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精神性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pj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断深化,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哲学家福柯的自由观与主体性的哲学分析角度出发,探讨在艺术创作领域如何发掘自身的精神性,如何通过对自我的关注(自我暗示)思考自己的创作方向。面对如今科技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我们难免会在创作中迷失自我,无法给自己定位,倘若我们不断关注自我,突破规训的限制,不断进行理论实践,那么我们很快便会发现作品与自身已经达到了高度一致。
  关键词:艺术创作;精神性;现当代艺术
  一、精神性的理解
  精神实践是精神性产生最为重要的一点,它是精神性能够得以存在的前提。要讨论精神实践首先要理解何为气质。气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多是指一个人的外在精神面貌,而在哲学层面它指的是一个人通过不断修行、冥想、自我反思所产生的外在表现,通常我们也把这种气质称作个性或性格。这种个性是与一个人的行为、习性息息相关的,因此它不仅存在于思想层面,也体现在一个人的存在方式层面。那么这种不断通过冥想、思考而达到自我转变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对自我的关注,即认知自己。福柯认为,对自我的关注就是一种精神性,它是一种没有精神的精神性,这种精神性所指的精神并不是我们摸不着、看不到、异常深刻的精神,它存在于实体维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质。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所缺少的正是这种气质,缺少对自我关注的气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伦理自我实践的转化,这些实践的技术是自由的,不受法律道德的约束,这也是一种自由的实践。但是这种转化不是个体自身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对个体的暗示,进而导致个体对这种社会现实性的发现与思考。
  对比古代对精神性的理解,现代的精神性似乎更能生发出一些有趣的、新的东西。笔者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难道只有对公共社会事件的反思才叫作对自我的关注?答案是否定的,个人的生活难道不能成为一件艺术品吗?在笔者看来,一些从自我出发并来源于社会性的思考都可称之为对自我的关注,在艺术领域也是如此,艺术家通过对自我的关注实现精神性,从而达到一种真诚,达到一种画面与自我的高度一致。艺术家可以在画面中通过某种符号性语言来暗示自己所处的理想世界,并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去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与画面中的理想世界形成一种社会性互动。
  二、现当代艺术的精神性分析
  (一)从技术角度分析精神性
  艺术家进行創作是想表达一种本质,一种与我们精神相连的视觉及物理现实,我们的精神是通过阅读作品的美学信息而提升的,艺术家要思考该向哪个方向去延伸自己的作品,这既是一种外在的理性思考,也是一种内在精神性的相关实践,艺术家的思想汇聚于指尖,通过手中的技术将材料应用于画布之中,手即为敏锐的大脑,即使没有大脑的智慧,艺术家也并不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工匠。真正的艺术家在面对材料时,是把它们当作一种外在的感官实体,一种对社会自然直觉的捕捉,因此艺术家在寻找材料时就必须把自己放到一个相对直观、单纯、纯洁的层面上来,这样才能挖掘事物本身内在的实质,所以,艺术家是怎样探索与研究的,又是通过何种方式?艺术家在绘画时,首先会辨识画布表面,通过指尖的触摸和观察确定其形式,整个探索基于一次相遇,基于一种自身与物质的重要关系,好似一次荷尔蒙的迸发,那是一种必须专注于可见与不可见线索的结合,而这些线索正存在于深深吸引我们的材料之中。
  为了体会艺术家在整个探索过程的感受,笔者在2019年创作了一批纯粹的以物质性体验为创作方向的作品(图1)。这个系列作品的材料是使用自制的纸浆,通过对纸浆软硬、颗粒、质地、颜色的控制呈现不同面貌的物质性肌理,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纸浆受温度、湿度等因素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笔者把这个系列的作品看作是人生中第一次对物本身的探索,对抛开实用性本身的纸的第一次探索,同时也开启了笔者对当代艺术的进一步思考。
  要想找到一种既可被社会所接受又属于自己的技法,不仅仅可以使用传统的材料,更可以使用可实验的材料或是传统工艺的现代性材料。那什么是实验材料?是那些让艺术家几乎成为二手货商人的材料,艺术家必须学习观察四周,必须能够找到并抓住一切机遇,即使是在一堆废纸或一堆废弃的木头之中。
  1.现成品的挪用与观念问题——库尔特·施维特斯艺术语言分析
  德国画家库尔特·施维特斯在20世纪把拼贴技术发展到了极致,但他不满足于以小尺寸创作拼贴画,因而将拼贴展开于空间之中。在作品中他插入街上所有能发现的事物,积累着日常生活中所收藏的材料。在他的拼贴历程中,他不断地挖掘艺术,构建出一个被他称之为“梅兹堡”的、由纸迷宫组成的大型拼贴抽象空间。他将拼贴技术转化成为一个巨大的复杂空间,通过这种侵入社会空间的越界,施维特斯把自己的精神性带到了传统的拼贴技术中,从而使拼贴作品带来了一种三维空间的美感,并超越了所有的反叛以及任何颠覆性的部分,因为他在保留前人的古典性及和谐性的同时,也成功让它获得了新生。
  2.物质与肌理——阿尔贝托·布里的艺术材料与语言分析
  20世纪意大利伟大艺术家阿尔贝托·布里就是通过废旧材料、服装、箱包和塑料使画布的表面成为一种物质和物体的侵入空间,他用面料、麻布与铁板替代传统油彩进行创作。为了创作地平线,布里不使用符号或笔触,而是通过凸显物质触觉差异进行创作。例如在天地之间的划分中,创造出有形的关系和差异,我们将看到画布顶部光滑物质部分以及下面的粗糙物质部分,从而形成一种物质接触差异。布里能够通过这种方法唤起风景的象征性魅力,同时让这些简单的废料和谐化。
  (二)从画面角度分析精神性
  纵览现当代的绘画作品,也许因为受到了科技生活的影响,我们的思考力存在着一种退化的趋势。科技的进步与精神的延伸形成了一种断裂,导致许多作品都呈现着一种表象、肤浅的艺术表达,在题材、内容、手法上都存在着同质化的倾向。人们的精神思想似乎每天都在被不确定是否具有真实性的信息磁场所干扰,纯粹的精神领域不断被入侵。也只有极少数人将绘画安置在一种纯粹的场域之中,他们秉承着一种自然态度,舍弃了传统的理论,不受各种思想及形态的限制,把自己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自我关注的表达呈现在画面之中。在绘画领域之中,劳森伯格、基弗等艺术家都在进行着艺术精神本质的实践性思考,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实践,不断地提炼关键词,从而达到一种深刻的、概括的、宇宙性的高度。康定斯基说:“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察觉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
