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作背景值得关注
在即将于10月25日至26日举行的上海道明2012年秋拍中,徐悲鸿画马精品《奔马图》,与以往徐氏所绘奔马不同,此作品不仅技法高超,生动传神,更因为其创作背景的特殊,使得画家自己都感叹:“这是一幅精品”!
隐藏在此幅作品背后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2002年时,此画原藏徐志蛟先生(字纪生,徐悲鸿族孙,也是医生,抗战期间医治照顾徐悲鸿)仍然健在,提及当时的情景,依旧激动不已:“徐悲鸿先生得知抗战胜利的消息后异常高兴,当场画了三幅奔马,并将其中最优秀的这幅《奔马图》送给了我,当时廖静文等人都在场。徐悲鸿先生并叮嘱:‘这是一幅精品,要好好收藏。’三日后,又写了一对楹联与奔马配成一堂送给了我”。 如此一堂字画及楹联 为同一人上款,其完整性比起徐悲鸿的其它作品非同一般,配有楹联的更是少之又少。
画中奔马雄健昂扬,四蹄飞腾;马首向左微昂,凛然不可侵;鬃毛及尾部恣意飘起,动态之感跃然纸上,整匹奔马犹如脱弦之箭,有破纸而出之气势。而双耳两笔,各穷其妙:左耳略横,鬃毛留空;右耳一笔点成,意到笔足。最精彩之处则为马之左眼,以半笔抵万笔,神韵已臻妙境。鬃毛及尾部的挥写虽寥寥数笔,但老辣雄浑、力能扛鼎,正可谓是“挥毫可范,下笔成珍”。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黄宾虹的《溪山深处》。此手卷为画家赠予广东好友陈子和,引首、后跋均为其岭南籍好友与追慕者题写,如冯康侯、邓芬、陈荆鸿、潘小盘、黎心斋、任真汉、郑家镇等,可谓是大师以画会友,以画传情的最佳见证。根据邓芬先生题跋“丙戌(1964年)小年夜,陈四兄子和出示其(宾虹)近作《溪山深处卷》嘱题”等语可知,此卷大约是黄宾虹先生1946年居北平时所作。此时的黄宾虹形成了自己“浑厚华滋”的独特画风,巍然一代宗师。正如邓芬先生所言,黄宾虹一生好游山水,此《溪山深处》圈卷,以如锥画沙之笔,勾勒山川、草木、屋舍、石桥,然后水墨点染,以求山川形质。一卷之中,山水曲折往复,移步换景,笔墨蓊郁,既不拘泥形象,亦不脱离形象,是真山实水的笔墨化,更是笔墨化的山水精神。
传统题材能出新意
画家习画,往往以临古入手,尤其近代山水名家,无一不是反复模仿古人笔墨,或从清“四王”,或上溯宋元诸家,或于唐人处得山水画真谛,继而走访名山大川,师古人师造化然后古今交融、自成一家。“峒关蒲雪”这一主题,自唐杨升用没骨法首创以来,十几个世纪延绵至今,引得众多名家争相临摹,遗憾的是如今已不见踪迹。明代董其昌,近人吴湖帆、张大千均有此主题的佳作留世,且各有千秋,堪称珍品。此次秋拍推出的《峒关蒲雪》一图,则出自陆俨少之手,为其早期临古人山水的精品。与张大千图金碧辉煌的画风对比,此作设色更显柔和,色彩和谐统一;和吴湖帆图强烈色彩对比不同,此幅重在用笔劲健,干净利落。近景树林蓊郁,茅屋若隐若现;远处岸堤萧索,雪景意蕴无穷。其平远式构图颇得宋人意境,而从如织浮云中可窥见其后来独具魅力的“留白”技法的发端。最引人注目的,是整幅作品靓丽的色彩,清新雅丽,虽不知杨升原作真貌,却能从中体会到没骨法明快绚烂的妙处。陆俨少创作此画时,正值其踌躇满志、笔力正劲之时,无怪乎画家自己也得意直言“予以意为之,仿佛往哲相去或不甚远耳。”
不同于陆俨少瑰丽缤纷的《峒关蒲雪》,吴湖帆的《晴麓横云》则洗尽铅华,持重古朴。“晴麓横云”这一经典传统山水题材,如吴湖帆题跋里所说,始自五代关仝,后世宋徽宗用郭熙卷云法再现云雾氤氲之意,温润柔美,意境祥和;而吴以南宋马远笔意写山峦晴朗之景,得其雄伟,气势撼人。图中近景一角,用大斧劈皴画石,方硬严整,虬松弯曲多姿,枝条横出,引出远处苍茫群山,均绝壁直下不见其脚;中景树木水墨点染,草木丰茂,苍润挺拔;屋舍置于茂林中,俨然人间仙境。临古作品,最看重画家笔墨功力,而要呈现古人意境更是艰难不可得。画家时年四十三,已入沪多年,而故宫评审委员和全国美展常委的经历使其广开视野,入藏颇丰而眼界实富,在此期间于众多古代遗珍中汲取养分,博采众长为其所用,如《临董其昌山水册》《仿郭熙幽谷图》等,同时在花鸟、人物画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如1936年的画荷精品《雾障青罗》。而从此幅临古佳作可见其画风已融贯古今,自出机杼,堂皇典丽,清正平和。
