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我国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作为课堂上的“讲师”,以讲代学,以问代学,以牵代学,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学生往往随着老师的问、讲团团转,大多被动应付,机械性地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要想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完成由“主讲”到“主导”这一角色的转变。以下的方法,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导“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因此,激发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
1、课前激疑。上课开始,通过教师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如背景介绍式、故事引路式、悬念式、趣味实验式等等行之有效的课前激趣方法,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同时加以改造。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一课时,电脑创设“购物”的情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这样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
2、课中持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
3、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二、导“思”,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导思,即凭借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对于所学内容,学生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掌握;掌握了,才能创新。实践使我感到: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是学生自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受到思想教育的桥梁。
1.培养学生发现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善于发现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应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究和主动发现,从而产生新的领悟,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怀疑和探索。鼓励学生对已知的事物发生怀疑而再思考,对求知的事物进行探索而有新的发现。
2.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要求对旧知科学扬弃,发现新知,从而形成新观念、新理想、新行为,它要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导“法”,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超前教给学习方法,早学习之前先教学法。使学生掌握方法、步骤,更自觉主动地进行。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的,如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是我们教学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1、协调教法与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矛盾统一体。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研究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做到“目中有人”,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方法,使教法与学法协调同步,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2、加强指导与训练。教师可根据数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同时教师注意学习方法的训练,促使学生动脑,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动口,提高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动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动眼,提高观察能力。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不是出示实物圆柱让学生观察圆柱的特点,而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做圆柱。在做圆柱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选择材料,动手制作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同时还发现当长方形的长或宽和底面圆的周长相等时,才能做这个圆柱的侧面。这样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再创造”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自学为基础,思维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这几个基本观点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索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因此,激发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
1、课前激疑。上课开始,通过教师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如背景介绍式、故事引路式、悬念式、趣味实验式等等行之有效的课前激趣方法,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同时加以改造。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一课时,电脑创设“购物”的情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这样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
2、课中持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
3、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二、导“思”,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导思,即凭借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对于所学内容,学生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掌握;掌握了,才能创新。实践使我感到: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是学生自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受到思想教育的桥梁。
1.培养学生发现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善于发现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应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究和主动发现,从而产生新的领悟,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怀疑和探索。鼓励学生对已知的事物发生怀疑而再思考,对求知的事物进行探索而有新的发现。
2.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要求对旧知科学扬弃,发现新知,从而形成新观念、新理想、新行为,它要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导“法”,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超前教给学习方法,早学习之前先教学法。使学生掌握方法、步骤,更自觉主动地进行。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的,如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是我们教学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1、协调教法与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矛盾统一体。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研究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做到“目中有人”,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方法,使教法与学法协调同步,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2、加强指导与训练。教师可根据数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同时教师注意学习方法的训练,促使学生动脑,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动口,提高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动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动眼,提高观察能力。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不是出示实物圆柱让学生观察圆柱的特点,而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做圆柱。在做圆柱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选择材料,动手制作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同时还发现当长方形的长或宽和底面圆的周长相等时,才能做这个圆柱的侧面。这样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再创造”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自学为基础,思维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这几个基本观点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索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