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往今来,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总是与本国的文化息息相关。中华民族拥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体系中,我们如何做到坚守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在多个场合提及。那么,我们的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一、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其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最早与最晚之间的历史,我们拥有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的悠远文化。当前,许多国人抛弃了真真正正的中华传统文化,一味地追求洋品牌、洋快餐的消费所带来的刺激感,从心底里摒弃传统优秀的中国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上的。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坚定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基础,又是其升华。理论源于文化,高于文化,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自信,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保证文化安全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古老的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古代先贤为后人留下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丰厚的土壤;近代以来为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了与以往封建社会不同的革命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包含着古往今来华夏民族对于忠孝节义等品质的追求,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对外对内的精神面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而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在保存原有内核基础上,仍不断与时俱进、努力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国家立场,结合时代主题,利用当代技术、资金等各方面条件,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地贯穿到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并发扬光大的行动中,渗透到学习和发展近代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主义文化行动中,连接到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作品的行动中,以使得我国的文化更好的适应发展的现代化、适应世界风云突变、经得住未来考验,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科学、面向大众的优秀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鼓励百花齐放丰富我国的文化宝库,支持百家争鸣拓宽真理之辩,助力中华文化踏上新的高峰。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软实力,其作用在各项硬实力上也日益凸显,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拥有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外国友人,但是大部分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仍停留在上世纪初,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国家政府应当采用多种形式来展现中华文化的独到之处,为参与世界各国的软实力竞争筑牢文化根蒂:加快推进当下的国际传播和融合传播建设,增加国际社会上的中国声音,推进跨文化传播研究,了解文化传播的环境和文化,重塑我国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充分调动我国媒体的对外传播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通过形象的讲述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来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核。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段历史的根本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呀,应该像天的运行一般苍劲雄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我们中国人民做到了!自建国之后,我们有两大依靠自己独立完成的壮举。一是位于林县的红旗渠,在极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伟大工程。可贯穿祖国南北,绕行北京,将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二是在中国桥梁建设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南京长江大桥,克服艰难困苦凭借着万难皆可破的精神,我们做到了独立自主设计、建设到竣工通车。这两件壮举体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语出《论语·宪问》。“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呢?”“那拿什么回报善行呢?用正直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等等经典学说,从以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铸造了我们這个民族的灵魂是善良、正直、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时间的长河下,文化也要遵循优胜略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定可不断适应时代变迁,成为覆盖全世界各族人民的通用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跳出了原有的国家民族概念,将世界看作一个休戚相关的主体,没有文化、国家、种族和意识形态之分,是思考全人类未来出路的一个新视角,对于未来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一个行动路线。是我们优秀的文化,让我们在自身奋进的路途上仍旧心系世界其他国家。而且对我们自身来说,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只有从灵魂深处去认同并尊重我们的文化,才有可能切实采取行动去继承发扬他。只有每一位炎黄子村去尊崇我们的文化,才能让其承载的中国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2] 陈迪.试论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根源[J]. 新西部,2018(21):3+78.
作者简介:陈聃 1995.03 女 汉 扬州 扬州大学 在读研究生 中共党史。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一、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其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最早与最晚之间的历史,我们拥有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的悠远文化。当前,许多国人抛弃了真真正正的中华传统文化,一味地追求洋品牌、洋快餐的消费所带来的刺激感,从心底里摒弃传统优秀的中国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上的。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坚定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基础,又是其升华。理论源于文化,高于文化,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自信,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保证文化安全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古老的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古代先贤为后人留下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丰厚的土壤;近代以来为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了与以往封建社会不同的革命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包含着古往今来华夏民族对于忠孝节义等品质的追求,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对外对内的精神面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而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在保存原有内核基础上,仍不断与时俱进、努力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国家立场,结合时代主题,利用当代技术、资金等各方面条件,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地贯穿到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并发扬光大的行动中,渗透到学习和发展近代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主义文化行动中,连接到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作品的行动中,以使得我国的文化更好的适应发展的现代化、适应世界风云突变、经得住未来考验,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科学、面向大众的优秀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鼓励百花齐放丰富我国的文化宝库,支持百家争鸣拓宽真理之辩,助力中华文化踏上新的高峰。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软实力,其作用在各项硬实力上也日益凸显,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拥有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外国友人,但是大部分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仍停留在上世纪初,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国家政府应当采用多种形式来展现中华文化的独到之处,为参与世界各国的软实力竞争筑牢文化根蒂:加快推进当下的国际传播和融合传播建设,增加国际社会上的中国声音,推进跨文化传播研究,了解文化传播的环境和文化,重塑我国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充分调动我国媒体的对外传播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通过形象的讲述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来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核。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段历史的根本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呀,应该像天的运行一般苍劲雄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我们中国人民做到了!自建国之后,我们有两大依靠自己独立完成的壮举。一是位于林县的红旗渠,在极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伟大工程。可贯穿祖国南北,绕行北京,将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二是在中国桥梁建设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南京长江大桥,克服艰难困苦凭借着万难皆可破的精神,我们做到了独立自主设计、建设到竣工通车。这两件壮举体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语出《论语·宪问》。“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呢?”“那拿什么回报善行呢?用正直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等等经典学说,从以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铸造了我们這个民族的灵魂是善良、正直、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时间的长河下,文化也要遵循优胜略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定可不断适应时代变迁,成为覆盖全世界各族人民的通用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跳出了原有的国家民族概念,将世界看作一个休戚相关的主体,没有文化、国家、种族和意识形态之分,是思考全人类未来出路的一个新视角,对于未来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一个行动路线。是我们优秀的文化,让我们在自身奋进的路途上仍旧心系世界其他国家。而且对我们自身来说,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只有从灵魂深处去认同并尊重我们的文化,才有可能切实采取行动去继承发扬他。只有每一位炎黄子村去尊崇我们的文化,才能让其承载的中国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2] 陈迪.试论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根源[J]. 新西部,2018(21):3+78.
作者简介:陈聃 1995.03 女 汉 扬州 扬州大学 在读研究生 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