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东湖学院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视阈相比,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审美倾向、接受方式等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视阈中,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从文学经典的特征入手,对电子媒介视阈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电子媒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现代文学经典是一种精神食粮,也是一种超越物质而存在的精神瑰宝。与其他时期不同,基于互联网、各类社交软件的电子媒介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这些特征在为广大民众营造一种独特氛围的同时,也对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解读和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文学经典的特征
从整体角度来讲,文学经典的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历史穿越性与时代当下性统一特征
文学经典的历史穿越性与时代当下性统一特征是基于创作过程产生的。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创作者的字里行间无疑会展露出其所处时代的信息[1]。同时,在时间维度上,文学经典的魅力还体现为其所涵盖的意义更加普遍而广泛,并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流传和保留。
(二)独创性特征
作为文学经典的关键特征之一,独创性特征也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通过揭示人性内涵、刻画风俗文化等方式,获得了独一无二的文学作品,使得读者在感受到作品震撼力的同时,与之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民族品格特征
民族品格是文学经典的本质特征。从文学经典的生成过程来看,其诞生与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要素之间息息相关。基于这一特征,文学经典能够引起大量读者的共鸣。此外,基于民族品格特征的文学经典可以在本民族之外的其他区域广泛流传,其原因在于:文学经典的民族品格可以引发其他民族人们的阅读欲望和交流欲望,其为民族精神、民族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电子媒介视阈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电子媒介视阈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文学场域方面
在电子媒介视阈下,我国的文学场域呈现出明显的包容性特征和平等性特征。电子媒介不仅加速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其还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开放的话语权。基于上述背景,人们不仅能够自由地传播、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还可以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见解和联想及时发布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子媒介视阈不仅缩小了普通民众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距离,还促进了现代文学精神的发扬和回归。就我国目前最常用的一款电子社交软件——新浪微博而言,在电子媒介的开放环境下,话语权的回归激发了普通民众的表达欲望。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美刺讽喻为例,该软件中关于城管、鲁迅、闰土和猹的微博近10万条[2]。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数字充分验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精神价值的广泛传播和沿袭。
除此之外,电子媒介视阈下文学场域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还体现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解读。从以下几位近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张爱玲的解读以人性情怀和人文关怀为主;鲁迅则以国民式的批评著称[3]。而在电子媒介视阈中,大量普通民众的加入在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解读类型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固定特征:普通民众可以从现代文学经典中的人物生活和經历中,代入自身的困顿和热情,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认同式的解读。这种解读在延续现代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涵的同时,对当前时代自身的生活现状进行品悟和反思。
(二)传播形式方面
基于传播形式的电子媒介视阈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可以利用以下几种要素进行分析:
1.人物形象。林老板、赵慧明等人物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的典型英雄形象。以茅盾《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为例,不论是面对流氓混混,还是债主,林老板这一人物形象极其饱满,让人读之又爱又恨。从茅盾这部作品在不同年代中所受到的待遇来看,三十年代,人们对其的评价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以赞扬为主基调。但在新时期,由于人们的审美等因素发生了显著变化,其这类作品的价值和精神并未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2.叙事演绎。电子媒介视阈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播提供了诸多新的渠道。除了传统的文字类型之外,部分民众根据自身的理解,将原本文字形式的现代文学经典转化成视频、图片以及图文配乐等多种不同形式。例如,2004年初,某网友制作出了一个名为《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Flash,短短几分钟的Flash充分概况的鲁迅一生的经历和辉煌[4]。这种符合时下人们阅读、欣赏特征的方式无疑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承和传播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在电子媒介视阈这一大背景中,由于受到背景环境、审美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在特定背景中广受好评的林老板、赵慧明等人物形象在电子媒介视阈下遭受了冷遇。此外,普通民众话语权的回归使得人们能够直接将自身对现代文学经典的看法和体悟表达出来。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激发了人们的交流欲望,从交流内容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有所体现和沿袭。人们不仅在阅读现代文学经典的同时,也会将自身的相似情感和情绪表达出来,这种交融的共鸣是电子媒介视阈的典型特征之一。
参考文献:
[1]卢兴.电子媒介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D].辽宁大学,2014.
[2]赵凌河,卢兴.新文学场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消解与修辞[J].文艺争鸣,2014,04:174-179.
