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2011年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G2012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摘要】
后续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语课程的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设置是学生发展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及英语教师必需人士打破惯常思维,树立新的英语教学观,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的目标,为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
【关键词】
高职英语;需求;后续课程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育事业肩负的历史使命愈发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快速的发展,面对新的教育发展趋向,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大胆改革,积极创新,开拓21世纪全新的现代教育模式,为培养更多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研究出更有效的现代化公共英语教学课程体系。
1 高职公共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课程论的理论,制定与修订课程目标有三个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求(钟启泉等2008)。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是语言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它“至少有4大重要作用: 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 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3)为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束定芳2004: 19) 。
按照上述理论分析,21世纪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目标制定与修改的三个依据: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及英语学科发展需求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1.1 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普遍实施,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大力开展,使得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大城市,学生日常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多,这也为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父母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很多学生在3-4岁即开始接触英语,参加某种形式的英语学习,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巨大差异,教师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英语教学质量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明显,新生外语水平呈两极分化之势,学生需求的差异性比以前增大。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一点体现的尤为突出。以笔者所在的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2012级入学的学生中高考生与三校生(即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共存。城市生源占半数以上,近60%。外县生源占40%左右。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显著。此外,由于不同专业对英语的需求不同,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了其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1.2 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在为自己的发展寻找新技术、新突破。不断有大量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这就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英语能力已经成为人才选拔的基本技能。根据大量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凡是具有专业性强加上英语特长的技能型、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英语显示出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才市场上岗位的要求对英语能力也越来越广泛。2010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人才短板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文章指出,在全国范围内,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仅有2000个左右,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更是稀缺。
1.3 英语学科发展需求的变化
英语作文一种语言,其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进行人际间的交流。信息的沟通、思想的表达是语言传递的主要任务。而在我们的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孤立的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拼写单词,完美地运用语法,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近些年来,虽然对口语的重视有所加强,但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还是教师对词汇、语法的教授,对文章的分析。学生真正运用英语,使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机会很少。师生的精力没用在刀刃上,致使学习效率低下。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兼备技术、管理、生产、服务等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英语课堂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所学英语的内容要以实用性为主,在掌握英语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做到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应用能力,保证英语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协调发展。
2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内涵建设的迫切性越来越突出。制约职业教育高质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现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估方式与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要求不相适应。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是现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定位出现偏差, 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及过程不能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高职特色, 因而也就无法培养出适合经济建设发展和用人单位满意的应用型人才。
2.1 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与人才市场需求不一致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定位为公共基础课,英语的开设只是课程设置的需要,是考证考级的需要,是高职院校通过教学水平评估的需要,对英语在实践中的运用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重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课程主要以综合英语为主,教学涵盖了听力、口语、阅读、语法及应用写作等内容,大致需要192学时。第二阶段是提高阶段,为英语应用的基本技能、行业实训等,大致需要32学时。在第一阶段知识体系较为完整,而能力体系上明显不足。单纯的听、说、读、写能力根本满足不了未来行业的需要。在该阶段,由于英语应用能力等级(即A/B 级)考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需要,在教学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建设以及教师的配置等等方面,学校都很重视。而提高阶段的英语教学,由于专业的不同,课程内容的建设也不相同,因此会形成课程建设的权威性和规范性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中,形成了一个“真空地带”。以通过英语应用能力等级(即A/B 级)考试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过级,拿毕业文凭。教师为了追求过级率,课堂教学只关注单纯的语言知识的输入,而忽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单一造成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尽人意,也就不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对英语能力的需求。 2.2 课程设置少,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在学生入学后,按行政班组织教学,统一的课时,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模式,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在学校规定的课程之外,基本没有后续课程的开设,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对于英语基础较好,对英语有更多需求的学生来说,在参加完3个学期的公共英语课程学习之后,后续课程的缺失及后续学习的指导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他们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3 师资力量缺乏,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规模扩张导致英语教师人员缺乏,公共英语课通常实行大班授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难有机会进行实际语言操练,只能以听老师讲授知识为主,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教师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在通过AB级考试后的第三学期,应为学生英语提高阶段,但在大班授课条件制约下,老师只能采取与基础阶段相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还是没有机会进行实际的交流,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2.4 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制约后续课程的开设
英语教师在校学习时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中多偏重于语言文学方面,普遍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导致英语教师,知识结构普遍较窄,缺少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而在实际工作中,公共英语教师要服务于全院各专业的学生。单一的语言、文学知识构架,使得他们在开设符合专业需求的英语课程时压力较大,有畏难情绪。
3 高职公共英语后续课程相关的思考
如前所述,需求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及学科发展的需求都是我们在开设后续课程时的根据。因此,后续课程的开设必须考虑到如下几点:
3.1 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开设后续课程
