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之夜,一部金融类纪录片《华尔街》在央视上映。与好莱坞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1987年拍的《华尔街1》不同,这部纪录片并非在揭示奥利弗.斯通所说的“贪婪是个好东西”,而是说出了作为工具的金融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经济学家吴敬琏参与、陈志武作序、招商证券联合制作等诸种因素,让这部介绍金融的纪录片充满了看点。《华尔街》一经播出,便引起众多观众关注,其中的“资本无眠”“墙在哪里”等剧集均创收视新高。
华尔街到底是什么?它跟我们的生活有何相干?由中央电视台历时近三年,李成才任总导演全力打造的大型纪录片《华尔街》,回答了华尔街与普通个人、家庭、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是金融危机两周年,而《华尔街》在三年前就已经筹备开拍,当时,是什么触动了央视去做华尔街这个选题?
李成才:2006年、2007年中国股市牛市的时候,大起大落,万众喧哗,不管是决策者、管理者、老百姓、实践者都有些不知所措。那个时候,我们定位中国市场的性质是新兴加转轨,那谁是成熟市场?肯定是到华尔街去。但华尔街到底是什么?其实在人们心中华尔街只是一个概念,没有真切的感受。
2008年,华尔街惹了这么大问题的时候,华尔街的金融家自己也不知所措,更不要说我们这些旁观者。华尔街到底怎么回事,我们能不能接近它,触摸它,然后从最微观的深处解剖它?不像现在,任何一个中学老师都自认为能够很清楚地解释金融危机,就跟解读1929年经济危机一样,但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中国新闻周刊:那这三年时间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真正的原因?
李成才:金融危机过后,人们总结经验,很多人将过错归咎于一些贪婪的、冒险的人。对于贪婪,我觉得我们以前的理解有失偏颇。贪婪是最容易找到的指责华尔街的方式,也最容易换来大众同情。但是它也很掩人耳目,让人忽略掉本质的东西。但是的确,没有贪婪就没有华尔街,自打华尔街诞生起,贪婪就与之相伴。
我们拍摄了美国第一位证监会主席、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的故事。约瑟夫.肯尼迪是华尔街的一个金融大鳄,做过庄,干过很多坏事,但是他在资本市场里的威信度也很高。罗斯福实施新政想治理华尔街时,说只能找一个明白人,那就是约瑟夫.肯尼迪。而约瑟夫.肯尼迪当时也有一个愿望,就是“我要拿出五块钱来保证另外五块钱的安全”。正是约瑟夫.肯尼迪在立法、制度上使华尔街发生了很多变化。罗斯福当时是一定不会找道德高尚的人,因为道德高尚的人是无法想象纯粹道德低下的人是什么样子。
中国新闻周刊:华尔街自建立两百年来,对它进行报道、评论、称颂和抨击的文章乃至影视作品车载斗量,你们怎么看华尔街?
李成才:说坏的美国人最多。其实他们对华尔街的态度和中国人对钱的态度是一样的,都觉得钱有铜臭味,但谁都离不开它。华尔街是一个高效融资的地方,整个世界经济都离不开它,节目采访社科院金融专家李杨时,他说交易所里都是豺狼,但是如果没有这些豺狼,我们连当年修建铁路的融资都不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铁路。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整个好莱坞提供了拍摄华尔街的一个机会,我们第一集就从《华尔街2》的片场开始,导演奥利弗.斯通说,“华尔街很难说有黑与白两个判断,走中间地带吧。”我们的视角更多的就是寻找他山之石,从中国出发,带着中国人的理解、常识,去看看华尔街是什么样子,生长的环境怎么样,它给美国做了什么,它跟美国崛起是什么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通过三年的了解,你们认为现代金融与一个国家的崛起之间是什么关系?
李成才:我觉得,没有华尔街就没有美国的崛起。我们片子也从伊利运河开始说起的,美国当时还是个农业国家,建伊利运河这么大的投资怎么完成,是华尔街发挥了作用。这是华尔街第一次给美国经济做事情。华尔街的魅力其实就八个字:高效融资,分散风险。
2000年,当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多点跌到1000多点的时候,投资人哀鸿遍野,人们开始指责股市,指责纳斯达克。但是,当这种大潮退去之后,美国出现了新兴的IT产业,就是今天人们感受到的互联网世界。假设没有那场泡沫,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大一个互联网产业。这个产业的兴起是靠华尔街来完成的。200多年的华尔街历史,就是新技术、新经济、新灾难循环往复的历史。
相形之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科技产业升级是多么荒诞。必须要考虑华尔街那样的方式,就是把风险给愿意承担风险的人。
中国新闻周刊:在金融危机后,你们进入了纽约交易所等现场,你们看到的场景与中国的交易所有什么不一样?
李成才:纽约交易所让我很震撼。在我们核心拍摄的地带,看到那些交易员是那么敬业,巴菲特的交易员都将近70多岁了,还紧张兮兮地在里面。在那么嘈杂的人群里,他还给你展示这是和戈尔巴乔夫的合影,这是和谁谁谁的合影。
我觉得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太大了,比如说信息披露制度,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市场化程度等等,都差别较大。交易所的规范和制度没有中国模式,别人已经有这么多年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没必要再去从头再来。我们的初衷,就是想给决策者提供一些依据,给实践者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新闻周刊:给大众什么样的投资启示?
