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法国成功的完成世界首例换脸手术以来,“换脸”不仅对传统伦理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更迫切需要人们从法律的视角去审视这一前沿技术。本文指出在肯定换脸手术对于尊重生命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时,应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对其做出规制与保护。
关键词换脸手术法律规制侵权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031-02
一、换脸手术的涵义
神奇的“换脸手术”将我国川剧中的变脸绝活搬下舞台,进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继法国亚眠大学医院的世界首例换脸手术之后,在2006年4月14日,我国换脸手术的破冰之举也宣告完成。
换脸技术是当今世界上顶尖的高难度医疗技术之一。一个成功的换脸手术必须将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这四个部分全部移植到患者脸部上并附着于骨膜上,同时还要让神经和血管吻合并营养和支配面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换脸手术其实就是一种器官移植手术。迄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一些医院的医生都已经掌握了换脸技术,所以,换脸在技术上并不是难于登天的事情,这一技术的瓶颈在于寻找合适的供者与解决受者的免疫排斥问题。所谓合适是指供者与受者的血型、主要组织配型,如果不吻合,就会发生排异反应,造成换脸的失败。而一般情况下,换脸后,换脸者要像其他器官移植者一样,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并由此造成其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免疫力减弱。更甚者,换脸后还要面对无法大笑或没有表情以及面部肤色明显不一致等许多难题①。
二、换脸手术的法律思考
换脸手术作为器官移植手术的一种,适用国务院2007年5月1日起实施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然而,与以往移植肾脏、肝脏等内部器官相比,换脸手术意味着改变人的相貌,也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分析换脸手术中的法律关系,笔者以为,换脸手术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换脸手术的主体必须从法律上予以界定
所谓换脸手术的主体包括了手术的供体也称脸部捐赠者、受体即换脸人和从事换脸手术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
1.就供体而言,必须具有合法的来源以及满足一定的医学标准。根据《条例》中对器官捐献的相关规定,脸部捐献亦应坚持自愿、无偿的原则,同时应当有书面形式的捐献意愿,可以是捐献者生前所做,也可以是其死亡后,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共同表示同意捐献该公民脸部器官的意愿。然而,并非有捐献意愿的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脸部捐赠者,从医学角度上看,其还需满足,(1)应与患者的脸部组织相匹配,这种匹配不仅包括肤色、年龄、大小等外部特征,也包括血型、白细胞等组织配型上的一致。尤其是因为老人年的皮肤、肌肉和骨骼都已老化,因此捐献者以青壮年为最佳。(2)必须是意外死亡且脸部完整,从死去6到8小时的捐献者头部取下整个脸部进行移植。(3)捐献者不能有传染病和遗传病史②。
2.就受体而言,必须符合医学上的换脸标准。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首席整形专家陈焕然博士的解释,换脸是治疗性的而不是美容性的,换脸手术主要适用于特殊的群体:严重车祸者、烧伤者和面部肿瘤者。这些患者的面部不仅皮肤受损,而且肌肉、骨骼等都遭到了破坏,仅依靠传统的皮肤移植整形治疗无法完全恢复面容和以及脸部器官功能,因此需要做面部多器官复合组织联合移植手术即换脸手术。
3.就从事换脸手术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而言,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范。笔者以为,除了依照《条例》规定,遵守伦理原则和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管理规范、实施诊疗科目登记、评价和报告等制度之外,由于换脸手术具有不可还原的特殊性,具备准入资格的医院应应着重建立论证监督制度,即建立、健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的组织,对于每一台换脸手术进行技术、法律、伦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充分论证。
(二)捐赠者的脸是一种“准物”,可作为物权的客体
