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米井下69名矿工的76个小时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1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朱,我命令你,你现在是井下的最高长官,一定要照顾好兄弟们!”握着电话听筒,河南省长李成玉对800米井下的朱念群下了“省长令”。
  在被水围困的76个小时里,对河南陕县支建煤矿69名矿工兄弟来说,无疑是漫长的煎熬。一盘散沙,大家会死得更快。这时,煤矿采煤队副队长朱念群站了出来,在井下组成了“临时队委会”,安抚矿工,维持秩序,传递信息,配合营救。
  
  安定与互助,危险降低
  
  7月29日8时左右,河南陕县支建煤矿当天有作业的矿工们像往常一样,带着干粮进入矿井。不大一会儿,采煤队副队长朱念群突然听到有人大喊:“队长,坏了,进水了!”
  


  话声未落,大水已经汹涌地奔向采掘面。朱念群赶紧领着矿工们向巷道出口紧急转移,但巷道出口已被几米深的水堵死,根本无法前行。他顾不得多想,立即带领矿工们向离水面10多米高的操作平台(第三平台)上奔去。
  慌乱中,开拓队副队长曹百成从水中扯出了一条直径三英寸的压风管。他紧紧握住这根管子,绝望地往巷道深处奔跑。
  “我们要死了……”在摇晃的矿灯灯光中,有人哭喊。
  大家乱作一团,有人想从井底巷道出去,刚走几米,上涨的洪水就没住了他们的下巴。井底巷道有280米长,他们只好退回来,先后从被淹的井底巷道爬出来,跑上第3平台。
  井下一共有3个平台,矿工们工作时是在最低的平台,工友们都跑到了位置最高的第3平台。虽然水未淹到第3平台,但这里却是离下井通道最远的地方,如果要出井,必须走被水淹了的第1平台。
  此时,由于处于基本密闭的空间,氧气浓度越来越低,矿工们呼吸越来越困难。曹百成突然想起了攥在手中的那根压风管,为了防水,这根管道平时在井下是关闭的。他很快找到了开关,打开了通风管道。一会儿,压风管里开始喷出气来,这是井上在打进空气。可以断定,井上的人已经知道发生了事故。
  水还在涨,采煤队副队长朱念群、开拓队副队长曹百成和安全员宁保师、郭石屯等人合议,应该安排工人把掘进巷道的潜水泵抬出来,水再涨高时,用水泵抽水,让水翻过大家所处的安全平台,这样可以避险。
  众人把潜水泵抬过来了,准备接通电源时,扇风机不响了。朱念群心里咯噔一下:停电了!
  有人拿矿灯一照,280米的水平巷道,高有2.34米,这时全被水灌满了。
  朱念群忽然记起,高处平台有两部内线电话,号码是8044和8045。朱念群拿起电话,要打给调度员贺井祥,不通。工友们一看电话不通,空气顿时紧张起来,有人开始骚动。朱念群赶紧派电工马彦虎去修电话。
  50岁的董建方哭了。23岁的高飞也哭了:“这咋办呢?我咋出去呢?我还没有娶媳妇呢。”
  朱念群定了定神:“弟兄们,我是在井下干了20多年的老矿工,以前也经历过事故。我相信外面的人肯定在救我们,大家保持安定,如果相信我,就请听我的!”
  朱念群1983年就到矿上工作了,确实经历过一些事故,1987年的瓦斯爆炸,埋了17个兄弟,他都侥幸逃生。但是,像今天这样被困在井下,干了24年矿工的朱念群也是第一次遇到。
  不过,朱念群坚定的语气还是稳住了大家慌乱的情绪。
  朱念群立即和掘进队副队长杨万军、开拓队副队长曹百成、修护队副队长兰朝军、安全员宁保师、郭石屯、采煤队班长吉先发等人商量,组成井下自救小组,进行自救。经商议,他们按照党小组的模式,成立了“临时队委会”,大家推举朱念群总负责,并与吉先发一起负责与井上联络,曹百成负责稳定人心,兰朝军、张彦群、何保民分别负责各队,同时指派宁保师、郭石屯二人负责瓦斯监测、观察水位。吉先发逐个统计被困兄弟的姓名,并把人数迅速报了出来:共69名。
  69名!如果出现问题可不得了!朱念群立即召集“临时队委会”,决定成立14个帮扶小组,每组5个人,互相鼓励。除了互相打气,还给各个小组都安排了活儿,比如谁当组长,谁解劝想不开的人,谁照顾身体弱的,都具体分工到人。
  朱念群是入党积极分子,紧急关头,他想到了党组织的作用,于是,在他的建议下,还临时成立了5个党小组。
  有了“临时队委会”、帮扶小组、党小组,工友们的紧张情绪有所缓解。于是,朱念群、郭石屯和曹百成等人命令工友们把矿灯收集起来,统筹使用井下69个人的69盏矿灯。因为,一盏灯只能维持8小时,为了节约使用,每次只用6盏,其他的矿灯全部关掉,轮流照明,避免所有的电源同时耗尽。
  
