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論朱西甯《鐵漿》中之悲劇原素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bi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悲劇理論中的各種元素為主要分析方向,透過此分析出台灣作家朱西甯的《鐵漿》中含有何種悲劇元素,而透過不同悲劇元素的結合,產生出一種由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悲劇應有效果,令讀者心靈產生一種對生活中不公義的共鳴感。
  關鍵字:悲劇;朱西甯;《鐵漿》;突然轉變;隱秘發見;亞里士多德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07-02
  一、導論
  《鐵漿》一文多數讀者注視於現代化所產生的衝突之中,但極少討論由衝突所引發的悲劇效果,而本文旨在透過不同的悲劇理論,以及文本中不同特點,指出當中含有一種悲劇應有的效果。台灣小說家朱西甯的《鐵漿》一開始由一個鴉片煙鬼子孟憲貴死於東岳廟一事帶出了一件二十年前的恩怨事件,而更借用了火車因大雪而沒有駛入小鎮作為引導,從他的死帶到他父親孟昭有當時因和冤家沈長發爭奪鹽槽「轉包」權力的問題,所以和沈長發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死拼,分別以刀插小腿,自剁三根手指,甚至吞下鐵漿而死,全為自己和沈家三代以來的恩怨,爭取鹽槽的事,最後孟昭有以死為家族得到鹽槽權力,而其兒子孟寵貴在首先的確有極大收益,但無奈地火車的出現,象徵了現代化的出現,令孟家的鹽槽工業已經失去價值,最終成為一個一事無成的鴉片煙鬼子,全故事以兩個家族的爭奪帶出了現代化對中國傳統工業的影響及抗爭,形成一個可悲的故事,本文嘗試以西方悲劇理論作為切入點,分析其是否符合悲劇的元素[1]。
  二、何謂「悲劇理論」?
  悲劇理論為本文分析基礎,本文以歸納出悲劇的定義,以亞里士多德為主要理論基礎配以黑格爾所補充之理論。根據亞里士多德之說法,推動故事的主要元素可分為六種,分別是情節、性格、言辭、思想、歌曲及形像, 他指出了情節是當中最主要的推動元素,[2]由故事的起始、經過、急轉、發現、受苦,最後結束。而在其分析中亦指出了悲劇的結局有兩種,分別是「突然轉變」及「隱秘發見」,「突然轉變」在情節中出現突發性的急轉,而相對地「隱秘發見」是指故事的伏線一直延伸下出現的結局。因此「突然轉變」是「隱秘發見」的結果,而「隱秘發見」則是「突然轉變」的基礎。而主角多數是由優轉劣或由劣轉優,此可視為情節上的推展。亦可從其所指出的性格及思想中分析,在性格上他所提的是抉擇效應,當中指出的是當主角行為向善時是因其性格向善,而當其行為向惡時亦因其性格偏惡,故此性格會對其抉擇出現影響。而由於性格對結局會出現排斥,故此性格的安排上是存在極端的善和惡。
  在思想上亦是其中一環元素,而語言、對白是思想傳播的主要媒體,借以證明與反駁提出自身不同的感受,當中可包括了憐憫、恐懼、憤怒等,並且有貫穿情節或引起「突然轉變」的手法之一,因此,分析悲劇時,可嘗試分析悲劇主角的內心思想,以此分析其悲劇之元素。
  而在形象上,悲劇主角或稱為悲劇英雄是有必須的性格要求,首先其身份或地位必先配高尚的,並且充滿英雄主義的個人思想,而其性格必須比一般人要好及完善,固此才可符合第一個要求。第二個要求是好人永遠不得好報,亦因此其行為及思想充斥了恐懼感及令人有可憐感覺,才成為了悲劇人物應存在的形象。
  最後本文試從悲劇作用方面以作新角度分析文本,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及:「悲劇引起恐怖與憐憫,並將兩種情緒予以清滌。」後歸納為“清滌說”,亞里士多德提出了,當主角存在獨立的形象,配以嚴肅的劇情,令觀眾黯然成傷外,更要產生出對命運的畏懼感,例如愛情和傳統婚嫁觀念,孝順和道德,父母子女的慈愛等可引發出當中感受。亞里士多德指出了悲劇對於受眾者存在一種心靈上宣洩的作用,當其為觀眾帶來恐懼和憐憫時,會令觀眾產生一種慶幸的感覺,固此這種慶幸的感覺來自一種感情驅使理性去慶幸自己身處局外而引起。
  而後人亦多有對悲劇理論加以研究,現以卡斯特維區及黑格爾的部份補充為論,因相對能補足亞里士多德之說法,首先卡斯特維區提出了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劇可引伸至後人的兩種說法,分別是「情感宣洩或清滌說」及「情感昇華或淨化說」,而且指出了其中的「清滌說」相對較為接近,而且因亞里士多德對清滌說之說法並未有詳說,因此後人理解為悲劇中的恐懼及憐憫是受眾者心中並未感受的,舉例而言,當傷悲的事情不斷重複出現,人們會習慣並且接受,對心靈不會造成很大的衝擊,漸漸地對情感宣洩的作用亦會下降,而相對悲劇的作用是受眾在觀賞時對心中的寄托並且宣洩,此是為「清滌說」。
