事件和人物,有贵族有平民。从政治、经济、学术、司法各方面选择典型人物进行刻画,也为底层小人物立传。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讲自己的鲜明观点“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统治阶级怕改朝换代,企盼永恒不变。而司马迁对当时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给予无情的揭露,对当时官场的腐朽风气进行尖锐的鞭挞和讽刺。
  敬畏历史,秉笔直书,是高尚史德;歪曲历史,谋取荣华,是卑劣史观。
  古圣先贤对人事人生的深刻思考,形成一种恭敬而严肃的态度。《论语》里记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显然,孔子对于“仁”的思考,是抱着敬畏和敬重的态度。“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深情的歌颂两位不畏权势的古代良史。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他提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认为真正的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和史识三个条件。清代杰出的史学评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里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著作。他提出“六经皆史”的看法,提出治史者必须要有“史德”,要求史家端正心术,客观地观察事物,如实反映历史真相。
  再说一位敬畏历史的大学者——顾炎武。他弘扬历代史学家秉笔直书的传统,主张据事直录,惟义是规,反对徇情枉道。对那些篡改史实,诬罔时人的卑劣作法,予以详细体察,严厉驳斥。他操行正直,对世间一切有悖于道德规范,丧失廉耻的行为,如自私、虚伪、献媚、贪腐,进行无情批判。
  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考据精辟,文辞博辩。顾氏自喻为“采铜于山”,可见他极其重视第一手资料和史实。在治学上严谨扎实,拨乱涤污。他对篡改历史,歪曲史实的一些学人严厉抨击。他敬畏历史,一颗心同山河一样壮丽,同泰斗一样永恒。
  三曰:敬畏前贤。古圣先贤们宁静致远,立人达人,学养风范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追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大批的圣贤伟人,如耶稣、释迦牟尼、老子、孔子、马克思、恩格斯……为人世间播撒着智慧的甘霖,使愚顽者顿悟,迷途者清醒。
  当我捧读《论语》,仿佛温情敦厚,恭俭平和的圣人孔子就在我的眼前;当我翻阅《墨子》,仿佛“兼爱者”墨子越过秦时明月,汉时关山,风尘仆仆向我走来。庄子法天,荀子论天,驺衍谈天,屈原问天,杞人忧天,这些自由的人,活泼的人,睿智的人,突发奇想,超前预测。他们那一颗颗具有独立品格的学术头脑,我们能不敬畏吗?这是两千年前的前贤圣哲,还有两千年后的先辈俊彦。如我们景仰的大学者,人中之龙钱钟书,他腹笥之广,世罕其匹。仅煌煌巨著《管锥编》,引用中外名著4000多种。钱先生逝世后,遗留下的《钱钟书手稿集》就有72卷册,它是前辈学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必将在文化史上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如古文大家,杰出的翻译家林纾,我以为是学界元帅型的人物。他在二十岁以前就校阅了两千余部古典书籍,中年后涉及译界,翻译了四十多部西方名著。林纾在文学史上应占有重要位置,后辈学人对他应投以敬重之情,抱有敬畏之心。
  近年来,有一些初登文坛的年轻学人,不是抱着宽容心和虔诚心向大师学习,而是指责鲁迅,挑剔朱自清,贬损郭沫若,嘲讽张中行,想挑戰权威,打倒权威,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一个人创作了那么多的作品,出版了那么多的著作,想找出一点硬伤,提出一些纰漏瑕疵是可能的。但是,大师们非先天禀赋不能达深远高华,非超人智慧不能致隽永深邃,非倚马捷才不能著述等身,非哲思绵邈不能探骊得珠,非包罗万古不能会古今于须臾。你能推翻他的鸿博学问,推翻他的思想体系吗?
  四曰:敬畏自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是人伦和谐,即人与人要和谐相处,睦邻友善;二是天人协调,即人与自然要遵循规律,协调发展。基于这一理念,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得福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报告和讲话中指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人和自然,要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显然,号召全民要敬畏自然。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初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意为人初产生时得之于天,而一旦有了人,天的道理就要由人来彰显。这样说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关键是人。甚至书法艺术,也需要从大自然中汲取活泼跳荡,生气勃勃的笔意、章法和神韵。正如汉代大书家蔡邕所说:“书肇于自然”。(《九势》),人要节制贪欲,理智清醒。对于人来说,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反思当下,许多社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战争问题,都是因为人类攫取的欲望过多过强所致。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还要得到自然的恩惠,是人的神圣使命。
