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方面有哪些方法、技巧可借鉴呢?
  1.剔除论据,保留“干货”
  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事理,往往会引用一些资料或者名言警句,列举一些事例,这就是所谓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论据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把论据去掉后,余下的才是“干货”,段落的大意和作者的观点自然好理解多了。
  2.勾画词句,理清逻辑
  作者阐明观点往往隐藏在重点语句中,总领句、总结句、重复句都是重点句子;去掉论据后,重点词主要指人名以及表明作为、成果等的相关词语。这些词句在阅读时应重点勾画,以便于我们在做题时快速理清作者思路。找出关键词句后,可以通过画简单的思维导图的方法还原作者的思维逻辑。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完美的思维逻辑的基础。
  3.把握观点,求同存异
  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有不同的方法和套路。有时候文题即观点。一般来说,论述文的文题只是个中心“话题”,它的主要观点是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的,但也有部分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有的作者喜欢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论述文必须达到“观点明确”这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论述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的,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文章开头。有的论述文观点的提出后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支撑,分论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再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有的论述文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分,而非集中在某一处,且表面看不一定统一。这种观点的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同学们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求同存异是首选的基本原则。
  4.前后关照,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才能对文章的观点形成准确可观的理解,否则很可能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在前三个方法的基础上,对照自己绘出的思维导图,通读一遍,看能不能自圆其说。如果觉得矛盾漏洞太多,则应该检查前面的观点和中心观点的提炼概括是否科学完整。
  模拟演练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嘗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
  1.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本题重点考查概括中心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试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担心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下,失去自身特色,沦为没有文化主体的西方的精神殖民地,从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
  2.(1)这种“焦灼”其实是对本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焦灼”忽视了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成果,这批文化成果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仍植根于中国。(3)日本学习西方,实现了强国之梦,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却并不因此而消亡。
其他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秦汉时期,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
期刊
唐代是个极重视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常着以盛装,就连一般妇女也千方百计锦衣绣襦。其所用的衣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  根据出土的唐代文物看,锦在唐代服饰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女子服饰,常集中应用在女装部分装饰小块的面巾、带饰等小件物品上,彩锦石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从北朝至唐初出现了一种团花文锦,常做半臂或衣领边缘服饰。宫中还有特制的锦缎。彩绫是成本色花或
期刊
编者按  规范议论文是与议论性散文、杂文、随笔等相对而言的一种议论文体。规范议论文主要特点有三:一是论说三要素完备,部件合乎规范;二是论证结构严密,模式合乎规范;三是语言准确概括,语体合乎规范。其中论证严谨、结构整齐,是这一类议论文的关键。本文以一篇学生习作为例,重点从论证严谨、结构整齐两方面探讨优秀规范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
期刊
嫦娥一号升空,大兴机场投入使用,蛟龙入海,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我国科技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我国的大国地位。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短板”,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也制约了经济发展的脚步,更使得美丽中国成为空谈。因此,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  (选自“中公教育”2020年9月11日)  素材解读  1.保护生态环境,
期刊
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期刊
聚焦热点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2020至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白名单,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等35项竞赛列入其中。据了解,该名单将每年动态调整一次。去年白名单首次公布后,一些传统“杯赛”应声而倒,打着竞赛旗号设置的各种辅导班被釜底抽薪。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着力使竞赛与升学脱钩,2018年起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
期刊
解题技巧  人物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的,事件也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发展的,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非常重要。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描写手法的把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歷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
期刊
年初五晚上,天上没有星星,仿佛只有月光,觉得年味儿似乎也消散了不少。道路上,我的耳边,只剩单车在风中驶过的声音。  夜色渐浓,妈妈大步跨上单车,调整好姿势,一副蓄势待发的模样,眼睛里映着月亮的清光。行驶在滨江路上,我跟在妈妈身后,看见她因为生疏而有些别扭的姿势和扬起的长发。道路的静谧不时被疾驰而过的车辆打破。那些终日奔忙的人们,已经遗忘该如何生活了吧。他们虽有可到达的目的地,却忘了沿路还有美丽的风
期刊
解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选材广泛,以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论文为主,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社会、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建筑及科技等诸多领域,侧重于新闻性、考据性、议论性。论述类文本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相对专业、比较陌生的术语,阅读难度较大。这些术语概念大都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面目出现。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对理解文本及做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书”、“没地方借书”。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
期刊