  而根據黑格爾之說法,其所指的悲劇為單一行動為主,並指出一重要說法,悲劇中所提及的衝突,衝突是一種理念上的衝擊,在黑格爾說法中,理念等於神,[3]而因人的精神力存在了一種孤立,有排他性存在,因而悲劇產生的原因是有兩種對立倫理力量存在的對決。
  本文基於上述提及的悲劇理解及定義以作分析其文本是否符合西方悲劇理論,可否稱其為悲劇之一。
  三、《鐵漿》的悲劇元素
  在文本分析上可分為三大部份,分別是情節推移、人物形象及悲劇作用三大方向以作分析,情節推移中從其起承轉合及性格中以作分析;人物形象中則從其思想及行為以作分析,並且其重要性以情節為主。
  首先,在其情節推移中,以一場下了兩夜的雪作開,在雪停了,發現孟憲貴死於東嶽廟中,更借此帶出了他上一代的一場鬥爭,而經過是指作者其父親和沈長發為了爭取鹽槽權而產生了一連串自殘式的鬥爭,甚至自利手指,以示自己的決心,而其急轉可視為孟昭有毅然飲下鐵漿的動作中,這動作中所包括的情感極深,不但心中由矛盾轉化為一種毅然的行為,其明知死亦要飲,可反映出他已把個人所求推至對家族的責任,個人的好勝,甚至是為兒子的未來而犠牲,情節亦因由鬥爭變成完結,但同時揭了故事的後續,其所追求的鹽槽因鐵路通行,好景只維持了一年,此亦為情節中的發現,而其兒子孟_貴不但有美滿家庭,更染上了鴉片的毒癮,但由於火車出現,現代工業取代了鹽槽工業,令孟家衰落,最後孟憲貴更成為一個一事無成,而且由富貴變成為一個潦倒窮困之人,亦符合了亞里士多德的受苦之說,以上大致為情節分部,現試就此分析。   在情節上,作者安排可算詳密,當中子鋪排大致符合了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情節安排,而且其氣氛亦有刻意安排,文本先以孟憲貴之死開始,以一場大雪襯托出死亡的意境,到結尾時更以他的一副棺材木作結,首尾均以平靜作結,形成了的情節鋪排正如黑格爾提出了情節安排上有起伏,引起觀眾有心靈衝擊的情況出現。
  在其情節上絕對符合了亞里士多德所提及悲劇串連的五個步驟,共且形成了一種令人生憐的感覺。除此之外,其悲劇情節中結局屬一種主要因素,文中的「隱秘發見」是鎮董一個在北京京師大學堂留學的兒子對孟昭有提醒當火車通行,鹽槽會被淘汰一事開始埋下了主要伏線,當然更可推前至一開始推出了人民對火車的恐懼及鐵路的建設,但只對結局有所鋪排,直接影響絕對是這一番 “預言”形成了「隱秘發見」,為結局打下基礎。
  而當然,在「隱秘發見」的基礎下,結局出現「突然轉變」才產生出悲劇意味,而我個人認為轉變可以有兩個,分別是孟憲貴死亡或當火車通車後令孟家家道中落的兩個時刻,而我個人較認同後者說法,由於它符合了「突然轉變」的情節後,更相對符合了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主人公由優轉劣的說法,絕對有助於推動悲劇情節,令觀眾連到悲劇引起的對命運恐懼,相對有較大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就亞里士多德對悲劇的看法分別是存在衝突及悲劇應屬於單一行動,以衝突而言,他指出了當某人的精神力由孤立出來,並存在排他性,則會引致出二種對立的力量對決,產生悲劇,在此文本中,孟昭有的執著可以源自三種倫理上的力量,分別是對家族的三代恩怨,對傳統鹽槽帶來的利益的追求及對兒子的關愛,而其對立的表面上是沈長發,但深入地看是現代化的改變,由於現代得此權力,孟家仍要失去一切,由此可見當中存在了人和天的衝突,絕對符合了悲劇的要求。[4]
  最後,在單一行動中,亦可理解為是次悲劇本應為個別事件,否則會違反了上述理念提及的習慣說法,令悲劇反去了對受眾的衝擊,但在文中的開首及文末均指出了人們生活依舊,大雪及雪地對影出此悲劇根本對於當時的局面是一件個別事件,全文本由靜變為一連串起伏再回歸靜,形成了單一事件,更符合了悲劇要素。
  總括情節方面,<鐵漿>一文絕對符合西方悲劇理論中的各種要素。
  第二,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會從他的思想及行為以作分析,而首先定義文本中最有可能成為悲劇英雄的人,我個人認為是孟昭有,雖然在情節分析上曾指出受苦的是孟憲貴,但無可否認地全文的推展,孟昭有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因此本文試分析其是否符合悲劇英雄的特質。
  在主角的必然要素中,孟昭有並非高尚或高貴身份,而且並非一個充滿英雄主義的角色,但除了上述的天生特與外,亦有一點符合了悲劇的主要因素,就是在他的思想和行為中表達了抗爭的一面,他為了對抗家族情仇及自己背負的命運,不惜去自殘身體甚至獻出性命,其行為在抗爭之餘,更符合了充滿恐懼感的行為,最後更達至令人可憐的一種結局。
  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指出了語言是傳播思想最直接的工具,在文本中孟昭有多次說「拿穩了」「我包定了」「誰敢攔我」又對自己反問「還怕甚麼」等言語是一種思想上的肯定,他借語言表明了自己抗爭的決心,除此之外,他還說了自己的祖宗熬了兩代,自己不可一樣窩囊,更指明了自己背負了家族的責任,由此可見其思想上的確符合了悲劇元素中形成衝突的抗爭思想。