李成才:我们现在是个金融星球。如果你是金融文盲的话,在这个金融星球上生活,你失败的概率会很高。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讲一些最简单的道理,并普及一些基础的知识。
中国新闻周刊:有网友说,有的内容是在挑战体制的极限。《华尔街》专门用一集的内容,讲述言论自由在美国保持金融系统诚信方面发挥的作用。这集是争议最多的一集吗?
李成才:第三集《两条道路》是讲政府监管与自由市场的博弈。有人看了说,这哪是在讲金融呀,分明就是在讲美国走的是哪条道路:通过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两条道路之争,说明美国是要走现代经济滞后的农场主田园般的道路,还是要走必须依靠现代金融来完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这也是市场或政府的道路选择之争。很多人说,这个敢说吗,能说吗?
中国新闻周刊:经济学家吴敬琏和陈志武提供了哪些具体的建议?
李成才:他们为这个片子无私奉献。说很多资料是陈志武从美国亲自背回来的,让我们看看这个片子,看看那个片子。吴敬琏老师也是这个样子,不断地介绍好东西给我们。
陈志武能够把金融说得特别通俗,我们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他讲的故事。1852年,美国出现了正式登记的工业产品,缝纫机。缝纫机的出现,用当时美国科学家杂志的评论来说,世界上有两个重要的发明,一个是犁,第二个就是缝纫机,二者分别管吃和穿的。这个故事拍得很完整,美国一开始也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借贷消费也有伦理道德的障碍。
吴敬琏不仅接受我们的采访,还一直跟我们在一起,讨论了两天的文本。我们第一集出来是他先否定掉的。我们开始第一集本来是从电影《华尔街2》的片场开始,好莱坞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想借2008年金融危机来揭示华尔街的本质,他1987年拍的《华尔街1》那句“贪婪是个好东西”,成为美国百句最伟大的电影台词之一。吴敬琏说,这是一个这么重要时期拍摄的作品,怎么上来就谈贪婪呢?贪婪怎么会是个好东西呢?这不是曲解了你们对华尔街应该正本清源的作用么?
中国新闻周刊:那他对华尔街是什么态度?
李成才:华尔街必不可少。华尔街在过去200年里创造的财富,要远远大于其破坏的财富。人们以前对华尔街的膜拜是不对的,但现在反过来憎恨华尔街也是不对的。我们能做的,显然不是关闭华尔街,抛弃资本市场这一有用的工具,去寻找某种不可能存在的至善乌托邦。吴敬琏一直在阐述这个道理:你要想强大,就必须发展华尔街式的金融自由。 ★
华尔街到底是什么?它跟我们的生活有何相干?由中央电视台历时近三年,李成才任总导演全力打造的大型纪录片《华尔街》,回答了华尔街与普通个人、家庭、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是金融危机两周年,而《华尔街》在三年前就已经筹备开拍,当时,是什么触动了央视去做华尔街这个选题?
李成才:2006年、2007年中国股市牛市的时候,大起大落,万众喧哗,不管是决策者、管理者、老百姓、实践者都有些不知所措。那个时候,我们定位中国市场的性质是新兴加转轨,那谁是成熟市场?肯定是到华尔街去。但华尔街到底是什么?其实在人们心中华尔街只是一个概念,没有真切的感受。
2008年,华尔街惹了这么大问题的时候,华尔街的金融家自己也不知所措,更不要说我们这些旁观者。华尔街到底怎么回事,我们能不能接近它,触摸它,然后从最微观的深处解剖它?不像现在,任何一个中学老师都自认为能够很清楚地解释金融危机,就跟解读1929年经济危机一样,但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中国新闻周刊:那这三年时间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真正的原因?
李成才:金融危机过后,人们总结经验,很多人将过错归咎于一些贪婪的、冒险的人。对于贪婪,我觉得我们以前的理解有失偏颇。贪婪是最容易找到的指责华尔街的方式,也最容易换来大众同情。但是它也很掩人耳目,让人忽略掉本质的东西。但是的确,没有贪婪就没有华尔街,自打华尔街诞生起,贪婪就与之相伴。
我们拍摄了美国第一位证监会主席、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的故事。约瑟夫.肯尼迪是华尔街的一个金融大鳄,做过庄,干过很多坏事,但是他在资本市场里的威信度也很高。罗斯福实施新政想治理华尔街时,说只能找一个明白人,那就是约瑟夫.肯尼迪。而约瑟夫.肯尼迪当时也有一个愿望,就是“我要拿出五块钱来保证另外五块钱的安全”。正是约瑟夫.肯尼迪在立法、制度上使华尔街发生了很多变化。罗斯福当时是一定不会找道德高尚的人,因为道德高尚的人是无法想象纯粹道德低下的人是什么样子。
中国新闻周刊:华尔街自建立两百年来,对它进行报道、评论、称颂和抨击的文章乃至影视作品车载斗量,你们怎么看华尔街?