  牛奶与馒头,维持生命
  
  29日上午9时许,矿工王保卫饿了,掏出自带的两个烧饼啃了起来。没带馍的矿工老张一看,心里犯嘀咕:“这是馍啊,这是馍啊。还不知要困到啥时候,你们这时候吃馍,我们没馍吃,过两天有人下来救人,你们活着,我们都饿死啦。”
  按照矿工们的习惯,每天早饭下井后就不再进食,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收工。但是,困守在井下平台上,时间过得格外慢,饿得比平时快。
  老张看着王保卫吃饼,心里馋嘴上也不敢说。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就偷偷告诉了吉先发,吉先发立即向朱念群进行了汇报。
  朱念群一听急了:“妈呀,这个馍不能吃啊。立即召开队委会!”
  9时20分,朱念群、曹百成、吉先发等“队委会”成员商量,工友们携带的干粮,可能是井下最后一点救命食物,必须把这些食物集中起来,等最饥饿时再统一平均分配。
  在大家的协助下,他们迅速腾空工具箱,朱念群宣布“队委会”第一条命令:请大家自觉将带到井下的食物放到箱子里,拒不缴纳或私藏的,强制收缴!
  40米长的高台,一口铁箱慢慢从这头抱到那头,馍、烧饼、鸡蛋,一个,两个,没有人犹豫。经过清点:一共有32个馒头和一些烧饼和包子,还有6个珍贵的鸡蛋。
  箱子被郑重地锁了起来,钥匙朱念群一把,吉先发一把。
  自救小组约定:放食物的工具铁箱要开,必须得经几个人都同意,任何人不能把箱子私自打开。
  上午10时左右,食物刚刚被集中起来,井下电话8044响了。朱念群赶紧拿起话筒,是调度员贺井祥打来的。
  “水源是下雨河道的雨水下去的,别怕!”贺井祥吩咐几个负责人要稳定工人的情绪,测试有害气体,“不要敲打铁器,以免产生火花。”
  朱念群向工友们传达了井上的信息,大家的情绪稳定了许多。
  电话接通不久,朱念群就听到了媳妇的声音,媳妇带着哭腔嚷道:“你啥时能出来啊?”
  “没事儿,下午就出来了。”朱念群对着话筒高喊。他这话也是冲着身边68个弟兄说的。实际上,究竟能不能出去,他心里也没底儿。
  不大一会儿,矿井下面开始恢复供电。很快,朱念群也被抢险指挥部指定为井下自救总负责人。
  7月29日一整天,矿工们都没有吃一点东西,大家都忍着。王保卫已经被饥饿折磨得快受不了了。他全身无力,还呕吐起来。因为肚子里是空的,吐不出东西,吐出来的黏液中还带着血。这时,很多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状。
  7月29日20时,有些原本躺在地上的人,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坐起来,双手抱住腿,用膝盖死死地顶着胃部,咬牙坚持。
  正在这时,井下矿工们收到了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打来的电话。第二天,又接到了河南省省长李成玉的电话问候。大家放心了,他们相信,国家不会放着69条人命不管。
  30日上午,张群官也饿得坚持不住了,闹着牙疼,要吃东西。他求朱念群:“我先把自己该分的那份吃了,你们再吃的时候我不吃。好不好?”
  但自救小组认为,除非大家都实在挺不住了再说。
  不久,根据井上的电话通知,可能会想办法往下送牛奶。30日18时30分许,朱念群等人决定给大家分食物。
  “大家原地不要动,有人送到你跟前。”各队负责人开始给自己的队员分发食物,每人要么半个烧饼,要么半个馒头,要么一个小包子,要么一个鸡蛋。仅有的几个鸡蛋都给身体弱的兄弟,一个长条馒头4个人分,朱念群看着,哭了。
  7月30日21时,第一批400公斤牛奶打进井底,矿工们在喝了一两安全帽奶后,害怕管道不通,又接满了安全帽。
  “报告指挥部,俺们都喝到鲜牛奶了,也都喝饱了,大家的矿帽里也都接满了。”朱念群高兴地向地面指挥部汇报。
  地面指挥部获悉后,要求他们将储存的牛奶倒掉:“牛奶多的是,喝坏肚子更可怕。”
  但已经有人开始拉肚子了,喝了就拉出来,还有人一喝就吐。因饥饿、缺氧,巷道内又闷热,矿工们还普遍感到头晕。
  