  總括而言,文本始終為台灣作家所著,個人認為主人公設計背景上的確未能完全符合西方的悲劇元素,但更重要的是主角在行為及思想上絕對符合了悲劇應有的元素,更重要是其行為上或思想的確達到令受眾者感可憐及恐懼的結果,因此我認為孟昭有絕對能夠符合悲觀元素。
  最後試從悲劇應引伸的作用上分析文本是否符合,悲劇理論中指出悲劇應令受眾者產生一種傷悲感外,更應衍生一種對命運的畏懼感。而《詩學》中更指出了悲劇的憐憫與恐懼感可以對人類心靈予以洗滌作用,而清滌的說法則是指令人類心中有一種慶幸的感覺,並可以悲劇作為渲洩,現試分析文本能否引致此結果,從其結果反推論出文本是否符合悲劇。
  在文本中的孟昭有及孟憲貴的下場無可否認地令觀眾會產生一種憐憫感,孟昭有為了家族的責任,自已的追求,不惜三番四次自殘身體,文本中曾出現人勸說他放棄,例如鎮董及其兒子的出現,正好給予他回頭的機會,但他選擇了堅持,可視為是其背後壓力所推動,最後一幕,更為自己的兒子飲下鐵漿而慘死當場,令在場人仕悲憤不已,產生了一種對他的可憐。除此之外,他不惜一切的行為令觀眾不禁產生一種恐懼感,感受到現實中的壓逼,就如人類對命運抗爭的一種死亡精神,絕對符合悲劇應有的感受。
  而在孟憲貴的下場中更能夠體現出悲的感受,他本因父親的抗爭而擁有了一個富貴而幸福的家,但無情的火車象徵了一種現代化工業的摧殘,一種被淘汰的象徵,從而令受眾者的心中產生了一種對命運無力感的共嗚,顯示出他父親的白白死亡,最後孟憲貴的死亡,成為了悲劇的一種完結。
  進而論之,是否達到悲劇固有的作用呢?本文認為是能夠,人心中有一種不自覺對命運的抗拒,但卻因現實而未能表達,但此悲劇中以孟家為主體,象徵了舊式社會的觀念及工業,而命運則是革新的工業存入,文中多次強調了火車對當時人帶來的驚恐,當孟昭有死時,火車剛巧第一次出現,實際是象徵了現代工業改革戰勝了人的反抗,更能表達出當中人類的無力感,當受眾者看到了文本時,其理性會必先慶幸自己生活中不曾受如此大的壓迫,更慶幸自己並不是主角,再者把自己對現實的無力感渲洩在文本主角的下場中,達到「清滌」之說,相對地文本帶來的情感的確存在如此作用,因為從悲劇作用方面,文本絕對符合悲劇元素。
  四、結論
  總括而言,全文大致上符合了一開始對悲劇理論的定義,只有極少部份未能符合。文本中可體現出其悲劇元素的主要是情節的推展,無論在任何部份都可套用於其悲劇理論,成功貫串了全文的悲劇意識,而在人物形像上,由於作者並沒有完全參照而設定,因此在其人物前設中身份未必符合,但其行為及思想是完全符合悲劇元素。最後在其悲劇作用,無用置疑地,交本能令受眾者感到憐憫及恐懼之情,並推展到一種心靈上的渲洩作用,因此都符合本文所提出的論點,由此可見,文本大致上符合了西方悲劇理論,故本文認為<鐵漿>一文可稱為悲劇,本文主要由情節對比及人物形象方面得出以上結論,而實際上一個完整的劇悲作品中,還有大量不同的悲劇元素,單就情節、性格、言辭、思想、歌曲及形像,六方面就可以更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仍存在不足之處,並且以後可從更多不同的悲劇元素以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于惠東:〈鐵路·火車·風爐——朱西寧《鐵漿》中文學意象的現象學分析〉,《山東文學》第7期(2004年)。
  [2]托馬斯.阿古那:《亞里士多德十講》:中國言實出版社,2003年,頁105﹣112。
  [3]朱光潛: 《悲劇心理學 中英文合本》 ;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年,頁151﹣163。
  [4]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市:1978年,頁202﹣209。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大中小企业都在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企业要想从中获得长远良好的发展,就应该注意对企业市场营销进行创新与改革。本文将介绍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必要性,探究目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略。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
期刊
严明是外地人,千里迢迢来到大山乡任乡长。  上任不久,严明就向战友张正说起一件怪事:有天晚上,一个自称是滑石村的村民,提着大包小包东西,来到他住处,说带来点小意思,敬请乡长笑纳。严明仔细一看,差点吓得大叫起来,这不是前个星期才死去的村民大坤吗?快滚!你这死鬼,千万别来害我!片刻后,严明自壮了胆子,随手拿起根木棍,连人……不,连鬼带物把其给轰了出去。  听后,张正不禁哑然失笑,正想说出真相,但脑子灵
期刊
