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有助于学生认识古代社会,并对现代汉语的学习产生有益帮助。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洗礼。但很多学生都对文言文谈虎色变,对学习文言文有抵触情绪。造成这种情况,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文言文教学不够生动,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兴趣。那么,通过什么教学方式,能改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呢?
一、知人论世,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每一篇文言文都体现了作者的个性、作者的独特经历和文学风格,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而作者的这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都是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做到“知人论世”,让读者将自己放到作者当时的境况当中,去认真体会作者那时的心情,才能和其产生心灵交流,迸发情感,从而爱读、好读。
如学习《游褒禅山记》,了解了王安石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新党领袖,志在改革图强的有为青年,这篇文章是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回家路上游褒蝉山后时隔三个月写的追忆文章。在辞职的境况下他还一心关心的是“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认为做学问的人要“深思而慎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明了做事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要“尽吾志”的观点。从王安石的辞职背景中我们能看到王安石面对困境的可贵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当我们学习《赤壁赋》时,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是苏轼是在死里逃生被贬谪的背景下写的,我们会被文章表面的情景所迷惑,会与作者与文章产生隔膜,那将事倍功半;只有在了解了作者的经历,了解了写作此文的背景后,我们才能真正深入作者的内心,我们才能读出豁达背后的凄清、忧伤。
“知人”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作者生平的了解,“论世”也不能单单地只翻阅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而是要让两者相辅相成,要使二者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既要熟悉作者人生履历、行为处事和思想观念,又要了解社会环境、政治现状对作者产生的影响。所以在文言课文教学时,应注意把“知人”和“论世”结合起来,共同为课文阅读服务。
二、反复诵读,使学生以语感带情感
反复朗读,是一种很有效的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方法。大声诵读是语文特有的教学方式,如果没有朗读声,语文课堂就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堂。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朗读能够提升学生语感,激发学生情感,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如《滕王阁序》我们可分小组PK朗读,读出《滕王阁序》的浩荡气势,如果还能从这浩荡气势中读出王勃“无路请缨”的哀愁,那么《滕王阁序》的内容与主旨也就基本掌握了。《陈情表》一文,真情流露,委婉畅达,感人肺腑,使学生反复诵读可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学生在悠悠家国情,朗朗读书声中提升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反复诵读能够使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古文语言的美,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也会将自己的生活体会和情感体验融入当中,这也是新课标精神的要求。
三、张扬个性,鼓励学生发出新观点
语文学科要体现其包容精神,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应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发挥想象,能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
如《鸿门宴》一文中,许多学生认为项伯这个人不懂大义与小义的区别,为报张良当年救命之恩,将项羽要杀刘邦的事情告诉对方,而且在项庄舞剑要杀刘邦的时候,项伯一直用身子挡住刘邦,致使项庄不能得逞,最后使刘邦安然返回,葬送了大好江山。最后范增愤而发出“竖子不足与谋”的骂声。然而有很多同学则认为项伯重情重义,为天下人表率,项羽最后的失败并不能归咎于鸿门宴上没有杀死刘邦,而是战略上的失误。再如《荆轲刺秦王》中的燕太子丹,文中认为其敢和暴秦抗争,而有些同学则认为派刺客刺杀秦王并不是好的方法,还不如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秦。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对事物的观察、对文章的理解、对事件的描述、对情景的反映应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突出学生特有的个性与特点,尊重学生的差异化理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诠释自己情感、创造个人价值的过程。观点不同才有可能激发出新的结论,是对个性的推崇。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一、知人论世,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每一篇文言文都体现了作者的个性、作者的独特经历和文学风格,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而作者的这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都是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做到“知人论世”,让读者将自己放到作者当时的境况当中,去认真体会作者那时的心情,才能和其产生心灵交流,迸发情感,从而爱读、好读。
如学习《游褒禅山记》,了解了王安石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新党领袖,志在改革图强的有为青年,这篇文章是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回家路上游褒蝉山后时隔三个月写的追忆文章。在辞职的境况下他还一心关心的是“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认为做学问的人要“深思而慎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明了做事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要“尽吾志”的观点。从王安石的辞职背景中我们能看到王安石面对困境的可贵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当我们学习《赤壁赋》时,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是苏轼是在死里逃生被贬谪的背景下写的,我们会被文章表面的情景所迷惑,会与作者与文章产生隔膜,那将事倍功半;只有在了解了作者的经历,了解了写作此文的背景后,我们才能真正深入作者的内心,我们才能读出豁达背后的凄清、忧伤。
“知人”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作者生平的了解,“论世”也不能单单地只翻阅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而是要让两者相辅相成,要使二者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既要熟悉作者人生履历、行为处事和思想观念,又要了解社会环境、政治现状对作者产生的影响。所以在文言课文教学时,应注意把“知人”和“论世”结合起来,共同为课文阅读服务。
二、反复诵读,使学生以语感带情感
反复朗读,是一种很有效的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方法。大声诵读是语文特有的教学方式,如果没有朗读声,语文课堂就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堂。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朗读能够提升学生语感,激发学生情感,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如《滕王阁序》我们可分小组PK朗读,读出《滕王阁序》的浩荡气势,如果还能从这浩荡气势中读出王勃“无路请缨”的哀愁,那么《滕王阁序》的内容与主旨也就基本掌握了。《陈情表》一文,真情流露,委婉畅达,感人肺腑,使学生反复诵读可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学生在悠悠家国情,朗朗读书声中提升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反复诵读能够使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古文语言的美,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也会将自己的生活体会和情感体验融入当中,这也是新课标精神的要求。
三、张扬个性,鼓励学生发出新观点
语文学科要体现其包容精神,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应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发挥想象,能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
如《鸿门宴》一文中,许多学生认为项伯这个人不懂大义与小义的区别,为报张良当年救命之恩,将项羽要杀刘邦的事情告诉对方,而且在项庄舞剑要杀刘邦的时候,项伯一直用身子挡住刘邦,致使项庄不能得逞,最后使刘邦安然返回,葬送了大好江山。最后范增愤而发出“竖子不足与谋”的骂声。然而有很多同学则认为项伯重情重义,为天下人表率,项羽最后的失败并不能归咎于鸿门宴上没有杀死刘邦,而是战略上的失误。再如《荆轲刺秦王》中的燕太子丹,文中认为其敢和暴秦抗争,而有些同学则认为派刺客刺杀秦王并不是好的方法,还不如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秦。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对事物的观察、对文章的理解、对事件的描述、对情景的反映应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突出学生特有的个性与特点,尊重学生的差异化理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诠释自己情感、创造个人价值的过程。观点不同才有可能激发出新的结论,是对个性的推崇。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