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件事是把自己的想法,放进别人的脑袋;第二件事是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
做营销,恰恰是把这最难的两件事都包括了。一方面,我们要把品牌信息放进客户的脑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努力地把客户的金钱放进自己的口袋。
营销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艺术。当你读懂了客户,读懂了客户的所思所想,就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可是,你真的懂你的客户吗?
宜家做对了什么?
前阵子,那个最会卖家具的宜家,因为官宣入驻天猫又实实在在火了一把。彼时,“宜家效应”再次被提及,新一轮的传播风潮再次风靡。
关于“宜家效应”,宜家的官方解释是:自己亲手组装的宜家产品,无论最终成果如何,都会特别在意它。因为我们投入的心血,已经让我们爱上了这个产品。
如此看来,宜家其实就是掌握了客户的心理,从而影响了购买决策。先是用户自己亲自动手组装,因为自身参与感而加强了对产品本身的喜爱程度,毕竟自己做的饭更香一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偏差,而这种偏差对于宜家来说,恰恰是利好的。用户把对自己价值的认可,转移到了产品上,这就是宜家效应的玄妙之处。
当然,宜家的成功之处并非这一点,除了DIY,设计上还有很多营销的巧思在里面。比如宜家在出口处设计的1元冰淇淋,就是利用的“峰终定律”。
对此,成智大兵老师的《营销心理战》一书中也有提及,“峰终定律”是说,想要让客户自动传播产品信息,需要让客户得到“超爽”的体验,其中也分享了“宜家效应”和“耦合效应”。
做营销必须懂人性
很多营销大咖都会告诉你:“想要把产品、营销做好,必须懂人性。”
比如,“微信之父”张小龙在一次演讲中,就分享了他的产品哲学:“微信的‘朋友圈’满足了人获得存在感、被认可、被赞赏的人性,而‘附近的人’‘漂流瓶’功能,则满足了人的好奇心。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必须要把握人性。”
那么,一个营销高手,要如何把握住客户的心理?是什么在影响客户的购买决策?
实际上,每个客户在购买决策过程中,都会经历6个心理阶段,分别是:
第1 阶段:注意阶段(这个商品很有吸引力,我要看看。)
第2 阶段:兴趣阶段(这个商品很有趣,我想多了解一下。)
第3 阶段:欲望阶段(我很想要这个商品,但它可靠吗?)
第4 阶段:信任阶段(这个品牌有实力,可以信任。)
第5 阶段:购买行动阶段(决定将这个商品收入囊中。)
第6 阶段:购后分享阶段(如果商品体验好,就分享给朋友。)
在每个阶段中,都有神秘的人性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就像开关按钮,当你按下它时,客户会不由自主地做出相关行动。
一般情况下,客户购买的心理路径是不会改变的,只要我们能够在每个阶段中摸清影响客户决策的心理因素,就能操纵客户的大脑与钱包。
掌握客户心理,影响客户购买决策
提及掌握客户心理,大多数商家可能都会感觉到迷茫,客户到底在想什么呢?什么才是我的用户所需要的?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卖螺丝刀这件事来说。有位顾客想要买一把螺丝刀,他到了第一家五金店,说:“老板,我要一把螺丝刀。”老板拿出3 种螺丝刀,对顾客说:“这个是最便宜的,8元;这个贵一点,10元;这个是最好的,15元。”最后,这位顾客买了一把10元的螺丝刀。
那聪明的老板会怎么做呢?他会说:“先生,只买螺丝刀不是很麻烦吗?以后家里每用到一样工具,你就得跑出来买一次,多麻烦啊。我们店里有家用的五金工具箱,这些工具以后家里都用得着,特别实用,而且您购买一整套,还可以省不少钱呢。”这个人一听,有道理哦!于是他花了500元买了一套工具。
你看,客户提出同样的需求,有的店老板只能卖出10元钱的螺丝刀,而有的店老板却能卖出500元钱的五金工具箱,直接翻了50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区别在于,第一位老板只是单纯在卖货,而第二位老板卻能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利用客户怕麻烦、想省钱的心理,从而卖出了更多的产品。
所以,我们可以思考:当客户使用了我们的产品,解决了某个需求之后,他们能拥有哪些更好的状态?
这个“更好的状态”,也就是客户内心的梦想,是客户渴望得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