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西北的一些山区乡村,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饮茶习惯——罐罐茶。
罐罐茶,顾名思义就是用罐罐熬煮的茶,因熬茶的小瓦罐而得名。这种瓦罐上口、下底皆小,中间凸出,外有手握耳形把儿,我们乡下叫作“曲曲罐”(泥土烧制而成,容量很小,所能容纳的茶水不足一只高脚杯)。
熬茶时,一小堆木柴、一个小瓦罐、一个土火炉子、一撮茶叶、一只茶盅,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当了。罐罐茶以味苦、浓烈著称。喝茶时,在小瓦罐里倒上水在炉子上烧,同时在炉边烤上馍,等到罐罐里的水开了以后,将茶叶放到罐罐里,茶叶被烧开的水溢出好几次后,将烧开的茶水倒进茶盅,然后再给罐罐里加水,继续烧,边烧边喝,边喝边吃。
我的岳父一生极好罐罐茶。岳父家在山区,农忙季节,我和妻子去岳父家帮忙干农活小住时,每天清晨,天刚刚蒙蒙亮,在雄鸡的打鸣声中,就听到隔壁厦房里岳父起床开门的声音,继而又听到柴火噼噼啪啪燃烧的声响。等我和妻子起来,岳父已在炕边窗角下喝茶了。两个蒸馍放在柴炉旁边,火苗在红泥火炉上欢快地跳蹿着,别致的陶砂小罐罐里,嘟嘟冒着热气。不一会儿罐罐里的茶沸腾了,水花四溢,水珠上下翻飞,突突起了旋涡。岳父很小心地将煮好的茶倒进一个青瓷花边的茶盅里,盘腿坐在炕上,就一口茶,一口馍十分香甜地喝起来。
岳父喝茶的样子很古怪,他喝茶时,将头仰起来,然后咕的一声,一口浓茶就下去了,再长长地出一口气,十分惬意。早茶喝罢,天已大亮。岳父收拾好农具,领着我和妻子去山上侍弄地里的庄稼。
岳父家那一带大大小小的村庄,男人女人、老老少少几乎都有喝罐罐茶的习惯。罐罐茶早已融入了乡民的生活,品饮罐罐茶已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夏日麦收打碾季节,秋天玉米、荞麦、胡麻、高粱、大豆、荏子、洋芋成熟时节,是一年中农活最忙最苦最累的时候。那时,他们那儿的村人都是披星戴月,两头摸黑。繁重的劳作之余,家家都要熬一罐茶。天刚亮喝的是早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落雪天气,雷打不动,必须喝,而且是当早餐来吃的。而正午茶,是刚从田地里回来,饥渴难耐时喝的茶。下午茶,则是午睡起来,为了在喝一罐茶的时候解解乏气,歇缓一阵子,好为下午干农活做准备。村人每每从远处山上下来,再乏再困,再饥再累都要火急火燎地先喝一罐罐罐茶,然后才吃饭。呷一口浓茶,提神醒脑,疲惫顿消。这时候,用村人的话来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村人熬罐罐茶是很粗犷的,对茶和其他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是没有大枣、桂圆、冰糖、枸杞的。但对熬茶的水却很讲究,清早刚挑回来的山泉水最好,用山泉水熬的茶,异常甘美。有时候,天下了雨雪,路陡坡滑,挑不得山泉,就用盆罐接下“无根水”( 雨水)贮存起来煮茶,下大雪时把白皑皑的积雪收集起来熬茶,也别有一番风味。乡间熬的茶极酽,颜色极深,味道极苦,有点像熬制成的中草药(汤药),一般没喝习惯的人很难下咽。喝时,必皱着眉头,龇牙咧嘴,一杯茶端在手里半天喝不下去。我常听岳父说:他们乡下把喝茶叫“炖”茶、“煨”茶,也叫“熬”茶,“炖”“煨”“熬”三字五味杂陈,大有学问,都与时间有关系,与岁月有关系。罐罐里熬的是岁月,“炖”和“煨”的是日子里的酸甜苦辣。就在这经年累月的煎熬中,人们盼望着生活有所好转,在长久的期待中,村人接辈传辈一拨接一拨地在时光的深处慢慢老去,直至化作一缕青烟。在一杯接一杯的罐罐茶里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回归茫茫大地。