李成才:说坏的美国人最多。其实他们对华尔街的态度和中国人对钱的态度是一样的,都觉得钱有铜臭味,但谁都离不开它。华尔街是一个高效融资的地方,整个世界经济都离不开它,节目采访社科院金融专家李杨时,他说交易所里都是豺狼,但是如果没有这些豺狼,我们连当年修建铁路的融资都不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铁路。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整个好莱坞提供了拍摄华尔街的一个机会,我们第一集就从《华尔街2》的片场开始,导演奥利弗.斯通说,“华尔街很难说有黑与白两个判断,走中间地带吧。”我们的视角更多的就是寻找他山之石,从中国出发,带着中国人的理解、常识,去看看华尔街是什么样子,生长的环境怎么样,它给美国做了什么,它跟美国崛起是什么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通过三年的了解,你们认为现代金融与一个国家的崛起之间是什么关系?
李成才:我觉得,没有华尔街就没有美国的崛起。我们片子也从伊利运河开始说起的,美国当时还是个农业国家,建伊利运河这么大的投资怎么完成,是华尔街发挥了作用。这是华尔街第一次给美国经济做事情。华尔街的魅力其实就八个字:高效融资,分散风险。
2000年,当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多点跌到1000多点的时候,投资人哀鸿遍野,人们开始指责股市,指责纳斯达克。但是,当这种大潮退去之后,美国出现了新兴的IT产业,就是今天人们感受到的互联网世界。假设没有那场泡沫,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大一个互联网产业。这个产业的兴起是靠华尔街来完成的。200多年的华尔街历史,就是新技术、新经济、新灾难循环往复的历史。
相形之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科技产业升级是多么荒诞。必须要考虑华尔街那样的方式,就是把风险给愿意承担风险的人。
中国新闻周刊:在金融危机后,你们进入了纽约交易所等现场,你们看到的场景与中国的交易所有什么不一样?
李成才:纽约交易所让我很震撼。在我们核心拍摄的地带,看到那些交易员是那么敬业,巴菲特的交易员都将近70多岁了,还紧张兮兮地在里面。在那么嘈杂的人群里,他还给你展示这是和戈尔巴乔夫的合影,这是和谁谁谁的合影。
我觉得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太大了,比如说信息披露制度,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市场化程度等等,都差别较大。交易所的规范和制度没有中国模式,别人已经有这么多年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没必要再去从头再来。我们的初衷,就是想给决策者提供一些依据,给实践者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新闻周刊:给大众什么样的投资启示?
李成才:我们现在是个金融星球。如果你是金融文盲的话,在这个金融星球上生活,你失败的概率会很高。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讲一些最简单的道理,并普及一些基础的知识。
中国新闻周刊:有网友说,有的内容是在挑战体制的极限。《华尔街》专门用一集的内容,讲述言论自由在美国保持金融系统诚信方面发挥的作用。这集是争议最多的一集吗?
李成才:第三集《两条道路》是讲政府监管与自由市场的博弈。有人看了说,这哪是在讲金融呀,分明就是在讲美国走的是哪条道路:通过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两条道路之争,说明美国是要走现代经济滞后的农场主田园般的道路,还是要走必须依靠现代金融来完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这也是市场或政府的道路选择之争。很多人说,这个敢说吗,能说吗?
中国新闻周刊:经济学家吴敬琏和陈志武提供了哪些具体的建议?
李成才:他们为这个片子无私奉献。说很多资料是陈志武从美国亲自背回来的,让我们看看这个片子,看看那个片子。吴敬琏老师也是这个样子,不断地介绍好东西给我们。
陈志武能够把金融说得特别通俗,我们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他讲的故事。1852年,美国出现了正式登记的工业产品,缝纫机。缝纫机的出现,用当时美国科学家杂志的评论来说,世界上有两个重要的发明,一个是犁,第二个就是缝纫机,二者分别管吃和穿的。这个故事拍得很完整,美国一开始也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借贷消费也有伦理道德的障碍。
吴敬琏不仅接受我们的采访,还一直跟我们在一起,讨论了两天的文本。我们第一集出来是他先否定掉的。我们开始第一集本来是从电影《华尔街2》的片场开始,好莱坞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想借2008年金融危机来揭示华尔街的本质,他1987年拍的《华尔街1》那句“贪婪是个好东西”,成为美国百句最伟大的电影台词之一。吴敬琏说,这是一个这么重要时期拍摄的作品,怎么上来就谈贪婪呢?贪婪怎么会是个好东西呢?这不是曲解了你们对华尔街应该正本清源的作用么?
中国新闻周刊:那他对华尔街是什么态度?
李成才:华尔街必不可少。华尔街在过去200年里创造的财富,要远远大于其破坏的财富。人们以前对华尔街的膜拜是不对的,但现在反过来憎恨华尔街也是不对的。我们能做的,显然不是关闭华尔街,抛弃资本市场这一有用的工具,去寻找某种不可能存在的至善乌托邦。吴敬琏一直在阐述这个道理:你要想强大,就必须发展华尔街式的金融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