名人墨宝增色不少
在古人的生活中,书画除了欣赏之外,还能赋予其他的可能。像今年秋拍中出现的《霜哺篇》即以孝道为主题,征得诸多明末名人墨宝编辑而成。该题为明儒士陈继儒所拟,以“霜”喻母节高洁,以“哺”喻子乌鸦反哺之孝行。卷中诗画词赋主要围绕明末江南大孝子袁重其的孝行和其母的高尚节操展开,整部作品历时近半个世纪,终成煌煌大作,弥足珍贵。
《霜哺篇》为明末清初常熟孝子袁重其为感念其母寡居贞节、悉心养育之恩所辑。原书共有四十余卷,书中有多位明末遗民、乡贤、学者的题诗题字题跋,包括宋曹、方夏、席之(世珍)、翁应祥、孙永祚、雷珽、汤潜、俞南史、陈煌图、沈祖孝、孙枝慰、姚文荧、冯煌、邓焮、杨能格等一百二十余人,实为罕见。其原为四十余轴,至道光已散残,顾开增重付装池成三卷,光绪间归常熟翁同和收藏,在《翁同和日记》有著录。
《霜哺篇》是部文采斐然的诗歌总集,传、序、跋、赋、颂、乐府、歌行、律诗、绝句诸体悉备。钱谦益曾作《识字行》《袁母氏旌节颂并序》等文章,“清初四王”中王翚、王鉴、恽寿平、吴历等人也应邀作画,其中王石谷于1665年庆袁母八十寿所作《霜哺图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无疑使得这三卷的意义更加不凡,为明末吴中历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对袁重其“名人牙行”这一身份的研究颇有意思,此件拍品对于探究清初文学生态及袁重其职业意义的价值不言而喻。
在即将于10月25日至26日举行的上海道明2012年秋拍中,徐悲鸿画马精品《奔马图》,与以往徐氏所绘奔马不同,此作品不仅技法高超,生动传神,更因为其创作背景的特殊,使得画家自己都感叹:“这是一幅精品”!
隐藏在此幅作品背后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2002年时,此画原藏徐志蛟先生(字纪生,徐悲鸿族孙,也是医生,抗战期间医治照顾徐悲鸿)仍然健在,提及当时的情景,依旧激动不已:“徐悲鸿先生得知抗战胜利的消息后异常高兴,当场画了三幅奔马,并将其中最优秀的这幅《奔马图》送给了我,当时廖静文等人都在场。徐悲鸿先生并叮嘱:‘这是一幅精品,要好好收藏。’三日后,又写了一对楹联与奔马配成一堂送给了我”。 如此一堂字画及楹联 为同一人上款,其完整性比起徐悲鸿的其它作品非同一般,配有楹联的更是少之又少。
画中奔马雄健昂扬,四蹄飞腾;马首向左微昂,凛然不可侵;鬃毛及尾部恣意飘起,动态之感跃然纸上,整匹奔马犹如脱弦之箭,有破纸而出之气势。而双耳两笔,各穷其妙:左耳略横,鬃毛留空;右耳一笔点成,意到笔足。最精彩之处则为马之左眼,以半笔抵万笔,神韵已臻妙境。鬃毛及尾部的挥写虽寥寥数笔,但老辣雄浑、力能扛鼎,正可谓是“挥毫可范,下笔成珍”。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黄宾虹的《溪山深处》。此手卷为画家赠予广东好友陈子和,引首、后跋均为其岭南籍好友与追慕者题写,如冯康侯、邓芬、陈荆鸿、潘小盘、黎心斋、任真汉、郑家镇等,可谓是大师以画会友,以画传情的最佳见证。根据邓芬先生题跋“丙戌(1964年)小年夜,陈四兄子和出示其(宾虹)近作《溪山深处卷》嘱题”等语可知,此卷大约是黄宾虹先生1946年居北平时所作。此时的黄宾虹形成了自己“浑厚华滋”的独特画风,巍然一代宗师。正如邓芬先生所言,黄宾虹一生好游山水,此《溪山深处》圈卷,以如锥画沙之笔,勾勒山川、草木、屋舍、石桥,然后水墨点染,以求山川形质。一卷之中,山水曲折往复,移步换景,笔墨蓊郁,既不拘泥形象,亦不脱离形象,是真山实水的笔墨化,更是笔墨化的山水精神。