想来岳父的一生正如这乡下农家的一杯罐罐茶,苦涩而醇厚。岳父弟兄三人,父母过世得早,家境贫寒。岳母在我妻十四岁时不幸得病去世,正当壮年的岳父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当时家里一片狼藉,失去了母亲的两个年幼的娃娃,白天哭、夜里哭,家里哭声一片。岳父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白天既要上地劳动,中途还要回家做饭。晚上在煤油灯下给两个孩子缝补衣裤,既当爹又当娘。家里除了塌房烂院外,一贫如洗,在这样的境况下,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后来实在没法了,念初中的内弟只好辍学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后来,妻子考上大学,内弟在大城市一家大公司打工,家里只剩岳父一人,他每天在屲上劳作回来,乏得几乎骨头都散了架,多日顾不上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饿了就是一口罐罐茶,一口干馍馍。几十年来,岳父像熬罐罐茶一样艰难地熬着苦涩的日子,独自支撑着这个破碎的家,直至妻子和内弟长大成人。岳父让岁月熬白了头发,在长久的煎熬中,光阴和日子慢慢有了起色,也与罐罐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成家后,妻子天天惦记着年迈的岳父,说岳父这一辈子,啥好吃的也不爱,就好一口茶。
记着妻子的话,每次去岳父家看望他老人家,我都要带去上好的龙井、碧螺春、毛尖、云峰等茶叶让他喝,可每次他都原封不动地放在柜子里。这让我十分生气,问他为什么放着不喝,那可都是极名贵的茶叶,我自己从来都舍不得喝一口。但每次他都回答,你那叫什么好茶,太淡了,没味,像饮料,过不下瘾。确实,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名贵茶、好茶,对乡人来说一般也喝不起,也不对口味。
岳父说,他这一生别的什么都没干下,但喝的茶能装几麻袋。他是得脑梗和高血压去世的,他在有生之年还给我说过,他们乡间的风俗是逢年过节转亲戚,不兴带价格昂贵的烟酒之类的东西。一般都是提一二斤茶叶,提的茶叶都是一些价格便宜的老茶,诸如春蕊、砖块茶之类的,寄托着村人之间朴素的情意。他还说,喝罐罐茶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热情待客的礼节。他们那一带的乡庄里人,平常走亲访友或相互串门,最好的待遇便是给你熬一罐罐罐茶。主人先在热炕上铺好羊毛毡,端来炕桌,摆上煎好的油饼子、烙的白面馍馍。等客人脱鞋上炕,盘腿坐稳,再从箱底拿出平日自家舍不得喝的好茶,或亲戚晚辈孝敬的茶叶,麻利地拢好柴火把茶熬上。煮好第一罐茶,先祭奠祖先,第二罐清出来,双手递给来客。茶在火上突突地冒着水泡,不停地打着旋涡,客人则昂起头,端起小茶盅一口口慢慢地呷着,吱溜吱溜,很享受地喝着,相互聊着天。于是,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的消息、农事、天气、秦腔和各自的家长里短都在一罐茶的沸腾之间,弥散开来……
罐罐茶,西北乡人祖祖辈辈的爱。它如同一首柔情似水的田园小诗,一曲乡土气息浓郁的山歌小调,装载着山乡的悠悠岁月,盛满了淳朴的民俗风情,洋溢着生活的情致韵味。千百年来,它和这些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的淳朴乡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岳父爱了一辈子罐罐茶,喝了一辈子罐罐茶,他的人生就是一杯苦涩难咽的罐罐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最想要的还是承载着人生酸甜苦辣的一杯罐罐茶……(责任编辑 王瑞鋒)
