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新课程改革呼唤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但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机械式教学过程,结果是教学失去活力,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学生手中薄薄的几本教材,居然囊括了古今中外五千年的历史。教材里只有气吞万里的宏观历史,没有鲜活生动的微观历史。以选修一为例,其中涉及到的改革人物基本上古今中外王侯将相,而且都是成功改革的历史。历史教学的好不好评价只局限于一份100分的试卷,实施历史教学的目的沦落于应付高考。 所以在历史课上,老师宣之昭昭,学生听之昏昏。这完全背离了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
(2)可能性。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 “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关联。”可见,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随着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生活,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能力,并能学以致用。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引进,标准化课堂的建立,这也为我们创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准备了物质条件。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我在这个理念引导下,我对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实践尝试与探索。
二、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尝试与探索
(1)教学理念生活化。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中来,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我们只有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也是时代的要求。
(2)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接受知识影响很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用生活化的语言来传授知识的话就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生活化的语言需要教师恰当的将生活中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出来。百家讲坛中的袁腾飞在讲解内阁和丞相的区别时候,做了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他把皇帝、丞相和内阁大臣分别比喻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董事长的秘书。在一个公司里董事长具有最终决策权,总经理拥有一定的策划决策权,而董事长的秘书看上去十分的威风,但要始终听从于董事长。这些关系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丞相是中央一级的行政大臣,对皇帝有一定的约力。内阁是内侍机构,对皇帝没有约束力。学生进而对书本上这些句子就很容易明白。再则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说从明清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并走向衰落。
(3)教学内容生活化。历史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作取舍,可以选用当前有针对性时政热点作为素材,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资源,也可挖掘自身的资源,“现身说法”。尽可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学习内容生活化。比如史论一直都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的反映” 是贯穿整个必修三的一条史论,也是常常运用于历史材料解析题中。我在阐释这条原理时我就设计了两个个问题。为什么上海会出姚明,而明光就出不了呢?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会有姚明,文革时期出不了呢?我让学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高三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时,到宋代史部分我给学生编成了一个历史讨论剧《宋太祖赵匡胤睡不着觉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①初登皇位的赵匡胤要对付哪几种人?②哪些人是赵匡胤可以利用的人?③分析赵匡胤的解决办法有哪些利弊,后人又是如何解决其弊端的? 学生们化身成宋太祖赵匡胤,在热烈的讨论中,把散见于必修和选修部分的宋史有机串联起来,深化了学习。
(4)教学手段生活化。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依然是粉笔加黑板。虽然老师口若悬河,但是学生反映平平。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感受。习主席开启了“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国梦”也成为今年高考的热门考点。什么是中国梦?在“中国梦“这个热点中囊括了高中历史的哪些知识点?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审视我们的历史,又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抽空给学生播放了一部中央电视台记录片《大国崛起》。在这部记录片中涉及很多我们教材上涉及的知识点,同时每个大国的崛起至少可以给学生一些有益的启迪,学生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学史绝非是简单的背诵,也绝非是仅仅应付高考,学习历史的目的以及历史本身的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了学生。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5)教学方法生活化。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关注。高中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其求知欲特别强烈,但是由于学生的时间限制,接触面比较小,对于国际国内社会热点虽然关注,但是往往了解的内容有限,这样就使得历史教学与现实有了结合的空间,教师应该通过国际国内社会热点的结合,使历史教学走进生活,更加与现实贴近,这样有利于使历史教学增强趣味性。我要求学生遇到热点问题,要不自觉的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原因,提炼特点,总结影响。
(6)课后作业的生活化。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广大历史老师越来越注重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却往往忽视了历史课后作业,作为教学环节之一,这是不可以轻视的。戏说历史、穿越是影视中的常见题材,其中有些剧情和教材相印证,更多的剧情纯属编者不负责的胡扯,学生是分辨不出来的。学生在观赏电视剧的时候更多关注剧情的发展以及主人公帅不帅,很少去想为什么会这样。有次上完宋史后针对《少年包青天》剧情,我设计如下问题:①包青天为民伸冤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说包青天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呢?②在宋代会不会出现“小蜻蜓”这样的人物?③包青天在当时担任什么官职,他有什么权限呢?④包青天办案的阻力到底来自哪里?受阻说明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標准答案,也没有设置具体的分值。但这些问题的答案来源于书本,同时也在不断找茬中获得了学习历史的乐趣以及作为文科生的自豪感。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我们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真正让历史大课堂焕发出活力,教学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让教学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这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目标所在,也是新课程的理念所在。我相信在各位历史教师的不断探索中,在不断总结、归纳、反思中,高中历史课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正向着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