学界对于人的遗体的法律性质问题一直未有定论。主要有认为尸体可作为物权客体的“肯定说”和否认尸体为民法上之物的“否定说”。笔者以为,人的遗体具有人身属性,其原先作为法律关系主体时所形成和具有的某些人格权利并不会从此消失,但同时,人的遗体已不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因此只有可能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而在法律上存在,这一点为法律关系主体对遗体实行有限制的占有和处分提供了法理依据③。用于换脸手术的脸作为遗体的一部分,应认定其为“准物”,只能为捐赠法律关系中的客体,禁止自由买卖。
(三)换脸手术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对供者肖像权的侵权问题。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换脸手术会导致对捐脸者肖像权的侵害,并以此作为排斥换脸手术的理由。笔者以为,这种侵权行为是不存在的。(1)如前所述,人的遗体作为“准物”,对其人格尊严的保护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捐脸者脸部组织器官固然因为捐献行为而得以延续,但毕竟人死不能复生,因此声称遗体具有肖像权是于法不符的。(2)肖像权与人的颜面密切相关,捐献者不可能只捐出自己的脸而拒绝让换脸者享有相应的肖像权,因此,换脸者因为捐献者的捐献协议而依法享有肖像权。(3)换脸者接受捐脸者的脸并不意味着继承捐脸者的法律地位,而对于有的伦理学者认为,成功的换脸给捐脸者的亲人带来死者生命延续的精神价值,并对“死去不久的人在大街上溜达”的想象表示恐慌,则不应成为法律关注的问题。
2.换脸失败的请求权竞合问题。换脸手术尚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尽管争议颇多,然而笔者以为其对于尊重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技术、法律、社会心理等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换脸手术的合法应用将成为必然趋势,因而实践中,对于换脸手术中的医患纠纷也应在现有法律基础上加以规范。笔者以为,在医疗活动中,就诊人有权要求医疗单位按照要求,合理谨慎地进行诊疗护理,医疗单位有向就诊人索取相应医疗费用的权利,故医疗单位与就诊人构成了合同关系。医疗单位可能因过错未适当履行而构成违约。然而由于这一行为同时侵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又属于侵权行为。因此,医疗单位的过错行为既可以承担侵权责任也可以承担违约责任,构成责任竞合,相应的,患者既可根据侵权法也可根据合同法提起诉求,构成请求权竞合。我国法律对于请求权竞合采取允许态度,从尊重当事人意志和利益的角度出发,允许当事人从中选择一种民事责任提出请求。笔者认为,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存在诸多差异,例如,侵权责任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失赔偿还包括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而违约责任的赔偿仅限于物质损失的赔偿。此外,在诉讼时效、诉讼管辖等方面,二者亦存在区别。基于我国立法对医疗事故侵权责任采取过错推定原则,因此,患者宜以侵权责任提出请求,但受害人有权进行选择,在侵权行为诉讼时效已届满或医疗单位已经尽了相当之注意义务时,可以违约责任诉求④。
三、法律视野下的换脸手术完善之路
(一)加强行政审查监督
行政审查监督不仅意味着对从事换脸手术的医疗机构和相关医护人员实行严格准入,更包括对换脸者的资格进行审核。对于有学者对换脸手术将会成为犯罪分子改头换面逃避法律制裁而表示担忧,笔者以为,可以在术前由医疗单位联合公安机关对换脸者的身份尤其对是否有犯罪记录进行核实。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术后身份变更制度⑤。正如梁慧星教授所言,我国当前主要是依靠一个人的脸面来认定其身份,因此,应加强医疗机构与公安部门的信息通畅度,在换脸手术之后,及时对换脸者的身份证等相关证件的照片进行更改。
(二)加快确立《脑死亡法》
我国民法将死亡界定为心跳和呼吸同时停止,然而,在脑细胞死亡以后,如果以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扩散作为死亡确定标准,只能导致无意义的“抢救”,消耗大量的卫生资源、消费巨额的医药费,并且增加亲人对于脑死亡者苏醒的精神痛苦⑥。同时,笔者以为,脑死亡立法对于移植器官严重不足的中国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传统的死亡标准给换脸手术的脸部组织来源造成极大的阻碍。从医学上来说,脑死亡者的器官,如果没有原发性疾病,是器官移植的最佳供体,因此,脑死亡立法将会为换脸手术乃至器官移植手术的广泛开展开辟广阔的天地。
四、结语
作为中国“换脸第一人”的李兴国从未顾忌过自己的新脸是一张死人的脸,因为正是这张脸挽救了他的容貌和他做为一个人的尊严。李兴国的脸部因为遭遇黑熊攻击而导致严重毁容,尽管在意外中活了过来,但他却差点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死去。受伤的两年中,他逐渐被孤立,连走路都要把脸贴着墙壁,以免吓坏行人,因为他没有鼻子,没有上嘴唇,牙齿露在外面,连半边脸都没有了⑦。笔者以为,对于无数像李兴国这样无辜的脸部严重畸形患者而言,换脸无疑是重获新生。容貌丑陋和社会隔膜之于他们都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甚至会致使其形成对社会的敌视。因此,“换脸”作为一种尊重生命的伦理价值的体现,其意义不容忽视,它呼唤着行政监督形成规范化体系,也期待着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换脸手术法律规制侵权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031-02