罐罐茶,顾名思义就是用罐罐熬煮的茶,因熬茶的小瓦罐而得名。这种瓦罐上口、下底皆小,中间凸出,外有手握耳形把儿,我们乡下叫作“曲曲罐”(泥土烧制而成,容量很小,所能容纳的茶水不足一只高脚杯)。
熬茶时,一小堆木柴、一个小瓦罐、一个土火炉子、一撮茶叶、一只茶盅,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当了。罐罐茶以味苦、浓烈著称。喝茶时,在小瓦罐里倒上水在炉子上烧,同时在炉边烤上馍,等到罐罐里的水开了以后,将茶叶放到罐罐里,茶叶被烧开的水溢出好几次后,将烧开的茶水倒进茶盅,然后再给罐罐里加水,继续烧,边烧边喝,边喝边吃。
我的岳父一生极好罐罐茶。岳父家在山区,农忙季节,我和妻子去岳父家帮忙干农活小住时,每天清晨,天刚刚蒙蒙亮,在雄鸡的打鸣声中,就听到隔壁厦房里岳父起床开门的声音,继而又听到柴火噼噼啪啪燃烧的声响。等我和妻子起来,岳父已在炕边窗角下喝茶了。两个蒸馍放在柴炉旁边,火苗在红泥火炉上欢快地跳蹿着,别致的陶砂小罐罐里,嘟嘟冒着热气。不一会儿罐罐里的茶沸腾了,水花四溢,水珠上下翻飞,突突起了旋涡。岳父很小心地将煮好的茶倒进一个青瓷花边的茶盅里,盘腿坐在炕上,就一口茶,一口馍十分香甜地喝起来。
岳父喝茶的样子很古怪,他喝茶时,将头仰起来,然后咕的一声,一口浓茶就下去了,再长长地出一口气,十分惬意。早茶喝罢,天已大亮。岳父收拾好农具,领着我和妻子去山上侍弄地里的庄稼。
岳父家那一带大大小小的村庄,男人女人、老老少少几乎都有喝罐罐茶的习惯。罐罐茶早已融入了乡民的生活,品饮罐罐茶已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夏日麦收打碾季节,秋天玉米、荞麦、胡麻、高粱、大豆、荏子、洋芋成熟时节,是一年中农活最忙最苦最累的时候。那时,他们那儿的村人都是披星戴月,两头摸黑。繁重的劳作之余,家家都要熬一罐茶。天刚亮喝的是早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落雪天气,雷打不动,必须喝,而且是当早餐来吃的。而正午茶,是刚从田地里回来,饥渴难耐时喝的茶。下午茶,则是午睡起来,为了在喝一罐茶的时候解解乏气,歇缓一阵子,好为下午干农活做准备。村人每每从远处山上下来,再乏再困,再饥再累都要火急火燎地先喝一罐罐罐茶,然后才吃饭。呷一口浓茶,提神醒脑,疲惫顿消。这时候,用村人的话来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村人熬罐罐茶是很粗犷的,对茶和其他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是没有大枣、桂圆、冰糖、枸杞的。但对熬茶的水却很讲究,清早刚挑回来的山泉水最好,用山泉水熬的茶,异常甘美。有时候,天下了雨雪,路陡坡滑,挑不得山泉,就用盆罐接下“无根水”( 雨水)贮存起来煮茶,下大雪时把白皑皑的积雪收集起来熬茶,也别有一番风味。乡间熬的茶极酽,颜色极深,味道极苦,有点像熬制成的中草药(汤药),一般没喝习惯的人很难下咽。喝时,必皱着眉头,龇牙咧嘴,一杯茶端在手里半天喝不下去。我常听岳父说:他们乡下把喝茶叫“炖”茶、“煨”茶,也叫“熬”茶,“炖”“煨”“熬”三字五味杂陈,大有学问,都与时间有关系,与岁月有关系。罐罐里熬的是岁月,“炖”和“煨”的是日子里的酸甜苦辣。就在这经年累月的煎熬中,人们盼望着生活有所好转,在长久的期待中,村人接辈传辈一拨接一拨地在时光的深处慢慢老去,直至化作一缕青烟。在一杯接一杯的罐罐茶里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回归茫茫大地。