  躁动与不安,电话安抚
  
  压风管道不间断送风一天一夜,郭石屯不停地看着瓦斯鉴定仪。
  “瓦斯3%,二氧化碳2%。”昏黄的矿灯下,瓦斯鉴定仪的显示屏跳出这两个数字时,郭石屯惊出一身冷汗。他甚至怀疑仪器出了毛病,立即找到在高台另一侧的宁保师对照。结果,数据准确无误。
  宁保师装作漫不经心地挪到守在电话旁的朱念群身边,压低声音对他说:“有害气体超标!”
  朱念群一惊,用很隐晦的方式迅速向地面指挥部报告了这一险情,等待指令。
  随即,朱念群召集曹百成、吉先发和两个安检员一起分析原因:大巷道被水和淤积物完全堵死,停留的小平台空气不流动,没有循环;井上压风机不断地从3寸铁管和一寸半的除尘管送来风,也只进不出,空气压力增大,采掘面的煤层气已挤压突出,再加上69个人的呼吸,有害气体难免超标。
  朱念群与地面指挥部沟通后,加大送风、适量送氧的方案迅速实施。矿工们感觉好多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每一分每一秒对矿工们来说都是那么漫长,死神一步一步逼近他们。本来以为24小时就能被救出去,但48小时过去了,还没听到救援的声响,有的矿工已经达到心理极限,情绪又一次开始骚动并不断蔓延,有的矿工不吃不喝。
  朱念群劝说时,还被情绪失控的人骂道:“只听领导的!不管弟兄们死活!”
  朱念群只是呵呵笑,不反驳:“一定要相信党、相信政府,省委书记、省长都来救我们了,肯定能成!”
  这时,更紧急的情况发生了:有几名工友实在忍受不了,私自溜出去想开辟一条“生路”。见此情景,朱念群挨个儿把他们找回来,为控制骚动,一向温和的他狠狠地发了一次火,抬高嗓门将这几个人骂了一顿:“专家早已认定,没有别的出路了!你们这是找死!”
  朱念群就这一骂,竟然起效了,矿工们没人敢再擅自行动。
  面对不吃不喝的矿工,朱念群命令组长们采取强制措施:把输送下来的牛奶硬“灌”下去!
  7月31日,大家醒来时,已经能听到水泵抽水的声音。
  “电话断了!”随后得到的消息,让刚刚放下心来的矿工们顿时紧张起来。电话是跟地面联系的唯一通道,大家靠它获知上面的救援情况,突然一下没了地面的消息,大家沮丧到了极点。有一个兄弟哭了,大家很快哭成一片,朱念群负责守话筒。他紧紧地握着话筒,里面一点回音都没有,那种绝望是形容不出来的,他流泪了。后来,电话信号接通了,朱念群听见李成玉省长冲他喊:“老朱,我命令你,你现在是井下的最高长官,一定要照顾好兄弟们!”
  省长的话,让朱念群觉得一下子就有了劲,浑身都是力量。
  好消息接踵而来,电话通后不久,地面传来消息,说是让大家准备,马上要出矿井。
  7月31日晚,很多工友一直不敢睡,也睡不着觉。空气太闷了,受不了了,再不出去要憋死了。个别工人再次烦躁起来。有人不停地问:“怎么办,出不去了,怎么办啊?”
  8月1日6时,被困3天3夜之后,3名矿工甚至拒绝再喝刚送下来的牛奶。受困矿工的“最高指挥官”朱念群还半开玩笑半吓唬:“媳妇在外面等着呢,不喝奶上井就让你媳妇和你离婚。”
  朱念群连说带劝,3名矿工情绪终于稳定下来。
  