一、换脸手术的涵义
神奇的“换脸手术”将我国川剧中的变脸绝活搬下舞台,进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继法国亚眠大学医院的世界首例换脸手术之后,在2006年4月14日,我国换脸手术的破冰之举也宣告完成。
换脸技术是当今世界上顶尖的高难度医疗技术之一。一个成功的换脸手术必须将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这四个部分全部移植到患者脸部上并附着于骨膜上,同时还要让神经和血管吻合并营养和支配面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换脸手术其实就是一种器官移植手术。迄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一些医院的医生都已经掌握了换脸技术,所以,换脸在技术上并不是难于登天的事情,这一技术的瓶颈在于寻找合适的供者与解决受者的免疫排斥问题。所谓合适是指供者与受者的血型、主要组织配型,如果不吻合,就会发生排异反应,造成换脸的失败。而一般情况下,换脸后,换脸者要像其他器官移植者一样,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并由此造成其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免疫力减弱。更甚者,换脸后还要面对无法大笑或没有表情以及面部肤色明显不一致等许多难题①。
二、换脸手术的法律思考
换脸手术作为器官移植手术的一种,适用国务院2007年5月1日起实施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然而,与以往移植肾脏、肝脏等内部器官相比,换脸手术意味着改变人的相貌,也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分析换脸手术中的法律关系,笔者以为,换脸手术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换脸手术的主体必须从法律上予以界定
所谓换脸手术的主体包括了手术的供体也称脸部捐赠者、受体即换脸人和从事换脸手术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
1.就供体而言,必须具有合法的来源以及满足一定的医学标准。根据《条例》中对器官捐献的相关规定,脸部捐献亦应坚持自愿、无偿的原则,同时应当有书面形式的捐献意愿,可以是捐献者生前所做,也可以是其死亡后,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共同表示同意捐献该公民脸部器官的意愿。然而,并非有捐献意愿的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脸部捐赠者,从医学角度上看,其还需满足,(1)应与患者的脸部组织相匹配,这种匹配不仅包括肤色、年龄、大小等外部特征,也包括血型、白细胞等组织配型上的一致。尤其是因为老人年的皮肤、肌肉和骨骼都已老化,因此捐献者以青壮年为最佳。(2)必须是意外死亡且脸部完整,从死去6到8小时的捐献者头部取下整个脸部进行移植。(3)捐献者不能有传染病和遗传病史②。
2.就受体而言,必须符合医学上的换脸标准。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首席整形专家陈焕然博士的解释,换脸是治疗性的而不是美容性的,换脸手术主要适用于特殊的群体:严重车祸者、烧伤者和面部肿瘤者。这些患者的面部不仅皮肤受损,而且肌肉、骨骼等都遭到了破坏,仅依靠传统的皮肤移植整形治疗无法完全恢复面容和以及脸部器官功能,因此需要做面部多器官复合组织联合移植手术即换脸手术。
3.就从事换脸手术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而言,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范。笔者以为,除了依照《条例》规定,遵守伦理原则和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管理规范、实施诊疗科目登记、评价和报告等制度之外,由于换脸手术具有不可还原的特殊性,具备准入资格的医院应应着重建立论证监督制度,即建立、健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的组织,对于每一台换脸手术进行技术、法律、伦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充分论证。
(二)捐赠者的脸是一种“准物”,可作为物权的客体
学界对于人的遗体的法律性质问题一直未有定论。主要有认为尸体可作为物权客体的“肯定说”和否认尸体为民法上之物的“否定说”。笔者以为,人的遗体具有人身属性,其原先作为法律关系主体时所形成和具有的某些人格权利并不会从此消失,但同时,人的遗体已不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因此只有可能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而在法律上存在,这一点为法律关系主体对遗体实行有限制的占有和处分提供了法理依据③。用于换脸手术的脸作为遗体的一部分,应认定其为“准物”,只能为捐赠法律关系中的客体,禁止自由买卖。
