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w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现代电子信息及现代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开办五年制高职融合通信专业。本文结合高职专业特点,就培养目标、能力和素质结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能力培养途径等方面的探索实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融合通信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探索实践
  2012年5月,我校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现代电子信息及现代通信行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本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开办了五年制高职融合通信专业。该专业的开发建设为培养具备现代通信工程与网络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技能型人才搭建了平台,为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的支撑。现结合我校具体实践,谈谈根据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导向,构建融合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些思路。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五年制高职融合通信专业与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及通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定位方面是有区别的,主要侧重于培养在计算机网和通信网领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必备的通信网络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及增值服务软件开发售前、售后服务,具有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和产业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型人才。
  二、分析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围绕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融合通信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爆发性需求,在学校总体专业建设规划的前提下,我校电子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骨干教师先后多次到园区3G通信类企业、园区融合通信联盟、科教创新区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调研,并组织专家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岗位技能要求、素质要求等进行论证,进一步明确了融合通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思路。现将社会对融合通信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归纳如下:
  (一)知识结构
  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网络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电路与信号分析、交换和处理的理论,以及各种通信网、通信设备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以及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相关知识,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
  (二)能力结构
  具有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安装和维护能力。具有独立调试、配置、管理路由器、交换机的能力。通过对单一通信技术及产品融合,构建新的网络、融合传统通信的硬件操作体系,并能延伸到软件、增值业务、数字内容等相关领域的技能,并具有融合通信系统技术安排和现场组织能力,和具有通信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的技能。
  三、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一)融合通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根据融合通信专业培养目标、岗位任务及能力要求分析,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确立融合通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二)融合通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在实践课程体系方面,按照能力结构要求设立实践环节。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设置方式与计算机专业和通信专业相比做了较大改革。在学生五年的学习中,共开设了12门实训课程。实训课程分层次开设,底层课程为顶层课程服务。融合通信专业主要注重对学生融合通信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环节围绕网络组建、通信技术、软件调试、数据库的建设等展开。其中课程设计、大型设计主要围绕单机远程部署、多机集团组网等典型融合通信系统进行,它是我校与园区融合产业联盟所属企业共同开发的接近企业真实环境的工程项目。该项目可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与设计综合能力。
  四、提升专业能力建设水平的途径
  结合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还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校企深度合作
  积极开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促进专业教学实践与企业岗位深度对接。
  以产学研为抓手,通过广大教师参与融合通信类工业产品的技术改造与革新,全面了解产业行业发展的趋势,提高教师对专业建设方向的把控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结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新发展元素要求,积极探索融合计算机和通信两种类型实训基地功能的途径和方法。以服务于融合通信专业发展为目标,合理定位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建设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多功能融合的实训基地。
  (二)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考核。比如文化基础课程,主要采用以证代考、教考分离或过程性评价为主。核心专业课程如物联网技术等,则采用理论与项目考核相结合,并同时加入合作企业的第三方评价,建立一套与弹性学制相配套的学分制评价考核体系。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教学团队,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旨在通过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加速专业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刘俊,2011)。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学团队”并不是个新名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把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作为提高
一、云计算的应用可以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教育资源的配给不平等。可以围绕经济贫困地区孩子的受教育需求,建立一个“云计算”平台。把全国职业教育方面的优质教师及教学资源信息化,集中存放在平台的数据中心这个“云”端。它是一个开放的、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孩子可以通过一台用户端设备连接上“云”,并从云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获取各种教育服务。各种资源都是免费且优质的。  二、整合学校教学资源
【摘 要】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理论教学能力,又要有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双能型”教师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建立真正的“教学和实践一体化”师资队伍的重要工作。因此开辟一条较为可行的“双能型”教师培养途径,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双能型”教师;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6-006
【摘要】项目课程是职业教育的课程类型,其学习情境中的项目来源于工作情境中的项目。根据日常工作及教学实践,以“注塑模具设计”课程为例探索工作情境项目向学习情境项目的转化。  【关键词】项目课程;工作情境;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61-03  【作者简介】1.单艳芬,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
【摘 要】应用文写作技能是中职学生“出世之必备,应事之必需”,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很理想,尤其存在师生生命不在场的弊端。在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点着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强调文道并重、创设情景体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从而构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生命课堂”。  【关键词】中职语文应用文教学陶行知教育理论生命课堂  应用文作为管理国家、
在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时,许多教师总少不了这样的评价:“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外个个活泼开朗,怎么一到课堂上就死气沉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教师的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生硬乏力,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很好”“好的”“你说错了”等词语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多在课堂评价语言上下功夫。  一、评价语言要有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枯燥平淡,会导致学
当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学校依靠传统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办学模式转变势所必然。近几年来,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力求通过校企一体办学蹚出转型之路。  一、校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学校是根据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其培养人才的目标、过程、效果必须要得到企业行业的论证与认可。一是校企达成新设专业适应新兴产业、长线专业对接支柱产业、品牌专业引领相关产业的职教共识。
【关键词】职校治理;“三责并立、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9-0012-03  南京商业学校目前一校七址,在校生6500人,比2011年净增5000人。快速发展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学校以五大主干专业群为主体成立五大系部:财经系、旅游管理系、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汽车服务系;以剑桥考试中心、LC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的目标是人才质量的提升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  自2006年
主题论文  编者按: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已成为中职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江苏省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结合自身专业建设和教学实际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开设相关系列综合实训课程并与企业实际运营相衔接,解决了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中诸多的现实问题。这种模式建构过程经费投入小、操作性强,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本期刊发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三位老师的文章,从各自所在的专业出发,阐述校企合作和实训课程开展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