[3]乔俊.电子媒介影响下的《水浒传》传播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4]程娟娟.电子媒介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索[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14-116.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视阈相比,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审美倾向、接受方式等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视阈中,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从文学经典的特征入手,对电子媒介视阈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电子媒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现代文学经典是一种精神食粮,也是一种超越物质而存在的精神瑰宝。与其他时期不同,基于互联网、各类社交软件的电子媒介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这些特征在为广大民众营造一种独特氛围的同时,也对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解读和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文学经典的特征
从整体角度来讲,文学经典的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历史穿越性与时代当下性统一特征
文学经典的历史穿越性与时代当下性统一特征是基于创作过程产生的。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创作者的字里行间无疑会展露出其所处时代的信息[1]。同时,在时间维度上,文学经典的魅力还体现为其所涵盖的意义更加普遍而广泛,并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流传和保留。
(二)独创性特征
作为文学经典的关键特征之一,独创性特征也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通过揭示人性内涵、刻画风俗文化等方式,获得了独一无二的文学作品,使得读者在感受到作品震撼力的同时,与之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民族品格特征
民族品格是文学经典的本质特征。从文学经典的生成过程来看,其诞生与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要素之间息息相关。基于这一特征,文学经典能够引起大量读者的共鸣。此外,基于民族品格特征的文学经典可以在本民族之外的其他区域广泛流传,其原因在于:文学经典的民族品格可以引发其他民族人们的阅读欲望和交流欲望,其为民族精神、民族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电子媒介视阈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电子媒介视阈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文学场域方面
在电子媒介视阈下,我国的文学场域呈现出明显的包容性特征和平等性特征。电子媒介不仅加速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其还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开放的话语权。基于上述背景,人们不仅能够自由地传播、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还可以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见解和联想及时发布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子媒介视阈不仅缩小了普通民众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距离,还促进了现代文学精神的发扬和回归。就我国目前最常用的一款电子社交软件——新浪微博而言,在电子媒介的开放环境下,话语权的回归激发了普通民众的表达欲望。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美刺讽喻为例,该软件中关于城管、鲁迅、闰土和猹的微博近10万条[2]。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数字充分验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精神价值的广泛传播和沿袭。
除此之外,电子媒介视阈下文学场域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还体现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解读。从以下几位近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张爱玲的解读以人性情怀和人文关怀为主;鲁迅则以国民式的批评著称[3]。而在电子媒介视阈中,大量普通民众的加入在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解读类型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固定特征:普通民众可以从现代文学经典中的人物生活和經历中,代入自身的困顿和热情,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认同式的解读。这种解读在延续现代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涵的同时,对当前时代自身的生活现状进行品悟和反思。
(二)传播形式方面
基于传播形式的电子媒介视阈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可以利用以下几种要素进行分析:
1.人物形象。林老板、赵慧明等人物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的典型英雄形象。以茅盾《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为例,不论是面对流氓混混,还是债主,林老板这一人物形象极其饱满,让人读之又爱又恨。从茅盾这部作品在不同年代中所受到的待遇来看,三十年代,人们对其的评价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以赞扬为主基调。但在新时期,由于人们的审美等因素发生了显著变化,其这类作品的价值和精神并未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2.叙事演绎。电子媒介视阈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播提供了诸多新的渠道。除了传统的文字类型之外,部分民众根据自身的理解,将原本文字形式的现代文学经典转化成视频、图片以及图文配乐等多种不同形式。例如,2004年初,某网友制作出了一个名为《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Flash,短短几分钟的Flash充分概况的鲁迅一生的经历和辉煌[4]。这种符合时下人们阅读、欣赏特征的方式无疑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承和传播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在电子媒介视阈这一大背景中,由于受到背景环境、审美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在特定背景中广受好评的林老板、赵慧明等人物形象在电子媒介视阈下遭受了冷遇。此外,普通民众话语权的回归使得人们能够直接将自身对现代文学经典的看法和体悟表达出来。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激发了人们的交流欲望,从交流内容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有所体现和沿袭。人们不仅在阅读现代文学经典的同时,也会将自身的相似情感和情绪表达出来,这种交融的共鸣是电子媒介视阈的典型特征之一。
参考文献:
[1]卢兴.电子媒介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D].辽宁大学,2014.
[2]赵凌河,卢兴.新文学场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消解与修辞[J].文艺争鸣,2014,04:174-179.
[3]乔俊.电子媒介影响下的《水浒传》传播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4]程娟娟.电子媒介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索[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