想来岳父的一生正如这乡下农家的一杯罐罐茶,苦涩而醇厚。岳父弟兄三人,父母过世得早,家境贫寒。岳母在我妻十四岁时不幸得病去世,正当壮年的岳父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当时家里一片狼藉,失去了母亲的两个年幼的娃娃,白天哭、夜里哭,家里哭声一片。岳父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白天既要上地劳动,中途还要回家做饭。晚上在煤油灯下给两个孩子缝补衣裤,既当爹又当娘。家里除了塌房烂院外,一贫如洗,在这样的境况下,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后来实在没法了,念初中的内弟只好辍学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后来,妻子考上大学,内弟在大城市一家大公司打工,家里只剩岳父一人,他每天在屲上劳作回来,乏得几乎骨头都散了架,多日顾不上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饿了就是一口罐罐茶,一口干馍馍。几十年来,岳父像熬罐罐茶一样艰难地熬着苦涩的日子,独自支撑着这个破碎的家,直至妻子和内弟长大成人。岳父让岁月熬白了头发,在长久的煎熬中,光阴和日子慢慢有了起色,也与罐罐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成家后,妻子天天惦记着年迈的岳父,说岳父这一辈子,啥好吃的也不爱,就好一口茶。
记着妻子的话,每次去岳父家看望他老人家,我都要带去上好的龙井、碧螺春、毛尖、云峰等茶叶让他喝,可每次他都原封不动地放在柜子里。这让我十分生气,问他为什么放着不喝,那可都是极名贵的茶叶,我自己从来都舍不得喝一口。但每次他都回答,你那叫什么好茶,太淡了,没味,像饮料,过不下瘾。确实,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名贵茶、好茶,对乡人来说一般也喝不起,也不对口味。
岳父说,他这一生别的什么都没干下,但喝的茶能装几麻袋。他是得脑梗和高血压去世的,他在有生之年还给我说过,他们乡间的风俗是逢年过节转亲戚,不兴带价格昂贵的烟酒之类的东西。一般都是提一二斤茶叶,提的茶叶都是一些价格便宜的老茶,诸如春蕊、砖块茶之类的,寄托着村人之间朴素的情意。他还说,喝罐罐茶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热情待客的礼节。他们那一带的乡庄里人,平常走亲访友或相互串门,最好的待遇便是给你熬一罐罐罐茶。主人先在热炕上铺好羊毛毡,端来炕桌,摆上煎好的油饼子、烙的白面馍馍。等客人脱鞋上炕,盘腿坐稳,再从箱底拿出平日自家舍不得喝的好茶,或亲戚晚辈孝敬的茶叶,麻利地拢好柴火把茶熬上。煮好第一罐茶,先祭奠祖先,第二罐清出来,双手递给来客。茶在火上突突地冒着水泡,不停地打着旋涡,客人则昂起头,端起小茶盅一口口慢慢地呷着,吱溜吱溜,很享受地喝着,相互聊着天。于是,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的消息、农事、天气、秦腔和各自的家长里短都在一罐茶的沸腾之间,弥散开来……
罐罐茶,西北乡人祖祖辈辈的爱。它如同一首柔情似水的田园小诗,一曲乡土气息浓郁的山歌小调,装载着山乡的悠悠岁月,盛满了淳朴的民俗风情,洋溢着生活的情致韵味。千百年来,它和这些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的淳朴乡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岳父爱了一辈子罐罐茶,喝了一辈子罐罐茶,他的人生就是一杯苦涩难咽的罐罐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最想要的还是承载着人生酸甜苦辣的一杯罐罐茶……(责任编辑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