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海外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一些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围绕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是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也受求职者个人主客观多方条件的制约。我们查找了众多媒体资料,借鉴了以往学术研究成果和本校的就业实际情况,对高校学子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以下分析。
1.1社会经济环境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对整体经济环境带来了明显的不良影响,直接造成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加大。企业的关停并转减少了对人员的需求,尤其部分海外学子归国也不同程度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往年出现在校园招聘现场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有的已取消招聘计划。在各地面向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上,招聘单位数和岗位数都出现“缩水”现象。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今年也遇到国家新医改方案出台,各类医疗机构和药企面对以后改革产生的发展不确定性也减少了人员需求。同时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资料,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00万,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就业人数增多,社会需求减少,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1.2高校发展问题
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3年共212.2万人,比上一年增幅达46.2%。今年毕业生将近600万,毕业生人数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严峻。其中部分专业的学生就业时呈现出更大的困难。由于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不适应。我国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专业调整缓慢,落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广泛存在,学生职业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有差距,职业观教育实效性低,学生职业交往能力欠缺,导致盲目求职、方式单一、就业成功率低。
1.3大学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自身问题主要反映在职业观方面。校门到校门的生活轨迹使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临近毕业才走进社会,社会成熟度明显不够,择业需求与社会现实有距离。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就业地点也多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上海、广州、深圳等。人才密集区,就业压力大的道理都懂,但大学生普遍缺少到艰苦环境下锻炼自己的精神。在校学习期间缺少职业能力锻炼的意识,职业交往活动空白。据新华网“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显示,在回答“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时,选择主要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的占50.92%,3119票,人数最多。由此可见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2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状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民生问题,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积极进行指导、寻找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关心大学生就业
日益增加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国家应调动政府、高校、行业各方力量,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如大学生就业时经常遇到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刚毕业的学生,要求求职者有工作经验,能够直接上岗,而刚从校门出来的大学生第一次找工作,通常没有工作经验,为解决这类大学生求职中的共性问题,地方政府可与各类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工作实践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毕业后工作锻炼的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和求职时必要的工作经历,提升就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今年沈阳市政府就与各企业合作,建立了为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的机制。实施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政策。大学生可到企业进行最多半年的锻炼实践,期间还可得到一定报酬,其中政府承担2/3,企业承担1/3。这项政策可以帮助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满足更多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总之,从国家这一较高的层面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就容易克服,群策群力,发挥更多人的智慧,探索更多的有效途径,问题总会改善。
2.2建立政府主导的大学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
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解决不好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仅影响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规范、高效的政府主导的大学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十分必要。其内容从就业的政策宣传、人才需求信息、职业介绍到职业培训、职业理念教育、职业困扰的心理辅导等全方位的、完善稳定的服务系统。同时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并作为政府就业管理服务系统的主要框架,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第一次找工作,而提供就业机会的是社会的各个行业,大学生就业完全依赖于不参与社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高校显然解决就业难的力度不够,而市场化的服务机构信任度低,大学生既无工作经验也无社会经验,因此需要政府建立联系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管理服务系统,解决就业困难问题。
2.3加快高校改革,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2.3.1合理调控高校招生规模
高校的发展规模应适度,避免毕业就失业的现象,驳斥读书无用论的存在。招生人数的调控应由过去的国家全部计划逐步走向计划与市场向结合,国家招生计划为主,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以往的就业率酌情增减招生人数。就业困难的专业减少招生人数,就业较快的专业增加招生人数,稳定中有灵活,才能更好解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2.3.2建立专业评审机制
高校应改变专业几十年不变的状态,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兴衰必然带来就业需求的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建立新机制:在一定时间内专业设置应由本专业教育专家、行业人员、政府的教育部门在对社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论证。这样该专业的招生人数,就业前景、人才培养才有科学的依据。学生毕业后就业规模国家能够更好调控。新专业也能够及时设立,以支持社会各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可以更好解决就业难问题。对于增减专业造成的各方面资源损失国家应考虑适当补偿,以激励高校的专业变化。
2.3.3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广泛存在,改变教育理念,提升职业能力势在必行。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重视实习工作,为学生多提供锻炼、培养职业相关能力的机会,可尝试在学生低年级时组织短暂的实习锻炼,促进他们思想中尽早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理念。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积极进行自我锻炼,提升心理抗挫折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精神,成为思想成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完善人格的新一代大学生。
2.4增强职业指导实效,提升就业能力
为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逐渐走进职业环境,及时了解社会和行业发展状况,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应从低年级学生就开始逐步实施。一年级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树立成才意识,激发学习动力,并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避免了大学生只到了毕业那年才想到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生存能力过低,职业竞争能力弱,延时就业等问题。
为增强职业指导实效,我们在工作中应注重培养锻炼大学生的职业交往能力,避免学生有职业能力没有市场能力。如从训练学生在校园中主动与陌生同学交往开始,要求每月认识校友的人数递增,总结人际交往经验,交流体会。之后收集自己家乡的本专业的行业企业信息,了解企业数量、发展状况、特点等情况。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研究分析本专业各地区的企业,并在寒暑假期走访、调研相关单位。在对自己未来有意就业的企业,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结识人力资源部主管,毛遂自荐推销自己。从入学开始到离校毕业,通过训练,大学生职业交往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增强了职业指导的实效性,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1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是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也受求职者个人主客观多方条件的制约。我们查找了众多媒体资料,借鉴了以往学术研究成果和本校的就业实际情况,对高校学子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以下分析。