  赏心悦目的优雅环境,激发出美国作家梭罗心灵中的美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他说:“带有瀑布的河流、草地、湖泊、山岳、悬崖或奇异的岩石、一片森林以及散落的原始树木,这些都是美妙的事物。它们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绝非金钱可以购到。如果一个城镇的居民明智的话,就会不惜高昂的代价来保护这些事物。”
  到外国旅游的朋友介绍说,许多国家的游客爱到尼泊尔采风观光,喜欢这个小国民风淳朴,村落稀疏,山清水秀,环境优雅,是哲人向往的“诗意地居息”的佳丽之地。可见,这个亚洲小国的人民是多么的敬畏自然!游客们也就愿意来贴近自然,沉浸自然。与此相反,不少国家的状况是:繁衍过度、消费过度、占有过度、建筑过度、砍伐过度……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食苦果是必然的。
  为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理想的居息环境,那就要虔诚的敬畏自然。
其他文献
一  校长室设在现王季玉塑像南的二层小楼,我让杨滨、姚文两位慈祥的长者,教育部的巡视员走在我的前面。杨斌显得高挑些,含着慈祥的笑容,姚文瘦小些,干练硬朗,都是六十上下的人了,都很精神。走在小楼狭窄的木楼梯上,杨斌微弯着腰,右手撑在右膝盖上,借力让腿直起来。杨滨说:“骨刺,腿疼。”我要扶她一把,她还是执意自己手撑着膝盖上楼。  就在二楼的小会议室里,我向两位部里来的巡视员汇报了学校语文教改的一些做法
期刊
黄河,雨季汹潮澎湃,大浪翻滚,出岸则摧枯拉朽,行如平地;旱季又变得温驯平和,宛如一泓静水默然看不出流淌。站在岸旁拔地而起的昭君坟顶上鸟瞰脚底,大河弯弓湍流,若从天上而来又到天边而去,而对面繁华的包头城区,高楼耸立,云雾缭绕如海市蜃楼,蜿蜒在雄伟的大青山脚下,一览尽收眼底……  我是在黄河南岸的昭君镇边长大的。父辈们说,我们家族是和黄河有缘的:祖籍山西河曲县,也是住在黄河拐弯处。清朝同治年间,口里遭
期刊
下棋是小镇人一大乐趣,故棋迷甚众。  平日村人各自为营,忙活在自家的田里,春种秋收,夏播冬藏,不敢怠慢,是难得休闲的。待到农闲或雨天,则三五成群野上一阵,找块合适的地方摆开棋摊,杀得难解难分。  棋摊是男人的世界,两军对垒,自有一番狂劲。赢者,眉飞色舞;输者,抓耳挠腮。便有好事者四处张扬,将战况送至各家留守大营的女将,也便有了女人喋喋不休的评论,棋迷中的能征善战者,也便在这喋喋不休的品评中排定座次
期刊
人这一辈子,谁都希望活得轻轻松松。其实,所谓轻松只是一种奢望,人就生活在无穷的麻烦中,人永远行走在艰难奔波的路上。  我的孩童时代,生活的艰难重负都由父母担着。但生活的艰难困苦与社会压力很早就让我备尝艰辛。1996年“文革”风潮来临,我家所在村子由于离旗政府近,受旗里动乱的影响,村子里有些不安分的人立即投身这场“革命”,他们参加了简称“东总”的东方红造反派。我家属于外来户,历来受村里大户的排挤欺凌
期刊
进入知天命之年的某日,我与朋友们坐在一起神聊,青春呀理想呀之类年轻时常常挂在嘴边的字眼早已淡出了话题。当然,更多的是对日子发些感叹,对生活开些玩笑,对生命作些检讨。偶尔,也扯些生之如何,死之如何的闲谈。有一位朋友说,人最好不要思考,人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  呵呵一笑之后,想想,觉得人生真是无奈,英雄也罢,俗人也罢。然而,造物主造了人,人便不能不思考,有奈也罢,无奈也罢。特别是像人是什么,吃饭是为
期刊
初春,一场飞飞扬扬的大雪,一夜间把世界改变了模样。  天是灰白色的,大地白雪茫茫,天地间连成一片。美丽乡村沉浸在皑皑白雪的雪景之中。围墙是白的,房顶是白的,院里大大小小的车辆和农具堆满了积雪,甚至被雪覆盖。枯黄的杂草,树上的枝杈,都裹满了银白色的雪挂,彎曲的乡村道路被雪埋没,村与村、户与户之间,仿佛是云中的宫殿,缭绕漂泊在灰白色的空气里。偶尔,雾霭的上空飞来几只饥饿觅食的小鸟,“啾啾”地叫着…… 
期刊
前面就是光秃秃的夜,层层翻滚的乌云射出零星的细雨后隐遁了。  这儿的老板是个秃子,在招待所门前点起了一个巨大的火堆,叮嘱一个昏昏欲睡的胖子给看护好,好像担心谁会偷了这堆火似的。我将行李卸下,闻着满屋子的廉价肥皂味儿,借了亮度不够的灯光,翻拣出旧书店淘来的一本书《萨拉齐县志》,决定在此过夜。  我是在做近代萨拉齐垦务研究时返回这里的,萨拉齐县是我的老家,我无意间在《萨拉齐县志》上发现了阿色楞这个人,
期刊
1  叫做昭君的故乡,不过几十里远,我也很少回去。每次回去,总有绵细隐秘的疼痛流淌。  那堵曾横亘在老屋旁边的土墙,密密麻麻的缝隙里,塞满了我的私语与指印。如今,它已为硬邦邦的红砖墙所取代,像我记忆中故乡的一切风物,只有在梦境里,才会偶然重现。  “你的胞衣还埋在那个院子里。”我幼年离开村子时,还是小青年的邻居大哥,如今已满脸岁月斑驳,明晃晃的阳光照在他的鬓角上,白花花的刺目,根本无法与我记忆中的
期刊
我感恩鄂尔多斯,感谢达拉特,是因为这片热土和这里的人们给了我许多值得珍惜的荣誉和财富。  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人,出生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石拉塔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古人云:寒门生贵子,贫居出贤人。其实寒门不一定生出贵子,多数是“穷子”,贫居也不一定能出了贤人,大多是“苦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有志气,能吃苦倒是真的。我永远也不能忘记,从小学到中专念书十四年,学校从来没有收过我一分钱的学费
期刊
看着明镜的窗外飘洒着细雨,心中难免伤感,也许这是一份小小的情怀,一份小小的忧愁吧,因为感时伤怀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宣泄。  我天生喜欢雨天,喜欢雨天唯美的忧伤,也喜欢雨天的那份清凉与落寞,雨会带着淡淡的忧郁,也会带着淡淡的宁静,总之就是喜欢。  静静的时候总是喜欢一个人俯视街上的车水马龙,看着人们从眼前闪过,就像我们无声无息逝去的青春岁月。多年前的我们都在追求学业的道路上拼搏,今天的我们都在奋斗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