  抢救与自救,创造奇迹
  
  8月1日上午,矿工郭二国发现,平台下面的水位下降了1米多,他便和10来个人瞒着朱念群,悄悄地顺着巷道往前走。走着走着,突然传来水泵的声音,还听到有人在外面说话。他们一路小跑,向朱念群报告。
  朱念群和曹百成、吉先发一商量,先派水性好的矿工探探路。
  身体素质较好的兰建宁主动站了出来,他自信地说:“我水性好,会扎猛子,游5000米都没问题,派我去吧。”
  朱念群一把抓住他的肩膀使劲按了按,他知道,前边并没有贯通,情况不明,是个危险活儿,消耗了体力,万一……
  这时,正在水里观察的曹百成大喊:“巷道有声音。”
  朱念群等侧耳倾听,果然,巷道尽头似乎有嗡嗡的人声,头顶的管道有敲击声。兰建宁坚定地说:“队长让我去吧。”
  “去吧!一定小心。”朱念群说。
  水先是到腿部,再到腰部,到胸部,很快过了下巴。兰建宁开始凫水,脏污的水面离巷道顶板几乎只有四五公分,每隔1米还有一道铁横梁挡着。遇到横梁,兰建宁就不得不把头钻到水里。正游着,他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个声音:“兄弟,不要怕,你们得救了。”随后,一只有力的手抓住了他的胳膊,顺着一个狭窄通道把他拽了出去。
  电话里很快传来喜讯:兰建宁得救了。地面指挥人员还告诉大家,一会儿就可以出井,到时候,千万不能睁眼,会有武警在井口接。又过了半个小时,地面上再次打来电话,说可以出井了,要大家一个一个排队。
  “救我们的人来了!”矿工们流下了激动的热泪,纷纷拥向洞口。
  “大家不要着急,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我们都已经支撑了70多个小时了,连这几分钟都等不了?”朱念群用尽力气,大声喊着,安排几个小组排好队,几个探路的人从腰身粗的洞口钻出去后,体力最弱、年龄最大的矿工开始先出去,朱念群把自己和副队长曹百成排在了最后。
  就在多数人顺利脱险后,突然有一名矿工因体弱,差点晕倒。朱念群决定和他的一名亲戚矿工负责,把这人架出去。此时,水面到了他们的脖子深,他一手抓住巷道上的钢管,一手拖着体弱的矿工,艰难地前行,巷道崎岖不平,他不时呛水。前行几十米,前方救援队员刚抓到朱念群的手,他就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倒在地,休克过去……
  8月1日12时53分,陕县支建煤矿“7·29”淹井事件69位矿工全部成功获救,并被火速送往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黄河医院和陕县人民医院等地救治。当天下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副省长史济春随即风尘仆仆地赶往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去看望慰问获救矿工。
  “现在觉得身体怎么样啊?有什么不舒服吗?”一走进医院二楼09病房,徐光春就握住躺在病床上的43岁的朱念群的手,亲切地问候。朱念群激动地说:“感觉好多了,还有些胸闷,别的没啥不舒服。”徐光春俯下身来,为朱念群掖了掖被角,关切地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非常关心你们,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也热切期盼着你们康复的好消息。我和李毅中局长、赵铁锤局长、史济春副省长来看望大家,希望你们安心治疗,早日康复。在井下困了76个小时,加上上班已工作几个小时,体力精力都有很大损耗,一定要静心休养,不要着急,让身体逐步好起来。”朱念群满怀感激地说:“是党和政府救了俺们的命,俺们打心眼儿里感谢啊。”
  8月3日11时30分,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院内,25名“7·29”淹井事件被困矿工满面笑容,身着干净整洁的新衣服,手捧医护人员献上的鲜花,登上了回家的大客车。
  与此同时,在三门峡市黄河医院、陕县医院救治的矿工也踏上了回家之路。到当天下午1点半,69名矿工全部出院。
  “我们亲人的眼泪帮助不了我们,只有党和政府才能使我们得救。”朱念群代表矿工发言,“今后,努力回报社会就是我们最好的感谢。”
其他文献
作者:(韩)南仁淑  出版:南海出版公司  先来看看书中的部分目录:  千万不要进修主妇课程;准备做一个好命的女人;二十几岁学会世俗,才不会在三十几岁劳碌;二十几岁应该开始提高交朋友的水准;和蔼的女人可以平定世界;成为有人脉的女人;美貌是人生的万能钥匙;从意志消沉中自我解救的秘诀;有钱的女人美丽无限;会花钱比会赚钱更重要;钱不能代替爱情,爱情也不能代替钱。  再来看看其中的部分内容:  女人再能打
期刊