摘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了人们追求更好园林绿化的物质基础。尤其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园林绿化已经成为一门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文章积极从立体绿化的角度来探析,如何将立体绿化应用到园林绿化中去。  关键词:立体绿化;园林绿化;应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126-01  所谓
期刊
摘要: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简称MND,是以损害脊髓前角,桥脑颅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患了这种病,先是肌肉萎缩,最后在病人有意识的情况下因呼吸肌无力呼吸而死亡,我们将患有这种疾病的人称之为“渐冻人”。本文是笔者针对曾护理的一例“渐冻人”全麻下剖宫产的患者展开的报道,进而提出麻醉配合对于患者的剖腹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渐
期刊
“群内好心朋友,有没有人愿意高价收购我的老公。”  QQ群上的一则离奇拍卖广告,引起了正在歇婚假的涞水县交警大队民警小安的好奇。等他再仔细一看这个被拍卖老公的资料,不禁大惊失色:这不是自己的同事老二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容易受伤的女人”  小安再往下一看,不禁哑然失笑:起拍价格1亿。这个玩笑看来开大了。  过了好久,突然群内企鹅闪动:“你老公是干嘛的?”  “交警一枚。”  “就是价格高了
期刊
摘要:校园无线网络环境特殊,而且在网络需求方面要求比较多。本文根据校园的网络需求和无线网功能覆盖的需求,探讨在无线网状网假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组网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指标,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利用符合需求的无线网状网技术假设价格低廉效果良好的校园网,以满足智能校园的要求,来改善和加强校园各个功能模块的良好实现,并且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关键词:无线网状网;校园网;无线
期刊
摘要:2014年是推进落实《烟草行业“卷烟上水平”总体规划》的关键一年。在成本控制上水平方面,仍有我们不断提升的空间,为实现成本管控精益化,我们针对切叶丝机切丝过程批次损耗量,从关注结果向过程控制转变,对工艺节点消耗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在保证内在品质的前提下,达到降低烟叶耗的目的。  关键词 :造碎;FMEA;响应优化器;降耗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为了了解“90后”大学生认知模式现状,课题组采用认知模式量表对成都市6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认知模式整体上表现为外倾型、分析型、表象型。在性别变量下,男生更偏向于表象型;在年级变量下,相对于大三学生来讲,大一学生更偏向于表象型;在专业变量下,文史类学生相较于理工类和艺体类学生,更倾向于用言语来表征信息。基于此结果,提出了结合学生认知模式的特点,
期刊
摘要:社会的需要决定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处理解决问题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难激发学习主动性。如何提高会计教学的效果,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会计;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何其芳是“汉园三诗人”之一,他的《河》看似简单,只有短短的三节,但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河”这个意象究竟指什么?它无疑是含混多义的,正所谓“诗无达诂”,大家对此当然可以各抒己见,下面谈谈我对这首生命之歌的解读。  关键词:细读法;何其芳的《河》;生命感悟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10-01  一、艺术特色  语言特色: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