新生入学之初,外语水平呈两极分化之势,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增大。笔者认为文秋芳提出的解决对策“英语课程必修,技能目标可选,课程类型让挑;各学所需,各尽所能。”值得职业院校在设置公共英语课程时参考。在讲英语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同时,减少必修课的学时,根据学生对英语五项技能“听、说、读、写、译”的不同需求,开设专门技能的后续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将来的职业,选择不同的技能组合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集中时间和精力,从“菜单式”的课程中挑选自己想学、善学、且一定能学好的课程。而不再要求五项技能全面发展。
3.2 根据社会的需求开设后续课程
2013年7月2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四项改革”,对职业教育独特的办学规律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有所突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抓好“四项改革”,其中第一项即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作为学生职业能力构成必不可少的公共英语课程,一定要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与专业紧密结合,了解不同专业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在开设基础课程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后续课程。社会各行各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需求是多元的,同时要求5种英语技能均衡发展的行业或岗位并不多见。如笔者所教授的我院知识产权流程管理专业英语课时,因企业明确要求学生只具备阅读和翻译能力,对其他3种能力并不要求。语法知识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掌握的内容。这样我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专门训练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学生感觉学习起来目的明确,而且压力较小,学习兴趣较高。毕业后部分学生即能到企业上岗,而无需企业在进行专门的培训。
3.3 根据学科建设的需求开设后续课程
文秋芳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用英语交际的对象可能是来自英美国家的人士,但更多的是与非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 英语已成为国际间操说不同母语人士之间的交流工具。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追求语音、词汇、语法的准确性,语用的恰当性的观念,注重非英语本族语者交流情景中交际的有效性,即构建英语国际语的框架。在该框架下的英语课程应涵盖语言、文化和语用三个子系统。该框架的提出为高校英语课程的设置指出了新的方向,对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英语课程涵盖的三个子系统在规定的200对学时内是无法完成的,这就要求在规定课程之外,英语教学要有延伸。如何延伸?后续课程开设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4 加强对师资的培训
除上述提到的需求理论以外,后续课程的开设还应注意加强对师资的培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贯彻课程管理体系、执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的主体。高职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培养目标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院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在提高他们英语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其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完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续课程建设中存在瓶颈问题。
3.5 加强后续课程体系管理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均没有认识到公共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将后续课程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在教学管理上没有统一规划,统一要求,这种状况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建设,也影响了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最终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后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从长远的角度,对后续课程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要求。
4 结语
总之,后续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语课程的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正常开展,需要各级主管部分、教师等相关人士打破惯常思维,树立新的英语教学观,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的目标,为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九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应重视的三个问题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
[3]文秋芳. 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 [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2,(2)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 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霍玉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的思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7)
[6]田晓艳.浅析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思路 [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3,(1)
【文章摘要】
后续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语课程的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设置是学生发展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及英语教师必需人士打破惯常思维,树立新的英语教学观,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的目标,为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
【关键词】
高职英语;需求;后续课程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育事业肩负的历史使命愈发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快速的发展,面对新的教育发展趋向,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大胆改革,积极创新,开拓21世纪全新的现代教育模式,为培养更多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研究出更有效的现代化公共英语教学课程体系。
1 高职公共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课程论的理论,制定与修订课程目标有三个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求(钟启泉等2008)。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是语言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它“至少有4大重要作用: 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 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3)为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束定芳2004: 19) 。
按照上述理论分析,21世纪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目标制定与修改的三个依据: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及英语学科发展需求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1.1 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普遍实施,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大力开展,使得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大城市,学生日常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多,这也为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父母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很多学生在3-4岁即开始接触英语,参加某种形式的英语学习,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巨大差异,教师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英语教学质量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明显,新生外语水平呈两极分化之势,学生需求的差异性比以前增大。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一点体现的尤为突出。以笔者所在的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2012级入学的学生中高考生与三校生(即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共存。城市生源占半数以上,近60%。外县生源占40%左右。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显著。此外,由于不同专业对英语的需求不同,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了其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1.2 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在为自己的发展寻找新技术、新突破。不断有大量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这就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英语能力已经成为人才选拔的基本技能。根据大量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凡是具有专业性强加上英语特长的技能型、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英语显示出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才市场上岗位的要求对英语能力也越来越广泛。2010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人才短板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文章指出,在全国范围内,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仅有2000个左右,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更是稀缺。
1.3 英语学科发展需求的变化
英语作文一种语言,其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进行人际间的交流。信息的沟通、思想的表达是语言传递的主要任务。而在我们的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孤立的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拼写单词,完美地运用语法,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近些年来,虽然对口语的重视有所加强,但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还是教师对词汇、语法的教授,对文章的分析。学生真正运用英语,使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机会很少。师生的精力没用在刀刃上,致使学习效率低下。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兼备技术、管理、生产、服务等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英语课堂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所学英语的内容要以实用性为主,在掌握英语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做到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应用能力,保证英语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协调发展。
