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探究而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_fire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真正创设持久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情景?
  在进行构建“快乐合作、自主探究”型课堂的研究中,我体会到要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第一环节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或合理猜测等方式导入;第二个环节则是目标定位,自主学习,在课堂指南的导学问题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我认识,完成知识的初步构建;第三个环节是小组交流,质疑问难,就是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带着收获和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落实基础知识,借助组内同伴的帮助初步解决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准备提交全班交流;第四个环节是小组展示,全班交流:一是展示重点内容,二是将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由别的小组进行讲解,通过组与组的合作来达成目标。这往往是难点、易混易错之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讲解,激发学生质疑,将问题呈现充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困惑。如达成目标则进入第五个环节,如不能达成目标,教师或精讲点拨,或借用多媒体进行重点突破,促使目标达成。
  片段:猜测、操作、验证、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认识“内角”“内角和”,合理猜测
  师:看到课题,大胆说出你有什么疑问。
  生1: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师:猜得好。(师画三角形)这三个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便于区分,通常把它们编上序号,分别叫做角1、角2、角3。(标出∠1、∠2、∠3)∠1、∠2、∠3的度数和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那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谁来猜测一下?
  生1:我觉得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80度。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
  生1:我是根据直角三角板来猜测的。
  师:你是根据三角板三个内角的度数来猜测的。老师这里有一副三角板,上来说给同学听听。(师将纸质三角板贴在黑板上)
  学生上去指出三角板每个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出内角和是180度。
  (板书:90° 60° 30°=180°, 90° 45° 45°=180°)
  师:你真了不起!能根据以前的知识提出猜测。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没有其他想法)
  师:直角三角板的内角和是180度,是不是就可以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生(齐):不能。
  师:谁来说说你的看法?
  生1: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不是180度。
  生2: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都是180度。
  师: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贴字条:验证)
  2.操作验证,得出结论
  师:有什么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呢?静静地想一想。
  学生独立思考后,纷纷举手。
  师:很多同学已经有想法了,好,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请同学们看小组活动要求。谁能够用响亮的声音给大家读一下。
  屏幕出示要求,请一名学生读。
  小组合作要求:
  (1)利用学具袋中提供的材料,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并填好记录单。
  (2)通过验证,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小组集体总结验证过程,并选两名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学生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看到大家已经有结论了,现在我们就来召开研究成果发布会好吗?一名同学当主要发言人,另一名同学准备补充,下面的同学当小记者,随时准备提问。看哪个发言人表现最棒,哪个小记者最会提问题。谁先来?
  (1)(师生活动过程,略)
  (2)撕拼。
  师:他们小组选择了测量的方法(板书:测量)进行验证。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们小组是把三角形的两个角撕下来,与另一个角拼在一起,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我们组的结论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真不错,利用了平角的知识!问问小记者有问题吗?
  生没有提出问题。
  师:小记者没有问题,我这个大记者有一个问题,你们怎么知道3个角拼成的就是平角呢?
  生:我们用直尺验证过了。(学生用直尺验证)
  师:聪明,可以用直尺来验证,两条射线呈一条直线。这两位同学的汇报非常完整有序,请回。
  他们小组把三角形的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它撕拼可以吗?(板书:撕拼)
  (3)折拼。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组用的是折一折拼在一起的方法,我们把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在一起,发现正好是一个平角,所以内角和是180度。
  师:这种方法很独特!折一折也能拼成一个平角!这种方法可以起个什么名字?
  生:折拼。
  师:这个名字好,就叫折拼吧。(板书:折拼)为了让各位记者看得更清楚,我们来看看电脑的演示。(课件演示折拼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没有出现其他方法。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有特点。
  师:刚才我们用了测量、撕拼、折拼等方法,分别对这三种类型的三角形进行了验证,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贴字条:结论)大家一起说,老师写。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板书结论)
  师:但我们用测量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是182度,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测量的时候可能没有把边对好。
  师:对,在测量时因为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法的原因,会有一定的误差,实际上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我们再来看这两种方法(指撕拼和折拼),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把三个角拼在一起。
  生2:都拼成了平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转化成了平角(板书:转化)。运用转化的方法,我们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以上大家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我充分领略了咱们同学们的风采。我宣布,发布会圆满成功,掌声鼓励!
  学生高兴地鼓掌。
其他文献
概括力是指以概括为主要形式,对文本归纳、提炼并通过语言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在2011版课标中对概括力的训练目标体现出明确的序列化:从第一学段的“初步体验”到第二学段的“初步把握,初步感受”,再到第三学段的“初步领悟”等表述,呈现出逻辑递进的训练思路。然而,纵观当下的阅读教学,概括能力训练还是较少,即便有教师尝试,也常常费尽唇舌,学生也不得要领,使概括力的训练被不断边缘化,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化
在湿地如画、湖泊似镜的龙城之东,在毗邻紫荆公园,相依烟雨横塘之处,孕育着一所生机勃勃的小学——常州市青龙实验小学。她始建于1941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办小学。学校占地25853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一流。近三年来,学校以科技为本,把科学精神融入到教育科研中,推进科技教育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凸显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作为江苏省第一批科技特色学校,科技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实
2006年2月23日,意大利都灵的帕拉维拉体育馆,冬季奥运会最赏心悦目的赛事,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比赛正在进行。  那一天,冷门迭出,夺冠热门美国著名选手科恩和俄罗斯名将斯鲁茨卡娅表现极度失常——科恩在比赛中连续两次摔倒,斯鲁茨卡娅居然跌倒在地。倒是赛前不被看好的日本选手村主章枝,表现极为抢眼,她在决赛中舞姿翩翩,宛如仙子下凡;亦真亦幻,又似蟾宫魅影。全套动作一气呵成,近乎完美。一时间,场内掌声四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努力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孙双金老师情智语文所追求的语言发展和情感熏陶的同构共生,和谐的语文课堂是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课堂里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和谐的语文课堂是薛法根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中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激情共舞。课程专家叶澜教授的诠释是:“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
一、批注式“随堂化”教学的选择  课改让我们教师思想解放,学生个性张扬,重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学生放在首位。常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课文哪部分?为什么?说说理由。你读到了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把它画下来,好好读一读,说说理由。尤其在上情感性课文的时候,把孩子上得动情地流泪。流完泪后,学生得到了什么呢?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们心中没有底。过于自由泛化的课堂让语
品德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走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  一
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载体,更是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平台。在具体的实践指导过程中,精心设计活动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可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际指导过程中,有时一次单独的实践活动设计传递的信息不够充分,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热情,此刻有深度的二次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二次设计,激发创意设计  六一儿童节
《锐角和钝角》是在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是借班上课,上课时和学生是第一次见面,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要使自己的课吸引学生,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活动携手同行,使学生在充满阳光和欢乐的氛围中成长。下面我结合《锐角和钝角》一课,谈谈自己怎样挖掘课堂中积极的情感因素。  过程描述  一、激发兴趣,调节情感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是调动学生主动、认真学习的根本
当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注重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知识点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强烈的主观学习愿望。教师应在课堂上精讲,提高有效性,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中,应从提问、思考、操作和师生关系四方面构建实效课堂,突显生本理念;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收获课堂中的学习成果,感受课堂的快乐。  一、“提问”空间——叩启智慧之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我的思考】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该怎样引领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建模的学习呢?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就如何把握应用本质,实施有效建模的一些思考。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倍的认识”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情境操作 交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