梦想的主人:欧阳惠玲,湖北沙市人,一个小饭馆的女老板。  梦想内容:买一座房子。  欧阳惠玲夫妇的小饭馆经营状况一般,如果仅靠每月的利润来买房子,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可是,她是多么盼望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啊!温暖的卧室,宽敞的大厅,想一想都让人心旷神怡。去年的某一天,她看到湖南卫视举办的《我是冠军》节目,第一名可以获得100万元的奖金,于是她决定参加这个节目。目的只有一个:夺取冠军!用奖金买房!
期刊
她嫁给他时感到有些委屈,因为除了心细,他哪方面几乎都不如她的前男友。  前男友是她的大学师哥,她读本科,前男友上研究生。他们在一起相处了五年,直到前男友去英国读博士。他们的分手给她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当然也留下太多的回忆。前男友的成熟、干练、帅气无不让她迷恋。可她无法阻挡别人的离去,只能说服自己放弃。其实,她也明白,即便阻拦和挽留也无济于事,只会给彼此的心灵套上一把枷锁,又何必呢?  最初的两年,她
期刊
在一次夫妻争斗中她扎伤了丈夫。丈夫还在医院疗伤,她跑来找在电台做夜话节目主持人的我,希望能通过电波找一个人。她说不祈求他能回来,只是想知道,他的离开是因为良知,还是出于真情与爱……    一    那天,久未露面的丈夫李明远突然回家,我又惊又喜。想到近几个月来我们的纷争和吵闹,一股怨气直抵心头,一转身,我进了卧室,赌气不理他。他放下手里的皮箱,跟进卧室,在床对面的小沙发上坐下来:“我要跟你商量一件
期刊
我要去北戴河疗养了,那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时间半个月。  我像等过儿童节的孩子,兴奋的情绪早早晚晚地跳动着,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打扫卫生,采购食品,恨不得把15天的饭菜全部做好。老公说:“你干脆给我们每人做张大饼套在脖子上吧。”其实,我真有这样的念头。  因为,我的老爸已经85岁,他常常把水壶炖在煤气灶上,任壶哨恣意地鸣叫,直到溢出来的水把火焰浇灭;他常常开着太阳能热水器的水阀而忘记关闭,让
期刊
一年中父亲总会几次去乡下的老家。其实,自从20多年前父亲从乡下搬到城里后,父亲在乡下已没有房屋,也没有亲戚,每次去乡下时,父亲总是去看一位朋友。  那次,也是因为我的好奇,父亲便同意带我去一趟乡下。在出发前,父亲还捎上了他珍藏的酒和平时舍不得抽的烟。我也是惊奇父亲对那朋友的厚爱,因为只有在家里来了贵客时父亲才拿出那些烟酒来招待客人的,我不知道乡下还有什么人值得父亲如此尊敬。  到达乡下后,父亲带我
期刊
我的很多朋友都有一个习惯,他们从来不跟家人抱怨自己工作上的不顺利,生活上的不如意,这好像还是一种美德似的,叫“报喜不报忧”,回家永远只说好事情,比如说升官发财什么的,至于坏事情,打死也不说。  我认识一个男人,两年前失去工作,就这么一直在家待着,女朋友说他两句,他还要发火,说女朋友是看不起他,嫌弃他。中秋节给父母打一个电话,说自己忙不回去了,闹得父母对他意见也是一箩筐,说白养了这个儿子。我问他,怎
期刊
北京有句骂人的话:“你活得不耐烦了吧?”  按照眼下流行的“浓缩生活”的方式,我觉得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耐烦地活着了——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忙得四脚朝天,几乎没有个人生活可言,无论是周六周日法定节假日,还是夜半无人私语时,他们如果不是在工作,也是在想着工作。他们只知道“上山上山”,但是却从来不肯停下来看看林间的风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使作为一个职业登山家,也不能一天24小时都在攀登吧?
期刊
探密    小乔治在他生日那天得到一面小鼓作为生日礼物,他每天都敲个不停。  过了几天,小乔治的爸爸下班刚回到家,他的妻子便说:“我想楼上那个邻居一定不喜欢听乔治敲鼓,不过他说得很含蓄。”  “他怎么说?”  “今天下午他送了一把小刀给小乔治,并且还问他知不知道鼓里面有什么东西,以致能发出那样动听的声音。”     理解错了    妻子看见丈夫站在家里的体重计上,努力收住自己胖嘟嘟的肚子。  妻子
期刊
作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民众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渗透到了每个中国人的头脑中,并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中国人相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需要有知识,有较高的内在素养,至于强健的体魄,有更好,没有也无大碍。翻翻中文原版书,书中描述古代美男子的标准是:白面微须。古往今来,斯文儒雅的“书生”在中国人心里的地位始终是“肌肉男”无法望其项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