2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内涵建设的迫切性越来越突出。制约职业教育高质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现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估方式与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要求不相适应。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是现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定位出现偏差, 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及过程不能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高职特色, 因而也就无法培养出适合经济建设发展和用人单位满意的应用型人才。
2.1 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与人才市场需求不一致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定位为公共基础课,英语的开设只是课程设置的需要,是考证考级的需要,是高职院校通过教学水平评估的需要,对英语在实践中的运用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重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课程主要以综合英语为主,教学涵盖了听力、口语、阅读、语法及应用写作等内容,大致需要192学时。第二阶段是提高阶段,为英语应用的基本技能、行业实训等,大致需要32学时。在第一阶段知识体系较为完整,而能力体系上明显不足。单纯的听、说、读、写能力根本满足不了未来行业的需要。在该阶段,由于英语应用能力等级(即A/B 级)考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需要,在教学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建设以及教师的配置等等方面,学校都很重视。而提高阶段的英语教学,由于专业的不同,课程内容的建设也不相同,因此会形成课程建设的权威性和规范性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中,形成了一个“真空地带”。以通过英语应用能力等级(即A/B 级)考试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过级,拿毕业文凭。教师为了追求过级率,课堂教学只关注单纯的语言知识的输入,而忽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单一造成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尽人意,也就不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对英语能力的需求。 2.2 课程设置少,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在学生入学后,按行政班组织教学,统一的课时,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模式,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在学校规定的课程之外,基本没有后续课程的开设,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对于英语基础较好,对英语有更多需求的学生来说,在参加完3个学期的公共英语课程学习之后,后续课程的缺失及后续学习的指导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他们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3 师资力量缺乏,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规模扩张导致英语教师人员缺乏,公共英语课通常实行大班授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难有机会进行实际语言操练,只能以听老师讲授知识为主,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教师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在通过AB级考试后的第三学期,应为学生英语提高阶段,但在大班授课条件制约下,老师只能采取与基础阶段相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还是没有机会进行实际的交流,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2.4 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制约后续课程的开设
英语教师在校学习时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中多偏重于语言文学方面,普遍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导致英语教师,知识结构普遍较窄,缺少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而在实际工作中,公共英语教师要服务于全院各专业的学生。单一的语言、文学知识构架,使得他们在开设符合专业需求的英语课程时压力较大,有畏难情绪。
3 高职公共英语后续课程相关的思考
如前所述,需求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及学科发展的需求都是我们在开设后续课程时的根据。因此,后续课程的开设必须考虑到如下几点:
3.1 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开设后续课程
新生入学之初,外语水平呈两极分化之势,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增大。笔者认为文秋芳提出的解决对策“英语课程必修,技能目标可选,课程类型让挑;各学所需,各尽所能。”值得职业院校在设置公共英语课程时参考。在讲英语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同时,减少必修课的学时,根据学生对英语五项技能“听、说、读、写、译”的不同需求,开设专门技能的后续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将来的职业,选择不同的技能组合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集中时间和精力,从“菜单式”的课程中挑选自己想学、善学、且一定能学好的课程。而不再要求五项技能全面发展。
3.2 根据社会的需求开设后续课程
2013年7月2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四项改革”,对职业教育独特的办学规律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有所突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抓好“四项改革”,其中第一项即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作为学生职业能力构成必不可少的公共英语课程,一定要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与专业紧密结合,了解不同专业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在开设基础课程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后续课程。社会各行各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需求是多元的,同时要求5种英语技能均衡发展的行业或岗位并不多见。如笔者所教授的我院知识产权流程管理专业英语课时,因企业明确要求学生只具备阅读和翻译能力,对其他3种能力并不要求。语法知识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掌握的内容。这样我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专门训练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学生感觉学习起来目的明确,而且压力较小,学习兴趣较高。毕业后部分学生即能到企业上岗,而无需企业在进行专门的培训。
3.3 根据学科建设的需求开设后续课程
文秋芳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用英语交际的对象可能是来自英美国家的人士,但更多的是与非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 英语已成为国际间操说不同母语人士之间的交流工具。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追求语音、词汇、语法的准确性,语用的恰当性的观念,注重非英语本族语者交流情景中交际的有效性,即构建英语国际语的框架。在该框架下的英语课程应涵盖语言、文化和语用三个子系统。该框架的提出为高校英语课程的设置指出了新的方向,对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英语课程涵盖的三个子系统在规定的200对学时内是无法完成的,这就要求在规定课程之外,英语教学要有延伸。如何延伸?后续课程开设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4 加强对师资的培训
除上述提到的需求理论以外,后续课程的开设还应注意加强对师资的培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贯彻课程管理体系、执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的主体。高职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培养目标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院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在提高他们英语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其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完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续课程建设中存在瓶颈问题。
3.5 加强后续课程体系管理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均没有认识到公共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将后续课程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在教学管理上没有统一规划,统一要求,这种状况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建设,也影响了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最终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后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从长远的角度,对后续课程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要求。
4 结语
总之,后续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语课程的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正常开展,需要各级主管部分、教师等相关人士打破惯常思维,树立新的英语教学观,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的目标,为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九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应重视的三个问题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
[3]文秋芳. 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 [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2,(2)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 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霍玉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的思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7)
[6]田晓艳.浅析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思路 [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