1.1社会经济环境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对整体经济环境带来了明显的不良影响,直接造成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加大。企业的关停并转减少了对人员的需求,尤其部分海外学子归国也不同程度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往年出现在校园招聘现场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有的已取消招聘计划。在各地面向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上,招聘单位数和岗位数都出现“缩水”现象。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今年也遇到国家新医改方案出台,各类医疗机构和药企面对以后改革产生的发展不确定性也减少了人员需求。同时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资料,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00万,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就业人数增多,社会需求减少,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1.2高校发展问题
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3年共212.2万人,比上一年增幅达46.2%。今年毕业生将近600万,毕业生人数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严峻。其中部分专业的学生就业时呈现出更大的困难。由于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不适应。我国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专业调整缓慢,落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广泛存在,学生职业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有差距,职业观教育实效性低,学生职业交往能力欠缺,导致盲目求职、方式单一、就业成功率低。
1.3大学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自身问题主要反映在职业观方面。校门到校门的生活轨迹使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临近毕业才走进社会,社会成熟度明显不够,择业需求与社会现实有距离。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就业地点也多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上海、广州、深圳等。人才密集区,就业压力大的道理都懂,但大学生普遍缺少到艰苦环境下锻炼自己的精神。在校学习期间缺少职业能力锻炼的意识,职业交往活动空白。据新华网“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显示,在回答“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时,选择主要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的占50.92%,3119票,人数最多。由此可见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2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状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民生问题,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积极进行指导、寻找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关心大学生就业
日益增加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国家应调动政府、高校、行业各方力量,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如大学生就业时经常遇到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刚毕业的学生,要求求职者有工作经验,能够直接上岗,而刚从校门出来的大学生第一次找工作,通常没有工作经验,为解决这类大学生求职中的共性问题,地方政府可与各类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工作实践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毕业后工作锻炼的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和求职时必要的工作经历,提升就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今年沈阳市政府就与各企业合作,建立了为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的机制。实施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政策。大学生可到企业进行最多半年的锻炼实践,期间还可得到一定报酬,其中政府承担2/3,企业承担1/3。这项政策可以帮助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满足更多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总之,从国家这一较高的层面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就容易克服,群策群力,发挥更多人的智慧,探索更多的有效途径,问题总会改善。
2.2建立政府主导的大学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
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解决不好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仅影响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规范、高效的政府主导的大学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十分必要。其内容从就业的政策宣传、人才需求信息、职业介绍到职业培训、职业理念教育、职业困扰的心理辅导等全方位的、完善稳定的服务系统。同时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并作为政府就业管理服务系统的主要框架,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第一次找工作,而提供就业机会的是社会的各个行业,大学生就业完全依赖于不参与社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高校显然解决就业难的力度不够,而市场化的服务机构信任度低,大学生既无工作经验也无社会经验,因此需要政府建立联系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管理服务系统,解决就业困难问题。
2.3加快高校改革,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2.3.1合理调控高校招生规模
高校的发展规模应适度,避免毕业就失业的现象,驳斥读书无用论的存在。招生人数的调控应由过去的国家全部计划逐步走向计划与市场向结合,国家招生计划为主,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以往的就业率酌情增减招生人数。就业困难的专业减少招生人数,就业较快的专业增加招生人数,稳定中有灵活,才能更好解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2.3.2建立专业评审机制
高校应改变专业几十年不变的状态,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兴衰必然带来就业需求的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建立新机制:在一定时间内专业设置应由本专业教育专家、行业人员、政府的教育部门在对社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论证。这样该专业的招生人数,就业前景、人才培养才有科学的依据。学生毕业后就业规模国家能够更好调控。新专业也能够及时设立,以支持社会各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可以更好解决就业难问题。对于增减专业造成的各方面资源损失国家应考虑适当补偿,以激励高校的专业变化。
2.3.3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广泛存在,改变教育理念,提升职业能力势在必行。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重视实习工作,为学生多提供锻炼、培养职业相关能力的机会,可尝试在学生低年级时组织短暂的实习锻炼,促进他们思想中尽早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理念。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积极进行自我锻炼,提升心理抗挫折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精神,成为思想成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完善人格的新一代大学生。
2.4增强职业指导实效,提升就业能力
为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逐渐走进职业环境,及时了解社会和行业发展状况,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应从低年级学生就开始逐步实施。一年级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树立成才意识,激发学习动力,并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避免了大学生只到了毕业那年才想到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生存能力过低,职业竞争能力弱,延时就业等问题。
为增强职业指导实效,我们在工作中应注重培养锻炼大学生的职业交往能力,避免学生有职业能力没有市场能力。如从训练学生在校园中主动与陌生同学交往开始,要求每月认识校友的人数递增,总结人际交往经验,交流体会。之后收集自己家乡的本专业的行业企业信息,了解企业数量、发展状况、特点等情况。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研究分析本专业各地区的企业,并在寒暑假期走访、调研相关单位。在对自己未来有意就业的企业,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结识人力资源部主管,毛遂自荐推销自己。从入学开始到离校毕业,通过训练,大学生职业交往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增强了职业指导的实效性,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