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古时期活跃的割裂造词法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er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古时期是汉语双音词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很多新词,对于这些词语的构词理据,我们现在很难理解。本文探讨中古时期常用而现在不常用或者不用的一些修辞造词法,如割裂、割裂造词法,这对于我们阅读古籍、整理古籍、辞典编纂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词汇 修辞造词 割裂
  一、“割裂”的含义及其应用
  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割裂”又被称为歇后语、藏头语、藏词等,主要是指对儒家经典中的成语进行割裂,截取其中一部分作为词语,来表示剩余部分内容的意义。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对其进行过全面的介绍,此不赘述。“割裂”这种特殊的修辞方式,从东汉开始出现而盛行于六朝。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人姓名割裂》:“汉魏以降,文尚骈俪,诗严声病,所引用古人姓名,任意割省,当时不以为非。”六朝骈文讲求形式,文学之士求奇求俪,在语言技巧上下功夫,“割裂”造词伴随着这种文风盛行起来,以“割裂”方式构造的词语已远远超出“任意割省姓名”这一狭小范围,几乎涉及词语的各个方面。
  二、从语义表达看“割裂”的分类
  (一)节录词语,暗喻其他。例如:
  (1)畔回冗其若兹兮,北叟颇识其倚伏。(《汉书·叙传·幽通赋》)
  (2)愿言之怀,良不可任。(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例(1)中,“倚伏”为“祸福”之代辞。语出《老子·五十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伏。”例(2)中,“愿言”代称“思子”。语出《诗经·邶风·二子乘舟》:“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节录部分代表整体,相当于缩略语。例如:
  (3)秦听浸润,以诛良将。(《汉书·王尊传》)
  (4)四海望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刘琨《劝进表》)
  (5)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丘迟《与陈伯之书》)
  例(3)中,“浸润”代称“浸润之谮”。语出《论语·颜渊》:“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例(4)中,“来苏”为“后来其苏”之代辞。语出《尚书·仲虺之诰》:“予,后来其苏。”孔安国传:“待我君来,其可苏息。”例(5)中,“吞舟”代称“吞舟之鱼”,即大鱼。语出《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荡)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三)节录部分词语表达整个语句的引申意义。例如:
  (6)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三国志·魏志·钟繇传》)
  (7)凡在庶几之流,无不造门。(《三国志·吴志·张承传》)
  例(6)中,“乃心”語出《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后遂截取“乃心”二字以为可从原句中推演出的“忠笃”“忠诚”之代辞。例(7)中,“庶几”为“贤者”之代辞,本于《周易·系辞下》:“颜氏之子, 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二句大意称颜氏子之贤。”,后遂截取“庶几”以称贤者。
  三、“割裂”造词法评价
  (一)积极作用(从词汇学角度看)
  1.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割裂”作为一种造词手段,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它把本来非词的成分通过截取、组合,变成词语,对汉语词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割裂式词在产生时是新颖、奇特的,随着使用频率增加,范围扩大,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其中部分割裂词生命力强,逐渐凝固为复音词,由动态的言语层面转入语言层面,一旦被社会成员所接受,就取得了存在的合理性。
  2.顺应了汉魏六朝以来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趋势。用割裂方式构成的词语绝大多数是双音词,与汉语词汇内部双音节化有一致的发展方向。
  (二)消极意义
  1.造词的非理据性。用“割裂”造成的词语,在结构上往往是无理据的,只有通过复原出处,重新取舍,才能正常理解它的结构。对同一概念,割裂什么样的字面形式来替代,完全由作者任意为之。《论语·为政》:“三十而立。”《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二语都包含“三十”这个数目,然而后人不取“曰壮”或“有室”,而取“而立”。这只能以割裂造词的“任意性”和“非理据性”来解释。
  2.破坏了语法的纯洁性。“割裂”造词具有超语法结构层次性的特征,许多词语都无法用语法规则来加以分析。如“于”“而”“则”“猗”等,本来是虚词,它们和实词结合不能构成名词性、形容词性词语,而割裂造词法却不顾语法规则,任意截取实词语素和虚词语素组合成词,产生“友于”“而立”“涟猗”等。
  3.表意的不明确性。“割裂”造词与历史典故联系紧密,若不知其出处,单从字面上看,其词义常常无法理解。这一点,古人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弊端。
  “割裂”造词是书面语言历时发展变化的产物,是在语用环境下,对过去词语的翻新和灵活运用。通过割裂手段造出来的词语,丰富了汉语词汇库。研究割裂构词的方式、意义及语用特征,对于深入研究汉语造词法,汉语词汇史正确理解词义、阅读古籍以及古籍整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2]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人姓名割裂[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季忠平.论割裂的修辞意义及其他[J].修辞学习,2006,(1).
  [5]章红梅.六朝碑刻中的割裂造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3).
  (郭端平 合肥 安徽大学文学院 230039)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江泽民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3年底青海省体育场(馆)普查的数量、种类、面积、结构、分布、使用情况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经济
两个动词经常连续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是汉语专利文本的重要特点之一,如何在几个动词中正确识别出核心谓语动词是汉英专利机器翻译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概念层次网络理论”
一、引言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习惯性地去背单词、记句型。而我们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很少有意识地对这类固定或半固定模块进行系统地记忆,也就是说,我们对汉语词汇的积累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是不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类似“Here you are”这种语言表达模块呢?其实不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结构,例如“这边请”“回头见/回见”“前些时候”“没~没~”等等。但是目前不同学者对现代汉语中这类语言表达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