(1)必要性。新课程改革呼唤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但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机械式教学过程,结果是教学失去活力,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学生手中薄薄的几本教材,居然囊括了古今中外五千年的历史。教材里只有气吞万里的宏观历史,没有鲜活生动的微观历史。以选修一为例,其中涉及到的改革人物基本上古今中外王侯将相,而且都是成功改革的历史。历史教学的好不好评价只局限于一份100分的试卷,实施历史教学的目的沦落于应付高考。 所以在历史课上,老师宣之昭昭,学生听之昏昏。这完全背离了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
(2)可能性。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 “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关联。”可见,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随着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生活,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能力,并能学以致用。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引进,标准化课堂的建立,这也为我们创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准备了物质条件。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我在这个理念引导下,我对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实践尝试与探索。
二、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尝试与探索
(1)教学理念生活化。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中来,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我们只有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也是时代的要求。
(2)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接受知识影响很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用生活化的语言来传授知识的话就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生活化的语言需要教师恰当的将生活中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出来。百家讲坛中的袁腾飞在讲解内阁和丞相的区别时候,做了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他把皇帝、丞相和内阁大臣分别比喻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董事长的秘书。在一个公司里董事长具有最终决策权,总经理拥有一定的策划决策权,而董事长的秘书看上去十分的威风,但要始终听从于董事长。这些关系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丞相是中央一级的行政大臣,对皇帝有一定的约力。内阁是内侍机构,对皇帝没有约束力。学生进而对书本上这些句子就很容易明白。再则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说从明清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并走向衰落。
(3)教学内容生活化。历史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作取舍,可以选用当前有针对性时政热点作为素材,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资源,也可挖掘自身的资源,“现身说法”。尽可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学习内容生活化。比如史论一直都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的反映” 是贯穿整个必修三的一条史论,也是常常运用于历史材料解析题中。我在阐释这条原理时我就设计了两个个问题。为什么上海会出姚明,而明光就出不了呢?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会有姚明,文革时期出不了呢?我让学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高三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时,到宋代史部分我给学生编成了一个历史讨论剧《宋太祖赵匡胤睡不着觉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①初登皇位的赵匡胤要对付哪几种人?②哪些人是赵匡胤可以利用的人?③分析赵匡胤的解决办法有哪些利弊,后人又是如何解决其弊端的? 学生们化身成宋太祖赵匡胤,在热烈的讨论中,把散见于必修和选修部分的宋史有机串联起来,深化了学习。
(4)教学手段生活化。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依然是粉笔加黑板。虽然老师口若悬河,但是学生反映平平。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感受。习主席开启了“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国梦”也成为今年高考的热门考点。什么是中国梦?在“中国梦“这个热点中囊括了高中历史的哪些知识点?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审视我们的历史,又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抽空给学生播放了一部中央电视台记录片《大国崛起》。在这部记录片中涉及很多我们教材上涉及的知识点,同时每个大国的崛起至少可以给学生一些有益的启迪,学生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学史绝非是简单的背诵,也绝非是仅仅应付高考,学习历史的目的以及历史本身的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了学生。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5)教学方法生活化。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关注。高中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其求知欲特别强烈,但是由于学生的时间限制,接触面比较小,对于国际国内社会热点虽然关注,但是往往了解的内容有限,这样就使得历史教学与现实有了结合的空间,教师应该通过国际国内社会热点的结合,使历史教学走进生活,更加与现实贴近,这样有利于使历史教学增强趣味性。我要求学生遇到热点问题,要不自觉的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原因,提炼特点,总结影响。
(6)课后作业的生活化。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广大历史老师越来越注重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却往往忽视了历史课后作业,作为教学环节之一,这是不可以轻视的。戏说历史、穿越是影视中的常见题材,其中有些剧情和教材相印证,更多的剧情纯属编者不负责的胡扯,学生是分辨不出来的。学生在观赏电视剧的时候更多关注剧情的发展以及主人公帅不帅,很少去想为什么会这样。有次上完宋史后针对《少年包青天》剧情,我设计如下问题:①包青天为民伸冤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说包青天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呢?②在宋代会不会出现“小蜻蜓”这样的人物?③包青天在当时担任什么官职,他有什么权限呢?④包青天办案的阻力到底来自哪里?受阻说明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標准答案,也没有设置具体的分值。但这些问题的答案来源于书本,同时也在不断找茬中获得了学习历史的乐趣以及作为文科生的自豪感。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我们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真正让历史大课堂焕发出活力,教学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让教学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这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目标所在,也是新课程的理念所在。我相信在各位历史教师的不断探索中,在不断总结、归纳、反思中,高中历史课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正向着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