  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作为单一个体和社会群体中的个体以及某个特定情境中的个体,很多语言和行为都会出乎自己的意料,超越了自己的想象。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人们都会关注个体自身,关注自我。当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精神指向性,有的指向了社会层面,有的指向了自然界,有的指向了关注自身情感,无论指向什么,都是基于个体对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是自由的,是诚实的,而不是虚假的,捏造的。只有达到这种精神与材料技术的高度融合之后,所创造出来的作品才具有深刻性、现实性。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笔者曾参加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资助项目“晋陕甘宁秧歌舞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并通过该项目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分析和借鉴该项目的经验,以“秧歌舞”为例,剖析当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创作、表演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围绕“创新”这一核心思想,论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创作和表演等方面的创新,不应只停留于内容或形式,关键是要让观念的创新融入教学、创作或表演过程中,从
期刊
摘 要:写意是中国绘画乃至文艺的一种审美理想,黄宾虹先生的写意山水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特点,也是近现代山水画的一座丰碑。文章从写意的特征及发展着手,通过对黄宾虹先生写意山水的美学特色与当代性意义的分析,揭示黄宾虹先生写意山水画的价值。  关键词:写意;美学;山水画;黄宾虹  一、写意的特征及发展  写意自古就是中国画极具特色的一个绘画美学范畴,也是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与写实绘画相比具有
期刊
摘 要:2020年初,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响,全国各地院校的春季开学日期被不同程度地推迟。为了保证 “停课不停学”,网络授课突破空间的限制,替代了常规的线下教学,在这个特殊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教师备课、授课及课后三个阶段出发,浅析在舞蹈课程网络授课实施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等问题。  关键词:舞蹈;网络授课;线下教学  一、备课阶段  (一)教师
期刊
摘 要:创造性舞蹈作为当代新兴的舞蹈教学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是依据舞蹈的基本要素设计游戏导入课程。黄琤圈老师于2019年4月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师生进行了四次关于“创造性舞蹈”系列工作坊的授课。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如何运用创造性的舞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内在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性舞蹈不但有效地推动了当代的舞蹈课堂变革,还对当代舞蹈课堂的教学方式起到深远影响
期刊
摘 要: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素质教育成了时代热议的话题,对于旨在培养高等人才的大学更是如此。高校教育中舞蹈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是整个艺术学科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素质教育落实的重要推手,所以需要充分结合改革来做好相关业务,给学生个人成长带来更多可靠的帮助。文章试图结合引入线上模式谈如何做好相关的改革,就重要性和策略做出相关论述,进而为实际业务开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商业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多级电影院线的逐步建成,一大批经由成熟市场检验的我国当代青年导演的优秀影视作品在视觉语言尤其是影像空间的建构上显示出了更为多元的话语路径。这一话语流变的产生依赖于新一代观众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整体视觉文化的进步,同时它也带来了电影视觉信息传达的全新可能。文章尝试从影像空间的角度探究我国当代青年导演作品中影像空间的建构路径及其隐藏的影像功能,在以
期刊
周嘉齊、黎美岁、田文雨、严波作品
期刊
李伟賢、叶子康、周已程、周正男作品
期刊
摘 要:《求证》是一部优秀的话剧作品,荣获了2001年度普利策戏剧文学奖、托尼奖最佳话剧剧本奖、外百老汇戏剧评论家最佳戏剧奖、戏剧编辑最佳剧作奖提名等。尽管《求证》整部剧作中贯穿着数学论证和数学家们之间的学术对话,但这并不是一部关于数学的剧作,父女关系才是“全剧的心脏”。父亲的离世对女儿凯瑟琳的精神打击,一度让她萎靡不振,逃避现实,情绪失控。文章试图从创伤角度,对女儿凯瑟琳的创伤表现以及复原之路进
期刊
摘 要:艺术哲学是整个艺术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最终的思想体系,同时也是艺术这个大世界中最后一个构架,是最基础的工程。艺术哲学研究艺术形式背后的逻辑,这里所提到的逻辑更多是观念与思想方面的。在艺术哲学的研究中,不仅要注重艺术与人类的关系,还要注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崇尚自然。艺术家是独特的,所创作的作品也应是独特的。每个作品以其独特的灵魂带领读者去体悟,去深思,去感受艺术的生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