传统题材能出新意
画家习画,往往以临古入手,尤其近代山水名家,无一不是反复模仿古人笔墨,或从清“四王”,或上溯宋元诸家,或于唐人处得山水画真谛,继而走访名山大川,师古人师造化然后古今交融、自成一家。“峒关蒲雪”这一主题,自唐杨升用没骨法首创以来,十几个世纪延绵至今,引得众多名家争相临摹,遗憾的是如今已不见踪迹。明代董其昌,近人吴湖帆、张大千均有此主题的佳作留世,且各有千秋,堪称珍品。此次秋拍推出的《峒关蒲雪》一图,则出自陆俨少之手,为其早期临古人山水的精品。与张大千图金碧辉煌的画风对比,此作设色更显柔和,色彩和谐统一;和吴湖帆图强烈色彩对比不同,此幅重在用笔劲健,干净利落。近景树林蓊郁,茅屋若隐若现;远处岸堤萧索,雪景意蕴无穷。其平远式构图颇得宋人意境,而从如织浮云中可窥见其后来独具魅力的“留白”技法的发端。最引人注目的,是整幅作品靓丽的色彩,清新雅丽,虽不知杨升原作真貌,却能从中体会到没骨法明快绚烂的妙处。陆俨少创作此画时,正值其踌躇满志、笔力正劲之时,无怪乎画家自己也得意直言“予以意为之,仿佛往哲相去或不甚远耳。”
不同于陆俨少瑰丽缤纷的《峒关蒲雪》,吴湖帆的《晴麓横云》则洗尽铅华,持重古朴。“晴麓横云”这一经典传统山水题材,如吴湖帆题跋里所说,始自五代关仝,后世宋徽宗用郭熙卷云法再现云雾氤氲之意,温润柔美,意境祥和;而吴以南宋马远笔意写山峦晴朗之景,得其雄伟,气势撼人。图中近景一角,用大斧劈皴画石,方硬严整,虬松弯曲多姿,枝条横出,引出远处苍茫群山,均绝壁直下不见其脚;中景树木水墨点染,草木丰茂,苍润挺拔;屋舍置于茂林中,俨然人间仙境。临古作品,最看重画家笔墨功力,而要呈现古人意境更是艰难不可得。画家时年四十三,已入沪多年,而故宫评审委员和全国美展常委的经历使其广开视野,入藏颇丰而眼界实富,在此期间于众多古代遗珍中汲取养分,博采众长为其所用,如《临董其昌山水册》《仿郭熙幽谷图》等,同时在花鸟、人物画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如1936年的画荷精品《雾障青罗》。而从此幅临古佳作可见其画风已融贯古今,自出机杼,堂皇典丽,清正平和。
名人墨宝增色不少
在古人的生活中,书画除了欣赏之外,还能赋予其他的可能。像今年秋拍中出现的《霜哺篇》即以孝道为主题,征得诸多明末名人墨宝编辑而成。该题为明儒士陈继儒所拟,以“霜”喻母节高洁,以“哺”喻子乌鸦反哺之孝行。卷中诗画词赋主要围绕明末江南大孝子袁重其的孝行和其母的高尚节操展开,整部作品历时近半个世纪,终成煌煌大作,弥足珍贵。
《霜哺篇》为明末清初常熟孝子袁重其为感念其母寡居贞节、悉心养育之恩所辑。原书共有四十余卷,书中有多位明末遗民、乡贤、学者的题诗题字题跋,包括宋曹、方夏、席之(世珍)、翁应祥、孙永祚、雷珽、汤潜、俞南史、陈煌图、沈祖孝、孙枝慰、姚文荧、冯煌、邓焮、杨能格等一百二十余人,实为罕见。其原为四十余轴,至道光已散残,顾开增重付装池成三卷,光绪间归常熟翁同和收藏,在《翁同和日记》有著录。
《霜哺篇》是部文采斐然的诗歌总集,传、序、跋、赋、颂、乐府、歌行、律诗、绝句诸体悉备。钱谦益曾作《识字行》《袁母氏旌节颂并序》等文章,“清初四王”中王翚、王鉴、恽寿平、吴历等人也应邀作画,其中王石谷于1665年庆袁母八十寿所作《霜哺图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无疑使得这三卷的意义更加不凡,为明末吴中历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对袁重其“名人牙行”这一身份的研究颇有意思,此件拍品对于探究清初文学生态及袁重其职业意义的价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