(三)换脸手术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对供者肖像权的侵权问题。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换脸手术会导致对捐脸者肖像权的侵害,并以此作为排斥换脸手术的理由。笔者以为,这种侵权行为是不存在的。(1)如前所述,人的遗体作为“准物”,对其人格尊严的保护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捐脸者脸部组织器官固然因为捐献行为而得以延续,但毕竟人死不能复生,因此声称遗体具有肖像权是于法不符的。(2)肖像权与人的颜面密切相关,捐献者不可能只捐出自己的脸而拒绝让换脸者享有相应的肖像权,因此,换脸者因为捐献者的捐献协议而依法享有肖像权。(3)换脸者接受捐脸者的脸并不意味着继承捐脸者的法律地位,而对于有的伦理学者认为,成功的换脸给捐脸者的亲人带来死者生命延续的精神价值,并对“死去不久的人在大街上溜达”的想象表示恐慌,则不应成为法律关注的问题。
2.换脸失败的请求权竞合问题。换脸手术尚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尽管争议颇多,然而笔者以为其对于尊重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技术、法律、社会心理等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换脸手术的合法应用将成为必然趋势,因而实践中,对于换脸手术中的医患纠纷也应在现有法律基础上加以规范。笔者以为,在医疗活动中,就诊人有权要求医疗单位按照要求,合理谨慎地进行诊疗护理,医疗单位有向就诊人索取相应医疗费用的权利,故医疗单位与就诊人构成了合同关系。医疗单位可能因过错未适当履行而构成违约。然而由于这一行为同时侵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又属于侵权行为。因此,医疗单位的过错行为既可以承担侵权责任也可以承担违约责任,构成责任竞合,相应的,患者既可根据侵权法也可根据合同法提起诉求,构成请求权竞合。我国法律对于请求权竞合采取允许态度,从尊重当事人意志和利益的角度出发,允许当事人从中选择一种民事责任提出请求。笔者认为,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存在诸多差异,例如,侵权责任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失赔偿还包括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而违约责任的赔偿仅限于物质损失的赔偿。此外,在诉讼时效、诉讼管辖等方面,二者亦存在区别。基于我国立法对医疗事故侵权责任采取过错推定原则,因此,患者宜以侵权责任提出请求,但受害人有权进行选择,在侵权行为诉讼时效已届满或医疗单位已经尽了相当之注意义务时,可以违约责任诉求④。
三、法律视野下的换脸手术完善之路
(一)加强行政审查监督
行政审查监督不仅意味着对从事换脸手术的医疗机构和相关医护人员实行严格准入,更包括对换脸者的资格进行审核。对于有学者对换脸手术将会成为犯罪分子改头换面逃避法律制裁而表示担忧,笔者以为,可以在术前由医疗单位联合公安机关对换脸者的身份尤其对是否有犯罪记录进行核实。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术后身份变更制度⑤。正如梁慧星教授所言,我国当前主要是依靠一个人的脸面来认定其身份,因此,应加强医疗机构与公安部门的信息通畅度,在换脸手术之后,及时对换脸者的身份证等相关证件的照片进行更改。
(二)加快确立《脑死亡法》
我国民法将死亡界定为心跳和呼吸同时停止,然而,在脑细胞死亡以后,如果以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扩散作为死亡确定标准,只能导致无意义的“抢救”,消耗大量的卫生资源、消费巨额的医药费,并且增加亲人对于脑死亡者苏醒的精神痛苦⑥。同时,笔者以为,脑死亡立法对于移植器官严重不足的中国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传统的死亡标准给换脸手术的脸部组织来源造成极大的阻碍。从医学上来说,脑死亡者的器官,如果没有原发性疾病,是器官移植的最佳供体,因此,脑死亡立法将会为换脸手术乃至器官移植手术的广泛开展开辟广阔的天地。
四、结语
作为中国“换脸第一人”的李兴国从未顾忌过自己的新脸是一张死人的脸,因为正是这张脸挽救了他的容貌和他做为一个人的尊严。李兴国的脸部因为遭遇黑熊攻击而导致严重毁容,尽管在意外中活了过来,但他却差点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死去。受伤的两年中,他逐渐被孤立,连走路都要把脸贴着墙壁,以免吓坏行人,因为他没有鼻子,没有上嘴唇,牙齿露在外面,连半边脸都没有了⑦。笔者以为,对于无数像李兴国这样无辜的脸部严重畸形患者而言,换脸无疑是重获新生。容貌丑陋和社会隔膜之于他们都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甚至会致使其形成对社会的敌视。因此,“换脸”作为一种尊重生命的伦理价值的体现,其意义不容忽视,它呼唤着行政监督形成规范化体系,也期待着立法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