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消息,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的主角地位依然稳固。一季度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到1.08万亿元,同比增长40.3%,而同期地方本级财政收入1.95万亿元,“卖地”收入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比例达1:1.7。
点评:回顾过去十年,向土地要资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依靠。地价飞涨、房价畸高——土地财政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副作用,也正成为影响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顽疾。
一方面,不断高涨的土地价格对房价推波助澜,百姓的买房承受能力、保护耕地红线的压力都几乎达到极限;另一方面,政府卖地一次性收取的土地收益,实际上是预支了未来几十年的土地红利。而这种“透支”必然影响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阻碍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破解土地财政顽疾已经成为未来财税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多年来,“唯GDP考核”是官员积极卖地的主要动力。因为土地财政既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财政收入,又意味着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跟进。财政收入和GDP,刚好是考察官员政绩最核心的指标,不改变这一政绩观,地方卖地的冲动就无法抑制。财经评论家叶檀建议,把当前70年的土地出让金所得,纳入土地基金分年使用,改变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益性质,从而减少地方官员的卖地冲动。
事实上,与政绩观诱发的卖地冲动相比,现行财税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是造成土地财政越演越烈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下,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往往是不匹配的,如果没有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收入、权益、责任上的清晰分割,就无法戒掉中国式土地财政模式的弊端。
改变单一的价高者得土地的出让方式,探索卖地之外更加稳定的税源,适时推动房地产税的改革,这些措施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地财政的格局,当然政府还应做得更多。
点评:回顾过去十年,向土地要资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依靠。地价飞涨、房价畸高——土地财政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副作用,也正成为影响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顽疾。
一方面,不断高涨的土地价格对房价推波助澜,百姓的买房承受能力、保护耕地红线的压力都几乎达到极限;另一方面,政府卖地一次性收取的土地收益,实际上是预支了未来几十年的土地红利。而这种“透支”必然影响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阻碍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破解土地财政顽疾已经成为未来财税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多年来,“唯GDP考核”是官员积极卖地的主要动力。因为土地财政既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财政收入,又意味着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跟进。财政收入和GDP,刚好是考察官员政绩最核心的指标,不改变这一政绩观,地方卖地的冲动就无法抑制。财经评论家叶檀建议,把当前70年的土地出让金所得,纳入土地基金分年使用,改变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益性质,从而减少地方官员的卖地冲动。
事实上,与政绩观诱发的卖地冲动相比,现行财税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是造成土地财政越演越烈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下,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往往是不匹配的,如果没有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收入、权益、责任上的清晰分割,就无法戒掉中国式土地财政模式的弊端。
改变单一的价高者得土地的出让方式,探索卖地之外更加稳定的税源,适时推动房地产税的改革,这些措施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地财政的格局,当然政府还应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